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綜合「百度百科」、「「地球在線」」等多種資料而成,感謝所有作者。
一、概念
雪球事件(或雪球地球):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概念,主要認為在新元古代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冰川,以至於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凍結,僅僅在厚達兩公裡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這個假說已經提出有幾十年了。加州理工學院地質教授Joseph Kirschvinck於1992年首度使用「雪球地球」這個詞。從那以後,該假說得到了全球地質學家的逐步認可和完善。地球上發生過多次雪球事件,形成過多次雪球地球,每次覆蓋程度各異。
二、地球上著名的冰期
一次是發生在大約100萬年前的更新世,當時人類剛剛開始進化,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出現變化,整個北大西洋沿岸的大陸邊緣都鋪上了厚厚的冰層。
另一次則是大概21000年前,北美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厚達2公裡的冰層覆蓋,並且導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這次殘酷的冰期至少影響了地球表面30%的地區。
更戲劇和更殘酷的全球性冰期事件,發生在8億—5.5億年之間,使得整個地球被凍成一個大雪球,地球表面從兩極到赤道全部結成冰,只有海底殘留了少量液態水,導致無數物種滅絕,幸好人類不在其中。
還有其它一些冰期,……,不知道此處省了多少字。
三、雪球事件與溫室效應周而復始,影響人類?
你認為其發展會是這樣嗎: 雪球事件to溫室效應to雪球事件to人類滅絕?
8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並不是分離的,而是在赤道附近連在一起,我們稱為羅迪尼亞超大陸。羅迪尼亞超大陸因為一次著名的」超級地幔柱「的火山活動分裂了,形成幾個小的陸地,這個就使得陸地的海岸線增加了很多;海岸線的增加帶來兩個後果:一個是生物在岸邊的活動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強導致大量CO2被吸收,二個是同樣增加了大陸的矽酸巖風化,而吸收了不少CO2,這兩個結果導致大氣的CO2迅速減少,「溫室」變「冰室」,產生巨大的冰雪覆蓋,進而產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終形成了「雪球」。
經過計算,當時冰蓋有1公裡厚,推進到赤道附近,地球溫度下降到零下50°C左右。因為被冰雪埋藏,光合作用和大陸的矽酸巖風化作用都被終止,但是地球的火山活動還在繼續,向外釋放了大量的CO2。經過長達1000萬年的積累,這些CO2終於足夠強大,形成「溫室效應」,從而迅速融化了「雪球地球」,在融化的時候整個海洋溫度能夠達到50°C以上。
藉助這一機制,地球才能擺脫「雪球地球」。在變成「雪球地球」後大約幾千萬年裡,地球的二氧化碳積聚到一定程度,閃耀的亮白色冰層能反映太陽光線和熱量,因此雪球在2億年間一直處於像冰凍的雪球。最終,由火山噴發出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進入空氣中,由此地球氣候逐漸轉暖,厚厚的冰層也慢慢融化。溫室效應再一次發生了,地球溫度又逐漸升高,冰層融化,生命重返地球。
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將面臨被再次毀滅的危險。
四、人類如何應對雪球事件?
(一)正視雪球事件對生物演化的推動作用
新元古代是一個非常時代,大量的多細胞生物在此時產生,尤其是動物。動物的大小和複雜程度日新月異。 這種多細胞生物的發育有可能是進化壓力增長的結果,而進化壓力的增長則是地球凍了又融,融了又凍造成的。可以說,雪球地球推動了生物進化。一些支持者指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距離雪球地球之後僅僅只有幾百萬年之遙。
(一)地球生命要在冰封中倖存,應該這樣做(看後真的驚呆了!):
1.去深海地熱口附近。
2.採取類似孢子休眠的方式來度過冰封期。
3.去在低緯度冰原島峰地區,火山作用和陽光輻射可能會在白天融化部分冰,產生臨時水窪。
4.去冰層之下,類似於「礦物質代謝」生態系統可以提供避風港。
5.去冰蓋下面尚存在的液態水坑中。類似於南極洲的沃斯託克湖一樣。
(二)那時候,已經沒有發生如下事件的機會:
追公交的時候可能是這樣的
▼
打車的時候可能是這樣的
▼
開車可能是這樣的
▼
扶媳婦可能是這樣的
▼
走路也可能是這樣
▼
走在冰上就像跳街舞,就這麼酷炫
▼
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
▼
我看著都覺得很痛……
▼
下雪天就別出來打太極啦~
▼
這婚結得可真糟心
▼
北方狗的心酸,南方狗永遠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