昨日,在汶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地震遺址舉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儀式。 新華社發
在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的外牆上,懸掛著一首當地羌族人民震後創作的詩歌《多謝了》——
美麗的格桑花是我感恩的心,飄動的五彩雲是我發出的信。汶川多謝有恩的人,多謝月亮一樣善良的人,多謝太陽一樣真誠的人……
災後重建的映秀小學,每個班級教室的外牆上都「長」著一棵寫滿孩子們感恩之詞的「感恩樹」:二年級三班的馬嘉怡感恩「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馬文博感恩「深圳證券界重建映秀小學,讓我們有學上」;楊以晨則寫道:「我長大了想當軍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重走援建路,一路上可感知到的是,災後重建的土地上,「感恩」這顆種子已然生根發芽開花。
兩個孩子以稚嫩而真摯的筆觸,向當年的江蘇援建者表達濃濃感恩情
「短短的幾十秒鐘,不,準確地說幾秒鐘,地球這個沉睡的巨人像突然中了邪似的怒吼一聲,轉眼之間,工廠、學校、醫院、樓房夷為平地,到處是斷壁殘垣,支離破碎,哭聲一片。」
「全國人民為我們吶喊助威,四川雄起!在全國人民的關心、幫助下,我們挺起腰杆,堅強地站起來,特別是在江蘇無錫人民的援建下,如今我的家鄉舊貌換新顏,我們的新學校堅固又美麗,每天都會傳來琅琅讀書之聲。感恩幫助我們的江蘇人民,是你們讓我懂得什麼是愛!」
9歲的譚振興是四川綿竹漢旺鎮中心小學三(4)班學生,今年4月他完成一篇名為《我愛我的家鄉》的作文,並寫下上面這段話。震後出生的小振興,是通過媽媽的講述,對十年前的那場特大地震有了深入了解,對江蘇援建綿竹的情況也有了認識。
5月9日,在綿竹漢旺新城,記者見到小振興的媽媽孔祥蓉。今年46歲的孔祥蓉是漢旺本地人,十年前的那場強震,不僅毀了她的家園,還奪走她女兒的生命。2009年,家裡又一個新生命誕生了,夫婦倆給這個孩子取名「譚振興」,既感懷於得到各方支援後家園的逐步振興,也寄望孩子將來能參與家鄉的振興大業。
地震後,漢旺鎮由無錫市對口援建。2010年,孔祥蓉一家三口住進由無錫援建隊伍修建的集中安置房小區「蜀錫新苑」。「房子90平方米,三室一廳一衛,質量特別好!」
這些年,孔祥蓉跟著幾個老鄰居一起學做串珠,有時還去附近學校開公開課,教孩子們做手工。曾經灰暗的生活又漸漸有了色彩。家裡的「小二子」譚振興一天天長高,這讓她頗感欣慰。「我跟兒子說,一定不能忘記江蘇,那裡的人們對綿竹有天大的恩情。」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小振興也用真誠的文字表達他的心願:「我感恩父母和老師,感恩腳下養我的這片土地,感恩幫助我們的江蘇人民,是你們讓我懂得什麼是愛!就讓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把這顆愛的種子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5月5日,綿竹市紫巖小學五(6)班學生尹瑞明則以《綿竹崛起,感恩有你》為題,給「親愛的江蘇援建者」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寫道,大地震後的危急時刻,「是江蘇援建的叔叔阿姨們立刻奔赴到我們災區,幫助我們重建家園,這真是雪中送炭啊!你們頂著烈日為我們搭建板房,運送物資的車輛開過,到處塵土飛揚。暴雨來臨,板房區域到處都是泥濘,稍不小心就會滑倒,弄得滿身是泥,你們卻毫無畏懼,依然爭分奪秒地為我們繼續搭建板房。」
「安頓好受災民眾後,江蘇援建者開始了更繁重的援建工作——建造永久性的住房。幾百個日日夜夜,你們堅守災區,夜以繼日,設計圖紙、勘察現場、建築施工……舍小家、保大家。親愛的江蘇援建者,是你們用智慧、心血和汗水為我們重建了美好家園!我們要努力學習,長大後,把這種愛傳遞下去!綿竹崛起,感恩有你!」
大災來臨時,小瑞明不過一歲多。他信中的感知,也來自於平時大人們的講述和教誨。
兩位援建者再憶援建歲月,把那800天視為一生財富
回憶起十年前援建綿竹的800多個日夜,原江蘇省援建綿竹指揮部總指揮梁學忠動容了:「援建災區的經歷是援建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2008年6月,時任南京市棲霞區區委書記的梁學忠臨危受命,奔赴漢旺、清平等重災區摸底受災情況。援建指揮部抓的第一件事就是規劃先行,組織120多位規劃師,用50多天編制完成綿竹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和近期建設規劃、鄉鎮總體規劃。
重建之初,梁學忠走訪發現,綿竹與什邡交界的洛水鎮的洛水河沒有橋。「這座橋由江蘇來建!」梁學忠現場拍板。繼而由崑山市投入2000萬元援建大橋,解決當地老百姓出行難問題。
「在綿竹,最堅固的是學校和醫院,最漂亮的是民居。」梁學忠說,江蘇致力於儘快恢復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並在此基礎上補足欠帳。江蘇援建除了「輸血」更重視「造血」,比如,不僅投入資本,而且輸入辦工業園的發展模式,留下一支「撤不走」的隊伍。江蘇援建還「扶志」,2009年至2011年兩年間,把當地的黨政幹部、教師、醫療人員、村級黨支部均輪訓一遍。
在援建綿竹的日子裡,梁學忠三度因過度勞累而暈倒在工地上,「那時真是累啊!江蘇援建有1萬多個項目,援建人員都是『白+黑、5+2』的工作,但災難沒有壓垮當地群眾,這也成為援建者忘我工作的動力。」
梁學忠家的書桌上,一塊拳頭大的石頭是他在綿竹清平鄉洩洪大壩修建現場撿的。「這塊石頭代表著災區人民堅強不屈的品質,寄託著我對綿竹的思念。」梁學忠深情地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育家陶行知的這句話,在綿竹援建時他體會最深,那段時間煥發出的精神狀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震後十年,原江蘇省援建綿竹指揮部副總指揮、省住建廳副廳長劉大威又踏上綿竹的土地。眼前蓬勃發展的景象令他感懷:成就背後是國家的力量、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血濃於水的深情。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江蘇建設系統近5萬援建大軍在各市援建指揮組率領下奔赴綿竹,「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江蘇精神」「江蘇速度」「江蘇質量」受到綿竹群眾的廣泛認同和高度讚譽。
劉大威在綿竹奮戰了兩年半時間。「2008年5月25日趕赴綿竹後,基本上是駐地、工地兩點一線,參加應急板房建設。當時餘震比較密集,起初還有點緊張。在以後兩年多的災後援建時間裡,餘震依然時有發生。」
2007年綿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18.2億元,江蘇援建資金110餘億元,在綿竹掀起城鄉建設革命。除高水平規劃外,江蘇援建還注重高水平設計,包括省設計大師王建國、時匡等在內的430多位設計人員,承擔對口援建的設計任務,湧現出不少江蘇援建的經典作品。孝德中學入口設計有愛心鐘塔樓,設計師匠心獨運,將在地震中損毀的教學樓廢墟中的建材碎片運用拼貼的手法藝術化地嵌入塔樓表面,寓意深刻,催人奮進。
「援建項目必須經得起時間檢驗。時間緊、任務重,不知不覺,天就黑了,挑燈夜戰是常事。」而讓劉大威頗感欣慰的是,2013年蘆山「420」地震後,受省領導指派,他與多位援建者回訪綿竹,發現江蘇援建項目在蘆山「420」地震中無一受損,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人們對江蘇援建發自內心的讚許。
劉大威說,援建後的綿竹,已成為一座記錄蘇綿人民並肩作戰、謳歌時代、歌頌祖國、弘揚抗震救災偉大精神的美麗之城、魅力之城。「現在無論從廣播、電視還是網絡中,有關綿竹的消息,我都會留意。相信這種牽掛,會到永遠!」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華 夏 汪曉霞
四川日報記者 李 丹 吳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