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科守」洱海20年,洱海風採重現背後有一個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09-11 周到客戶端

70歲高齡伴有心臟疾病,他卻喜愛走路,每天走路3萬餘步就如家常便飯一樣。正如做科研,他需要走過一個個現場,攻克一個個難題,帶著使命和熱愛!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孔海南,在過去近20年裡,平均每年超過200天和團隊待在雲南大理洱海邊的研究站裡不斷攻關,終讓曾因過度開發而汙染嚴重的洱海重現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採。日前,孔海南榮獲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名字裡帶 「海」字,註定與水結緣

名字裡帶個『海』字,大半輩子就註定要和水打交道了。我們要用三十年的時間,還洱海一個更好的生態。」

這是孔海南的誓言。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長期汙染導致湖水富營養化,洱海兩次大規模暴發藻華,水質從接近可直接飲用的國家地表水標準二類迅速下降,湖邊百姓坐在家中都能聞到隨風飄來的臭味。洱海水環境惡化引起國家高度關注,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那一年,58歲的孔海南不顧心臟疾病毅然前往洱海,依靠多年的實踐經驗,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的重任落到了孔海南身上。

我們發現洱海曾經沿湖絕大多數村落或是旅遊場所幾乎沒有任何汙水處理設施,這是洱海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孔海南將土壤淨化槽技術帶去洱海,這套汙水處理系統每天能處理汙水250噸。

在洱海項目實施的多年時間內,孔海南每年在上海家中不到一個月,「在洱海我會自己做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減少高血壓病的發病機率;隨身帶有心臟節律監視器與袖珍心電圖機,以防萬一。」 孔海南談到項目進入驗收階段的2012年,他的心臟病幾乎每周發作,但他一直堅持到當年9月項目驗收結束,才緊急回到上海連續進行了2次較大的心臟手術。

在孔海南團隊多年努力下,洱海水質由濁變清,連續多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水質標準。他作為課題負責人連續承擔了我國的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計劃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團隊用10年積累、5年實踐、3年攻堅,讓曾被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美麗洱海,逐步重現了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採。洱海治理成果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已被全國人大環資委在人民日報公開稱為「全國湖泊治理的生態樣本」。

下一階段的治理目標是要回到洱海原初生態,可能還要十年。」

孔海南說洱海還有很多年輕的「護海者」,他們會更能幹。

日均3萬步走遍周邊每個村每條河

我大學是在同濟醫科大學讀環境醫學,記憶猶新的是畢業前的一項課題研究,幫助我確定了湖泊治理的職業方向。」

孔海南坦言,年輕時他也像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會面對畢業的彷徨,其實只要自己的人生設計和祖國需求、民族發展聯繫在一起,一輩子都不會後悔。

畢業前的一年,我的研究課題是國內某一個大型湖泊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湖泊流域,有一個大型化工企業,每年排除大量農藥和廢水到湖泊,20多年,這個工廠利用湖泊作為工業廢水的處理設施,附近的居民患癌的機率比普通人高出10倍,湖裡的鴨子也都變型了。」

這讓孔海南感動震撼和痛心,也讓他下定決心用一生研究湖泊汙染問題,而洱海就幾乎讓他附上了半生。

接項目以來,洱海水質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孔海南的心。日均3萬步,他走遍了洱海周邊每個村落、每條河流,帶領團隊在野外採集樣品,分析水質指標。在孔海南看來,做實驗,是每天洱海水質監測的必修課。「每天早上8點半出海後,到下午4點半34個採樣點必須全部走完。」

我今年70歲了,年底就要正式退休,將從教學及科研的一線退下來。每天還會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平均3天就要『飛』個來回,處理洱海項目。」

孔海南笑著告訴記者因為頻繁的飛行次數,他還積累了一張飛行90次才可得的東航白金卡和另一航空公司金卡。

談及愛好,孔海南毫不猶豫的說,「走路啊!」他每天走路平均超過3萬步,這也是他的強項,就在前幾天,孔海南在朋友圈展示了他的運動成績:「今日步數,41824步!」70歲的老人家一天走了31.7公裡,很多正值盛年的年輕人恐怕也很難做到。

我很願意到野外、廣闊的地方走走,一方面是職業使然,搞現場工作者的都要這樣走出來,沿著湖,邊走邊採樣。不過這也是愛好,走路能讓人心情舒暢,看看風景挺好。」

「退休後,雖然要從一線退下,但我想我對科研的探索會像走路愛好一樣永不止步。」孔海南如是說。

來源:周到

相關焦點

  • 2020上海最美科技人物孔海南:把實驗室建在洱海旁農家裡
    央廣網上海9月11日消息(記者周洪)十五年如一日紮根雲南,守護洱海水清月明,甚至把實驗室建在了洱海旁農戶家裡。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孔海南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日前,孔海南教授被評為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 這位來自黃浦江畔的科學家以滇為家,守護洱海十五年
    正是這片「海」,走出了一位「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孔海南。在洱海項目實施的多年時間內,孔海南每年在上海家中不到一個月;他堅持自己做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減少高血壓病的發病機率;隨身帶有心臟節律監視器與袖珍心電圖機,以防萬一應急等措施。2012年5月,洱海項目進入驗收階段,他的心臟病幾乎每周發作,但他一直堅持到當年9月項目驗收結束,才緊急回到上海連續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心臟手術。
  • 海菜花,重現洱海!
    曾經,大理洱海水質經歷了從貧營養湖泊向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的演變,海菜花在洱海也一度難覓蹤跡。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2016年底,雲南省開啟搶救式保護工作,全面打響洱海治理攻堅戰經過多年來的全民參與、不懈奮鬥,洱海主要水質指標變化呈總體向好趨勢,今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質為Ⅱ類。隨著洱海水質持續穩定改善,海菜花、苦草、狐尾草等洱海原有的水生植物面積逐漸增加,形成了穩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洱海的水生植被也已從2018年的26平方公裡增加至目前的32平方公裡。
  • 牢記殷殷囑託 洱海保護治理進入全新歷史階段
    隆冬時節的大理,蒼山積雪,洱海揚波。漫步洱海生態廊道,溼地、草坪、灌木、鮮花……錯落有致、野趣橫生。在生態廊道上,有一群鮮活的身影點綴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大大提高。在這些眼睛看得見的成果背後,是大理重拳治汙的決心和舉措。2015年,從常規治理轉為搶救治理,大理州全面打響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礦山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水質改善提升、過度開發建設治理"八大攻堅戰"。
  • 洱海之濱的柳樹情緣
    洱海之濱的柳樹情緣 作者 施劍羽 「望海啊望海,望寬了天地望寬了心扉;望海啊望海,望綠了世界望綠了翠柳。」這是我在1981年春首次遊覽蝴蝶泉時,在望海樓面向洱海寫下的感慨式詩句!
  • 5年水質從五類上升到三類 洱海治理模式能否複製
    被汙染的湖泊需要多少年治理才能重現碧波蕩漾?曾經已經出現富營養化初期汙染的雲南大理洱海給出的答案是5年。而根據國際的治理經驗,大型湖泊一旦進入富營養階段,水質恢復需要30年以上的時間。  作為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洱海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孔海南教授帶領六個課題組,20餘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員堅守在洱海畔,經過5年實踐和3年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洱海的水質從局部惡化的五類水好轉為三類水。  洱海是大理的「母親湖」。
  • 大理洱海水汙染治理PPP項目背後:民資如何幫政府「省錢省時」?
    「因此,洱海的保護與治理是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政府和社會各界將共同面對並解決的一項複雜、系統而又艱巨的任務。」彭永臻說。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河湖環境技術開發中心主任孔海南關注洱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已超過20年。孔海南表示,長期以來人類對洱海資源的過度利用打破了洱海的自然生態平衡。洱海面對的不僅僅是環境汙染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經濟問題。
  • 洱海是海嗎?遊記:大理風花雪月之洱海月
    蒼山洱海,浪漫美好。蒼山是山,洱海是海嗎?作為「風花雪月」四景之一的洱海月,自冰河時代末期至今深居雲南內陸。據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海」。傳說帝王的女兒剛嫁人,丈夫出徵打仗,一去十幾年未歸,聽回來的人都說他已經死了,公主日夜哭泣,最終淚流成河洱海出現,此時公主也已經壽命殆盡,恰逢這時她的丈夫剛好歸來,可是相聚之時又是永別之時,公主的丈夫痛不欲生,大聲對天發誓說自己要化山守海,二人生生世世以山水為伴,由此便有了洱海和蒼山,蒼山洱海相守至今,每當漁民打漁看到蒼山上方兩股雲來回纏繞時便要趕緊收網回家,
  • 大理故事:蒼山洱海旁 數不盡的風花雪月
    旅行,遇見更多的風景,邂逅最美的自己,尋找更好的生活。有人說,旅途中真正能夠感人的,不見得是多麼壯闊的美景,而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地方,玩的特別開心。
  •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洱海生態系統修復
    我記得有一次他們來做我母親的思想工作,我母親就哭了,她跟我父親一輩子所有的心血都在裡面。」雙廊古鎮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施國東說:「眼淚不是流出來的,是噴出來的。你要拆可以,先把我拆了,我就死在你們面前。說實話我們也希望把它保留下來,很難得一個四合院,但是不行,因為這碗水要端平。」張聯薈說:「我去找施主任理論,拍他桌子。
  • 青海湖比洱海面積大,為何洱海被稱為海,青海湖卻叫做湖?
    在地圖之上,有很多看起來像湖的海,也有很多名字叫海的湖,比如說黑海、地中海,這些海域幾乎完全被陸地包圍,看起來就像是湖,但因為通過海峽與大洋相連,所以它們是海。再比如裏海、死海、我國的洱海,這些水域雖然名字叫海,但因其完全被陸地包圍,所以它們是湖。
  • 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教育部正式認定[圖]
    上海交通大學雲南研究院報導 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公布了2019年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申請的「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經過評審,正式獲得認定。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是雲貴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我國典型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
  • 昨天洱海魚躍,權威闢謠來了
    這個東西大家都抱著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也在所難免,但千萬不要做那個在上面添油加醋的人。,為的就是讓白鰱承擔「洱海清道夫」這樣一個責任,它對洱海藻類防控和改善水質有很大的作用。生活在洱海邊的人就應該知道,藍藻對洱海的水質有很大影響,早些年還沒有保護洱海的時候,洱海大面積爆發了藍藻,水質情況很糟糕。
  • 大理洱海水杉刷屏朋友圈!冬日暖陽間徹底紅了,趕快去打卡!
    2020年,大理新地標——洱海生態廊道,已成為大理的網紅新旅遊之地。 其中起點至三聖島有6公裡、三聖島至龍龕碼頭有3公裡、龍龕碼頭至才村碼頭有3公裡,目前這三段已經正常開放,比較適合徒步、跑步、騎行或乘坐電瓶車等觀光。
  • 路遙| 洱海無弦萬古琴
    我已經可以感受得到它有多美了而春天應該有種儀式感要帶著喜歡的人不期而遇比春天更美好的洱海總會情不自禁的停下來躺在洱海邊的空地上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心境在藍色的背景裡顯得愈發清新坐進透明的半球>徜徉在這片湖光山色之中有一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當悠久的南詔國廟宇映入眼帘思緒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段塵封的歲月喜洲古鎮是洱海邊最適合閒逛的小鎮這裡有著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築灰牆青瓦的宅院歷經滄桑的石板路讓這裡多了一份靜謐而春天家家牆頭繁花似錦
  • 海菜花「拍了拍」你:我和洱海還有這些故事
    2009年以來,我們每年都對洱海進行詳細調查,一直到2016年都很難在洱海發現海菜花。 為了更好地改善洱海的水生環境,2017年至2018年連續兩年在多地人工種植了兩萬餘株海菜花,其存活率達90%。目前,在桃源碼頭可看到海菜花大面積盛開的景象,在洱濱村到馬久邑環洱海沿線也能看到海菜花。
  • 會開花的洱海又回來了……
    2018年開始,我們開始人工培育洱海本土水草,然後將培育好的苦草、狐尾草、黑藻等水草種苗投放在洱海中的水生植被恢復區。這些水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水裡的總氮和總磷,還能夠抑制有害藻類的生長,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截止目前,洱海的水生植被已經從26平方公裡增加到了32平方公裡。」
  • 洱海西湖——高原水鄉傾聽紫水雞之鳴
    #洱海西湖#汽勢Auto-First|烏韻中國最美人間仙境在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300多年前的徐霞客一定不以為然。這位大旅行家在一次泛舟洱源後,便在《滇遊日記》大慨:西子湖反出其下也!那麼,洱源西湖究竟有何神秘魅力?今時來看,洱源西湖僅憑生態之美便已獨冠天下。作為中國最稀有的原生態鳥巢,紫水雞、鳳頭鷹、白尾鷂……整個青藏高原最罕見的飛禽皆雲集於此。但同時,這些珍稀水鳥的保護也面臨著困境。8月21日,一汽豐田SUV家族生物多樣性守護者抵達雲南大理,「約會」紫水雞,共結一場人與自然最美妙的緣分。
  • 蒼山不墨千秋畫 洱海無弦萬古琴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日上午,在洱海邊,習近平總書記仔細察看生態保護溼地,聽取洱海保護情況介紹。他強調,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洱海治理是近年來我國城市近郊湖泊保護的典範,環湖截汙、封湖禁漁、底泥疏浚,無不動真碰硬。   蒼山疊翠,洱海清澈。
  • 兩大舉措助力突破洱海水質改善瓶頸
    同時,洱海湖濱區開發強度越來越大,生態空間大量被侵佔,汙染淨化及生態屏障功能嚴重受損,洱海保護治理面臨著新的瓶頸。為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承擔了「十二五」水專項「洱海低汙染水處理與緩衝帶構建關鍵技術及工程示範」課題,這一課題著重開展了低汙染水處理(治理)和緩衝帶構建(保護)兩方面研究,在深入剖析洱海保護治理新問題的基礎上,豐富了湖泊緩衝帶的內涵,突破了低汙染水處理和緩衝帶構建關鍵技術,形成了洱海流域低汙染水處理淨化體系構建方案和洱海緩衝帶生態構建工程方案,為洱海保護治理提供了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