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美國地質學證據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地球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氣候異常的時期,比如5500萬年前,地球的平均氣溫迅速上升了9℃,成為了地球歷史上最熱的時期之一;2.1萬年前,北美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厚達2公裡的冰層覆蓋,並且導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而地球歷史上最極端的氣候時期,很可能屬於6億或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Snowbal Earth)。

  3月5日的《科學》雜誌刊登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地球學家麥克唐納(Macdonald)與其合作者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對加拿大的一些夾在冰川沉積物之間的火山灰進行了精確的同位素定年,認定這些冰川沉積物是在大約7.16億年前沉積的。通過進一步的對比,他們還確定在7億多年前這些沉積物並不像今天這樣接近北極圈,而應該在赤道附近,也就是說當時的冰川來到了赤道附近。這無疑為「雪球地球」的假說提供了新的地質學方面的支持。

  冰川到達赤道地區

  198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古地磁學家科什溫克(Joseph L. Kirschvink)將一塊石頭交給他的研究生桑尼(Dawn Y. Sumner)進行學位論文的研究。這塊略帶紅色、由非常細的沙粒組成的石頭採自澳大利亞南部的弗林德山脈(Flinders Ranges),沉積學研究表明它是在淺海環境下沉積形成的。桑尼經過仔細地反覆確認,最終獲得的研究結果讓科什溫克很驚訝,古地磁研究表明這塊巖石居然最早產生於赤道附近。這塊石頭是從一套距今6億-8億年前的雜礫巖中獲得的,這些雜礫巖中夾有大小不等的礫石,礫石上還有被摩擦的痕跡,這被認為是經過了冰川搬運的結果。如果它最早位於赤道附近,豈不是說明當時的冰川到達了赤道地區的海平面?

  早在1964年,劍橋大學的地質學家哈蘭德(Walter B. Harland)就對全球範圍內6億-8億年前的新元古代的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他提出在全世界各個大洲都有這個時期的冰川沉積物,比如澳大利亞、阿曼、北美、非洲和中國南方等,說明這一時期的冰川可能是全球性的。哈蘭德同時還通過簡單的地磁學分析指出,這樣的冰川可能推進到赤道附近。但是在當時,古地磁學的研究方法還不完善,板塊運動學說也剛剛被接受,因此他的學說並沒有獲得廣泛的支持。在我國南方,老一輩地質學家也注意到了這一時期的冰川沉積物,劉鴻允先生就曾建議將這一冰期事件稱為「南華大冰期」。

  經過更多的細緻研究和證據挖掘,科什溫克於1992年首次提出了「雪球地球」假說,認為在大約6億-8億年前的新元古代,曾有全球性冰期作用一直推進到赤道附近的海平面,這意味著地球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冰雪之球」。1998年,哈佛大學的霍夫曼(Paul F. Hofman)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們進一步發展了「雪球地球」假說,認為「雪球地球」時期的海洋都會被冰凍,冰蓋一直推進到赤道附近,冰蓋的平均厚度能達到1公裡,全球氣溫下降到大約零下50攝氏度左右。這樣的嚴酷氣候能夠持續數百甚至上千萬年。

  在「雪球地球」假說中,冰期並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多次。這就像「第四紀大冰期」那樣,非常寒冷的氣候並不是一直在持續,它可能包括好幾個寒冷的冰河時期,而在這些冰河時期之間其實還存在著相對溫暖的「間冰期」。地質學家們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能夠代表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的沉積物,發現在新元古代最多可能出現了四次嚴寒的冰期,它們按照時間先後分別是凱噶斯(Kaigas)冰期、司圖特(Sturtian)冰期、馬林諾(Marinoan)冰期和噶斯奇厄斯(Gaskiers)冰期。在這些冰期中,目前只有司圖特冰期和馬林諾冰期被證實具有全球性的分布,而凱噶斯冰期和噶斯奇厄斯冰期只在世界上少數地區才有發現。因此,現在通常所說的「雪球地球」事件更多地指司圖特和馬林諾這兩次冰期,在這兩次冰期之間也存在著長達數千萬年的相對溫暖的「間冰期」。在我國的「南華大冰期」中,也能夠看到前後兩次冰期,時間上恰好與司圖特冰期和馬林諾冰期相對應。

  近年來,地質學家們對新元古代冰期沉積物中的火山灰進行了大量研究,利用火山灰中鋯石的鈾和鉛同位素的比值進行年齡測定。通過對非洲、澳大利亞、北美、中國、阿曼等多個地方的研究對比,馬林諾冰期結束於6.35億年前。加上最近麥克唐納的研究成果,基本限定了「雪球地球」的時間就在7.16億年到6.35億年前之間。

  「雪球」是如何產生的

  地球是如何變成被冰雪覆蓋的「雪球」的,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人提出,當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候,遇到一個特別厚重的雲層,裡面的塵埃粒子大量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阻擋了陽光的熱輻射,於是地球溫度就會下降,並最終形成「雪球地球」;也有人認為是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擊激起大量塵土遮天蔽日,最後導致「雪球地球」的形成。還有人認為,地球是否寒冷,取決於地表接受太陽輻射的強度。現代冰川作用主要局限於高緯地區,就是因為那裡太陽輻射弱。如果在新元古代時地球的地軸發生傾斜,赤道面和黃道面的夾角變化到54°到126°之間,那麼氣候的分帶特徵將和今天的地球相反,即冰川作用將局限於中低緯度,而極區則不出現冰蓋,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當時在赤道附近有冰川出現。這些假設都極具想像力,但長期以來並沒有更多確鑿的證據支持,於是更多的科學家們願意在地球系統內部來尋找「雪球地球」的成因。

  列寧格勒地球物理天文臺的地球物理學家布迪科(Mikhail I. Budyko)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冰川災變」模型首先吸引了科什溫克的注意。太陽光能是地球能量的主要來源,而地球上的冰雪覆蓋會像鏡子那樣把太陽光反射出去。「鏡子」越大,反射的太陽光越多,地球的溫度就會越低。現代地球的冰雪覆蓋主要在極地附近,範圍比較有限,所以這種效應並不明顯。如果兩極的冰雪覆蓋增加到一定程度的話,導致地球溫度明顯下降,就會使冰雪覆蓋隨之增加;這樣使反射的太陽光進一步增加,溫度進一步下降……最終形成一個溫度持續下降的「惡性循環」。布迪科認為,如果冰雪覆蓋到南北緯30°左右的時候,地球的氣候系統就會失去控制,冰雪就會一直覆蓋到赤道附近,形成「雪球地球」。

  新的問題出現了,因為類似的大災難在其他星球曾經發生過,而且不可逆轉。為什麼地球最終沒有像其他星球那樣造成無法逆轉的悲劇呢,即地球最終是怎麼從「雪球」中解脫出來的呢?又是什麼最早觸發了地球兩極冰蓋的擴張,導致「冰川災變」最初開始的呢?科什溫克以及後來的霍夫曼等人找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關鍵,即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變化。

  地球的板塊在不斷地運動,各大陸在地球歷史中也經歷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大概在9億年前,地球上的各個大陸在赤道附近結合成一個新的大陸,我們稱為「羅迪尼亞」超大陸(Rodinia Supercontinent);而到了8.2億年前左右的時候,被稱為「超級地幔柱」的一次巨大的火山事件使「羅迪尼亞」超大陸再次發生裂解。如果我們把一個圓分成好多塊,它的總周長一定會增加;按照霍夫曼等人的理論,超大陸的裂解也會使各個大陸的海岸線大大增加,更長的海岸線使海洋能夠接受到更多來自大陸的營養物質,海洋中的微生物和藻類會更加繁盛。通過光合作用,微生物和藻類會將更多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體並埋藏在地下。這樣的轉移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減少,導致地球產生「冰室效應」。地球溫度下降就有可能進一步驅動「冰川災變」,使氣候失去控制並最終形成了「雪球地球」。

  在「雪球地球」時期,因為被冰雪覆蓋,地球上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巖石風化作用都幾乎完全被終止;只有火山活動仍保持著活躍的狀態,持續向外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經過長達數百萬年的積累,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足夠強大——其濃度大概達到現代大氣的350倍的時候,地球上就會出現「超級溫室效應」,使「雪球地球」迅速融化。據估計,在「雪球地球」融化的時候海洋溫度能夠達到50℃以上。

  對於溫室氣體的變化,也有人提出不同於霍夫曼等人的理論。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唐納狄歐(Yannick Donnadieu)與他的合作者認為,「超級地幔柱」會在赤道附近形成大規模的玄武巖。玄武巖是一種火山巖,比較容易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發生風化。經過大量的數學模擬,他們認為如果「超級地幔柱」能夠在赤道附近產生800萬平方公裡的玄武巖,那麼僅僅這些玄武巖的風化作用就將大大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完全能夠在短期內將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降至0.025%左右。當時的太陽輻射比現在要弱,所以這就能夠觸發「冰室效應」,並最終導致「雪球地球」產生。

  「雪球」,還是「半融雪球」?

  「雪球地球」假說成功地解釋了很多地質現象。比如,在新元古代冰期沉積物中,廣泛地出現一種叫做「條帶狀磁鐵礦」(BIF)的鐵礦層。這種鐵礦主要出現在20億-30億年前,是今天地球上最重要的鐵礦資源,澳大利亞和巴西採集的鐵礦石主要就是這類鐵礦。

  雖然有一系列證據支持「雪球地球」假說,它也還受到了很多的挑戰。這其中最主要的是,當時整個地球真的完全被冰層所覆蓋嗎?如果是那樣的話,生命又是怎麼在這麼嚴酷的條件下倖存下來?有很多科學家認為所謂的「雪球地球」,不過是一次大的冰河事件。他們認為,當時在赤道地區的確有一些冰雪覆蓋,但是還有很多水域其實並沒有結冰,海洋還保持著與大氣的連通。他們稱這樣的地球為「半融雪球地球」(Slushbal Earth)。

  倫敦帝國學院的地質學家艾倫(Philip A. Alen)在新元古代的冰期沉積巖中發現了一些波紋狀的痕跡,這被認為是反對「雪球地球」的有力證據。在沉積巖形成的初期,如果周圍的水體發生波動,就會在沉積巖中留下波痕的記錄。艾倫認為如果當時的海面完全被冰雪覆蓋,水體應該是非常安靜的,不會在海底的沉積巖中留下痕跡;只有海面是開闊的,受風力產生波紋,水下的沉積巖才會留下這樣的波紋印記。

  德國申根堡研究所的米切爾斯(Arne Micheels)對當時的氣候變化進行了一個模擬實驗,結果也支持「半融雪球地球」。他們發現,如果當時是一個完全冰封的「雪球地球」,赤道附近的氣溫可能在零下45℃左右,而兩極的氣溫將低至零下70℃以下。正常情況下,二氧化碳在零下56.6℃就會變成液體,在零下78.48℃就會變成固體。可以想像,如果兩極的溫度達到零下70℃以下,二氧化碳將變成液體或者固體,那麼大氣很難保持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無法形成有力的「溫室效應」,「雪球地球」將不再融化。另一方面,如果當時是一個「半融雪球地球」的話,兩極的氣溫可能達到零下50℃左右,而赤道附近的氣溫還保持在零度以上。這樣的結果不但滿足了赤道附近的水域不會完全結冰,同時也保證兩極大氣中二氧化碳不被液化或固化,確保這個「半融雪球地球」最終能夠因為「溫室效應」而融化。

  「雪球」和「半融雪球」假說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它們的爭議一時還難以分出高下。霍夫曼在2009年提出了「泛冰期」(pan-glacial)的概念。這個概念源自1926年英國氣象學家布魯克斯(C. E. P. Brooks)對地球的氣候狀態的劃分,他將地球的氣候狀態分為「無冰期」(non-glacial)和「含冰期」(glacial-interglacial):「無冰期」是指在地球兩極都沒有冰蓋的時期;「含冰期」是指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具有一定範圍的冰蓋,就像今天的地球。霍夫曼提出,新元古代的冰期不同於這兩種氣候狀態,應該稱為第三種狀態「泛冰期」,即全球的高、中、低緯度都有冰蓋。

  「泛冰期」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雪球」和「半融雪球」的爭議,但是卻向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即無論是「雪球」還是「半融雪球」,新元古代的這次全球性冰期事件是地球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嚴寒氣候。這樣極端的氣候變化,必然為地球系統帶來深刻的變革——也包括地球上的生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地球曾經是一個「雪球」?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持續0.5億年的「雪球地球」時期的形成與火山巖俘獲二氧化碳有著密切關係。該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雖然當前冰層主要覆蓋在地球極地,但科學家對遠古巖石分析發現在某一時期冰層覆蓋著全球。
  • 遠古地球曾陷入深度冰凍狀態:僅數千年變成「雪球」
    北京時間6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冰川正處於快速融化階段,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曾陷入一種叫做「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
  • 遠古地球曾陷入深度冰凍狀態:僅數千年變成 「雪球」
    北京時間6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冰川正處於快速融化階段,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曾陷入一種叫做「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的深度冰凍狀態,當時冰蓋幾乎完全覆蓋了整個地球。然而,地球出現深度冰凍的次數、延伸範圍,以及地球變成雪球的速度有多快一直是未解謎團。
  • 「雪球地球」是啥?雪球地球時期,地球真的有那麼冷嗎?
    我們的家園地球,從外太空俯瞰就像一個藍色的星球,因為地球表面71%被湛藍的海水覆蓋。可曾想過,我們的地球也曾被白皚皚的冰川嚴嚴實實包裹過,以至於從外太空看就像一個白色的「雪球」。那麼何謂「雪球」呢?所謂「雪球」就是地球出現的極端冷氣候事件,氣溫低到零下40~50℃,冰川從極地一直擴延到低緯度甚至赤道,冰川厚度可達1公裡。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極端冷氣候事件曾在三個時期出現過,即前寒武紀新元古代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其中,地球在前寒武紀距今7.5億到5.8億年前,曾經歷了一次極其嚴重而漫長的冰河時代,全球先後出現了4次冰期。
  • 幾億年前地球曾變身"雪球" 動物們是如何活下來的?
    圖1:藝術家們渲染的「雪球地球」在距今大約7.2億到6.35億年前,地球曾進入「低溫時期」。那時我們經歷了歷史上最極端的冰河時期,幾乎整個地球都處於「冰凍狀態」,因此當時的地球也被稱為「雪球地球」。那麼,在「雪球地球」如此嚴酷的環境中,為何生命不僅繼續繁衍下來,而且似乎還有日益繁榮的傾向?
  • 全世界都是雪,只因地球變雪球,看看曾出現兩次「雪球地球」事件
    「雪球地球」事件的發生與晚前寒武紀(新元古代末期)整個地球系統的重大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它絕不是一個孤立的冰川事件。與整個顯生宙的冰川作用不同,新元古代冰川推進到赤道及其附近的海面。儘管對這一罕見冰川現象有不同的假說與解釋,但是越來越多研究者把它們與「雪球地球」聯繫起來,與Rodinia超大陸的裂解、超級地幔柱的活動及古地磁真極漂移一起來考慮。
  • 研究:地球曾因沒有足夠的太陽輻射而變成雪球
    據外媒報導,地球在其幾十億年的生命中經歷了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相信大多數人所意識到的最劇烈的變化應該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及其餘波,這場災難殺死了地球上的大多數恐龍、給了小型哺乳動物一個繁衍和進化的機會。但實際上地球已經經歷了至少兩次改變世界的事件,它們導致地球進入了深度凍結。
  • 地球曾是一個「雪球」,科學家預測:地球將迎來冰河時代,真的嗎
    雖然我們地球當前的環境很舒適,但是研究表明,我們地球的環境其實一直在變化。在地球誕生之初,地球的環境極為惡劣,溫度也很高,經過億萬年的演化,地球的環境慢慢變得穩定下來,為地球孕育生命創造了條件。當然,地球在孕育生命的歷程中,氣候環境也不是一成不變,也曾經出現過異常的情況。
  • 火山噴發影響氣候,曾讓地球變雪球
    白雲山、越秀山不是火山 「巖漿起源於地底下幾十公裡乃至幾百公裡,噴薄而出直衝雲霄,如果噴發劇烈可以到達距離地表20公裡的平流層,因此說火山穿透了地球不同層圈(如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氣圈)。」徐義剛院士從事地球內部研究,他認為火山是聯繫地球內外系統的一個重要紐帶。
  • 失控的雪球地球
    無論觸發過去冰川的特殊過程如何,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雪球地球是由涉及冰反照率反饋的「失控」效應產生的:隨著入射陽光的減少,冰從極點向赤道膨脹,隨著越來越多的冰覆蓋地球,行星變得更具反射性,或者反照率更高,這將進一步冷卻表面,使更多的冰膨脹,最終,如果冰達到一定程度,這將成為失控的過程,從而導致全球冰川。
  • 雪球地球:證據與成因
    研究認為,在歷史上,地球曾三次完全被冰層覆蓋,一次發生在約23億年前,另外兩次發生在約7億-6億年前,這三次冰凍事件使得藍色星球變成了一個大雪球,這便是所謂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全球冰凍的時期,地球上的環境是極端惡劣的,平均氣溫只有-40℃,大陸和海洋都被上千米厚的冰層覆蓋,大多生物瀕臨滅絕。
  • 《流浪地球》中地表冰天雪地有依據嗎?地球可曾多次變成「雪球」
    近日熱播的電影《流浪地球》中,地表的畫面都是冰天雪地,就連海洋都變成了坦途,運送火石的車輛暢行無阻。為什麼電影裡面會有這種設定?地球上曾出現過這種場景嗎?1.在《流浪地球》中,當地球接近木星的時候,距離太陽已經5.2個天文單位了,所以地表的液態水將會完全凝固成冰,地球也將成為一個「雪球」。如果我們隨著流浪的地球往太陽系外面飛,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冰雪世界。比如天王星和海王星,就被稱為冰巨星,因為在它們的大氣層下面有大量的水冰。同樣,2006年被踢出行星之列的冥王星,表面也可能是一層厚厚的冰。
  • 入射陽光的驟降可能引發了「雪球地球」
    「你可以擁有一顆保持在經典宜居帶內的行星,但如果入射的陽光變化太快,你可能會得到一個雪球地球,」主要作者康斯坦丁·阿恩施泰德(Constantin Arnscheidt)說。「這突出了一個概念,即宜居性概念的細微差別要大得多。」失控的雪球。
  • 「雪球地球」時期的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其它地質年代也做了進一步研究。儘管處於這些時期的地球與現在截然不同,但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甚至人類自身。成冰紀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它處於約7.2億年至6.35億年之前,當時地球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極端的冰河時代,整個地球都處於冰封狀態,因此被稱作「雪球地球」。如今地球上只有南極和格陵蘭島的部分地區常年覆有冰蓋。
  • 《流浪地球》裡全球冰凍是真的 7億年前,地球就是個大雪球!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郎鹹國博士、北京大學沈冰教授等人在《自然 通訊》上發表的了文章《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該項成果近期獲2018年度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記者 於丹丹  「雪球地球」狀態持續了數千萬年  我們的家園地球,從外太空俯瞰就像一個藍色的星球,因為地球表面71%被湛藍的海水覆蓋。
  • 雪球地球是如何煉成的?
    地球是否像電影中所描寫的那樣變成白色地球?事實上,在地球的成長過程中確實經歷過這樣的冷凍期,而且不止一次。科學家將地球在過去地質歷史中有一度相當長時間內,從北極到南極,包括赤道在內均被冰雪所覆蓋的地球,稱為雪球地球。
  • 24億年前地球是雪球 赤道溫度零下四十度
    24億年前地球是雪球 赤道溫度零下四十度   最新研究表明,24億年前地球處於深度冰凍,赤道溫度僅零下40攝氏度,暗示著類似木衛二等星球潛在生命存在跡象。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熱帶地區溫度將達到30攝氏度,但是在24億年前,赤道地區溫度卻類似於北極,保持零下40攝氏度,地球是一個完整的「雪球」。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在大約 7 億年前,我們的星球曾經有過一段極寒時期,這段寒冷的時期持續了幾百萬年,那時的地球被人們稱為「雪球地球」。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
  • 國內研究團隊新成果: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被稱為「雪球地球」這一地質史最嚴重冰室氣候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歷史上地球還遭遇過哪些比較嚴重的冰室氣候事件?研究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對現在面臨的溫室效應有什麼借鑑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帶著問題走訪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相關專家。
  • 古老的「雪球地球」瞬間融化
    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5億多年前,我們的星球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在太空中飛馳而過。在一個神秘的「雪球地球」事件中,冰川覆蓋了整個地球,直到赤道,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在古代至少發生過兩次。現在,科學家們發現,最後一次雪球事件很可能是在大約6.35億年前的一瞬間結束的-這是一個地質學上快速的事件,可能會對當今人類驅動的全球變暖產生影響。冰,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在不到一百萬年的時間裡融化了,」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和布萊克斯堡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肖樹海(Shuhai肖)說,他也是這一發現團隊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