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裡帶個『海』字,大半輩子就註定要和水打交道了。我們要用三十年的時間,還洱海一個更好的生態。」
這是孔海南的誓言。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長期汙染導致湖水富營養化,洱海兩次大規模暴發藻華,水質從接近可直接飲用的國家地表水標準二類迅速下降,湖邊百姓坐在家中都能聞到隨風飄來的臭味。洱海水環境惡化引起國家高度關注,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那一年,58歲的孔海南不顧心臟疾病毅然前往洱海,依靠多年的實踐經驗,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的重任落到了孔海南身上。
我們發現洱海曾經沿湖絕大多數村落或是旅遊場所幾乎沒有任何汙水處理設施,這是洱海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孔海南將土壤淨化槽技術帶去洱海,這套汙水處理系統每天能處理汙水250噸。
在洱海項目實施的多年時間內,孔海南每年在上海家中不到一個月,「在洱海我會自己做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減少高血壓病的發病機率;隨身帶有心臟節律監視器與袖珍心電圖機,以防萬一。」 孔海南談到項目進入驗收階段的2012年,他的心臟病幾乎每周發作,但他一直堅持到當年9月項目驗收結束,才緊急回到上海連續進行了2次較大的心臟手術。
在孔海南團隊多年努力下,洱海水質由濁變清,連續多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水質標準。他作為課題負責人連續承擔了我國的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計劃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團隊用10年積累、5年實踐、3年攻堅,讓曾被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美麗洱海,逐步重現了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採。洱海治理成果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已被全國人大環資委在人民日報公開稱為「全國湖泊治理的生態樣本」。
下一階段的治理目標是要回到洱海原初生態,可能還要十年。」
孔海南說洱海還有很多年輕的「護海者」,他們會更能幹。
我大學是在同濟醫科大學讀環境醫學,記憶猶新的是畢業前的一項課題研究,幫助我確定了湖泊治理的職業方向。」
孔海南坦言,年輕時他也像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會面對畢業的彷徨,其實只要自己的人生設計和祖國需求、民族發展聯繫在一起,一輩子都不會後悔。
畢業前的一年,我的研究課題是國內某一個大型湖泊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湖泊流域,有一個大型化工企業,每年排除大量農藥和廢水到湖泊,20多年,這個工廠利用湖泊作為工業廢水的處理設施,附近的居民患癌的機率比普通人高出10倍,湖裡的鴨子也都變型了。」
這讓孔海南感動震撼和痛心,也讓他下定決心用一生研究湖泊汙染問題,而洱海就幾乎讓他附上了半生。
接項目以來,洱海水質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孔海南的心。日均3萬步,他走遍了洱海周邊每個村落、每條河流,帶領團隊在野外採集樣品,分析水質指標。在孔海南看來,做實驗,是每天洱海水質監測的必修課。「每天早上8點半出海後,到下午4點半34個採樣點必須全部走完。」
我今年70歲了,年底就要正式退休,將從教學及科研的一線退下來。每天還會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平均3天就要『飛』個來回,處理洱海項目。」
孔海南笑著告訴記者因為頻繁的飛行次數,他還積累了一張飛行90次才可得的東航白金卡和另一航空公司金卡。
談及愛好,孔海南毫不猶豫的說,「走路啊!」他每天走路平均超過3萬步,這也是他的強項,就在前幾天,孔海南在朋友圈展示了他的運動成績:「今日步數,41824步!」70歲的老人家一天走了31.7公裡,很多正值盛年的年輕人恐怕也很難做到。
我很願意到野外、廣闊的地方走走,一方面是職業使然,搞現場工作者的都要這樣走出來,沿著湖,邊走邊採樣。不過這也是愛好,走路能讓人心情舒暢,看看風景挺好。」
「退休後,雖然要從一線退下,但我想我對科研的探索會像走路愛好一樣永不止步。」孔海南如是說。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