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9月2日揭曉的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中,遊書力無疑是中青年科學家中的佼佼者,但不為人知的是,這樣一位學霸,當年差點沒考進高中。
(完整名單可戳→)
「陰差陽錯」學了化學
遊書力現在的身份是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但是,他小小的辦公室長沙發前,放的不是茶几,而是一張會議桌。
「因為我經常要跟團隊開會討論課題。」遊書力笑著說。走上領導崗位後,他用於科研的時間減少了,所以必須爭分奪秒。
長期從事手性催化研究的遊書力,提出「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新概念,開發出多個原創手性配體,其中十餘個已實現商品化,發展系列手性催化新反應,可便捷高效地合成多種天然產物及藥物分子,其成果被多部教材和專著收錄並被國際同行廣泛應用。發表論文300餘篇,被引用17800餘次,H-index為78,主編英文專著兩部,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0餘項。
「其實,我讀的初中不算太好,中考時還差點沒考進高中。」遊書力回憶起自己在河南老家求學時的往事:讀初中時,身高才一米四,什麼都沒長開,中考時,他「擦著邊」進了高中。進高中後,喜歡打籃球,大腦隨著身高「開竅」了,很快便成了「學霸」。
說起自己的化學啟蒙,遊書力要感謝他就讀的初中。「我們農村兩三個村一所初中,條件也是比較差的,但是我們化學老師居然還給我們湊了好幾個實驗,還讓我們動手玩。」遊書力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做鈉的實驗,將鈉往水裡一扔,觀察它跟水起的反應,結果砰一聲,讓遊書力對化學產生了興趣。
上高中的時候,遊書力被老師催著去參加了奧林匹克競賽。市裡的摸底考試,他考了第一名,但是因為沒有接受過實驗訓練,在省裡拿了二等獎。高考時,是哥哥幫著報志願的,學化學的哥哥,給弟弟填報的都是當時的熱門專業:南開大學國際金融、計算機專業。
但是拿到南開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卻發現,那是一個化學系的通知書。後來聽說因為他的英語分數不是特別高,但是檔案裡有一個化學奧林匹克二等獎,學校覺得他可能在化學方面更有天賦。於是,遊書力愉快地接受了調劑,「陰差陽錯」地學了化學。
最欣慰「子承父業」
從南開大學畢業後,遊書力被保送到中科院有機所來到了上海,師從著名有機化學家戴立信院士。戴院士總是教育他的學生:「你們要爭世界冠軍,哪怕做一個反應也行,做一個試劑也好,要做成一個世界上最好的。」
在有機所讀了5年碩博後,遊書力去了美國做博士後,希望能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兩年半後,他進入諾華的一個研究所做製藥。在那裡工作的兩年,不光是攢了錢在上海買房子,更讓他明白了做有機化學如何跟藥物研發進行對接。
在美國工作兩年後,遊書力回到了上海,加入了有機所。跟大多數中國科學家一樣,遊書力也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戴老師是個老黨員,我也在研究生期間就入了黨。」遊書力坦言,老師戴立信對自己的影響特別大,「我的人生從來就沒有留在美國的選項。」
有人問遊書力既然在美國可以賺那麼多錢,為什麼還要回來?「我回國後,我太太在美國多待了一年,當時她問我每個月工資拿多少錢,我說肯定夠用,其實我一直沒有告訴她,我開始幾個月拿的人民幣的數字還沒有我在美國拿的美金高,但我覺得這不重要,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回國後,遊書力在科研上突飛猛進。1975年出生的他,已獲得過2015年英國皇家化學會默克獎、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創新獎、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第十六屆上海市科技精英及首屆科學探索獎。目前擔任Chem. Sci.等雜誌副主編、國際均相催化會議組委會成員、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
「我們有機所一直讓年輕人一回來就知道怎麼去做科研,怎麼去帶研究生,我自己也是受了戴老師很多影響,在生活中把團隊當成家人和朋友。因為我會想,我兒子讀研的時候,也需要好老師帶教。」令遊書力欣喜的是,兒子「子承父業」也選擇了化學專業。
「兒子從小到大,我都不刻意去影響他,希望讓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他考進上海大學後,第二年才定專業,前兩天他告訴我,他決定學化學。」對此,遊書力頗有幾分欣慰,「我跟兒子說,我很歡迎,因為這也算是一種傳承,至少說明爸爸做化學在他的心目當中還是一個比較正面的形象。」
來源:青年報
↓分享
↓點讚
原標題:《人物 | 這位榮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化學大咖,當年差點沒考進高中》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