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知識點
斷塊山(地塹、地壘)地塹和地壘,是兩種不同的地質構造類型,它們的主要相同點和不同點如下:
①相同點:都是由兩個斷塊組成,兩個斷塊來源於一個性質相同的斷層;
②不同點:在這兩個斷塊中,地壘相對上升、地塹相對下降。
如下圖所示,紅色箭頭表示斷塊的上升(地壘),藍色箭頭表示下降(地塹)。
地壘在地面上往往成為「斷塊山」,例如華山、泰山和廬山;地塹往往成為長條形的盆地,例如山西的晉中盆地,長約500公裡,最深處超過3000m。地塹中礦藏豐富,常常儲藏著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金剛石等。
02例題
雲南蒼山洱海地區,山清水秀、林茂糧豐。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別為______、______,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別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
2、如果洱海西岸,大規模建設住宅,可能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是_______。
答案:1、斷塊山;洪積—衝積平原①內力作用:內力作用形成斷層,斷裂面西側的巖體相對上升,形成斷塊山(A),東側的掩體相對下降,形成谷地(B);②外力作用:地表巖石受到風化和侵蝕,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將風化和侵蝕產物搬運至谷地邊緣沉積,形成洪積—衝積平原。2、減弱溼地的生態功能,破壞林地,減少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增多等。
精講精析:(1)分析洱海西側的地貌。①洱海的西側,虛線表示斷層陡坡,因此考慮斷層形成的斷塊山;②從圖中可以看出,A地應該位於山脊(海拔較高),河流由山脊流向東、西兩側流動,其中向西側流動的河流注入洱海;③因此A地為斷層上升形成的斷塊山,海拔較高;B地為斷層下降形成的谷地,海拔較低;④山坡受到外力的風化和侵蝕,風化和侵蝕產物在流水作用的搬運下,逐漸向谷地邊緣沉積,形成洪積—衝積平原。
(2)分析毀林毀耕(建設住宅)的影響。①佔用林地,會減少生物多樣性,增加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②佔用溼地,會減弱溼地涵養水源、調節區域小氣候的生態功能;③佔用耕地,會影響農業生產,激化人地矛盾(人多地少)。
03總結
地球的內力、外力作用本節例題的難度適中,解題思路為:①根據斷層陡坡,判斷出存在著斷層;②根據河流的流向,判斷地勢的高低,地勢較高的A地為地塹(斷塊山),地勢較低的B地為地壘,並經過外力作用,發育為谷地;③分析毀林毀耕(建設住宅),對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農業生產等方面的影響。
地球的內力與外力作用,同時進行,共同改變著地殼和地表形態:
①內力作用:來自於地球內部(熱能),主要通過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高山、斷崖、盆地);
②外力作用:來自於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過風、流水等對地表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逐漸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趨於平坦。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