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下奇怪的斑點可能是古代巖漿海洋的殘留物?

2020-12-05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

在地幔深處的神秘斑點可能是礦物沉澱從古代巖漿海洋形成的碰撞。這些被稱為超低速度帶的物體,在地幔深處靠近地核的地方被發現。它們之所以為人所知,只是因為當地震產生的地震波穿過它們時,地震波會急劇地減慢。這表明這些斑點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地幔的其他部分,但沒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些斑點可能是一種富含氧化鐵的礦物,叫做鎂橄欖石。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們的存在將暗示著一個可能在45億年前就存在的前巖漿海洋

博科園-科學科普:當時一大塊太空巖石撞擊地球,分離出後來成為月球的物質,並可能融化地球的大部分。加州理工學院的礦物物理學教授詹妮弗傑克遜說:如果人們能確定這些斑塊中確實含有一定量的鎂礦,這將表明存在著巖漿海洋,它以這種方式結晶,富含鐵的氧化物沉澱出來,並沉入地幔底部(該研究的負責人詹妮弗傑克遜(JenniferJackson)是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礦物物理學教授)。

奇怪的斑點

地幔大約1800英裡(2900公裡)厚,超低速度帶不到1英裡,寬達62英裡(100公裡)厚。它們能使通過它們的地震波從30%減慢到50%。直接研究這些奇怪的斑點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不模擬地球表面深層地幔的壓力。為了查明礦物鎂橄欖石是否具有超微速度區所見的那種性質,研究人員取了一小塊礦物樣本,把它放在一個壓力室裡,用一對鑽石砧把它使勁擠壓,整個加壓裝置小到可以放在手掌中。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對樣本進行x射線轟擊,然後在離開樣本時測量x射線的能量,尋找與礦物晶體結構的相互作用如何改變它們。

在壓力下

研究發現高壓改變了一切。在大氣壓下,從鎂質樣品中發出的波總是一樣的,不管它們穿過晶體的方向是什麼。然而在核-地幔邊界壓力下,波的傳播方向非常重要。波通過晶體的速度可能相差60%,這取決於它通過的方式。穿過該礦物的橫波在一個方向上的速度略小於每秒1.8英裡(3公裡/秒),在另一個方向上的速度略大於每秒3.1英裡(5公裡/秒)。大氣壓力下的波(沿著晶體結構的邊緣)傳播的最快方向是在核-地幔壓力下波傳播的最慢方向。在巖心-地幔壓力下,最快的傳播方向是在實驗室中穿過晶體表面。

圖片:Vadim Sadovski/Shutterstock

這些波傳播方式的差異取決於方向和晶體結構,被稱為各向異性。這對真正的地幔意味著什麼?在那裡也觀察到了各向異性,沒有人真正研究過超微速度帶是否具有這些特徵,但我們有理由認為它們可能存在。如果冷卻-巖漿-海洋理論是正確的,並且地幔深處存在鎂橄欖巖,那麼在俯衝過程中,大陸地殼被推入地幔深處,將其推壓、擠壓、推入各向異性的結構中(俯衝是指一塊地殼向另一塊地殼下擠壓,然後潛入地幔,就像今天加州海岸發生的那樣)。

如果能找到它,這將是一個很好的證據,表明這種古老的板塊俯衝和包含這種富鐵氧化物的超低速度帶之間的相互作用。現在傑克遜希望與地震學家合作,看看進入超低速度區的地震波是否會因行進方向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將進一步支持magnesiowustite假說。這種由板塊形成的礦物的存在,可以讓我們了解地球巖漿海洋及其結晶。其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文:Stephanie Pappas/LiveScience|DOI:doi.org/10.1029/2017JB015349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科學:地球下面的奇怪的斑點可能是古代巖漿海洋的殘餘物
    【科學:地球下面的奇怪的斑點可能是古代巖漿海洋的殘餘物】地球地幔深處的神秘斑點可能是從古代巖漿海洋中沉澱出來的礦物質,這些巖石在碰撞中形成了月球。這些被稱為超低速區的斑點位於地幔深處,靠近地球的核心。這表明斑點在某種程度上與地幔的其他部分不同,但沒有人知道如何。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些斑點可能是富含氧化鐵的礦物,稱為magnesiowüstite。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們的存在將暗示一個可能存在於45億年前的前巖漿海洋,當時一大塊太空巖石撞向地球,將成為月球的物質分離出來,並可能融化了大部分地球。
  • 45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有助於形成熔融巖漿海洋!
    同樣的撞擊也把新形成的地球整個表面變成了熔巖海洋。現在,新研究發現,地球的快速自轉可能已經影響了這片熔融海洋的冷卻方式。新研究發現,地球自轉速度可能影響了矽酸鹽礦物在巖漿海洋凝固時結晶和沉澱的位置。德國明斯特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克裡斯蒂安·馬斯(Christian Maas)表示,矽酸鹽和其他礦物的不均勻積累可能影響了板塊構造的開始,甚至可能有助於解釋今天地幔的奇怪組成。博科園-科學科普:Maas是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探索了古代巖漿海洋是如何冷卻的,以及其中的礦物質是如何結晶的。
  • Lithos:巖漿弧地殼厚度的定量地球化學計算
    傳統上,對造山帶區域進行定量的地殼厚度估計是非常困難的,古地形的重建同樣如此。許多區域性的研究工作已經定性的解析出了大陸地殼的伸長和縮短事件,但是仍然欠缺進一步的定量解析工作。在下地殼基性巖部分熔融或者幔源基性巖漿演化過程中,壓力較低時(小於1.0GPa),斜長石為穩定相,而Sr為相容元素。
  • 探秘冰島休眠火山巖漿房:內部殘留古代巖漿
    北京時間4月12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去年10月,一個科研探險隊首次進入冰島火山Thrihnukagigur的巖漿房,這座休眠火山在大約3000年前最後一次噴發,現在它內部只有古代殘留的巖漿,不過據專家說,Thrihnukagigur
  • EPSL:巖漿補償,成就了東華夏白堊紀地殼
    華夏板塊,經歷了古元古代到中生代的曠日持久的構造-巖漿演化,參與了努納,羅迪納和岡瓦納超級大陸的組合和裂解的一系列構造過程(Cawood et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通常認為與巖漿底侵作用造成下地殼的重熔改造有關,但直接來自於下地殼巖石的證據較為缺乏。)、早古生代(峰期年齡約425 Ma)和晚古生代(峰期年齡約261 Ma)等多期巖漿活動年齡,並具有明顯不同的Hf–O同位素組成(圖2),記錄了華夏地塊下地殼的多階段演化過程,晚太古代和晚古生代具明顯的地殼增生特徵,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主要為地殼重熔再造,而早中生代的地殼增生伴隨了地殼再造。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1973年Fyfe最早提出玄武質巖漿的底侵作用(underplating)是太古宙大陸地殼形成的重要方式。出露於古老克拉通的麻粒巖地體被認為代表了太古宙下地殼,而被太古宙之後各個時期的幔源巖漿捕獲的麻粒巖捕虜體則代表了太古宙之後的下地殼。因此,對麻粒巖捕虜體的研究成為研究大陸下地殼演化歷史和機制的重要手段。前人通過對此二者的對比研究表明,它們存在一系列差別。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地球的結構先來普及下地球結構的知識。地球內部存在兩個主要的間斷面:第一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平均30多公裡處,稱莫霍洛維奇間斷面(簡稱莫霍面或M界面);第二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約2900公裡處,稱谷登堡-維舍特間斷面(下稱谷登堡面)。而這兩個間斷面就把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 地球的巖漿海洋竟然出現在月球上
    新模型認為,月球的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覆蓋在早期地球上的那一片流動的巖漿海洋。由日本橫濱地球科學研究所的Natsuki Hosono領導的研究解決了目前理論界對於月球如何形成的一個重要矛盾。科學家們對於月球的起源已經爭論了不止一個世紀。因為要結合地月模型的化學性和機械性去解釋,所以提出一個形成理論是很困難的。
  • 華北南緣信陽古元古代花崗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地殼...
    華北克拉通南緣古元古代發育有多期次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事件,記錄了南緣基底和構造演化過程,但古元古代中-晚期的巖漿記錄卻相對較少.對華北南緣信陽地區古元古代中-晚期花崗巖進行了詳細的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U-Pb年代學及Lu-Hf同位素研究.信陽地區花崗巖主要包括潘莊鉀長花崗巖和陳莊黑雲鉀長花崗巖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海洋大致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地殼佔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積的海洋地殼是如何橫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孕育期任何生命的出現都有一個孕育期,海洋地殼也不例外。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巖漿的形成1、巖漿形成的基本條件:①源區的巖石,即巖漿發生之前已經存在於地幔或地殼的巖石作為熔融巖漿的母巖; ②足夠的熱能累積; ③時間積累 ④其他因素:地幔或地殼內部由於黏性剪切力的作用也可以導致局部增溫誘發巖漿熔融。
  • Nature:花崗巖較低的結晶溫度及其對地殼巖漿作用的影響
    花崗巖結晶的溫度支撐著我們對這些現象的思考,但有證據表明,這種溫度可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約束。普遍的觀點認為,花崗礦物組合在約650-700℃或以上的溫度下完全結晶。Tuolumne樣品中的石英晶體記錄了474-561℃的結晶溫度。石英中鈦的熱壓測量和石英中鈦濃度的擴散模擬表明,相當一部分花崗巖巖石(例如,80%以上的石英)的結晶溫度比的固相線低約100-200℃。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38億年前地球構造致火山活動 海洋地殼沉入地幔
    由弗朗西絲-詹納(Frances Jenner)帶頭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引起火山活動的一些構造運動,比如現在還在發生的一些構造運動,可能早在38億年前就已處於進行之中了。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刊登在期刊《Geology》上。據了解,處於大洋中脊中的一些上湧和融化的地幔,同時還包括海底新噴發的巖漿,持續產生了海洋地殼。
  • 海洋地殼深處首次發現生命
    然而海洋地殼卻要大得多。 主持該項研究工作的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生態學家Mark Lever表示,如果在這些地殼的任何地方都能夠找到類似的細菌,那麼它「將成為地球上運行化學能而非陽光的最主要的生態系統」。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
  • 探秘海洋地殼
    科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一些微生物,它們生活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海底之下的古代巖石裡。目前我們尚不清楚這些新的微生物如何存活下來,而且在同樣的體積下,古老的地殼裡的微生物是年輕的100多萬倍。 東京大學的地球科學家Yohey Suzuki回憶自己第一次見到滿是細胞的古代巖石薄片時說:「說實話,我簡直不敢相信。」這項研究發表於4月2日《生物學通訊》,Suzuki是首席著者。
  • 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地震成像學科組博士後張亞運、研究員徐敏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華建、劉斌合作,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
  • 地下遍布著巖漿,為何熱量沒有散發到地面上來?並非地殼原因!
    地球上每天都能夠感受到陽光的熱度,那是因為太陽的存在,太陽是一顆無時無刻不都在發光發熱的火球,如果距離太陽過於近的話,那麼可能就會跟金星一樣,被灼傷的太過厲害,而地球正是因為跟太陽的距離適中,所以不僅能夠得到合適的光照以及能夠接受的熱度!
  • 地表發現不同化學物質,45億年前的水星可能擁有一片「巖漿海洋」
    地表發現不同化學物質,45億年前的水星可能擁有一片「巖漿海洋」哥白尼為什麼從始至終就沒有見過水星的?最客觀的原因是有兩個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在近前後5000年,北半球相比於南半球是不適合觀測水星的,因為每當水星距離遠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的觀測者會發現水星的赤緯總是低於太陽的赤緯。
  • 這塊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已經存在了3億多年
    《自然-地球科學》本周在線發表的論文 Palaeozoic oceanic crust preserved beneath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報告,全世界最古老的海洋地殼仍然深埋在東地中海海底。海洋地殼的密度很高,因此在俯衝帶進入地幔的速度相對較快,這意味著大多數海洋地殼的年齡都不超過2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