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9月11日消息(記者周洪)十五年如一日紮根雲南,守護洱海水清月明,甚至把實驗室建在了洱海旁農戶家裡。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孔海南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日前,孔海南教授被評為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孔海南曾笑言「名字裡帶個『海』字,大半輩子都和水打交道,守護水是我的使命,我熱愛這項工作。」2000年,正當中國的七大重點流域面臨大規模汙染,水環境日益惡化之即,年過半百的孔海南毅然回國,利用在日本研發的技術和積累的經驗,先後參與水汙染十分嚴重的太湖、巢湖、西湖、洱海、滇池、長江三峽、蘇州河等河湖、水庫的綜合治理與示範工程。然而,最為牽動他心的要數大理的洱海。這個曾經以其豐富的物產和清潔的水源哺育著大理一代又一代人的「母親湖」,從上世紀90年代始,長期遭受湖水富營養化折磨,兩次大規模藍藻暴發,使湖水水質急劇惡化。曾經風光旖旎的洱海水環境的惡化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注。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水在湖裡,而問題在岸上。」孔海南一針見血地指出,造成湖水富營養化的原因多樣,需要技術、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控制。他回國後即向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匯報國內湖泊的受汙染情況,申請治理項目,後來又先後向溫家寶、鄒家華等國家領導人匯報。「十一五」之前,孔海南的團隊完成了太湖水環境前期研究的工作小結,作為一種推動力量,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汙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當時已年屆58歲,且患有房顫型心臟病及高血壓等疾病的孔海南毅然承擔了洱海項目負責人職務。
孔海南團隊最初去大理的時候,從昆明到大理只有一條滇緬公路,開車單程要8個半小時;從大理再到他們的項目現場,還要3個小時,基本清早從上海出發,晚上才能到達目的地。僅這段交通,對於上海科研團隊就是一個挑戰,更別提由於科研工作需要在距離實驗室200米距離的範圍內取水樣,團隊剛到的時候,連住房的安全保障、電力容量都存在問題。
一個小組7個人,每天早上8點半出海採樣,到下午4點半把34個採樣點全部走完,然後封固樣品、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如此日復一日。洱海周邊有7個汙水處理廠,常年散發臭味。孔海南的團隊在那裡和國內一些優秀企業合作開展基本設計,通過一項集成創新技術,將汙水處理廠修到了地下,地面上則是花園、酒店、運動場地。後來,被譽為「中國最美汙水處理廠」的嘉定南翔10萬噸汙水處理廠就是以之為技術範本。
不僅如此,孔海南教授還言傳身教,將實踐課安在治理現場。自2000年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工作,最先講授的就是《水體富營養化控制》課程,他的課堂生動風趣,他的課件與時俱進,將一線治理中最鮮活的案例融入在教學中,深受學生的喜愛。孔海南的課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現場。在學生培養中,他注重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工程研究為手段,以現場示範為驗證,將學生培養與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緊密聯繫起來,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以洱海項目研究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實習同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常駐大理洱海一線研究現場,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結合專業研究成果,提出解決洱海水汙染問題的相關方案,使得同學在解決實施問題方面得到了良好培養。
十餘年來,團隊共有師生1000餘人次駐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線,累計行程超達500多萬公裡。目前常年有20餘名師生在大理等地進行實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樣品採集30000餘次,分析水質指標160000餘次。他們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洱海邊,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
70歲的孔海南始終沒有停歇腳步,他想為久久為功的洱海保護做得更多。2019年孔海南捐出積蓄200萬元人民幣,發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和青年學子投入到洱海保護中。「將自己的人生設計與祖國的明天、民族的發展、社會的需求聯繫在一起,一輩子不後悔!」,這是孔海南的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