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也是大理最靚麗的風景和名片。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理時,囑託幹部群眾,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6年來,大理舉全州之力,全面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開啟了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的新徵程,洱海保護治理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
隆冬時節的大理,蒼山積雪,洱海揚波。漫步洱海生態廊道,溼地、草坪、灌木、鮮花……錯落有致、野趣橫生。在生態廊道上,有一群鮮活的身影點綴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樂蒙幼兒園園長張希月
學習一下怎麼樣通過自己的雙手撿起地上的紙屑,或者是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裡,去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湖洱海。
孩子們要成為未來洱海的守護者,這條生態廊道就是他們了解洱海故事的開始,這個隔離進入洱海汙染物的最後一道屏障,是洱海治理"八大攻堅戰"中的一項重大工程,涉及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790多公頃的生態修復和溼地建設、30公裡汙水管網完善等。大理劃定了洱海生態環境保護"藍、綠、紅"三線,對綠線範圍內的1806戶7270人實施生態搬遷,騰退近岸土地1029畝,用於建設環湖生態廊道和湖濱緩衝帶。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長 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指揮部工程部部長 楊劍平
一方面對這樣大量的衝刷物進行有效攔截,第二個通過植物的吸收,它也能夠一定程度把水體裡面溶解態的氮磷等拿出去。
目前,129公裡生態廊道已經全線貫通,海西46公裡段已投入試運行。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大大提高。在這些眼睛看得見的成果背後,是大理重拳治汙的決心和舉措。2015年,從常規治理轉為搶救治理,大理州全面打響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礦山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水質改善提升、過度開發建設治理"八大攻堅戰"。57座非煤礦山被關停,46個規模養殖場關停搬遷,12.36萬畝大蒜改種……陣痛之後是修復,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汙水處理廠、135個村落汙水處理站、3.7萬畝生態溼地,全面消滅27條主要入湖河流Ⅴ類及以下水體。水體治理是個系統工程,一點一滴做,一項一項抓,終於得到了自然友善的回應。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王欣澤
今年洱海的水質是近三年來最好的一年,從各方面的指標來說,都和我們的期望更進了一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洱海的透明度都達到兩米五以上,即使是現在這個季節,洱海水質透明度最差的季節,也可以達到一米七、一米八。
通過努力,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洱海總體水質由富營養初期狀態轉為中營養狀態,洱海保護由搶救性治理轉入保護性治理階段。湖泊治理要三分建,七分管,為了全方位地監管洱海水質,大理州邀請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等10多家國內一流科研單位,組成洱海保護治理科研團隊和專家諮詢體系,為洱海治理保護提供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技術支撐,開發建設了大理洱海監控預警系統。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副局長 李毅峰
我們構建了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的數據中心,打破部門間的數據孤島,已經接入了13家部門,累計接入了4.7億條的數據。我們同時構建了覆蓋整個洱海陸域和水域的模型體系,建立了洱海岸上的汙染負荷和湖體水質的動態響應機制,幫助我們理解湖體水質變化的機理,對汙染源進行精準治理,實現對湖體水質的長效的管控。
洱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初見成效,流域綠色轉型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讓我們來看看2016年到2020年洱海全湖水質變化(出圖不配音:2016年,洱海全湖水質5個月Ⅱ類、7個月Ⅲ類;2017年,洱海全湖水質6個月Ⅱ類、6個月Ⅲ類;2018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2019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2020年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國控284斷面水質有望評價為"優"),就能看出治理的成果在不斷得到鞏固,一度消失的"水質風向標"海菜花又重現洱海
遊客 張女士
聽朋友說,只有洱海水質特別好的時候,海菜花才會開,我們這個時間過來還能看見,特別幸運。
保護洱海已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創造了"我不上誰上、我不幹誰幹、我不護誰護"的洱海精神,為雲南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樹立了標杆、作出了示範。
記者:楊春翎 田野
編輯:字昕
責編:郭建輝
第703期《政風行風熱線》節目預告
1月20日上午11點至12點,大理州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會琴,將做客《政風行風熱線》,就全州商務工作、市場體系建設、農村電商和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對外貿易、優化商務營商環境等相關問題,與聽眾朋友們進行溝通交流,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