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過程

2021-01-20 澄池地理

地理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尤其在不同時間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現出空間上的特徵演變, 使地理事物變得更加複雜。這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思維.

一、能量轉化過程

烏裕爾河原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遊排水受阻,成為內流河。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定的扎龍溼地(下圖)。扎龍溼地面積廣大,積水較淺。該地氣候較為乾旱。

(1)畫出扎龍溼地的水循環過程圖,利用圖示,預測水中含鹽量的變化,並說明原因。


(2)在現有地理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除水體含鹽量變大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還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①土壤中鹽分積累,可能演變為鹽鹼地;②魚類種群規模下降,植物種類發生改變,進而使該地的生物多樣性狀況發生變化;③泥沙淤積使溼地水深變淺、蓄水量下降;④氣候變幹,溫差變大。


貝加爾湖(下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形成於約2000—2500萬年前。監測表明湖盆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

據材料,推測貝加爾湖湖底巨厚沉積物的成因。

1、地質時期,由於地殼運動,貝加爾湖所在地區形成斷層地塹;地塹周邊地表、地下徑流匯入,窪地積水成湖。

2、注入貝加爾湖的河流攜帶泥沙在湖底沉積。

3、由於板塊處在持續運動中,湖盆深度持續加大,湖底沉積物沉積空間持續變大,泥沙等沉積物在湖底持續沉積,故形成厚層沉積物。

二、地理過程解題思維

(一)階段環節法

  地理過程有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依據其發生的先後階段和環節進行推理,是解答過程類試題的主要方法。在整個地理過程中, 階段好比是線段,環節好比是節點, 階段重在趨勢性,體現出過程的持續發展,環節重在變化性,體現出過程的階段性特徵。以渭河平原的形成過程為例進行理解, 第一階段是地殼不斷下陷, 環節是形成了地塹; 第二階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斷衝積, 環節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鹽鹼化的形成過程, 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水漫灌, 地表水下滲, 地下水位抬高, 導致地下鹽類物質隨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階段是該地由於蒸發旺盛,地表水分蒸發殆盡,留下鹽分,導致鹽鹼化的形成。

  階段環節法可以正向推理, 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衝積扇的形成過程, 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區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形成的扇狀堆積物, 因此可逆向推斷為什麼會沉積在該處, 再推斷為什麼會有大量泥沙碎石。從而整理出其形成過程:先是山區河流流速快, 經常攜帶大量泥沙碎石;然後是河流流出山口, 由於地勢變緩,流速減小,其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最後這些物質堆積成扇狀,形成了衝積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過程的形成, 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抓住了這些要素的發展和變化特徵,也就把握了整體的地理形成過程。以三角洲為例, 當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時,河流入海口處水下坡度平緩, 加上海水的頂託作用, 河水流速減慢, 河流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 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決於河流泥沙堆積,即與泥沙來源和泥

  沙沉積條件兩個要素密切關聯。2008 年全國高考文綜卷考查 G 河(剛果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學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積兩個要素, 再輔之以一些要點的組織即可。解題思維角度一是泥沙的來源少,因為「多流於盆地中,流速較小,易於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 ,水土流失較輕。」思維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積,因為「處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積「;再如「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為鹹水湖的原因。」學生只要從水循環的幾個組成要素——補給、 蒸發、地表徑流進行正確回答,均可給分。參考答案是「大鹽湖流域氣候乾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於補給量;

  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據大氣對流和山谷風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學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兩大要素「水汽」和「凝結」 ,並聯繫到「夜雨」進行思維構建。水汽多,是由於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盆地,空氣擴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說明白天雨少,答題角度可從三方面把握, 一是白天水汽多導致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 空氣上升對流運動弱, 凝結少,導致降水減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導致大氣逆輻射增強,近地面氣溫較高,空氣對流強,凝結多,形成夜雨; 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風, 冷氣流順著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劇了暖空氣抬升,加速對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繪圖法

  地理過程類試題涉及較多的地理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趨勢, 其運動和發展變化有一定的趨勢性和規律性, 而試題所提供的圖文信息, 可能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瞬時狀態或片段特徵,學生把它們割立開來觀察, 導致對其發展趨勢的整體把握不清,產生解題思維障礙。運用地理繪圖法,可將這些零碎的地理過程連接在一起,更加直觀地反映出地理整體過程。


(四)假設推斷法

  「假設」 是科學研究和分析的一種常用思維方法。它是根據現象或問題提出新問題, 然後進行大膽猜測,提出各種假設,再通過推理、實驗或過程模擬逐一進行剖析驗證,去偽存真,從而得出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地理過程類試題的解答,可先進行某種假設,然後推斷其發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則排除假設,進行新的假設,一直到正確為止。當然, 「條條大路通羅馬」,假設並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設也可能推斷出同一正確的結果。


三、地理常見過程歸納整理


1. 三大巖石形成過程

沉積巖形成示意圖


2.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過程



3. 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


4. 三角洲形成過程

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輸沙量大,流水沉積提供物質保障。河流輸沙量的大小會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質、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積數量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於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積。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蝕、搬運作用弱,與河流泥沙沉積對抗作用弱,有利於三角洲的發育。


5.辮狀水系形成過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蝕、搬運作用下,洪水從上遊帶來大量的泥沙,並沿許多深泓線堆積,形成水下淺灘。

②洪峰過後的枯水季節:許多淺灘出露水面,成為沙島,沙島與沙島之間是多股的河道,它們忽分忽合,交織如辮。

③再次洪水來時:有些沙島不被淹沒,有些被淹沒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過,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6.衝積洪積平原形成過程

在山區,地勢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攜帶大量的礫石和泥沙;當水流流出山口時,由於地勢突然變緩,河道變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在山麓地帶堆積,形成衝(洪)積扇;衝(洪)積扇不斷擴大而彼此連合,形成廣闊的洪積—衝積平原


7.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過程

河曲的形成:

①環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衝刷,另一岸堆積,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積形成障礙,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④由於河床兩岸巖性不一致或構造運動造成兩岸差異侵蝕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鬆散沉積物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後地殼的持續抬升,河流下蝕增加,隆升的地殼形成山地,而蛇曲則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8.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形成過程

丹霞地貌形成過程

丹霞地貌:含鐵的碎屑物在地勢低洼處沉積並固結,形成紅色砂礫巖 ;地殼抬升與擠 壓形成(垂直節理髮育)中低山脈;流水沿巖層裂隙侵蝕,並在重力崩塌、風力侵 蝕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體相互分離,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態。


雅丹地貌形成過程


雅丹地貌:地殼抬升,湖盆出露乾涸(或氣候乾旱,蒸發旺盛),物理風化,形成裂隙,風力侵蝕,平坦地面被吹蝕成各種形狀。

 

9.花崗巖峰林

地下熾熱巖漿入侵地殼薄弱的黃山地區形成花崗巖;花崗巖體發生間歇抬升隨著地殼的強烈隆升,花崗巖體受外力風化、剝蝕;形成千姿百態的花崗巖峰林景觀


10.石蛋和石環形成

石蛋:花崗巖「石蛋」是花崗巖球狀風化的產物。一般認為花崗巖在抬升過程中先產生節理(花崗巖體中存在著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質學上稱節理),當巖石出露地表接受陽光、空氣、冰楔、生物、水等風化時,由於稜角突出,易受風化(角部受三個方向的風化,稜邊受兩個方向的風化,而面上只受一個方向的風化),故稜角逐漸縮減,最終趨向球形。這樣的風化過程稱為球狀風化或石蛋化

石環:由於石塊和土的導熱性能不同,凍結速度也各不一樣。碎石導熱率大,就會先凍結,水就會向石塊附近遷移並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後體積就會膨脹,使碎石移動,最終使粗的物質和細的物質就會產生分離,這就是凍融分選作用,它就像篩子一樣將不同的物質分離。在平緩而又粗細混雜的地表層,經凍融分選作用,泥土和小的巖屑集中在中間,巖塊就會被排擠到周邊,呈多邊形或近圓形,好像有人有意識地將石頭圍成一圈,這種凍土地貌叫作石環。石環形成的條件:有充足的水分 、氣溫在零攝氏度上下波動的持續時間較長



11.沙壩和潟(xi)湖的形成

        陸地河流帶來大量的泥沙沉積在沿海地區,當海洋潮水向岸邊運動時,推動泥沙移動,加之洋流的影響,泥沙沿著海岸堆積,形成平行於海岸的沙壩,隨著時間的推移沙壩出露海面,包圍了一部分海域,沙壩內側形成半封閉的狹長狀湖泊


12、溶洞形成:石灰巖—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話,一般先形成上層洞穴,後形成下層洞穴)


13.泉水、溫泉形成過程

斷裂和垂直節理髮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滲為地下水與熾熱的巖體接觸,轉變成地下熱水;地下熱水沿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溫泉。

大氣降水經森林涵養滲入地下,經玄武巖層、火山碎屑巖的長期融濾、礦化,源源不斷地生成礦泉水,沿斷裂帶上湧出露地表


14.爬升沙丘形成過程

在冬春乾旱季節,河流水位低,河漫灘及沙洲上的細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響,風力強勁,把堆積在寬谷地帶的細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15.淡水湖變成鹽湖過程


①淡水湖→鹹水湖→鹽湖: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大;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入湖徑流量減少;湖泊水位不斷下降,外流湖變成內流湖,徑流攜帶鹽分不斷匯入積累,鹽度不斷增加,逐漸變成鹹水湖,最終形成鹽湖。


②鹹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區,古海洋遺蹟湖(如西湖);後來由於沙壩、沙洲、沙島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壩的建設;導致湖泊與海洋分離;由於徑流不斷匯入,鹽度不斷降低,逐漸變成淡水湖。


16.構造湖和斷裂盆地的形成過程

位於板塊的交界地帶,板塊相互碰撞,褶皺隆起的同時產生斷層形成構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斷注入,從而形成湖泊。

地處板塊邊緣,地殼運動形成斷層;斷裂面兩側巖體以垂直運動為主,中部巖體相對下降成谷。


17、太陽視運動過程

太陽視運動的判斷,關鍵在三個點:日出點、正午點、日落點,要找準三個時間點的太陽方位及對應的地方時。


(1)北極點(圖甲)和南極點(圖乙)上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則太陽東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北「逆」南「順」,則太陽視運動也相反,北「順」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極點太陽高度為0°,太陽終日在地平線上,北極點看逆時針、南極點看順時針運動。

②北極點夏至日、南極點冬至日,太陽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為23°26′,視運動方向北「順」、南「逆」。


(2)北極圈(圖甲)和南極圈(圖乙)上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南北半球太陽視運動方向相反,北「順」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23°26′,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46°52′,太陽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0°,極夜。

③冬至日,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0°,極夜;而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46°52′,太陽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歸線(圖甲)和南回歸線(圖乙)上的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南北半球太陽視運動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66°34′,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43°08′,南北回歸線上太陽均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43°08′,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南北回歸線上太陽均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①春秋分日時,太陽從正東升起,從正西落下,正午太陽高度H1=90°;

②夏至日時,太陽從東北升起,從西北落下,正午太陽高度H2=66°34′;

③冬至日時,太陽從東南升起,從西南落下,正午太陽高度H3=66°34′。


18.高山流石灘形成過程

解釋一:高寒地段強烈的紫外線和極大的晝夜溫差,產生的寒凍劈碎、熱脹冷縮的風化作用,導致了大塊的巖石不斷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塊,此處寫到冰劈、凍融風化作用也可以);這些巖塊與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潛流的作用下,沿著山坡緩慢滑動,形成流石灘

解釋二:地表巖石受到強烈溫差變化(或凍融)的風化作用,發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蝕後;並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運;到地勢比較平坦的山坡處堆積而成。


19.鹽鹼化形成過程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壩回水區內、調水線路兩側、地上河兩側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區一般不會有鹽鹼化,比如我國南方地區;(2)蒸發旺盛旺;(3)鹽分隨著水分蒸發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區的灘涂,多鹽鹼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結果,用海水或鹹水湖水灌溉也會造成土壤鹽鹼化。


20.河流襲奪過程


處於分水嶺兩側的河流,由於侵蝕速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襲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遊河段,這種水系演變現象稱為河流襲奪。發生河流襲奪後,河系重新組合,出現倒淌河、斷頭河、襲奪灣等地貌形態。




21.河流階地的形成


水流的側蝕加寬了河道使得流速變慢,河流攜帶的沉積物就在河床發生沉積,在水底堆積滿一層沉積物。後來由於氣候變化、地殼抬升或者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蝕力劇增,這層堆積物被水流切開形成階地坡。水流繼續往下侵蝕,兩側的堆積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過洪水位,形成階地面。然後河流繼續重複側蝕、堆積、下切侵蝕等過程,形成下一個階地。

(侵蝕基準面是河流下切侵蝕到最低點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為主,局部地區以湖泊、河流匯水口、堤壩等基面為準。)

地殼抬升會對河流階地的形成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讓已經發育的階地面高出洪水位,成為新的河流階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蝕作用加劇,製造出階地坡,讓階地高度上升,也通過堆積作用促進新的階地面發育。



22.河漫灘的形成

河漫灘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濫的結果。在洪水期間,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灘面,由於水深變淺,流速減慢,便將懸移的細粒物質沉積下來,在灘面上留下一層細粒沉積,隨著堆積體的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23、城市化過程


24、工業地域形成過程

25、水循環過程

26、大氣運動過程

27、生物遷移過程

28、自然地域形成過程

29、自然地域相互作用過程


相關焦點

  • 2019中考地理教學過程複習指導方法
    地理教學過程複習指導方法 初中地理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凍土過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凍土過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凍土形成以物理風化為主,而且進行得很緩慢,只有凍融交替時稍為顯著,生物、化學風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遷移不明顯,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著粗骨性。   高山凍漠土粘粒的K2O含量很高,可達50克每千克,說明脫鉀不深,礦物處於初期風化階段。
  • 【備考乾貨】一線教學名師整理的高考大題地理過程類解題技巧,附...
    【考查方式】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強調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時間變化特徵。過程性分析型綜合題考查方向主要為:①有限時段內的依時行為。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儘可能詳盡地記錄地理現象的依時行為,從中發現地理事實變化規律,以便推測該時段之前或之後的變化狀況;②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理行為進行模擬和預測;③研究地理過程與地理分布之間的耦合關係,從而把地理學的規律統一於時間與空間的共同基礎之上。一般以區域地理環境特徵圖文材料為載體,根據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過程。
  • 動物所利用聯合多分子標記等揭示譜系地理格局的形成過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利用多個分子標記,對紅頭長尾山雀的譜系地理格局研究發現:分別以線粒體與核基因構建的譜系地理結構並不一致。溯祖分析結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線粒體譜系間存在顯著的基因流,甚至在異域分布的線粒體譜系間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 中學地理知識點:考試說明(地理)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從題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圖表中獲取有關地理信息。 ?能夠正確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與地理基本技能 ?能夠掌握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等知識。 ?
  • 2019中考地理知識點:考試說明(地理)
    地理科考試的命題堅持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素養,即考生對所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與基本觀念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地理科考試的命題力求穩中有變、穩中出新,試題設計應在科學性、基礎性、公平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等方面達到和諧統一,貼近考生實際,不出偏題和怪題。
  • 東北地理所等在東北黑土區切溝侵蝕過程研究方面獲進展
    研究溝蝕發育關鍵過程和作用機制,可為黑土區切溝侵蝕防治、修復措施選擇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梯田作為治理坡耕地、提高農業產量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同時也是一重要的水土保持田間工程措施。然而,在全球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大面積的梯田趨於荒廢,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還易導致嚴重的土壤侵蝕、坡面崩塌等土地退化問題。但東北黑土區的切溝侵蝕仍呈發展態勢,侵蝕面積和強度在增長,切溝數量和密度在增加。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地理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能力訓練點:  1、初步學會舉例說明學習地理的意義;  2、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挑戰心理、冒險心理和堅韌性、求異性等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  德育滲透點:  1、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是社會主義公民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從而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
  • 怎麼秒殺地理選擇題,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技巧
    怎麼秒殺地理選擇題,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技巧2017年高考即將來臨,對於文綜考試來說,地理選擇題一直是地理中考試題的主要題型,是命題專家著力研究、力圖充分挖掘其測試功能的一種題型。選擇題總分已接近總分的一半,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下文是有途網小編查找整理的秒殺高考地理選擇題的相關文本,僅供大家參考。
  • 「學科風採」地理簡圖——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
    地理課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圖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地圖是將地理知識作了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是眾多地理知識的載體。它既是直觀的教具,又是知識的來源,因此被冠以「地理第二語言」的美名。繪製簡圖可以縮小時空跨度, 能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 高中地理知識複習:地理河流水文學講解
    3、熟悉地圖和其他各種地理圖表,建立腦中的地圖在剛剛開始複習地理時,學生常常會忽視使用地理圖表,只對教材上的文字感興趣。而在地理考試中各類地理圖、表佔有重要地位。教師要不時對學生強調,學好地理的關鍵在學好地理圖表,尤其是地圖。  4、靈活運用多種教法、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在複習的過程,固然要注意科學性、系統性,但也要有意識地增加趣味性。
  • 居家悅讀——重讀地理 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重讀地理,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作者/孫庚辰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後,對人文地理的興趣使然,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便是第一本。這本書共分十章,主要介紹了疆域形成過程、行政區劃和結構職能的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工農業的開發及其意義、城市與交通、商業的發展和布局演變以及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等。該書「是我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專著,是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的學術著作」。
  • 高中地理|成語中蘊含的地理知識
    地理:該類山體從成因來說多屬斷塊山。【高頻考點】構造地貌2楚材晉用本意:比喻用才不當。地理:楚地為人口遷出地,晉地為人口遷入地,楚材晉用,提高了遷入地的經濟文化水平。地理:冷鋒系統以及熱帶氣旋,在夏秋季節易產生狂風暴雨天氣。4和風細雨本意:和風:指春天的風。溫和的風,細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緩,不粗暴。地理:暖鋒中的暖氣團推擠冷氣團,在此過程中暖氣團緩緩沿鋒面向上爬行,典型的天氣特徵就是和風細雨。
  • 教師招聘考試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學論講義八
    第八章 地理教學的評價一、學習的目的要求1、學會說課、評價課2、地理考試的類型及試卷設計二、主要教學內容第一節 地理教師授課質量評價一、地理教師授課質量評價的目的和作用地理教師授課質量評價,是指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收集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的信息
  • 2021初中地理學習方法:地理規律的學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地理學習方法:地理規律的學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理規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聯繫,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規律和地理演變規律三部分。學習地理規律從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聯繫」,尋找地理事物本質聯繫的原因,明確地理事物聯繫的狀況,清楚地理事物聯繫的發展過程或趨勢。
  • 2018高考大綱發布(地理)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
  •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2012-04-12 17:33 來源:www.51edu.com 作者: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的應用
    下圖為義大利地理位置和大理石分布以及開採示意圖。 (1)簡述「大理石王國」--義大利的大理石礦藏形成的地質過程。 (2)簡析「仍有很多地區不採取洞採」,而採用露採的原因。
  • 央視網非遺地理《不遠萬裡》,關注中國傳承的地理脈絡
    即將在央視網推出的非遺地理節目《不遠萬裡》,從「地理」的視角出發,對傳承中華文化發起了一次深刻的全民關注。《不遠萬裡》從「地理脈絡」中尋找中國傳承的基因。節目內容來源於中華文化重要的地理起源地,涉及山、河、湖乃至古民族心中的「海」。
  • 中學地理教師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
    中學地理教師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讀大氣熱量交換過程圖,回答1~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