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劉智卓 校方供圖(下同)
茫茫的大漠、撲面的風沙、貧困沙漠居民的期待都令他真切感受到「環境科學」這門專業肩負著多麼沉重的使命和責任。於是一年又一年,他橫跨大半個中國,帶著一群又一群年輕人去沙漠治沙,為鄉民找到致富之路。日前,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劉智卓獲評2020年「最美大學生」,他將熱血與青春揮灑在西部的沙漠,用行動踐行理想。
騰格里沙漠的堅韌「治沙人」
2016年的夏天,一列綠皮火車將劉智卓帶到了大漠深處。24小時的火車、6小時汽車顛簸,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最後一片綠洲——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終於到達。劉智卓和沙漠的故事也開始了。
「作為環境學院的一員,學習過一些環境治理的知識,就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保護環境做點貢獻。」那一年,劉智卓和9個大一的學生睡在老鄉家的地板上,沒有治沙工具,就挨家挨戶去借。當時很多當地人都覺得這群從城裡來的白白淨淨的大學生是來鬧著玩的。可是之後的每個夏天,這群學生都會出現在沙漠裡,在烈日下扎麥草格子、沙柳障、種植梭梭樹,戰退2000畝黃沙。
在自然的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但面對無邊的大漠,這一群年輕人卻用青春續寫生命的力量。「環境治理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需要有很多人一起來完成。」劉智卓深知要將這件事「可持續」才能真正治沙,綠格公益團隊隨之誕生,從最開始的10個人,到如今近30多所高校800人。這些年來團隊共製作方格十萬餘個,固定黃沙兩千餘畝,造林三千餘株。「交大林」開始在大漠紮根,成為黃沙中的綠色生機。
西部基層的扶貧「技術員」
除了讓沙漠環境好起來,劉智卓還想讓鄉民們富起來。在不斷的調研走訪中,「肉蓯蓉」進入他的視野。這是一種高經濟附加值的寄生植物,成熟後可以作為藥材出售,而肉蓯蓉的寄主梭梭樹,恰好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這樣一來,就能夠解決貧窮和又可以治理荒漠化。
劉智卓找業內專家,為大漠送去肉蓯蓉嫁新技術,推動荒漠化生態扶貧「嫁接模式」。為了將這些技術送到實處,劉智卓牽線搭橋,組織專家團隊和民勤縣政府開展精準扶貧座談會,打通諮詢渠道,製作嫁接技術指導手冊,手把手教農民種植。
經過努力,治沙扶貧的新模式初顯成效,當地已經形成了肉蓯蓉七千多畝,鎖陽一萬多畝的種植規模。
智耕洱源的「板扎」班主任
在結束本科學習後,劉智卓決定去洱海支教,他繼續把自己的青春激情融入到教育扶貧的一線中。
根據支教地的需求,劉智卓負責教授七個班的數學、生物等課程,服務期內共授612個課時。在支教過程中,他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力求把更多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希望他們可以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期間,他的班級裡有位學生沒來報導,了解到原因是他的家庭條件不太好,母親身患重病,弟弟出了意外,不同的打擊讓這個學生認為在學校是浪費時間浪費錢。劉智卓積極勸說並通過社會愛心人士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問題。讓一名家庭貧困的學生,最終選擇繼續學業。因為這些事,劉智卓也被當地人深情地稱為「板扎老師」。
「板扎」意思是「靠譜、能幹」。這個稱謂,既讓劉智卓感動,也讓他感到身上責任重大。此後,他和支教團的隊友還一同建立了「啟源未來」基金會,支持當地的教育事業的發展。
餓過肚子,吃過夾生飯,淋過沙漠冰雨,卻也看最美的漫天繁星;扎草植樹,下地幹活,也被鄉民淳樸真摯的感謝暖過心;執教講臺,傳道授業,點亮孩子們眼中的光……不管是堅韌「治沙人」,還是基層「技術員」,亦或「板扎」班主任,無論角色如何變化,劉智卓服務基層、青春報國的奮鬥底色一直沒有改變,就像一棵梭梭樹一樣,緊緊的紮根在祖國的大地上。
為洱海治理作出巨大貢獻的孔海南老師曾說:「將個人的發展同祖國的發展、祖國的需求結合起來,不後悔。」劉智卓特別認同這句話,他說:「西部歲月讓我感受到知識和技術的力量,也讓我意識到環境事業需要長久堅持,久久為功。孔海南老師這句話就像人生指南,引導我去把個人的發展去奉獻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目前,劉智卓已經結束了為期一年的支教,回歸科研生活。與此同時,他帶領的綠格扶貧創業項目在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全國金獎,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銀獎。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實習生 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