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南緣信陽古元古代花崗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地殼...

2020-11-27 期刊編輯說

華北克拉通南緣古元古代發育有多期次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事件,記錄了南緣基底和構造演化過程,但古元古代中-晚期的巖漿記錄卻相對較少.對華北南緣信陽地區古元古代中-晚期花崗巖進行了詳細的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U-Pb年代學及Lu-Hf同位素研究.信陽地區花崗巖主要包括潘莊鉀長花崗巖和陳莊黑雲鉀長花崗巖,其巖漿鋯石結晶年齡分別為1 868 Ma和1 955 Ma,即形成於古元古代中-晚期.所有的巖石樣品具有高SiO2、富鹼、低CaO、P2O5、MgO等特徵,且A/CNK介於1.12~1.28,屬過鋁質巖石.同時它們富集LILEs(如Rb、Th和K),貧HFSEs(如Nb、Ta和Ti)、虧損Sr、P等元素,並具有中等-弱的負Eu異常.此外,潘莊巖體和陳莊巖體整體具有相似的鋯石εHf(t)值(-0.6~+2.6),兩階段Hf模式年齡(Tcrust)範圍為2.40~2.64 Ga.表明信陽地區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地殼在古元古代中-晚期經歷了強烈的改造.結合華北克拉通南緣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事件記錄,認為信陽地區花崗巖的形成可能與華北東、西陸塊的碰撞有關,且該區頻繁的古元古代巖漿活動(2.24~1.85 Ga)可能是東、西陸塊間古大洋及西部陸塊東向俯衝的結果.

圖1 華北克拉通構造劃分及前寒武基底巖石分布簡圖

圖2 華北南緣信陽潘莊巖體和陳莊巖體地質簡圖

圖3 信陽潘莊巖體和陳莊巖體野外露頭和鏡下顯微照片

文章刊登在《地球科學》第45卷第6期

艾磊,平先權,鄭建平,等,2020. 華北南緣信陽古元古代花崗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地殼演化的啟示 . 地球科學,45(6):2044-2058.

https://doi.org/10.3799/dqkx.2019.277

往期回顧

→近70年中國變質巖石學-變質地質學的研究進展

→地史時期生物對冰室氣候形成的作用

→造山帶橄欖巖巖石學與構造過程:以松樹溝橄欖巖為例

→關於發展洋板塊地質學的思考

→片麻巖穹窿與偉晶巖型鋰礦的成礦規律探討

→關於大陸構造研究的一些思考與討論

→紀念馬杏垣先生

→巖漿作用與地球深部過程

→秦嶺造山帶是印支碰撞造山帶嗎?

→下揚子地區早古生代晚期前陸盆地沉積特徵與盆山過程

→大陸俯衝帶殼幔相互作用

→"同一健康"視角下醫學地質學的創新發展

→從巖漿巖看青藏高原地殼的生長演化

→增生型造山帶結構解析與時空制約

相關焦點

  • 利用黑雲母礦物的地球化學特徵探討了華北南緣東溝鉬礦巖漿-流體演化過程
    廣州地化所利用黑雲母礦物的地球化學特徵探討了華北南緣東溝鉬礦巖漿-流體演化過程晚中生代花崗巖廣泛分布於華北克拉通南緣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自晚古生代以來發生在華北克拉通及周邊的重大構造事件,包括晚石炭世至二疊紀古亞洲洋向南的俯衝、中三疊世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碰撞,以及中生代以來太平洋區大洋板塊俯衝。然而,只有大洋板塊俯衝才能造就華北克拉通下活躍的地幔非穩定流動體系,並引起流動地幔與巖石圈地幔的強烈相互作用和相應的巖石圈伸展( Zhu and Zheng, 2009)。
  • 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位於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東歐板塊之間的中亞造山帶(或阿爾泰拼貼體)不同於環太平洋俯衝型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碰撞型造山帶,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顯著的地區。
  • 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
    紀偉強等-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漸新世-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時期,基本奠定了高原現今的整體格局。巖漿從源區熔融到地殼淺部就位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熔體運移方式,其中以脈狀形式上升的巖漿具有更快的運移速率和更低的巖漿演化-地殼混染程度,巖脈可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巖漿性質和源區特徵。
  • Lithos:巖漿弧地殼厚度的定量地球化學計算
    傳統上,對造山帶區域進行定量的地殼厚度估計是非常困難的,古地形的重建同樣如此。許多區域性的研究工作已經定性的解析出了大陸地殼的伸長和縮短事件,但是仍然欠缺進一步的定量解析工作。在下地殼基性巖部分熔融或者幔源基性巖漿演化過程中,壓力較低時(小於1.0GPa),斜長石為穩定相,而Sr為相容元素。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華北克拉通北緣新生代漢諾壩玄武巖中存在大量深源捕虜體,同時,漢諾壩地區附近出露晚太古代懷安麻粒巖地體,為研究現今及太古宙下地殼的關係,以及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大陸下地殼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對象。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胡俊與合作導師姜能研究員等,對採集自華北克拉通北緣漢諾壩玄武巖中的Al-二輝石巖捕虜體進行了詳細的礦物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及鋯石年代學及Hf-O同位素研究,並與漢諾壩地區的鎂鐵質麻粒巖捕虜體、晚太古代懷安麻粒巖地體以及中生代花崗質巖漿巖進行了系統的對比研究,取得以下認識:(1)漢諾壩Al-二輝石巖和各類麻粒巖中的中生代年齡鋯石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林、研究員王強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學者合作,選擇位於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巖基作為研究對象。岡底斯巖基主要由中-新生代花崗巖構成,東西長達1500公裡,是世界上最大花崗巖基之一。由於其中-新生代的形成年齡和相似虧損地幔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徵,一直被認為代表了中生代以來顯著的地殼生長。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該課題針對我國中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結合專項最新探測數據和成果,特別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進行了深淺耦合的數據融合與結構再造,賦予了深部地殼和巖石圈探測成果的地質構造含義;初步構建了我國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提出了我國大陸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中新網南京1月2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該所博士研究生胡春林在導師朱茂炎研究員的指導下,對貴州和湖南地區四條剖面中的鐵絲坳/東山峰組進行了沉積巖相和相組合分析,並對下伏地層的變形構造進行了研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 Nature:花崗巖較低的結晶溫度及其對地殼巖漿作用的影響
    花崗巖的結構和組成為矽質火山活動的性質、大陸的形成、以及早在冥古宙(Hadean,即地球形成初期階段)地球上地殼的流變學和熱特性提供了線索
  •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作用的成因 2015-11-0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華北克拉通地殼剪切波速和各向異性變化獲揭示
    近年來,對華北克拉通深部結構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揭示出克拉通破壞主要集中在東部, 而中-西部主要表現為克拉通邊緣和先存薄弱帶的改造。然而,對地殼結構和變形與克拉通破壞和改造的聯繫仍需要進一步認識。
  • 特提斯最東段中生代新生地殼形成過程和時間揭露
    特提斯帶最東段巽他古陸西緣中生代弧巖漿作用及新生地殼形成過程的構造簡圖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蘇門答臘地區中生代巖漿活動可分為3個明顯的期次,即晚三疊世(214~201Ma)、晚侏羅世(148~143 Ma)和晚白堊世(102~84Ma)。其中,本次研究中的侏羅紀侵入體是東南亞地區該時期花崗巖類年齡的首次報導。
  •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最近,Warkea等人實現了芬諾斯堪迪亞(Fennoscandian)地盾和俄羅斯西北部古元古界Seidorechka和Polisarka沉積層序中用CrCl2還原法提取的硫化物的多硫同位素(δ34S、Δ33S和Δ36S)研究,結合地層層序的時間順序來解決這個爭論。
  • 2018年國際地球化學十大新聞(上)
    地球板塊及其邊界的組合圖像(來自: NASA/GoddardSpace Flight Center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德州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系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助理教授、該項研究的合著者尼克·戴格特(Nick Dygert)說:「板塊構造為生命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