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掩蓋在冰之下的「雪球地球」情景,陽光入射量迅速減少是觸發關鍵

2020-12-05 十輪網

歷史上,地球至少有2次全球被覆蓋在冰雪之下,連海洋都凍結,稱為雪球地球,但確切的觸發因素仍然未知。最近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理論來解釋,有別於以往認為是太陽輻射量降到閾值之下才引發,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指出,地球步調被打亂、短時間內陽光入射量迅速下降就會引起這種現象。

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一詞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假說,由加州理工學院地質教授Joseph Kirschvink於1992年首度使用。該理論指出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符號NP)曾發生過一次嚴峻冰河期,當時地球海洋全部被凍結,地球表面全部被冰川覆蓋。僅厚達2公裡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

雪球地球情景與冰河期(ice age)不同,冰河時期是地球大氣與地表長期處於低溫、導致極地冰蓋與高山冰川大幅擴張覆蓋整個大陸的一段時期,目前最後一個冰河期結束於約11,000年前,但與雪球地球相比,冰河期只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目前還找不太到觸發雪球地球的成因,長期以來,研究人員認為雪球地球的形成與入射陽光、冰反照率反饋和全球碳循環之間的平衡有關,即陽光輻射通量或二氧化碳通量變化降低到閾值之下,由於抵達地球表面的陽光入射量大減、或二氧化碳大幅逸散到外太空,便導致全球冰川化。

但是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Constantin Arnscheidt提出另一種解釋:如果陽光輻射通量或二氧化碳通量並未超過臨界閾值、而是變化的速率超過閾值呢?

在新模型中,研究人員模擬了冰河期的地球動力系統──主要是冰反照率反饋(ice-albedo feedback)與碳酸鹽-矽酸鹽循環(carbonate-silicate cycle)的相互作用,結合入射和反側的太陽輻射、地球表面溫度、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風化作用對吸收與反射太陽輻射等變量,觀察究竟是哪些條件引發雪球地球。

冰反照率反饋屬於積極反饋,隨著地球凍結接近雪球地球,結冰的表面將更多陽光反射回外太空,反過來又加速了進行中的冷卻效果。但隨著地球表面的冰變多,碳酸鹽-矽酸鹽循環卻亂序了,被冰層密封的巖石吸收大氣碳的能力降低,因此大氣實際上會積累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最終使行星脫離冰河期,這也是理論上為何雖然存在冰反照率反饋、但地球不會陷入永久雪球地球狀態的原因。

模擬結果表明,當太陽輻射量以比臨界速率更快的速度下降,就算沒有達到陽光入射量臨界閾值,引發雪球地球的機率也更大。Constantin Arnscheidt估計,太陽入射量如果在10,000年時間內迅速下降約2%,就會進入雪球地球時代。

地球上有哪些機制過程可能導致陽光入射量迅速減少?研究人員指出:火山爆發把大量氣膠噴入大氣、或是某些原始藻類可促進光反射雲形成等,都有可能觸發雪球地球。

這項模擬告訴我們不只要警惕氣候變化的幅度,還要多關注變化速度,並注意人為活動是否可能誘發導致陽光入射量減少的臨界點。新論文發布在《皇家學會報告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首圖來源:Stephen Hudson/CC BY-SA)

相關焦點

  • 地球變雪球的原因-冰河期
    在地球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幾乎整個星球都包裹在一片冰雪之中。這些戲劇性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大約7億年前迅速發生,並且有證據表明,連續的全球冰河時代為隨後複雜的多細胞生命在地球上爆炸奠定了基礎.,例如將入射的陽光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到足以降低溫度的水平全球冰雪擴張.
  • 「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雪球地球」(全球冰凍)在地球歷史中至少出現過兩次,這些冰凍期的原因很大程度仍舊是未解之謎。而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近日刊登的一則研究,「雪球地球」或是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這一研究也許會改變天文學家對宜居星球的看法,同時提醒科學界警惕某種方式會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 「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科技日報北京7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雪球地球」(全球冰凍)在地球歷史中至少出現過兩次,這些冰凍期的原因很大程度仍舊是未解之謎。而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近日刊登的一則研究,「雪球地球」或是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這一研究也許會改變天文學家對宜居星球的看法,同時提醒科學界警惕某種方式會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31 07:58
  • 入射陽光的驟降可能引發了「雪球地球」
    雖然還沒有確定任何單一的驅動過程,但人們假設,無論是什麼引發了臨時凍結,都一定是以某種方式將地球推過了臨界門檻,比如將入射的陽光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到足以引發全球冰層擴張的水平。但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現在說,雪球地球很可能是「速率誘導的冰川」的產物。
  • 氣候系統數學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7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雪球地球」(全球冰凍)在地球歷史中至少出現過兩次,這些冰凍期的原因很大程度仍舊是未解之謎。而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近日刊登的一則研究,「雪球地球」或是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這一研究也許會改變天文學家對宜居星球的看法,同時提醒科學界警惕某種方式會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 形態各異的冰:地球就曾經是一個「大雪球」
    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發現各種各樣形態的冰。冰不僅僅是水被冷凍的結果,各種形態的冰可以告訴我們其所處環境的故事,包括它們如何隨季節變化並顯示地球氣候變化趨勢。海冰對極地地區的生態系統和氣候至關重要,並且可能影響海洋環流和全球氣候。這些鹽水冰塊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波浪和風的作用,從而減少海岸線附近冰架和冰川受到的侵蝕;另一方面,它們還能創造一個絕緣的表面,減少水的蒸發和損失到大氣中的熱量。在溫暖的夏季,融化的海冰會將營養物質釋放回海洋,並使海面暴露在陽光之下,這兩者都會刺激浮遊植物生長,而浮遊植物是海洋食物網的基礎。
  • 失控的雪球地球
    無論觸發過去冰川的特殊過程如何,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雪球地球是由涉及冰反照率反饋的「失控」效應產生的:隨著入射陽光的減少,冰從極點向赤道膨脹,隨著越來越多的冰覆蓋地球,行星變得更具反射性,或者反照率更高,這將進一步冷卻表面,使更多的冰膨脹,最終,如果冰達到一定程度,這將成為失控的過程,從而導致全球冰川。
  • 形態各異的冰:地球曾經就是一個 「大雪球」
    海冰對極地地區的生態系統和氣候至關重要,並且可能影響海洋環流和全球氣候。這些鹽水冰塊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波浪和風的作用,從而減少海岸線附近冰架和冰川受到的侵蝕;另一方面,它們還能創造一個絕緣的表面,減少水的蒸發和損失到大氣中的熱量。在溫暖的夏季,融化的海冰會將營養物質釋放回海洋,並使海面暴露在陽光之下,這兩者都會刺激浮遊植物生長,而浮遊植物是海洋食物網的基礎。
  • 人類如何應對雪球事件(雪球地球)?看後真的驚呆了!!
    從那以後,該假說得到了全球地質學家的逐步認可和完善。地球上發生過多次雪球事件,形成過多次雪球地球,每次覆蓋程度各異。另一次則是大概21000年前,北美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厚達2公裡的冰層覆蓋,並且導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這次殘酷的冰期至少影響了地球表面30%的地區。更戲劇和更殘酷的全球性冰期事件,發生在8億—5.5億年之間,使得整個地球被凍成一個大雪球,地球表面從兩極到赤道全部結成冰,只有海底殘留了少量液態水,導致無數物種滅絕,幸好人類不在其中。
  • 「雪球地球」是啥?雪球地球時期,地球真的有那麼冷嗎?
    所謂「雪球」就是地球出現的極端冷氣候事件,氣溫低到零下40~50℃,冰川從極地一直擴延到低緯度甚至赤道,冰川厚度可達1公裡。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極端冷氣候事件曾在三個時期出現過,即前寒武紀新元古代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其中,地球在前寒武紀距今7.5億到5.8億年前,曾經歷了一次極其嚴重而漫長的冰河時代,全球先後出現了4次冰期。
  • 雪球地球:證據與成因
    研究認為,在歷史上,地球曾三次完全被冰層覆蓋,一次發生在約23億年前,另外兩次發生在約7億-6億年前,這三次冰凍事件使得藍色星球變成了一個大雪球,這便是所謂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全球冰凍的時期,地球上的環境是極端惡劣的,平均氣溫只有-40℃,大陸和海洋都被上千米厚的冰層覆蓋,大多生物瀕臨滅絕。
  • 研究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有人提出,當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候,遇到一個特別厚重的雲層,裡面的塵埃粒子大量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阻擋了陽光的熱輻射,於是地球溫度就會下降,並最終形成「雪球地球」;也有人認為是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擊激起大量塵土遮天蔽日,最後導致「雪球地球」的形成。還有人認為,地球是否寒冷,取決於地表接受太陽輻射的強度。現代冰川作用主要局限於高緯地區,就是因為那裡太陽輻射弱。
  • 古老的「雪球地球」瞬間融化
    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5億多年前,我們的星球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在太空中飛馳而過。在一個神秘的「雪球地球」事件中,冰川覆蓋了整個地球,直到赤道,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在古代至少發生過兩次。現在,科學家們發現,最後一次雪球事件很可能是在大約6.35億年前的一瞬間結束的-這是一個地質學上快速的事件,可能會對當今人類驅動的全球變暖產生影響。冰,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在不到一百萬年的時間裡融化了,」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和布萊克斯堡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肖樹海(Shuhai肖)說,他也是這一發現團隊的一員。
  • 為什麼地球曾經是一個「雪球」?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持續0.5億年的「雪球地球」時期的形成與火山巖俘獲二氧化碳有著密切關係。該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雖然當前冰層主要覆蓋在地球極地,但科學家對遠古巖石分析發現在某一時期冰層覆蓋著全球。
  • 7億年前地球為何變「雪球」?
    北京時間3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約7億1700萬年前,一種神秘現象橫掃全球,將地球變成了「雪球」。而差不多就在同一時期,如今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島之間的地區出現了密集的火山活動。近期一項新研究指出,多年連續的火山爆發正是雪球效應的根源。火山噴發使大量氣溶膠進入大氣,導致地球溫度迅速下降。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雪球地球」和大規模火山爆發的同時存在絕非巧合,「我們知道火山活動會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因此這兩起事件間的聯繫是我們研究的重點。」自然科學教授弗朗西斯·麥克唐納(FrancisMacdonald)表示。
  • 《流浪地球》裡全球冰凍是真的 7億年前,地球就是個大雪球!
    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後郎鹹國介紹說,那時全球平均氣溫約為零下50℃,而且雪球狀態持續時間特別長,最長的一次冰期接近5500萬年,緊接著又冰凍了1500萬年的時間。  「雪球地球」沒有想像的那麼冷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學者提出「雪球」概念,引起了科學界廣泛關注。然而, 2000年,「雪球地球」受到廣泛質疑。
  • 24億年前大雪下了整整3億年,赤道被冰雪覆蓋,地球凍成了雪球
    隨著冬天的到來,一波冷空氣席捲了全球。科學家表示,因為拉尼娜現象的出現,今年的冬天比往年的冬天還要寒冷,甚至有人提出,是不是地球將要迎來最寒冷的冬季。其實並不是,就在24億年前,地球層級經歷過一次最寒冷的時期,一場大雪足足下了3億年,就連地球最炎熱的地方赤道都沒有躲過結冰的浩劫,就在那次寒冷的冰期,地球被凍成了雪球,那麼問題來了,炎熱和寒冷哪個更為可怕呢?
  • 「雪球地球」原因有新說(圖)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持續約0.5億年的「雪球地球」時期的形成與火山巖俘獲二氧化碳有著密切關係。雖然當前冰層主要覆蓋在地球極地,但科學家對遠古巖石分析發現在某一時期冰層覆蓋著全球。導致「雪球地球」時期出現的原因充滿了謎團,目前,科學家聚焦研究7.17億年前「雪球地球」時期的斯圖特冰期,該時期地球從無冰狀態進入「雪球地球」,在地質歷史記錄中出現最顯著的氣候變化。  哈佛大學地質學家艾倫·魯尼說:「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該冰期的持續時間。」斯圖特冰期與羅迪尼亞遠古大陸分裂的時間相吻合,當時赤道地區出現大量火山活動,暗示著斯圖特冰期可能起源於地質構造活動。
  • 6億年前的雪球地球,冰川蔓延到赤道,氣溫低至-50℃,原因成謎
    (圖片說明:雪球地球假想圖)而且,雪球地球不僅僅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範圍也極廣,可以說波及到了全球,甚至出現了-50℃的極低溫度。有人認為是太陽輻射減少導致的,有人則參考溫室效應,認為是當時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導致地球溫度迅速流失。不過,實際情況是,雪球期的溫度下降非常快,僅僅是這兩個因素,都不足以解釋我們現在的考古證據。可能導致地球出現冰川的原因有很多,但有趣的是,冰川的形成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