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題指導思想
2009年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地理科(江蘇卷)的命題以有利於推進中學地理課程改革,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有利於減輕中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地發展;有利於高等學校更加科學自主地擇優選拔合格新生的思想為指導,充分體現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切實反映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
實行江蘇省新 方案中設置的選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既加強了對普通高中的課程管理和質量監控,又為高等學校招生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因此,選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地理科考試的命題堅持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素養,即考生對所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與基本觀念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地理科考試的命題力求穩中有變、穩中出新,試題設計應在科學性、基礎性、公平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等方面達到和諧統一,貼近考生實際,不出偏題和怪題。
二、考試內容及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依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和教育部考試中心制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地理科)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參照江蘇省教育廳頒布的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和《江蘇省普通高中新課程選修I模塊開設指導意見》,並結合江蘇省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際,確定地理科考試的內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從題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圖表中獲取有關地理信息。
?能夠正確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與地理基本技能
?能夠掌握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等知識。
?能夠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讀、填繪地理圖表,完成地理計算,進行地理觀測和地理實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準確簡潔的文字和圖表等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p#分頁標題#e#
4.發現和探究地理問題
?能夠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究、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考試範圍與要求
考試範圍包括必考內容與選考內容兩部分。必考內容由共同必修課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個模塊組成。選考內容由選修課程中的「海洋地理」「旅遊地理」「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四個模塊組成,考生可根據本人的選修情況,在選考的內容中,選擇其中兩個模塊的題目,對題目要求作答。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規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必考內容
地理1
考試要點 | 具體考試內容要求 | |
宇宙中的地球 |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 天體系統 太陽系概況 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 |
(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 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 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 |
(4)地球的圈層結構 |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 |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 (1)地殼內部物質循環 | 三大類巖石 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的過程 |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 褶皺、斷層的特點、成因及其地表形態 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 |
(3)大氣受熱過程 | 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 |
(4)氣壓帶與風帶 |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徵、成因及分布 季風環流 | |
(5)天氣系統 |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 |
(6)水循環 |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自然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 |
(7)洋流 | 世界洋流及其分布規律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 (1)自然地理要素與地理環境 |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 |
(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 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 |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1)地表形態與聚落及交通線路 | 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
(2)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 |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 | |
(3)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 | 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 |
(4)自然災害 | 自然災害的含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p#分頁標題#e#
地理2
考試要點 | 具體考試內容要求 | |
人口與城市 | (1)人口增長模式 |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
(2)人口遷移 |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 |
(3)人口數量與環境 |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 |
(4)城市的空間結構 |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 |
(5)城市服務功能 |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 |
(6)城市化 |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
(7)地域文化 |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 |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繫 | (1)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 | 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
(2)工業區位與工業地域 | 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 |
(3)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
(4)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繫 |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繫的重要性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繫的主要方式 | |
(5)交通與聚落、商業網點 |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 |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 (1)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 人地關係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
(2)環境問題 |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 |
(3)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
#p#分頁標題#e#
地理3
考試要點 | 具體考試內容要求 | |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 區域的含義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劃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
(2)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 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 |
區域可持續發展 | (1)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 |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造成的危害,綜合治理與保護措施 |
(2)流域的開發 |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 |
(3)區域農業生產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 |
(4)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 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 |
(5)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 |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 |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 (1)遙感(RS) | 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
(2)全球定位系統(GPS) | 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 |
(3)地理信息系統(GIS) | 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
(4)數字地球 | 數字地球的含義 |
#p#分頁標題#e#
第二部分選考內容
海洋地理
考試要點 | 具體考試內容要求 | |
海洋和海岸帶 | (1)海底地形 | 海底主要地貌類型 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
(2)海水溫度與鹽度 | 海洋表層溫度的分布規律 不同海區海水溫度隨水深的變化規律 海洋表層鹽度的分布規律 | |
(3)海一氣相互作用 | 海一氣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 |
(4)海水運動 |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 |
(5)海岸與海岸帶 | 海岸類型及其特點 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 |
(6)海平面變化 | 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 應對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 |
海洋開發 | (1)海水資源 |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
(2)海洋化學資源 | 海洋化學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 |
(3)海底礦產資源 | 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海洋油氣資源 錳結核 | |
(4)海洋能 | 潮汐能、波浪能的特點以及開發利用的前景 | |
(5)海洋生物資源 | 海洋生物資源的主要類型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
(6)海洋空間 | 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 |
(7)海洋旅遊 | 海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 |
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 (1)海洋自然災害 | 風暴潮、海嘯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措施 |
(2)海洋汙染與環境保護 | 海洋主要汙染源的來源及其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 |
海洋權益 | (1)海域的劃分 | 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
(2)我國海洋國情 | 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 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 |
(3)國際海洋秩序 | 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意義 |
#p#分頁標題#e#
環境保護
考試要點 | 具體考試內容要求 | |
環境與環境問題 | (1)人類與環境 | 環境的概念和分類 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
(2)環境問題 |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 |
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保護 | (1)資源問題 | 自然資源的概念及分類 主要的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
(2)非可再生資源 | 非可再生資源耗竭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合理開發、利用非可再生資源的主要措施 非可再生資源開發過程中應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 | |
(3)可再生資源 | 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問題 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保護、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 | |
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 (1)生態環境問題 | 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一般過程 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2)生態環境保護 | 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 |
環境汙染與防治 | (1)環境汙染問題 | 主要的環境汙染問題 環境汙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 我國環境汙染的現狀 |
(2)環境汙染的防治 | 防治環境汙染的主要措施 | |
環境管理 | (1)環境管理的內容和手段 | 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 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
(2)環境管理與國際行動 |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與國際行動 | |
(3)環境管理與公眾參與 | 公眾參與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個人在環境保護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 |
#p#分頁標題#e#
三、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一)考試形式
閉卷、筆試。考試時間100分鐘。試卷滿分為120分。
(二)內容比例
自然地理約40%~60% 人文地理約40%~60%
必考內容約85% 選考內容約15%
(三)試題類型及分值比例
試卷包括選擇題和綜合題等。
選擇題分為18道單項選擇題和8道雙項選擇題,均為必做題,滿分60分。
綜合題共60分,其中必做題滿分40分,選做題滿分20分(選做題共4道,每位考生只需選做2道)。
(四)試題難易度比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