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專題27 河漫灘

2021-01-09 地理高考微專題

【概念】

河漫灘位於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洪水時被淹沒,枯水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平原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由於橫向環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寬,衝積物組成淺灘,淺灘加寬,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為雛形河漫灘。之後洪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形成河漫灘。

【形成過程】

由於橫向環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寬,衝積物堆積成河床淺灘;淺灘加寬,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雛形河漫灘;雛形河漫灘上不斷沉積洪水期流水攜帶的細粒物質,逐步轉化成為河漫灘,且隨著河床彎曲度的增大,形成狹窄的曲流頸;曲流頸被水流衝開,河道取直,出現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軛湖。新河床又重複上述河漫灘發育演變過程。

【主要類型】

①河曲型河漫灘

發育於彎曲型河段,經常在凸岸堆積為濱河床沙壩、迂迴扇等;發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彎曲率較小,水力很強,那時只有在凸岸處因流速較慢才有粗大的礫石堆積,組成面積狹小的邊灘。發育中期,河流彎曲率增大,谷底逐漸展寬,邊灘擴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也大片出露,成為雛形河漫灘。但此時堆積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質(砂、礫)為主,細粒的懸移質(粉砂、黏土)仍因流速大而帶往下遊。發育晚期,雛形河漫灘進一步擴寬淤高,灘面流速減小,洪水時灘面上的懸移質也得以堆積下來。這種具有懸移質堆積的灘地,成為河漫灘。河漫灘的二元結構:下部河床相(推移質)堆積,代表河床發育早期的堆積;上部為河漫灘相(懸移質)堆積,表示河床發育晚期的堆積。

該類河漫灘的凸岸岸邊,往往分布著多列與岸平行的弧形沙堤(壩),又稱濱河床砂堤或迂迴扇。它是在特大洪水期由凹岸帶來的堆積物,由於其數量多,顆粒粗大,因此迅速堆高成砂堤。

②汊道型河漫灘

發育於汊道型河段,常形成為淺灘及其附屬的沙嘴;即具有二元結構的江心洲。該類河漫灘的特點是洲頭高於洲尾,二側多由砂堤環繞。這是當洪水漫灘時,在洲頭和兩側首先被大量泥沙堆積下來所致。

③堰堤型河漫灘

它發育在順直河床的兩岸。河漫灘的地貌結構由岸邊向內可分為三帶:a天然堤帶。分布在岸邊,與岸平行排列,由顆粒較粗的砂礫組成。它是特大洪水漫灘時,因岸邊流速驟減,大量的較粗粒砂子首先堆積而成。

b平原帶。在天然堤帶的內測,高度較低,堆積顆粒較細,以粉砂和黏土為主。它是洪水越過天然堤帶之後,在流速減慢和堆積物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堆積而成。灘面平坦,以1°~2°向內微微傾斜。

c窪地沼澤帶。它離河岸最遠,一側連接平原帶,另一側與谷坡相鄰。此處由洪水帶來的泥沙數量已經很少,堆積層最薄,而且顆粒最細,所以地勢低洼,加上谷坡帶來積水,所以往往形成湖泊沼澤地。

④平行鬃崗型河漫灘

為堰堤型河漫灘與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灘之間的過渡類型,表現為一系列的平行鬃崗系統,鬃崗之間為淺溝和湖泊。

【區別】洪積一衝積平原、河漫灘平原與三角洲平原

衝積平原一般是由洪積一衝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組成。

1.洪積一衝積平原一般是由於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區流動時,由於山區內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了大量礫石和泥沙。可是,當水流流出谷口時,由於地勢突然趨於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堆積下來,形成洪積扇或衝積扇。多個洪積扇或衝積扇連接最終形成洪積一衝積平原。

2.河漫灘平原一般是在中下遊地區,河流下蝕作用較弱,側蝕作用較強。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河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寬廣的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一般是當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進入海洋時,如果河流人海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了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兩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動力條件和成因方式都明顯區別。

【與高考有關的知識】河漫灘成因回答三要素

位置:河流中下遊;

泥沙來源:上遊植被覆蓋率;

水流動力:在河流中下遊彎曲處,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在洪水季節,凸岸堆積體被淹沒,不斷受堆積;在枯水季節,堆積體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典型例題】某校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考察了我國某區域一段河流(虛線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心線)。

分析圖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線分布特點及成因(6分)

【參考答案】彎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2分);凹岸接受侵蝕,河床較深(2分);凸岸接受堆積,河床較淺。(2分)

高考地理微專題25 高考地理綜合題審題技巧

高考地理微專題24 外力作用影響因素的分析

高考地理微專題23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高考地理微專題22 湖泊綜合治理

高考地理微專題21湖泊特徵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微專題19 河流流向的判定
    高考地理微專題18 河流水系特徵的描述方法及其影響因素高考地理微專題17 內力作用與地貌高考地理微專題16 河流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高考地理微專題15 河流水文特徵的描述及其影響因素高考地理微專題14 水循環
  • 高考地理微專題31 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6)水位變化:地形落差越大,流速越快,河水衝刷作用強於堆積作用,河床變深,水位逐漸變低;地形越平坦,流速越慢,河水堆積作用強於衝刷作用,河床越來越淺,水位越來越高(黃河下遊地上河)。3.地形對地貌的影響河流上遊地區海拔高,流速快,侵蝕作用強,形成「V」形谷地,中下遊地區地形相對較平坦,流速減慢,往往形成「U」形谷地,多形成衝積平原、衝積扇、三角洲地貌。
  • 高考地理微專題18 河流水系特徵的描述方法及其影響因素
    五、河道特徵【描述方法】寬窄、直彎、深淺、高低-地上河【影響因素】地上河形成的原因①泥沙來源;②水流動力。【參考答案】河流較短;向心狀水系,注入哈得孫灣;流域面積小;河湖眾多,河網密布;支流少。【典型例題2】閱讀材料(我國某區域圖)完成下列問題。比較長江中遊「地上河」(荊江河段)與黃河下遊「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異。
  • 高考地理微專題14 水循環
    【典型例題2】湄公河三角洲分布著由湄公河及眾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網,它包括越南南部的一大部分和柬埔寨東南部,面積44 000平方千米(39 000平方千米屬於越南),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和魚米之鄉,也是越南最富庶的地方。試從水循環的角度說明湄公河三角洲的形成。
  • 高考地理微專題26 洪積—衝積平原
    【高考考點】成因分析位置:山口;泥沙來源:山口的上遊植被覆蓋率;水流動力:在山口的上遊,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和礫石;流出山口後,地勢趨於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泥沙和礫石易堆積。【典型例題】讀圖,回答問題。分析乙地葡萄種植園地表鵝暖石堆積的原因。
  • 【地理探究】關於水下三角洲、河漫灘、水下沙坡的專業解讀!
    河流具有側向侵蝕的能力,當河流在一岸進行侵蝕時,其對岸即出現堆積,隨著一岸側蝕的不斷進行,另一岸的堆積也不斷擴大,成為河漫灘的基礎;②垂向堆積。當河漫灘被洪水淹沒時,灘面的水深較小,又有植物攔阻,原來懸移在水中的泥沙便沉積下來,使河漫灘逐漸加高,但其高度不能超過最高洪水位。
  • 高考地理微專題11 氣溫
    【目錄】一、氣溫的空間分布(1)氣溫的垂直分布規律(2)氣溫的水平分布(3)等溫線走向的判讀方法二、氣溫的時間變化(1)氣溫的時間變化規律(2)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3)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三、氣溫特徵的描述四、影響氣溫的因素五、氣溫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
  • 高考地理微專題24 外力作用影響因素的分析
    (1)石灰巖地區:由於巖石微溶於水,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侵蝕、流水溶蝕。(2)地勢較高、起伏較大地區: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3)地勢較低,起伏較小地區:主要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典型例題】讀圖,回答問題。
  • 高考地理微專題15 河流水文特徵的描述及其影響因素
    高考地理微專題14 水循環高考地理微專題12 氣候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高考地理微專題11 氣溫高考地理微專題10 降水高考地理微專題5動物環境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4分)(3)上遊植樹造林,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4分);A點上移、右移(4)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每一級階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傾斜的階地面和陡峭的階坡組成。一條經歷長期發展過程的河流,兩岸常出現多級階地,由河流河漫灘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見下圖。材料二:河流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河流在以側向侵蝕為主擴展谷底的基礎上,轉為下切侵蝕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灘或谷底平原,後者將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灘或谷底平原以下。
  • 高考地理微專題21湖泊特徵
    高考地理微專題20 河流開發高考地理微專題19 河流流向的判定高考地理微專題18 河流水系特徵的描述方法及其影響因素高考地理微專題16 河流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高考地理微專題15 河流水文特徵的描述及其影響因素
  • 「重磅」高考地理地表形態的塑造專題必背答題模式全在這
    10、河漫灘平原的成因位置:河流中下遊; 泥沙來源:上遊植被覆蓋率。 水流動力:在河流中下遊彎曲處,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在洪水季節,凸岸堆積體被淹沒,不斷受堆積;在枯水季節,堆積體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 微主題研究27 徑流量
    研究員:付照媛 27.說出圖中R河自M至N的流量變化特點,並分析流量變化原因。答案: 流量變小,原因:MN河段為地上河,流域面積小,少支流匯入和地下水補給;沿途下滲和人為用水使流量變小。 說明:河流的水文特徵是自然地理環境相互聯繫的結果。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整體性原理的應用
    (4分)(2)R河大峽谷呈現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蒼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觀,分別說明其成因。(4分)(3)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R河徑流量減少對下遊自然環境的影響。高考地理小專題——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考地理小專題——土壤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補給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襲奪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