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隻「眼睛」明察地殼毫末之變

2020-11-27 人民網

青藏高原是升了還是降了?周邊國家發生的大地震,對我國有哪些影響?颱風到來前後,大氣中的水汽變化大嗎?大災發生之前電離層是否有變化?山體滑坡變形與氣象因素有多大的相關性?……

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數據。數據從哪裡來?必須從觀測中來。

這正是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陸態網絡)誕生的緣由——在全國建數百個基準站和數千個流動觀測點,實時獲取全國地殼運動、重力場變化、斷裂帶微動態變化、電離層電子密度變化、大氣可降水含量變化等情況,把那些從前只能用「大概、也許、可能」的回答變成詳實精確的數據。

上天下地入海,觀測網大顯身手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辦公樓裡,掛著一張1999—2017年度「中國大陸地殼運動水平速度場」圖,密集的矢量箭頭標示出地殼運動的方位,代表著中國大陸相對於歐亞板塊運動的方向和大小,多年以來我們對此只有大致概念,而現在我們掌握的數據越來越精確了。

這些數據的來源正是陸態網絡工程,它是我國迄今為止建設規模最大、觀測精度最高、數據質量最佳的國家級地殼運動觀測骨幹網絡,覆蓋了中國大陸約95%的國土。最近20多年來,觀測點的持續穩定運行,為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地殼形變情況配上一副高精度的「顯微鏡」。

2011年,日本9級大地震,造成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產生毫米至釐米級的同震水平位移, 最大值為35毫米;2015年,尼泊爾8.1級大地震,造成我國西藏地區毫米至釐米級的同震水平位移。「九寨溝地震、海棠颱風、溫比亞颱風等等,我們也獲得了非常詳實的數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

詳實豐富的基礎數據,不僅可以大大提升我國對大地震的監測預報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務於地球科學研究、大地基準框架建立、氣象預報預警、電離層監測、海平面監測和高精度智能導航等多個領域,同時在航空、航海、公路、鐵路、農業、礦業、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從而激發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從城市到荒野,上千個觀測點是怎麼建起來的

眾所周知,觀測數據的起步就是科學合理地布點和建設。國土遼闊,有人口密集的城市,也有人煙稀少的荒野,更有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從1997年第一期工程開始,該重大工程的建設持續了14年,在全國範圍內建成260個不同採樣率的連續GNSS觀測站、30個連續重力站、3個超導重力站、3個並置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站(VLBI)、6個並置人造衛星雷射測距站(SLR)、2000個流動GNSS觀測站、近1000餘個流動重力觀測站。

「我們會根據不同地區構造特點和需求,建設不同類型的站點,6個部委15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通力協作完成了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十幾年前開始,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殼運動觀測臺網部主任張銳和他的同事們一直都是這項重大工程的關鍵落實人,經歷了站點從設計勘選到全面建設乃至運營維護的全過程。「有許多觀測點修建在荒蕪人煙的地區,實施過程和後期的維護都很不容易,一方面儘量做到站網布局設計更科學合理,另一個方面使用智能化的設備和創新性的管理方法。」

在這一標準下,陸態網絡不僅實現了建站布網的科學化技術流程、快速實時處理和高精度事後數據處理技術,還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無人值守、遠程監控、自動報警和在線故障處理系統。

從數據到科學,共享不是「說說而已」

數據是獲得科學結論的第一步,但是怎麼用好數據卻是一門大學問。

陸態網絡項目由中國地震局、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和教育部等6個部門聯合實施。「雖然是工作領域完全不同的6個部門,但是在這個項目的實施上卻真正做到了整齊劃一,共建共享。」項目團隊認為這是項目實施中最值得驕傲的一點。工程一直採取「統一設計、統一規程、統一進度、統一監理、統一驗收,分級實施、部門負責」的管理措施,到目前為止,全國近2000個共享站點的數據線上線下均可傳輸至中心,相關的地震、測繪、氣象等行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以及其他申請單位都可以申請使用這些數據,產出豐富的科學研究成果,並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諸多領域。

在知名學術論文網站中國知網上,與陸態網絡相關的論文有上千篇。根據項目組的官方數據,僅利用該工程觀測數據完成的論文就已超過500餘篇,其中100餘篇發表在SCI系列的刊物上,如國內的《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及國外的Science、Nature和JGR等權威雜誌,並出版科學專著3冊。

陸態網絡的建成使我國對地殼運動的監測在空間和時間上有了大幅提升,觀測效率提高了幾十倍,這一方面是有賴於數量眾多、布點科學的站點建設,另一方面有賴於大範圍和時空密集的地殼運動數據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資源,而深度挖掘數據本身的科學和應用效益,以及及時、科學、有序的共享機制才是這些數據最終「發光發熱」的關鍵。(李豔)

(責編:李依環、熊旭)

相關焦點

  • 三千隻「眼睛」明察地殼毫末之變——探訪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
    這正是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陸態網絡)誕生的緣由——在全國建數百個基準站和數千個流動觀測點,實時獲取全國地殼運動、重力場變化、斷裂帶微動態變化、電離層電子密度變化、大氣可降水含量變化等情況,把那些從前只能用「大概、也許、可能」的回答變成詳實精確的數據。
  • 毫末智行,在巨人肩膀上開啟自動駕駛徵程
    在全自動駕駛短期內還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毫末智行「步步為營」,結合自己的優勢和資源,把路線分階段拆解,逐步實現。而由此,應用場景、量產、商業模式等問題都逐一有了答案。 毫末智行步步為營  毫末智行並非從0開始創建,它的前身是長城汽車技術中心的智能駕駛前瞻分部。
  • 怎樣讓眼睛變黑 吃什麼能讓眼睛變黑變亮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時期幽黑的雙眸漸漸失去了光彩,現在的眼睛變的又黃又幹,那麼怎樣才能擁有一雙靈動黑黝黝的眼睛呢?吃什麼能讓眼睛變黑變亮呢?怎麼樣才能使眼睛變大呢?相信這些問題大家一定都很關注吧!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來解答吧。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
  • 眼睛很小怎麼樣才能變大 9步驟放大眼睛
    每一個愛美的人都希望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是完美的,尤其是自己的眼睛,要是可以又大又有神就好了,可現實就是那麼殘酷,眼睛小的人很多,那您知道眼睛很小怎麼樣才能變大嗎?您知道日常生活中怎麼讓眼睛變大嗎?小眼睛的人一起來看看文章中的小眼睛怎樣變大的吧。眼睛很小怎麼樣才能變大想要自己的眼睛變大的話,有什麼好的方法呢?可以不用化妝,眼睛就變大了呢?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2017-03-01 22:12 來源
  • 被稱為「地獄之門」的撒哈拉沙漠之眼,是地球窺探宇宙的眼睛嗎?
    被稱為「地獄之門」的撒哈拉沙漠之眼,是地球窺探宇宙的眼睛嗎?地球上有很多神奇的景觀,他們的成因都是迷,雖然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的地步,也依然沒能將他們全部解釋出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個神奇的景觀,它是存在於撒哈拉大沙漠中的一個神奇景觀,被稱為「地獄之門」的撒哈拉沙漠之眼。這一景觀實在人類登上太空之後,從太空俯視地球才發現的,他們發現地球上居然有一隻眼睛!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按性質、方向分水平運動垂直運動表現使地殼物質發生水平位移地殼的抬升或者下沉地貌地表巖石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或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兩者關係相伴發生,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有主次之分。
  • 快穿小說推薦:多幸運,位面三千,從始至終我只攻略你一個對象
    大家好,又到了小編給大家推薦言情小說的時候了,今天小編給你推薦5本精彩快穿小說,當初火爆熱門,時隔多年重讀依舊精彩,快穿小說推薦:多幸運,位面三千,從始至終我只攻略你一個對象第一本:《直播快穿之打臉成神》作者:醉飲桂花酒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
    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到了莫霍界面之後,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突然增加,也就進入了地幔層。全球地殼最厚的青藏高原地區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較高地區,如青藏高原,其地殼厚度可達60至70千米。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1)
       地殼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的結構中,只佔極薄的一層。然而,這個地球表面極薄的一層,就是地球過去漫長歷史中保存下來的遺蹟。造成這些遺蹟的因素:第一,來自地殼以外的,首先有籠罩著地殼的大氣層,太陽、月球,其次是星體的各種輻射作用,可能發生某種影響。
  • 它是「明目」之王,連吃一段時間,視力更好了,眼睛還悄悄變亮!
    它是「明目」之王,連吃一段時間,視力更好了,眼睛還悄悄變亮!在現在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下,我們的日常生活大多數都不能和手機分開。逐漸的大家都變成了低頭的人,每一天都盯著手機,而且還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小編就很喜歡在夜晚的時候看手機,但其實這對眼睛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在黑暗下明光刺激著眼睛,很多時候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視力變弱了。所以小編認為大家要吃一些好一點的東西來讓眼睛恢復起來,對於明目的各種產品裡面,還是吃一些有營養的食材比較好。胡蘿蔔就是「明目」的食品當中最有營養的一個了,如果連著吃它一段時間的話,視力就會慢慢的變好了,而且眼睛還會變亮的,最重要的是讓不舒服的眼睛慢慢舒服起來。
  • 將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只相當於蛋殼,科學家:最厚的部分在中國
    文/惜談將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只相當於蛋殼,科學家:最厚的部分在中國隨著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不斷傳回捷報,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也越來越透徹了。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科學家將地球的內部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而由於地球地殼是存在運動的,偶爾還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一些災難。那跟我們人類接觸最多距離最近的地殼究竟有多厚呢?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地球的平均直徑大概在12756公裡左右,而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的分布也並不是距離相等的。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殼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地殼厚度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的變形、變位。   2. 構造地貌: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
  • 佛教的宇宙觀之須彌山丨佛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讓人嘆為觀止
    世界的上方天空中有很多層天界,但經文只舉到色界初禪天的梵天,上面還有色界三禪天和無色界四天,經文沒有列舉。這不是一個不煩細舉的問題,在佛典中,講到世界於壞劫中毀滅時,常常只毀到三禪天以下的器世間。這在以後要談到。一千個世界作為一個較大的單元,不止為統計方便,它們確實聚合在一起,並形成獨特的形狀。《起世因本經》卷一《閻浮洲品第一》載佛說:諸比丘,如此小千世界,猶如周羅。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這是對地質科學發展的巨大障礙,很難掌握地殼作為一個整體的全貌,因而對地殼運動問題也很難作出全面的總結。在這裡,只能就已經知道的、比較顯著的構造形象,概略地敘述一下。(一) 大西洋方面   在大西洋方面,早已證實中間存在著一個之字形的海嶺。
  •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導語】公益性崗位公共基礎知識是考試的重要部分,不少地區都在筆試當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
  • 人類有沒有第三隻眼睛? 為什麼不開發第三隻眼睛?
    人類的第三隻眼能不能開發?簡答:(易)講天,地,人中和。人有陰陽眼之分,左陽右陰,視萬物從生到滅,周而復始,如日月輪迴。第三隻眼乃為(先天)之造,稱為天眼,一年有四季,人身有五行,第三隻眼隨著年輪,伴隨著人們的靈魂而行。(先天)之造,後天是改變不了的,多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