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稱海洋地殼含有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

2020-12-05 OFweek環保網

  存在於地球海洋地殼微小裂縫中的是一種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它完全是由巖石與海水的化學反應提供能量,而不是依靠陽光或者像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一樣的光合作用。這種生活方式學術上被稱作化能合成作用,它並非史無前例的,它也存在於礦井深處和海底熱液噴口,但是之前從未發現具備這種規模的。從純地理學領域講,這些海洋地殼系統或許含有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地球生物學家馬克-萊沃說道:「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海洋地殼佔據地球表面的60%,而且平均有6.5公裡厚。如果研究人員的發現類似於地球海洋之下發現的那些生態系統的話,那麼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由化能合成作用支撐的。」研究人員注意到海洋地殼在中心和邊緣存在巨大的差異。在中心的巖石充滿著富含能量而且能維持細菌生存的化合物,而邊緣位置這種化合物消失了,就好像它們被吃掉了一樣。其他研究人員在海洋地殼中發現了微生物的DNA痕跡,進一步證實了生命的存在,但是究竟是什麼微生物仍然不確定。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海洋地殼系統或許含有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微生物生態學者安德裡亞斯-泰斯克說道:「我們現在有最有效的證據證實,事實上在深海玄武巖的裂縫中存在微生物。」這種生態系統的基礎就是氫,它通過富含鐵和硫的巖石與海水反應釋放出來,而且被微生物用於二氧化碳向有機物質轉化。萊沃說道,即使多細胞生物沒有在海洋地殼中發現,任何居住在那裡的生命仍然是非常特別的。有可能隨著地質年代發展地殼中的那些變化對於我們海洋和大氣有著深遠的化學影響。這裡讓我感興趣的與其說是生命的起源,不如說是生命的存在。

相關焦點

  • 海洋地殼深處首次發現生命
    圖片來源:NOAA/WHO  科學家日前首次於地球海洋地殼的深處,即海底的黑色火成巖中發現了生活在那裡的微生物。由於這些地殼有幾千米厚,並且覆蓋了約60%的地球表面,因而它也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生物棲息地。 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似乎主要是通過利用氫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而存活的,而這裡的氫一般是當水流經富含鐵的巖石時產生的。
  • 探秘海洋地殼
    不過,現在另一組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中部發現了活細胞,它們生活在極其古老、寒冷的地殼中。目前我們尚不清楚這些新的微生物如何存活下來,而且在同樣的體積下,古老的地殼裡的微生物是年輕的100多萬倍。 東京大學的地球科學家Yohey Suzuki回憶自己第一次見到滿是細胞的古代巖石薄片時說:「說實話,我簡直不敢相信。」
  • 鑽石新研究表明: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
    地球上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碳以一種稱為碳循環的模式在地球的大氣層、海洋和地殼中移動。這種循環在氣候中起著關鍵作用,比如,二氧化碳從太陽中捕獲熱量,使全球變暖。當一個構造板塊俯衝到另一個構造板塊之下時,海洋沉積物或海洋地殼可以陷入地球的地幔,即地殼和核心之間的熱巖石層。
  • 研究人員使用地球系統模型來模擬核衝突對海洋的破壞性影響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核戰爭如何嚴重改變地球海洋的化學性質,從而破壞了居住在其中的生命。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儘管深海生物的代謝作用和生長相對較慢,但深海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息地,其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群落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極高,是新型生物資源的寶庫。開發利用深海資源,同時保護深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不遭受破壞,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重大難題。
  • 地中海有一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地中海有一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胡德良  譯海洋地殼很少留在地球表面上,至少從地質時期來說是這樣的
  • 國際研究團隊警告稱——深海採礦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影響不容忽視
    圖片來源:網絡(gizmodo.com.au)科技日報記者 劉海英海洋礦產資源豐富,隨著相關技術不斷發展,人類對深海礦藏的興趣越來越大。但一國際研究團隊最近警告稱,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區海底環境構成風險,還會嚴重威脅礦區之上深海中層水域的生態環境。他們建議,深海採礦應謹慎行事,在更全面地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採取行動。
  • 科學家稱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逼近9大極限
    根據對地球系統的科學認識,研究小組確定了9個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統」,並對目前人類的消耗水平和系統的「臨界點」進行了量化和評估。研究人員警告稱,一旦9個臨界點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類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變化」,此後的地球將不再像今天這樣的「和藹可親」。
  • 火星曾具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原標題:火星曾具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火星上多樣的巖石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王小龍)一個由美國、法國、英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稱,他們對「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這顆紅色行星上或許曾經存在過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結構
  • 科學家稱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逼近9大極限(組圖)
    根據對地球系統的科學認識,研究小組確定了9個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統」,並對目前人類的消耗水平和系統的「臨界點」進行了量化和評估。研究人員警告稱,一旦9個臨界點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類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變化」,此後的地球將不再像今天這樣的「和藹可親」。
  • 科研 | ISME:海洋地殼生物圈中發現的不可培養菌Hydrothermarchaeota具有Carboxydotrophy潛力
    導讀對於在某一環境中發現的新菌,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研究?如何對測序得到的數據進行深入挖掘?本文給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對地球地下生物圈的探索使人們發現了幾個具有進化意義的古菌分支。相似地,深海海底地殼生物圈也有很多獨特的、未培養的古菌類群,包括Candidatus Hydrothermarchaeota,之前被認為是Marine Benthic Group-E。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海洋大致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地殼佔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積的海洋地殼是如何橫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孕育期任何生命的出現都有一個孕育期,海洋地殼也不例外。
  • 地球的地殼是目前為止最薄的?
    這個世界的大陸都連結到一個稱為盤古大陸( Pangaea )的「超級大陸」(supercontinent ),根據一個新研究,最外層的地層曾經比現在的要多厚上1.7公裡(1英裡)。研究人員發現自從盤古大陸分裂,地球內部的地函的冷卻速度要比我們想像的快兩倍,而且地殼變得前所未有的薄。
  • 好奇號:火星曾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一個由美國、法國、英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稱,他們對「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這顆紅色行星上或許曾經存在過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結構。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描述了「好奇號」火星車探測過的20個火星巖石樣本,並論述了為什麼他們認為這顆行星的歷史和人們之前想像的不太一樣。
  • 研究稱類日恆星系統可能比太陽系更宜居
    研究稱類日恆星系統可能比太陽系更宜居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3日報導,在本周於聖·弗朗西斯科召開的美國地球物理學聯盟會議上,該小組報告了他們新研究的初步結果:圍繞著這些類日恆星公轉的行星,可能比我們的地球更熱,更加有活力。這些系統的類地行星內部,溫度超過地球25%。因此從地質學上來講,它們會更活躍、更可能保留足夠的液態水來支持生命,至少是微生物形式的生命。
  • 研究:海洋地殼板塊碰撞致超預期海水湧入地球內部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9日報導,日前,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伴隨著海底地殼運動,數量驚人的海水正湧入地球內部。科學家通過布置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地震儀發現,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間俯衝帶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預計的3倍。
  • 38億年前地球構造致火山活動 海洋地殼沉入地幔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研究人員對早期歷史中和地球形成相關的火山作用一直處於不斷研究中,但仍有許多此類知識等待探尋。由弗朗西絲-詹納(Frances Jenner)帶頭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引起火山活動的一些構造運動,比如現在還在發生的一些構造運動,可能早在38億年前就已處於進行之中了。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刊登在期刊《Geology》上。
  • 地殼下奇怪的斑點可能是古代巖漿海洋的殘留物?
    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些斑點可能是一種富含氧化鐵的礦物,叫做鎂橄欖石。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們的存在將暗示著一個可能在45億年前就存在的前巖漿海洋博科園-科學科普:當時一大塊太空巖石撞擊地球,分離出後來成為月球的物質,並可能融化地球的大部分。
  • 研究顯示:地球曾經全是海洋沒有陸地
    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Nature Geoscience )的一項研究指出,32 億年前的地球完全被海洋覆蓋,沒有任何大陸。相關線索來自澳洲西北部內陸的古老海底。強生教授表示,這裡保存了可追溯到32 億年前的海底熱液系統(hydrothermal system),記錄從地表一直到地底下如引擎般驅動循環的整個海板塊地殼。在這片崎嶇的地貌中保存著不同形式的氧同位素,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同位素之間的關係可以幫助科學家解讀古代海洋溫度和全球氣候的變化。
  • 火星地殼的形成比地球早1億年
    日前,丹麥等國的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以覆蓋在行星表面的巖石來推論形成生命可能出現的地殼,較之地球,火星早形成了1億年以上,亦即比此前所了解到的更早的時候形成了地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