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力作用與地貌
1.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地殼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聯繫
(1)同時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結果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3.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辨析比較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內力作用的結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內力作用的基礎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對於複雜的褶皺,不能僅從地表形態上區分,而應根據地下巖層的彎曲狀況及巖層的新老關係判斷。
4.斷層的判斷
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看巖層是不是受力斷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例如,下圖中A、B、C三處巖石既受力斷裂,又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所以A、B、C三處都是斷層;而D處巖石雖然斷裂但無位移,故不是斷層。
5.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研究地質構造規律有很強的實踐性,對生產有指導作用,具體應用見下表:
可以結合下圖,加深對地質構造規律及應用的理解:
辨析比較
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區別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導致的巖層變形變位,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它主要有褶皺(向斜、背斜)、斷層,回答地質構造類型時,與地表形態無關,關鍵是看地下巖層的彎曲狀況及巖層是否連續。
構造地貌是由地質構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態特徵,它的主要類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構造地貌時,只根據地表形態和海拔高低狀況來判斷。特別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斷塊山均為地貌類型。
6.常見地貌景觀圖類型
景觀圖的判讀步驟
第一步,判讀景觀圖表示的地貌類型。
(1)根據地貌所在地區進行判斷,如材料或圖名中提及該地貌位於新疆地區,那麼該地貌極有可能為風力作用形成的侵蝕或堆積地貌。
(2)根據地貌形態判斷,如地貌顯示為扇形,應為衝積扇。
第二步,分析地貌的形成過程。
(1)根據地貌形態明確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外力還是內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地表形態變化大的地貌類型以內力作用為主,地表形態變化小的地貌類型以外力作用為主。例如,形成高山地貌的地質作用以內力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的地質作用以外力作用為主。
(2)觀察景觀的特殊之處,分析發生過的地質作用。例如,景觀造型奇特或有巖石碎屑說明發生過風化或侵蝕作用,有層狀形態說明發生過沉積作用。
(3)根據地貌所在地區的氣候等特徵判斷具體的外力作用類型。例如,同樣發生了侵蝕作用,乾旱地區以風力侵蝕為主,溼潤地區以流水侵蝕為主。
【跟蹤訓練】
中國山水畫家多師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下圖為我國四幅山水畫作品。讀圖回答(1)—(2)題。
(1)畫中描繪江南丘陵景觀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畫③中描繪的地貌類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風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風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 (1)畫①中地勢起伏較大,為山地地形;畫②中為峰林地形,應為喀斯特地貌,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兩廣丘陵區;畫③中千溝萬壑,分布著塬、梁,為黃土高原地貌;畫④中地勢起伏和緩,有小橋、漁船,為江南丘陵景觀。(2)黃土高原是地質歷史時期,強大的偏北風將蒙古高原的細小風化物——黃土,長途搬運至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堆積形成的;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D (2)C
(本文來源於網絡,首發未知,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