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最美科技人物孔海南:把實驗室建在洱海旁農家裡

2020-09-11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9月11日消息(記者周洪)十五年如一日紮根雲南,守護洱海水清月明,甚至把實驗室建在了洱海旁農戶家裡。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孔海南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日前,孔海南教授被評為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孔海南曾笑言「名字裡帶個『海』字,大半輩子都和水打交道,守護水是我的使命,我熱愛這項工作。」2000年,正當中國的七大重點流域面臨大規模汙染,水環境日益惡化之即,年過半百的孔海南毅然回國,利用在日本研發的技術和積累的經驗,先後參與水汙染十分嚴重的太湖、巢湖、西湖、洱海、滇池、長江三峽、蘇州河等河湖、水庫的綜合治理與示範工程。然而,最為牽動他心的要數大理的洱海。這個曾經以其豐富的物產和清潔的水源哺育著大理一代又一代人的「母親湖」,從上世紀90年代始,長期遭受湖水富營養化折磨,兩次大規模藍藻暴發,使湖水水質急劇惡化。曾經風光旖旎的洱海水環境的惡化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注。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水在湖裡,而問題在岸上。」孔海南一針見血地指出,造成湖水富營養化的原因多樣,需要技術、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控制。他回國後即向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匯報國內湖泊的受汙染情況,申請治理項目,後來又先後向溫家寶、鄒家華等國家領導人匯報。「十一五」之前,孔海南的團隊完成了太湖水環境前期研究的工作小結,作為一種推動力量,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汙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當時已年屆58歲,且患有房顫型心臟病及高血壓等疾病的孔海南毅然承擔了洱海項目負責人職務。

孔海南團隊最初去大理的時候,從昆明到大理只有一條滇緬公路,開車單程要8個半小時;從大理再到他們的項目現場,還要3個小時,基本清早從上海出發,晚上才能到達目的地。僅這段交通,對於上海科研團隊就是一個挑戰,更別提由於科研工作需要在距離實驗室200米距離的範圍內取水樣,團隊剛到的時候,連住房的安全保障、電力容量都存在問題。

一個小組7個人,每天早上8點半出海採樣,到下午4點半把34個採樣點全部走完,然後封固樣品、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如此日復一日。洱海周邊有7個汙水處理廠,常年散發臭味。孔海南的團隊在那裡和國內一些優秀企業合作開展基本設計,通過一項集成創新技術,將汙水處理廠修到了地下,地面上則是花園、酒店、運動場地。後來,被譽為「中國最美汙水處理廠」的嘉定南翔10萬噸汙水處理廠就是以之為技術範本。

不僅如此,孔海南教授還言傳身教,將實踐課安在治理現場。自2000年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工作,最先講授的就是《水體富營養化控制》課程,他的課堂生動風趣,他的課件與時俱進,將一線治理中最鮮活的案例融入在教學中,深受學生的喜愛。孔海南的課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現場。在學生培養中,他注重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工程研究為手段,以現場示範為驗證,將學生培養與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緊密聯繫起來,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以洱海項目研究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實習同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常駐大理洱海一線研究現場,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結合專業研究成果,提出解決洱海水汙染問題的相關方案,使得同學在解決實施問題方面得到了良好培養。

十餘年來,團隊共有師生1000餘人次駐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線,累計行程超達500多萬公裡。目前常年有20餘名師生在大理等地進行實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樣品採集30000餘次,分析水質指標160000餘次。他們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洱海邊,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

70歲的孔海南始終沒有停歇腳步,他想為久久為功的洱海保護做得更多。2019年孔海南捐出積蓄200萬元人民幣,發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和青年學子投入到洱海保護中。「將自己的人生設計與祖國的明天、民族的發展、社會的需求聯繫在一起,一輩子不後悔!」,這是孔海南的叮囑。

相關焦點

  • 南下「科守」洱海20年,洱海風採重現背後有一個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孔海南,在過去近20年裡,平均每年超過200天和團隊待在雲南大理洱海邊的研究站裡不斷攻關,終讓曾因過度開發而汙染嚴重的洱海重現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採。日前,孔海南榮獲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名字裡帶 「海」字,註定與水結緣名字裡帶個『海』字,大半輩子就註定要和水打交道了。我們要用三十年的時間,還洱海一個更好的生態。」
  • 這位來自黃浦江畔的科學家以滇為家,守護洱海十五年
    正是這片「海」,走出了一位「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孔海南。今年剛剛退休的孔海南,所有的牽掛都還在幾千裡外的那片海。當聽到剛剛去過大理的年輕人讚嘆洱海之美時,他會動情地說,「如果你見過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洱海,一眼可以看到十幾米深的深藍湖底,可以看到水下森林般的沉水植物,就懂得洱海的美是多麼震撼人心。」
  • 公示 | 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來啦~有你認識的嗎?
    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地區候選人暨2020年上海地區「最美科技工作者」人選正在公示中,市科技系統多名科技工作者上榜,公示期為8月26日至8月30日。詳見↓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地區候選人暨2020年上海地區「最美科技工作者
  •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09-08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入選,並將作為上海地區候選人參加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選。
  • 5年水質從五類上升到三類 洱海治理模式能否複製
    在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第一行政責任人、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看來,洱海是全國近千個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治理的典型代表。洱海的治理形成了「科技創新、全民參與」,「湖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模式。  靠科技治水  「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洱海風光毓秀,名聲在外。
  • 在沙漠種出一片綠洲 上海交大研究生劉智卓獲評2020年「最美大學生」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劉智卓獲評2020年「最美大學生」,他將熱血與青春揮灑在西部的沙漠,用行動踐行理想。騰格里沙漠的堅韌「治沙人」2016年的夏天,一列綠皮火車將劉智卓帶到了大漠深處。24小時的火車、6小時汽車顛簸,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最後一片綠洲——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終於到達。劉智卓和沙漠的故事也開始了。
  • 大理故事:蒼山洱海旁 數不盡的風花雪月
    最適合在庭院裡,手捧一杯咖啡,沉澱人生的經歷,閒適時,看看書,伴著溫和的陽光走進內心最真實的世界,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就是內心的從容與淡定,這些都是需要沉澱心境,在民宿裡,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時間,找到最好的生活狀態。
  • 大理洱海水汙染治理PPP項目背後:民資如何幫政府「省錢省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彭永臻表示,洱海正在承受的環境壓力已超過其生態環境功能定位下環境承載力數倍,其上遊及湖域周邊農田徑流與無組織畜禽養殖糞便造成的農業面源汙染,佔入洱海汙染負荷的60%以上。另一方面,大理近年每年接待旅遊人數超過2000萬人次,更增大了生態環境壓力,洱海已處於向富營養化初期轉化的可逆的敏感時期。
  • 「上海交大特色」社會服務合作體系愈發完善
    對口合建工作開啟了新篇章,以學科建設和人才交流為主要內容的與中西部高校間互學互助的格局逐步形成。  擔當責任,始終心系駐守師生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心繫長期在外駐守開展科研工作的交大師生。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的核心團隊是學校牽頭實施的國家水專項洱海項目團隊。
  • 人物| 這位榮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化學大咖,當年差點沒考進高中
    人物 | 這位榮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化學大咖,當年差點沒考進高中 2020-09-10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 從哪裡來的?
    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 從哪裡來的? 2020-07-06 13:57:17 來源:北青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7月4日,海南省五指山市居民在當地農村的一口水井內,發現了大量桃花水母
  • 海菜花「拍了拍」你:我和洱海還有這些故事
    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植物,海菜花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和海南等地,加之開展了生態水位調控,為海菜花恢復創造了良好條件; 另一方面,這幾年引種了一些海菜花到洱海裡作為種源,在能夠存活和正常生長的基礎上,通過種子擴散到很多地方,長出幼苗並建立種群。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探究「盜夢空…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牢記殷殷囑託 洱海保護治理進入全新歷史階段
    樂蒙幼兒園園長張希月 學習一下怎麼樣通過自己的雙手撿起地上的紙屑,或者是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裡,去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湖洱海。
  • 中國建研院全資子公司熱帶建築科學研究院(海南)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中國建研院全資子公司熱帶建築科學研究院(海南)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2020年11月26日,中國建研院全資子公司熱帶建築科學研究院(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熱帶院」)揭牌儀式及技術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行。
  • 上海交大發布微電影《心之所向》
    延續著錢學森、黃旭華、王振義等大師前輩的足跡,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病房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共同唱響《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們都是追夢人》,講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  2021年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公益短片同時在北京站新華社LED大屏幕、北京王府井LED大屏幕亮相。
  • 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巔峰,致敬「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六部門共同評選出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並向全社會發布「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洱海生態系統修復
    張聯薈說:「三年半的時間才把它建完,花銷差不多1300多萬。建到一半我父親就突發疾病去世了,母親就按照他畫的圖紙建完。我記得有一次他們來做我母親的思想工作,我母親就哭了,她跟我父親一輩子所有的心血都在裡面。」雙廊古鎮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施國東說:「眼淚不是流出來的,是噴出來的。你要拆可以,先把我拆了,我就死在你們面前。
  • 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程相文:傾力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核心提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市農科院名譽院長、首席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這隻「北雁」,用連續50多年「南飛」的奔波勞碌,用數十載科技攻關,「銜」起了一粒粒金燦燦的高產優質玉米種子。
  • 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 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海南農家水井出現大量桃花水母 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2020-07-06 14:49:21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