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2020-07-0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編譯:儲雪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地球歷史上第一次大氣氧升高被稱之為「大氧化事件(GOE)」,它與第一次「雪球地球」都發生在元古代早期。由於無法解決它們之間確切的時間關係,人們無法說清楚地球早期大氣成分變化與古氣候變化之間的因果關係。

最近,Warkea等人實現了芬諾斯堪迪亞(Fennoscandian)地盾和俄羅斯西北部古元古界Seidorechka和Polisarka沉積層序中用CrCl2還原法提取的硫化物的多硫同位素(δ34S、Δ33S和Δ36S)研究,結合地層層序的時間順序來解決這個爭論。

由硫同位素的非質量分餾的(S-MIF)向質量相關分餾(S-MDF,其中Δ33S和Δ36S ≈ 0‰)轉變是GOE的公認關鍵指標,指示全球性的大氣氧單向升高。

然而,S-MIF/S-MDF過渡的時間非常靠近嚴酷的冰期,包括可能至少一次雪球地球。

重大的地球系統事件排列順序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成因假說出現,如行星脫氣的長期變化與產氧的光合作用有密切關係的行星氧化假說;產氧光合作用的演化直接誘發古元古代的雪球地球;或者伴隨冰川消退的化學風化導致了GOE,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地殼的記憶效應」假說,它解釋了S-MIF/S-MDF的複雜過渡,並使S-MIF/S-MDF轉變實際上比大氣要延後大約10到200百萬年。

這種解釋破壞了將S-MIF/S-MDF的轉變位置作為化學地層對比和判斷行星氧化時間的唯一標誌,也使行星氧化與冰期之間的因果關係變得含糊不清。

01 地質建造和年代學限制

Imandra-Varzuga綠巖帶為一套沉積巖和火山巖構成的古元古界地層,樣品來自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取自芬諾斯堪迪亞北極圈俄羅斯-鑽探早期地球項目(FAR-DEEP )的鑽孔巖芯。Seidorechka沉積層序的樣品來自FAR-DEEP鑽孔1A,是由120米厚的淺海頁巖、粉砂巖和少量灰巖和砂巖組成,分為砂巖-粉砂巖段、白雲巖段、石英巖段、灰巖-頁巖段和頁巖段等5個巖性段。它下伏的是Kuksha火山層序,被解釋為古風化殼;上覆的是Seidorechka火山巖,以玄武巖為主,含少量英安巖和流紋巖。

Polisarka沉積層序樣品來自FAR-DEEP 鑽孔3A,129米厚。上面被明顯的Seidorechka火山巖覆蓋。Polisarka沉積層序的下部是灰巖段,上部是冰川成因的雜砂巖-雜礫巖段,各種玄武巖、安山巖、科馬堤熔巖流和超鎂鐵侵入體點綴其間。

前人給出的制約兩套沉積層序的火山巖和深成巖的鋯石、斜鋯石ID-TIMS U-Pb年齡限定了它們沉積年代,Seidorechka沉積在2,501.5±1.7 Ma和2,441±1.6 Ma之間,而Polisarka沉積在2,441±1.6 Ma和2,434±6.6 Ma之間。

02 多硫同位素數據與分布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圖1. Seidorechka和Polisarka沉積層序全巖的δ34S、Δ33S和Δ36S.

Seidorechka沉積建造:δ34S值在−14.6到+1.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6.8‰ (1σ=3.8‰;n=24);在~186 m和121 m之間δ34S值往上是增加的,在~112 m頁巖段之上是負的,變化不明顯。Δ33S值從−0.43變化到+0.25‰,幾乎都是負值,平均值為−0.14‰(1σ= 0.14‰;n=24),沒有隨地層變化的明顯趨勢(圖1),它與δ34S值之間呈顯弱的正相關(圖3)。Δ36S值範圍從−0.61到1.65‰,平均值是0.16‰(1σ=0.52‰;n=23)。在Δ33S-Δ36S圖上線性回歸給出的斜率為−1.8(圖2A),正交回歸分析給出的Δ36S/Δ33S斜率為−1.86±0.47 (1σ),在誤差範圍內遵循「太古代參考排列(ARA)」分布(圖2B)。根據正交回歸分析,Warkea等人以8σ置信區間認定Seidorechka沉積層序中的硫是非質量分餾成因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圖2. (A)Polisarka(正方形)和Seidorechka(圓)沉積建造的Δ33S對Δ36S圖. 線性回歸計算的斜率;(B)Seidorechka沉積建造的正交回歸圖(灰色圓). Δ36S/Δ33S斜率為藍線所示;藍色陰影區域為3σ 置信區間。(C)Polisarka的灰巖段(深藍色正方形)的正交回歸圖. Δ36S/Δ33S斜率為灰線所示;藍色陰影區域為3σ置信區間。

Polisarka沉積建造:灰巖段與雜砂巖-雜礫巖段的硫同位素分餾的模式明顯不同(圖1和圖2A)。灰巖段δ34S值的範圍從−26.6到−10.2‰(平均值=−16.6‰;1σ=5.4‰;n=10),而雜礫巖是從−0.8到0.0‰(平均值=−0.5‰;1σ=0.3‰;n=5)。在14 m厚(~186到200 m)的灰巖和頁巖區間內觀測到明顯負的δ34S值,轉變發生在~115和125 m的雜砂巖和碎屑白雲巖區間,由−8.5增至−1.6‰。主要灰巖段(>170 m)的Δ33S值從+0.03到+0.05‰(平均值=+0.02;1σ=0.01‰;n = 14),Δ36S值由+0.21到+0.75‰(平均值=+0.45;1σ=0.16‰;n=14);而灰巖(<170 m)段線性回歸給出的Δ36S/Δ33S斜率為−8.8,正交回歸分析給出更陡的、誤差更大的負斜率,預示著質量相關(圖2)。冰成的雜砂巖-雜礫巖段的Δ36S值為−1.06到−0.39‰(平均值=−0.60‰;1σ=0.59‰;n=5),而Δ33S值從+0.01變化到+0.03‰(平均值=+0.02;1σ=0.01‰;n=14),該段Δ36S與Δ33S值也不顯任何相關關係(圖2A)。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圖3. Polisarka和Seidorechka沉積建造的Δ33S對δ34S圖.

03 在芬諾斯堪迪亞地盾S-MIF的消失

細菌硫酸鹽還原和岐化作用都可以產生零附近小的Δ33S值及變化,僅憑樣品小的非零的Δ33S值或Δ33S和Δ36S值不能區分是S-MIF還是S-MDF信號。新太古宙和古元古宙早期沉積建造中的Δ36S/Δ33S斜率在−0.9和−1.6之間,即ARA,是S-MIF信號的指示。Warkea等人通過正交回歸分析表明Seidorechka沉積建造的Δ36S/Δ33S斜率與ARA是一致的,表明大氣的S-MIF在沒有臭氧下生成;而Polisarka沉積建造中灰巖段具有陡的−8.8的Δ36S/Δ33S斜率,雜砂巖-雜礫巖段的Δ33S和Δ36S/Δ33S都接近零,都與大氣S-MIF信號不一致(圖2A)。此外,在Seidorechka沉積建造中存在著Δ33S與δ34S之間的正相關,而Polisarka沉積建造很低的Δ33S值與廣泛分散的負δ34S值有關係(圖4)。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圖4. 芬諾斯堪迪亞、南非、北美和西澳大利亞的S-MIF/S-MDF轉變和年齡限制. 藍色條帶顯示雪球地球大致位置,橙色條帶表現大氣的S-MIF/S-MDF轉變。

Polisarka沉積建造下部的Δ36S/Δ33S和Δ33S/δ34S變化趨勢要用S-MIF/S-MDF轉變來解釋,如此GOE發生在~2,501 Ma和~2,434 Ma之間700萬年的窗口期內。由於窗口期內包括了三個不整合,實際持續時間可能要短得多。冰成雜礫巖及相關地層出現在含有S-MDF信號的地層層位之上60米處,S-MIF/S-MDF轉變被證明先於冰期。但是,缺失的地層和年齡數據防礙了估計S-MIF信號消失與冰期之間的精確時間差。灰巖段中只有一個砂屑白雲巖樣品,落在Seidorechka的Δ36S/Δ33S斜率內(圖2A和3C),被解釋為攜帶S-MIF信號的碎屑物質再循環,蓋過了S-MDF的信號。

04 S-MIF/S-MDF轉變全球不同時嗎?

西澳、芬諾斯堪迪亞、北美和南非之間的地層對比的進展已經表明S-MIF/S-MDF過渡在北美、南非和芬諾斯坎迪亞大體上是同時的;只是西澳的轉變還不能確定,可能被地殼再循環作用所掩蓋(圖4)。在南非Transvaal盆地,橫向對比Duitschland組和Rooihoogte組記錄了S-MIF/S-MDF的轉變。在Mooidraai組第一次出現S-MDF信號,5個樣品的Δ36S/Δ33S為−12,意味著在~2,390 Ma已經出現了S-MIF/S-MDF轉變。北美Superior克拉通Huronian超群中S-MIF/S-MDF轉變被限定在2,452.5±6.2 Ma和~2,308 Ma之間,可能比~ 2,308 Ma老很多。西澳的Boolgeeda鐵建造中首次記錄的S-MDF信號在2,450 Ma,與芬諾斯坎迪亞的S-MIF/S-MDF過渡大致同年代,但S-MIF信號隨後又出現,可能反映局部的地殼物質再循環。

05 GOE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在Griqualand West盆地,冰成的Makganyene組中夾有火山物質的Ongeluk組夾層,這是在低緯度地區受到擠壓,所示Makganyene冰期可能代表一次古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Ongeluk組火山物質的定年為2,425.5±2.6 Ma,也限定雪球地球事件發生在此之前(圖4)。它與Imandra/Varzuga帶含雜礫巖的Polisarka沉積建造的年齡在誤差範圍內是一致的,因此在芬諾斯堪迪亞的S-MIF/S-MDF轉變也出現在冰期之前。這是迄今為止所給GOE的最嚴格的時間限制,而且芬諾斯堪迪亞和南非硫同位素記錄一致表明S-MIF/S-MDF的轉變, 即大氧化事件的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

GOE和雪球地球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用溫室氣體CO2和百萬年尺度碳酸鹽-矽酸鹽循環的緩衝體系很難解釋,可能涉及到GOE之前時期的「一致」的地球氣候和大氣化學演化模型中的甲烷溫室的坍塌,它導致S-MIF的消失和隨之的氣候相對快速變冷。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1. M. R. Warke, et al.,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preceded a Paleoproterozoic 「snowball Earth」.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7, 13314–13320 (2020).

2. H. D. Holland, The oxygen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s.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361, 903–915 (2006).

3. C. T. Reinhard, et al., Long-term sedimentary recycling of rare sulphur isotope anomalies. Nature 497, 100–103 (2013).

4. A. L. Zerkle, et al., A bistable organic-rich atmosphere on the Neoarchaean Earth. Nat. Geosci. 5, 359–363 (2012).

5. D. A. Evans, et al., Low-latitude glaciation in the Palaeoproterozoic era. Nature 386, 262–266 (1997).

美編:楊梓涓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太古時期,地球發生大氧化事件,這些生物迅速爆發
    地球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的環境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歷史上地球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導致地球有80%以上的生物都處於滅絕的狀況,這5次生物大滅絕也讓地球的環境一片生靈塗炭。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中新網南京1月2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該所博士研究生胡春林在導師朱茂炎研究員的指導下,對貴州和湖南地區四條剖面中的鐵絲坳/東山峰組進行了沉積巖相和相組合分析,並對下伏地層的變形構造進行了研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影片主要講述了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的故事。實際上,像這樣的全球冰凍並非只出現在科幻故事中。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如此令人難以想像的宏大事件,這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假說。「雪球」(snowball)正是我們的地球在7億年前的樣子——從極地到赤道,到處都是冰蓋,氣溫下降到零下50℃以下。
  • 地球大氧化形成
    在距今約24億年之前太古時期的地球,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變故,這次變故讓地球大氣從無氧變為有氧,讓地球的生命從厭氧生物轉變為有氧生物。不管是從地球的環境還是生命類型,都讓地球發生了徹頭徹底的改變。這次變故就是被稱為地球演化的大氧化事件。
  • 人類如何應對雪球事件(雪球地球)?看後真的驚呆了!!
    一、概念雪球事件(或雪球地球):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概念,主要認為在新元古代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冰川,以至於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凍結,僅僅在厚達兩公裡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這個假說已經提出有幾十年了。加州理工學院地質教授Joseph Kirschvinck於1992年首度使用「雪球地球」這個詞。
  • 全世界都是雪,只因地球變雪球,看看曾出現兩次「雪球地球」事件
    「雪球地球」事件的發生與晚前寒武紀(新元古代末期)整個地球系統的重大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它絕不是一個孤立的冰川事件。與整個顯生宙的冰川作用不同,新元古代冰川推進到赤道及其附近的海面。儘管對這一罕見冰川現象有不同的假說與解釋,但是越來越多研究者把它們與「雪球地球」聯繫起來,與Rodinia超大陸的裂解、超級地幔柱的活動及古地磁真極漂移一起來考慮。
  • 地球有過兩次大氧化事件,對生物進化意義重大,它怎麼發生的呢
    在地球大氣中,氧氣的含量大約佔到了21%,但是並不是地球上的氧氣一直就有如今的這麼多,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在30億年前,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極其稀少,含量只有百分之零點幾,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更多的是二氧化碳和氮氣等,但是大致從26億年前開始,地球大氣層發生了第1次大氧化事件。
  • 「雪球地球」是啥?雪球地球時期,地球真的有那麼冷嗎?
    那麼,什麼的「雪球地球」?南古所的研究人員又是怎樣得出成果的呢?研究剖面的野外照片,圖/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何謂「雪球地球」?所謂「雪球」就是地球出現的極端冷氣候事件,氣溫低到零下40~50℃,冰川從極地一直擴延到低緯度甚至赤道,冰川厚度可達1公裡。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極端冷氣候事件曾在三個時期出現過,即前寒武紀新元古代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其中,地球在前寒武紀距今7.5億到5.8億年前,曾經歷了一次極其嚴重而漫長的冰河時代,全球先後出現了4次冰期。
  • 「遼陽科普」是什麼推動大氧化事件的產生
    從此,在大氧化事件的推動下,氧化作用改變地球表面的山水地貌,重塑海岸線,推動沉積礦床的形成,尤其是引領了生命演化的新方向,誕生了真核生命,開啟了通向人類出現的偉大徵程。氧氣是如何產生的?23億年前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又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來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其實,在地球生命誕生後,海洋長期處於單細胞藻類一統天下的格局。
  • 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嗎?
    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嗎? 早期地球極端缺氧,在距今約25億年前,地球上的自由氧含量顯著上升,大氣氧水平從幾乎為零上升到現代大氣含氧量的1%,這一重大地質事件被稱為「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GOE)(Holland, 2002),深刻地影響了早期地球生命演化以及多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過程。
  • 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嗎?
    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嗎?早期地球極端缺氧,在距今約25億年前,地球上的自由氧含量顯著上升,大氣氧水平從幾乎為零上升到現代大氣含氧量的1%,這一重大地質事件被稱為「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GOE)(Holland
  • 揭開23億年前大氧化事件的秘密
    從此,在大氧化事件的推動下,氧化作用改變地球表面的山水地貌,重塑海岸線,推動沉積礦床的形成,尤其是引領了生命演化的新方向,誕生了真核生命,開啟了通向人類出現的偉大徵程。氧氣是如何產生的?23億年前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又是如何形成的?
  • Nature Communications:地幔數據顯示可氧化的火山氣體的減少可能觸發了大氧化事件
    包括人類在內的需氧生物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繁盛興旺,主要得益於大氣中大量O2的存在,但在地球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O2含量水平並不高。地質記錄中的硫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特徵表明大氣中的O2含量在2.4~2.1 Ga大氧化事件期間快速升高,但對氧化還原作用敏感的鐵、鉬等元素的同位素數據卻顯示在3.2~3.0 Ga時海洋透光層中就已經存在O2,這意味著能夠產生O2的藍藻的出現時間遠早於大氧化事件。
  • 災難推動生物演化:6億年前,雪球地球後出現複雜生命體
    雪球地球想像圖雪球地球事件是整個地質歷史上最嚴酷、最極端的地質事件和古氣候事件,但是在科學家眼中,雪球地球事件前後,地球生物圈面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雪球地球之前,地球生物個體微小,種類稀少,生命演化緩慢
  • 地球擁有45億年歷史,那麼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模樣?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歷史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由大到小是:宙—代—紀—世。例如,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
  • 雪球地球:證據與成因
    研究認為,在歷史上,地球曾三次完全被冰層覆蓋,一次發生在約23億年前,另外兩次發生在約7億-6億年前,這三次冰凍事件使得藍色星球變成了一個大雪球,這便是所謂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全球冰凍的時期,地球上的環境是極端惡劣的,平均氣溫只有-40℃,大陸和海洋都被上千米厚的冰層覆蓋,大多生物瀕臨滅絕。
  • 雪球地球是如何煉成的?
    地球是否像電影中所描寫的那樣變成白色地球?事實上,在地球的成長過程中確實經歷過這樣的冷凍期,而且不止一次。科學家將地球在過去地質歷史中有一度相當長時間內,從北極到南極,包括赤道在內均被冰雪所覆蓋的地球,稱為雪球地球。
  • 氧氣曾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大氧化事件背後隱藏的秘密
    我們這次講一下生命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大氧化事件。大氧化事件導致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迅速上升,同時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生命體,從厭氧生物轉變成了好氧生物。實際上大氧化事件在歷史上發生了兩次,第一次可以說是氧氣從無到有的過程,而第二次則是氧氣含量突飛猛進的過程。每一次都產生比原有生物大100萬倍的新生物體。今天呢,我們重點看一看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 研究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在我國南方,老一輩地質學家也注意到了這一時期的冰川沉積物,劉鴻允先生就曾建議將這一冰期事件稱為「南華大冰期」。  經過更多的細緻研究和證據挖掘,科什溫克於1992年首次提出了「雪球地球」假說,認為在大約6億-8億年前的新元古代,曾有全球性冰期作用一直推進到赤道附近的海平面,這意味著地球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冰雪之球」。1998年,哈佛大學的霍夫曼(Paul F.
  • 古老的「雪球地球」瞬間融化
    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5億多年前,我們的星球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在太空中飛馳而過。在一個神秘的「雪球地球」事件中,冰川覆蓋了整個地球,直到赤道,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在古代至少發生過兩次。現在,科學家們發現,最後一次雪球事件很可能是在大約6.35億年前的一瞬間結束的-這是一個地質學上快速的事件,可能會對當今人類驅動的全球變暖產生影響。冰,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在不到一百萬年的時間裡融化了,」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和布萊克斯堡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肖樹海(Shuhai肖)說,他也是這一發現團隊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