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地球:證據與成因

2021-01-18 回到2049


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體(鳥巢)

個人演唱會還有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研究認為,在歷史上,地球曾三次完全被冰層覆蓋,一次發生在約23億年前,另外兩次發生在約7億-6億年前,這三次冰凍事件使得藍色星球變成了一個大雪球,這便是所謂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全球冰凍的時期,地球上的環境是極端惡劣的,平均氣溫只有-40℃,大陸和海洋都被上千米厚的冰層覆蓋,大多生物瀕臨滅絕。那麼我們是如何知道地球曾經被冰封,它為什麼會被冰封,在後來又為什麼解凍了,生命是如何挺過難關延續下來,歷史上的大冰凍給如今的地球又留下了哪些饋贈?好了我要開始編了。

雪球地球

首先我們來看看全球冰凍的證據何在。主要有兩個證據,一是與周圍地層格格不入的「墜石」。我們知道,冰川在陸地上緩慢移動時,會捎帶上大小各異的巖石,這樣的冰川最終移動到海洋中形成浮冰,也被稱作「冰筏」。當冰筏逐漸融化時,所攜帶的巖石就落到了距其原生位置很遠的海洋沉積物中並堆積起來,這樣的巖石就被稱為「墜石」。像這樣突然出現的和周圍地層明顯不同的巖石沉積物,除了冰筏搬運這種方式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可能。研究發現,冰川搬運而形成的墜石,在世界各地相同地質年代,即7億-6億年前的地層中均有發現,這無疑就是曾經發生大規模全球冰凍的證據之一。


第二個有力的證據是巨大的鐵礦床。具體來看是一種巨大的條帶狀含鐵建造,在7億-6億年前形成的地層中,條帶狀含鐵建造與冰川沉積物一同被發現,而正是為了解釋赤道附近冰川和條帶狀含鐵建造的同時形成,科學家於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雪球地球」假說。那麼這種含鐵建造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在海底存在著海底熱泉,鐵等金屬元素可以通過這些熱液噴口,與水一同被噴出。不過,僅僅靠熱泉噴出的金屬元素,還遠遠不足以形成巨大、宏偉的礦床,這些巨大的條帶狀含鐵建造的形成,需要有大量的鐵迅速被同時氧化才能實現。要想達到這一目標,目前雪球地球假說是最有說服力的。

條帶狀含鐵建造

雪球地球假說認為,在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年間,不僅是陸地,甚至包括海洋在內的全部地球都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這就像是給地球蓋上了一層大棉被,使得生活在昏暗的海洋中的生物無法再進行光合作用,由此導致海水中的氧濃度逐漸降低,於是,以鐵為首的金屬元素,無法得到氧化,只能以離子的狀態在海水中溶解並積聚起來。不過,隨著冰層的解凍,一直停滯的光合作用突然重新啟動,海水中的氧濃度急劇升高,於是,海水中溶解的大量鐵離子一齊被迅速氧化,最終便形成了巨大的條帶狀含鐵建造。不過這些礦床呈條帶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


總之正是有了以上兩個強有力的證據,使人們相信,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全球大冰凍事件,而且至少是三次。那麼地球為什麼會被凍住呢?


很遺憾,地球凍結的原因,至今也未能被完全解讀,所以有著各種各樣的假說。好在不管是哪種假說,它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減少,是引起地球變冷的契機。那麼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為什麼會突然減少呢?


關於23億年前的大冰凍事件,溫室氣體減少的原因人們還不清楚,有可能與大氧化事件有關,當時海洋中海藻數量急劇增加,大量海藻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最終使得溫室效應被嚴重削弱。由於歷史太過久遠,目前已難以考證。而至於7億-6億年前的冰凍事件,則可能與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分裂有關。


大約在9億年前,絕大部分陸地在地球的赤道附近匯聚,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大陸,這便是羅迪尼亞超大陸。不過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在大約7.5億年前,羅迪尼亞超大陸開始分裂,分裂形成的各個大陸之間被海水填充。於是,曾經位於羅迪尼亞超大陸內陸的乾燥地區,也漸漸有了降雨。雨水溶解了巖石中的鈣等金屬元素,並將其帶入海水中。進一步的,這些金屬元素和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形成碳酸鹽沉積在海底。我們知道,地球上存在著碳循環,於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以這種形式漸漸地在海底積聚。隨著超大陸的分裂,雨水帶入海洋的金屬元素急劇增多,沉積在海底的二氧化碳也隨之增多,由此導致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銳減,地球開始變冷,最終全球凍結。

羅迪尼亞超大陸

不過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二氧化碳的減少,地球會慢慢變冷,但同時隨著地球變冷,降雨也會減少,這樣一來,二氧化碳的減少應該隨之得到抑制。所以,超大陸分裂引起溫室氣體減少這一假說,恐怕還不足以解釋地球為什麼會冷到全球凍結的地步。為此,還有很多假說被提出,比如有假說認為,在超大陸分裂的同時,地下噴出的熔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溢流玄武巖」的極易風化的巖石,這些巖石覆蓋了大陸,隨著雨水溶解其中的金屬離子並帶入海洋,導致二氧化碳在海底大量積聚。還有假說認為,作為二氧化碳來源的火山活動突然間變衰弱了,這也導致了二氧化碳的產生在不斷減少。總之,這個話題仍然充滿爭議,反正不管怎麼樣,二氧化碳就是驟減了,地球開始變冷。


由於太陽光照的緣故,地球的高低緯度之間存在著固有的溫度差異,所以隨著地球的變冷,南北極率先被冰層覆蓋,同時一部分高山上也有冰川形成。一般來說,陸地被冰層覆蓋形成冰川後,就不太容易被化學風化了,於是二氧化碳的減少也會隨之得到抑制,地球變冷也就停滯了。但當時所有的大陸都集中在赤道附近,赤道的溫度本就比較高,風化作用顯著,所以,冰層的面積雖然在從高緯度向低緯度不斷擴大,但風化並沒有停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在不斷減少。就這樣,隨著地球的變冷,覆蓋在地球表面的冰層也在不斷擴大。


冰層一擴大,一個顯著的變化出現了,那就是地球對陽光的發射率驟然上升,隨著越來越多的陽光被反射回去,地球吸收到的太陽輻射就越來越少,這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變冷。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冰層的形成就對地球變冷起到了促進作用,這被稱為「冰雪反照率反饋」,最終地球在短短數百年間就被完全凍住了。


那麼既然有這一反饋機制存在,地球應該被永遠凍住才是,為什麼後來又解凍了呢?是誰融化了她冰冷的外表,給她春天般的溫暖,請看下集。

相關焦點

  • 7億年前「雪球地球」如何解凍?科學家找到證據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成冰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限定了成冰紀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的結束時間,為新元古代冰川消融的瞬時性和全球等時性提供了直接證據。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質學》上。被稱為「雪球地球」這一地質史最嚴重冰室氣候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歷史上地球還遭遇過哪些比較嚴重的冰室氣候事件?
  • 研究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美國地質學證據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地球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氣候異常的時期,比如5500萬年前,地球的平均氣溫迅速上升了9℃,成為了地球歷史上最熱的時期之一;2.1萬年前,北美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厚達2公裡的冰層覆蓋,並且導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而地球歷史上最極端的氣候時期,很可能屬於
  • 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成冰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限定了成冰紀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的結束時間,為新元古代冰川消融的瞬時性和全球等時性提供了直接證據。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質學》上。  被稱為「雪球地球」這一地質史最嚴重冰室氣候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 雪球地球是如何煉成的?
    地球是否像電影中所描寫的那樣變成白色地球?事實上,在地球的成長過程中確實經歷過這樣的冷凍期,而且不止一次。科學家將地球在過去地質歷史中有一度相當長時間內,從北極到南極,包括赤道在內均被冰雪所覆蓋的地球,稱為雪球地球。
  • 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科學家發現秘密所在
    超級大陸裂解導致氣溫驟降「雪球地球」即全球冰凍現象,是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約瑟夫·科什文克提出的概念,它在地球歷史中至少出現過3次。科學界認為,在距今6至7億年前的成冰紀,地球經歷了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兩次雪球地球事件。
  • 國內研究團隊新成果: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超級大陸裂解導致氣溫驟降「雪球地球」即全球冰凍現象,是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約瑟夫·科什文克提出的概念,它在地球歷史中至少出現過3次。科學界認為,在距今6至7億年前的成冰紀,地球經歷了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兩次雪球地球事件。
  • 地球曾經兩次變成大雪球,讓一批古生物滅絕,卻帶來生命大爆發
    如果他們知道地球曾經寒冷的樣子,那麼現如今的寒潮可被稱為「暖風」了。地球雪球事件有研究數據表明,地球上至少有兩次變成大雪球,整個地球的氣溫達到-50°C以下,被超過100米的冰雪覆蓋,海洋的冰層厚度達到1000米,變成如木衛二、冥王星、海王星一樣的冰凍星球。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影片主要講述了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的故事。實際上,像這樣的全球冰凍並非只出現在科幻故事中。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如此令人難以想像的宏大事件,這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假說。「雪球」(snowball)正是我們的地球在7億年前的樣子——從極地到赤道,到處都是冰蓋,氣溫下降到零下50℃以下。
  • 地球變雪球的原因-冰河期
    在地球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幾乎整個星球都包裹在一片冰雪之中。這些戲劇性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大約7億年前迅速發生,並且有證據表明,連續的全球冰河時代為隨後複雜的多細胞生命在地球上爆炸奠定了基礎.雪球 科學家考慮了可能導致地球進入每個冰河時代的各種因素,儘管尚未確定任何單一的形成過程,但假設觸發臨時凍結的任何因素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 沈冰:揭開雪球地球與動物演化的奧秘
    作為沈冰課題組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為核心的原創性「雪球地球」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對於我們理解「雪球地球」事件對地球環境和生物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然而,在『雪球地球』事件結束後,不到300萬年的時間,一些真核微生物便開始大量繁盛,並且出現了多細胞的藻類植物群落,地球上的生命活動不斷增強,隨後出現了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化石證據表明 『雪球地球』前後地球生物種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而科學家們對於探尋『雪球地球』與生物演化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中美科學家精確測定「雪球地球」結束時間
    這兩次冰期持續期間,全球氣候嚴寒、千裡冰封,即著名的「雪球地球」時期。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質學》(Geology)上。「雪球地球」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提出的概念。科學界認為,在距今6至7億年前的成冰紀,地球經歷了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兩次全球性的冰川事件。
  • 6億年前的雪球地球,冰川蔓延到赤道,氣溫低至-50℃,原因成謎
    這段寒冷的時期不是你以為的冰河期,而是比冰河期還要嚴峻,那就是地球的雪球期。(圖片說明:地球的冰川期)極寒!地球的雪球期雪球地球是上個世紀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地球在距今6-7億年之前出現過的一次極其漫長的時期內兩次極寒事件,分別是斯圖特(Sturtian)冰期和馬裡諾(Marinoan)冰期。
  • 「雪球地球」時期是如何結束的?
    最新研究發現,6 4億年前地球完全被冰雪包裹著,當時被稱為「雪球地球」。隨著時代的變遷,雪球地球已消失,科學家疑惑的是那些冰川是因何消融的?
  • 7億年前「雪球地球」或仍有生命存在
    不過,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科學家近日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雪球地球」時期仍然有生命存活於海洋之中的證據。科學家們認為,某些微生物形態的生命逃過了這場冰雪災難。  來自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南澳大利亞的弗林德斯山脈地區發現了海洋沉積物證據,這些沉積物清楚地表明這裡曾經是一片狂躁的海洋。
  • 6億年前的雪球地球,冰川蔓延到赤道,氣溫低至-50℃,原因成謎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地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出現了兩次雪球地球事件呢?雪球地球的成因關於雪球地球的成因,科學家們給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太陽輻射減少導致的,有人則參考溫室效應,認為是當時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導致地球溫度迅速流失。不過,實際情況是,雪球期的溫度下降非常快,僅僅是這兩個因素,都不足以解釋我們現在的考古證據。可能導致地球出現冰川的原因有很多,但有趣的是,冰川的形成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
  • 「雪球地球」時期的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來源:新浪科技藝術家描繪的「雪球地球」。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地球持續升溫,全球氣候越來越接近遠古時期的地球氣候。這引發了科學家對地球氣候史的關注,尤其是諸如上新世這類比較溫暖的時期。科學家認為,我們眼下正在朝上新世時期的氣候發展。
  • 「雪球地球」是啥?雪球地球時期,地球真的有那麼冷嗎?
    那麼,什麼的「雪球地球」?南古所的研究人員又是怎樣得出成果的呢?研究剖面的野外照片,圖/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何謂「雪球地球」?我們的家園地球,從外太空俯瞰就像一個藍色的星球,因為地球表面71%被湛藍的海水覆蓋。可曾想過,我們的地球也曾被白皚皚的冰川嚴嚴實實包裹過,以至於從外太空看就像一個白色的「雪球」。那麼何謂「雪球」呢?
  • 「大氧化事件」發生先於古元古代「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都發生在元古代早期。然而,S-MIF/S-MDF過渡的時間非常靠近嚴酷的冰期,包括可能至少一次雪球地球。重大的地球系統事件排列順序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成因假說出現,如行星脫氣的長期變化與產氧的光合作用有密切關係的行星氧化假說;產氧光合作用的演化直接誘發古元古代的雪球地球;或者伴隨冰川消退的化學風化導致了GOE,等等。
  • 全球掩蓋在冰之下的「雪球地球」情景,陽光入射量迅速減少是觸發關鍵
    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一詞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假說,由加州理工學院地質教授Joseph Kirschvink於1992年首度使用。該理論指出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符號NP)曾發生過一次嚴峻冰河期,當時地球海洋全部被凍結,地球表面全部被冰川覆蓋。僅厚達2公裡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
  • 《未解之謎》七億年前的雪球地球還有生命存在
    夏日炎炎,你是否想過現在炎熱的天氣在7億年前,無論是不是春夏秋冬都是冰雪覆蓋的樣子,沒有炎熱,只有嚴寒,地球因為被冰雪幾乎完全覆蓋而成為了一個「雪球地球」,如果一年四季都是這樣,南方的朋友還會羨慕北方的大雪時候的樣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