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我們對三角洲這一地理概念並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嗎,除了陸上,水下也有三角洲。
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湖泊或海洋形成的堆積體系,當河流奔流入海時,由於河口變寬或者受潮流等因素影響水流逐漸分散,流速不斷下降,河流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積,且淤積速率大於海洋動力的侵蝕速率。再加上河流中含有大量以膠體狀態存在的細黏土,這些黏土一遇到海水,在鹽的作用下就會形成凝絮沉澱下來,因而在河流入海處逐漸形成扇面狀的堆積體。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亦是如此,以河口水下三角洲為例,主要是由江河奔流中所裹挾的泥沙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後凝絮淤積而成。
水下三角洲的面積並不比陸上三角洲小,作為陸上三角洲的延續,有一些大河三角洲,其水下三角洲的面積往往超過了陸上三角洲。
水下三角洲位於低潮位以下,包括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坡兩個部分。三角洲的最外帶就是前三角洲,屬於三角洲的前緣地貌單元,有平緩的坡度以及平整的地形,由黏土和細粉沙組成。
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較粗的粉沙和沙組成,因而具有較好的分選性,口門附近沉積物最粗,越靠近大海,沉積物逐漸變細。主要地貌形態有岔道河口沙壩、潮成沙脊和岔道間凹灣。
不同地域的水下三角洲也因地形、水文條件等不同存在差異,如長江水下三角洲位於低潮線至水深55米一帶,由水下淺水平臺、前緣斜坡帶和前三角洲三部分組成。而黃河三角洲黃河入海口前三角洲並不明顯,融入海底平原之中,這是因為此處有1/100坡度的水下斜坡,水下斜坡前有強潮流,流向與河口沙嘴垂直,因而缺少良好的水下三角洲形成條件。
河谷底部河床兩側,汛期時常被洪水淹沒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
按堆積方向,分為:①側向堆積。河流具有側向侵蝕的能力,當河流在一岸進行侵蝕時,其對岸即出現堆積,隨著一岸側蝕的不斷進行,另一岸的堆積也不斷擴大,成為河漫灘的基礎;②垂向堆積。當河漫灘被洪水淹沒時,灘面的水深較小,又有植物攔阻,原來懸移在水中的泥沙便沉積下來,使河漫灘逐漸加高,但其高度不能超過最高洪水位。河漫灘的形成與洪水活動有關,而洪水的出現頻率又各不相同,故常在一條河流上可同時看到由不同重現期洪水所造成的多級河漫灘現象,按高程不同通常又分為高河漫灘和低河漫灘。如中國黃河下遊河漫灘共有3級,習慣上稱為老灘(高灘)、二灘(低灘)和嫩灘。
主要類型
①河曲型河漫灘
發育於彎曲型河段,經常在凸岸堆積為濱河床沙壩、迂迴扇等;
發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彎曲率較小,水力很強,那時只有在凸岸處因流速較慢才有粗大的礫石堆積,組成面積狹小的邊灘。發育中期,河流彎曲率增大,谷底逐漸展寬,邊灘擴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也大片出露,成為雛形河漫灘。但此時堆積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質(砂、礫)為主,細粒的懸移質(粉砂、黏土)仍因流速大而帶往下遊。發育晚期,雛形河漫灘進一步擴寬淤高,灘面流速減小,洪水時灘面上的懸移質也得以堆積下來。這種具有懸移質堆積的灘地,成為河漫灘。河漫灘的二元結構:下部河床相(推移質)堆積,代表河床發育早期的堆積;上部為河漫灘相(懸移質)堆積,表示河床發育晚期的堆積。
該類河漫灘的凸岸岸邊,往往分布著多列與岸平行的弧形沙堤(壩),又稱濱河床砂堤或迂迴扇。它是在特大洪水期由凹岸帶來的堆積物,由於其數量多,顆粒粗大,因此迅速堆高成砂堤。
②汊道型河漫灘
發育於汊道型河段,常形成為淺灘及其附屬的沙嘴;
即具有二元結構的江心洲。該類河漫灘的特點是洲頭高於洲尾,二側多由砂堤環繞。這是當洪水漫灘時,在洲頭和兩側首先被大量泥沙堆積下來所致。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③堰堤型河漫灘
它發育在順直河床的兩岸。河漫灘的地貌結構由岸邊向內可分為三帶:
a天然堤帶。分布在岸邊,與岸平行排列,由顆粒較粗的砂礫組成。它是特大洪水漫灘時,因岸邊流速驟減,大量的較粗粒砂子首先堆積而成。
b平原帶。在天然堤帶的內測,高度較低,堆積顆粒較細,以粉砂和黏土為主。它是洪水越過天然堤帶之後,在流速減慢和堆積物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堆積而成。灘面平坦,以1°~2°向內微微傾斜。
c窪地沼澤帶。它離河岸最遠,一側連接平原帶,另一側與谷坡相鄰。此處由洪水帶來的泥沙數量已經很少,堆積層最薄,而且顆粒最細,所以地勢低洼,加上谷坡帶來積水,所以往往形成湖泊沼澤地。
④平行鬃崗型河漫灘
為堰堤型河漫灘與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灘之間的過渡類型,表現為一系列的平行鬃崗系統,鬃崗之間為淺溝和湖泊。
沙波是河流淺水區河床中的沙粒堆積地貌。下圖示意某常見的沙波形成過程。在淺水區,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響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響存在差異,進而導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蝕,而被侵蝕的泥沙會在下一個沙波的迎水坡堆積。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3.①坡是
A.迎水坡,流速慢 B.迎水坡,流速快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4.該沙波中以侵蝕作用為主的部位是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5.該沙波的移動方向是
A.維持原地
B.往復擺動
C.向上遊移動
D.向下遊移動
【答案】3.A 4.D 5.C
【解析】
3.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現為水流堆積,背水坡表現為水流侵蝕;根據圖中的水流方向,和沙坡的移動,可以看出①坡為迎水坡,以堆積為主,故流速較慢,故選A。
4.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現為水流堆積,背水坡表現為水流侵蝕,②④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響,流速較快,主要以侵蝕為主,故選D。
5.據材料沙坡的產生是河床泥沙顆粒不均勻與水流不穩定綜合作用的結果,是河床上呈波狀起伏堆積而成的微地貌。水流上坡時泥沙受重力影響部分堆積,下坡時,流速加快,泥沙不斷侵蝕,侵蝕的沙粒搬運到下一個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積下來,從而促使沙波緩慢向上遊移動。故選C。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及時看到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獲取更多學習資源請點擊【閱讀原文】為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請四連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