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曾具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火星曾具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火星上多樣的巖石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王小龍)一個由美國、法國、英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稱,他們對「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這顆紅色行星上或許曾經存在過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結構。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描述了「好奇號」火星車探測過的20個火星巖石樣本,並論述了為什麼他們認為這顆行星的歷史和人們之前想像的不太一樣。

  根據最新的數據,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火星存在大陸地殼的證據。「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靠近夏普山南半球的蓋爾環形山區域發現了一塊淺色的長石礦樣本,經測定後研究人員發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約36億年前。

  研究人員描述稱,這塊巖石看起來就像是從地球黑色玄武巖上剝離下來的礦物樣本。這種相似性表明,火星或許和地球一樣,曾經也經歷過板塊構造活動。

  此前的研究認為,火星、金星和水星都曾被暗淡密集且富含鐵的玄武巖覆蓋,在它們的早期地質演化中,並沒有像地球一樣經歷過大規模的巖漿和板塊構造活動。火星上的這些巖石可能是遠古時期以後的持續巖漿運動的產物。如果是那樣的話,在大陸板塊上就會覆蓋上玄武巖——類似於地球海洋底部的狀況。

  而這種淺色的長石礦被認為是複雜巖漿活動的產物,這一發現證明火星地表以及地殼的早期演化要比科學家此前的預計複雜得多。結合其他區域富含長石的巖石情況,以及火星南半球地殼較低的平均密度,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富含二氧化矽的巖漿巖可能是構成火星地殼的一種重要成分,這與地球早期大陸地殼非常類似。

  研究人員稱,要進行更多深入研究後才能最終確認這一結論。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好奇號:火星曾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一個由美國、法國、英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稱,他們對「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這顆紅色行星上或許曾經存在過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結構。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描述了「好奇號」火星車探測過的20個火星巖石樣本,並論述了為什麼他們認為這顆行星的歷史和人們之前想像的不太一樣。
  • 古代火星有沒有大陸?
    研究人員說,在搖滾雷射的幫助下,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探測到的紅色星球巖石類似於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陸地殼。科學家補充說, 這一發現表明古代火星可能與以前認為的古代地球更為相似。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行星,其表面分為大陸和海洋。大陸由厚厚的浮力富含二氧化矽的地殼組成,而海底則由相對較薄的緻密地殼組成,富含二氧化矽貧玄武巖。[ 7大火星之謎 ]此前,科學家曾提出大陸地殼可能是地球獨有的。
  • 火星上的地殼是什麼?科學家告訴你研究結果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火星上長滿了巖石並被隕石坑包圍,可能沒有像地球一樣的大陸地殼。相反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種理論:結晶巖漿從紅色行星內部湧出。三年前科學家們根據美國宇航局漫遊者好奇號返回的數據發表了一些工作,這些數據鑽入了蓋爾隕石坑附近的火星表面。火星車發現了「花崗巖狀」巖石,表明火星大陸地殼與地球相似。但地質可能很複雜,「要製造大陸地殼,你需要長時間釀造其成分。
  • 日學者發現火星地表有斷層 可能由地殼運動造成
    東方網3月13日消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丸山茂德13日說,他和同事分析美國「機遇」號火星車發回的火星表面照片後發現,火星地表存在斷層。丸山茂德說,根據斷層的規模推測,火星地表歷史上可能有類似地球的板塊結構,板塊移動導致頻繁的地殼變動,也就是說火星過去可能和地球更加相似。這一研究成果,15日將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召開的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上發表。
  • 火星地殼的形成比地球早1億年
    日前,丹麥等國的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以覆蓋在行星表面的巖石來推論形成生命可能出現的地殼,較之地球,火星早形成了1億年以上,亦即比此前所了解到的更早的時候形成了地殼
  • 大陸地殼的邊緣是淺海區,大陸架寬窄不一,大陸坡連接陸地與海洋
    筆者告訴大家,地球上的大陸板塊是地殼和上層地幔的統稱,而板塊構造決定了地殼的面貌,無論是對於大陸地殼來說還是對海洋地殼來說都是如此。在絕大多數時候,每個大陸地殼的密度都是相仿的,同理海洋也是。由於更大的密度和它們共同遵循的物理規律,全世界的水下地帶都是大同小異的。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在地球上,地殼厚度從海洋以下約5至10公裡,到各大洲以下約40至50公裡,最高平均厚度不超過70公裡。研究人員認為,火星地殼的厚度似乎比地球地殼還要薄,這令人十分驚訝。  2018年11月,「洞察號」登陸火星,目標是用一臺靈敏度極高的地震儀來監聽火星上的地質能量,並從火星土壤中滲出的深層熱量中收集這顆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線索。
  • 火星地殼是一個「夾心蛋糕」,竟然有三層「夾心」,地殼非常薄
    火星地殼竟然比地球薄不少洞察號是如何了解火星內部結構的呢?這就需要從洞察號登陸火星後,通過隨身攜帶的地震儀來監聽火星開始說起了,如果火星內部活動劇烈,比方說火星上出現地震,那麼,火星的土壤中就會滲出來自於火星內部的熱量。通過收集到這些數據,就可以了解到火星內部的一個基本構成。
  • 地球大陸之謎:板塊碰撞中消失的地殼去哪了?
    地球史上最劇烈的大陸碰撞發生在6千萬年前。在那次「事故」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  這次撞擊催生了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新研究稱,撞擊不僅抬高了陸地,也讓兩個大陸板塊的各自一部分深陷地底。  一群地球物理學家使用了新型建模技術,試圖算出撞擊之中消失的大陸面積。
  • 火星上的生命證據,在地球上找到了?
    當年勇氣號著陸火星時,曾有吃瓜群眾P了一張火星人抗議的照片。而現在,勇氣號似乎真的在火星上找到了疑似生命的證據。當它們到達地球表層並結晶成巖時,就把大量的SiO2帶入了地殼。這是我們今天能在地球的地殼裡看到大量石英的本質原因。其他3顆星球呢?不好意思,誕生不久,就早早冷卻掉了。像地球這樣幾十億年如一日的持續演化,對於它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它們早早地關閉了對流系統,關閉了深部物質出入地表的窗口。
  • 火星曾有類似地球這樣的生態環境系統?科學家找到很多證據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火星曾有類似地球這樣的生態環境系統?科學家找到很多證據科學家們在太陽系當中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的時候,關注度最高的莫過於火星了,因為在火星上有著跟我們地球相似的結構,而且跟我們地球一樣,同屬於恆星宜居帶之內,所以科學家們認為,在火星上加以改造之後,我們人類是可以進行移居的。
  • 最新研究:火星地殼如三層蛋糕結構
    火星探測車洞察號(Insight)最新發回的分析顯示,原來火星地殼的結構就像三層蛋糕一樣。美國宇航局(NASA)選擇在近期宣布了這個應景假日氣氛的消息。 根據數據科學家繪製了火星地殼結構圖,這是科學家繪製的第一張地球以外另一個星球的地質解剖圖。火星的地殼由三層不同的巖石組成。這一信息對天文學家、行星地質學家和太空工程師研究火星的誕生和演化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洞察號於2018年5月發射、同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探察火星的內部結構是它的主要目標之一。
  • 探秘海洋地殼
    供圖:YOHEY SUZUKI, UNIVERSITY OF TOKYO 在這樣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地方發現微生物,令人十分震撼,而這也說明,可能整個海洋地殼裡都存在微生物。海洋地殼是一層巖石,厚度與珠穆朗瑪峰相仿,有些地方很高,佔據了地球表面五分之三的地方。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地球熱而粘稠的中心及其冰冷堅硬的外殼都是構造板塊爬行(有時是災難性的)運動的原因。但現在新研究揭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平衡,滲出的地幔創造了超級大陸,而地殼將它們撕裂開來。為了得出這個關於板塊構造過程的結論,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無縫系統。
  • 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報告題目: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報告人:高銳 院士時間:2017年4月6日 上午9:30地點: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宇宙中我們相對更為熟悉的地球,也存在著很多科學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尤其是地球的內部組成。因為太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些組成物質本身,而新的研究也總是在完善之前的一些錯誤認知。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
  • 解密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在大陸地殼生長演化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控制地球動力學系統的主要因素是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它控制了板塊運動和大陸地殼的形成和演化。深部地幔過程極有可能通過控制物質交換和熱源,進而影響年輕大陸地殼的形成及其後續演化。然而,巖石組合和大陸地殼的化學組分是非常不均一的,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和識別年輕大陸地殼的特徵。
  • 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分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成立典禮3月1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國固體地球科學界的百餘位專家聚集一堂慶祝分會成立,參加了以「地幔行為和殼幔作用」為主題的首次研討會。
  • 廣州地化所等發現洋內弧大陸地殼成熟新機制
    大陸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學研究中廣泛關注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大陸地殼總體上具有安山質到英安質地球化學成分特徵,與洋內弧中大洋俯衝作用形成的巖漿巖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虧損高場強元素),眾多學者認為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洋內弧環境下的大洋俯衝作用相關。
  • 火星曾經被撞擊,地球也遭遇到碰撞,為什麼火星就不能誕生生命了
    地球和金星命運的天壤之別就在於一個碰撞。 地球曾經在45億年前被一個類似火星大小的星球撞擊過,這個撞擊使得地球在這個外力的作用下,加快了旋轉的速度,而旋轉導致地球內部的熱核產生電流並形成磁場,同時地球也得到了作為撞擊的副產品——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