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的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最為科學家們所接受。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經過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各大陸之間似乎可以拼合到一起,由此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後來經由許多科學家取證並完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各個板塊不是靜止不動的,相反,每個板塊都在不停的運動中,而我們地球現在的基本地形,多是由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碰撞或撕裂造成的!

地球體積的變大
事實上,不僅是板塊之間有間隙,板塊與「軟流層」之間也有很大的空隙!科學家研究發現,一般在火山爆發結束後,地幔熔巖繼續開始流動,而板塊是地殼上層凝固狀熔巖的總稱。
根據研究,大陸地殼的密度比海洋地殼的密度小,但是厚度卻比海洋大。這就是陸地高度比海洋高度高的原因,但是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的地殼,其本質是火山爆發和熔巖物質的沉澱,所以它們是逐漸向上誇張的。
從表象上來看就是陸地和海平面的上升,因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大,所以人們感覺到最近幾百年海平面上升的明顯,事實上,不僅是海平面,就連陸地也是一起上升的,也就是說,地球的體積正在以微小的幅度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