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形成早期板塊運動就開始了,新研究發現地球生命或許因此繁榮

2020-12-05 美女小倩談科學

我們的地球上至今有很多的奧秘,人類還沒有全面掌握,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不能夠觀察地球內部的情況,根本看不到地球板塊活動的一些跡象,這就讓科學家想要探索地球秘密,變得十分困難。隨著科學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科學家終於能夠逐漸了解地球的內部機制,但是科學家發現,我們對於地球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可以說地球的科學研究成果,要比科學家研究宇宙成果少得多。要知道地球研究,對於我們發現系外行星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研究地球越是徹底,那麼我們對於研究其他類地行星,才會有更多的基礎理論,對於生命的產生,才會有比較科學的檢驗方法。所以了解地球科學知識,對於人類來說十分重要。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研究,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的科學類文章。

最近這幾十年的時間內,科學家開始嘗試探索和尋找系外行星,希望能夠找到第二個地球,從而能夠為人類未來的繁衍生息做好準備。畢竟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不可能持續在地球生活,假設有一天地球資源枯竭,環境開始越來越差的話,那麼人類就只能夠前往更遙遠的第二個地球了。

可是時至今日,人類並沒有發現類似地球的行星,更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星球。很多科學家發現,地球很可能尤其內在製造生命的機制。近期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很可能地球的板塊運動,才是產生生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些板塊活躍的運動,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和化學反應。

這些科學家研究了冰島地區的地形,其中重點研究的就是辛格韋德利公園,因為這裡是一個由兩個構造板塊相互遠離而形成的地形,科學家們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手段,追溯到板塊運動的歷史,他們發現地球的板塊運動,從地球形成的一刻起就十分活躍,這點要比以往的認知,早了至少十億年以上。

那麼科學家團隊是如何發現這個情況的呢?原因耶魯大學研究團隊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他們通過空氣中的氬氣(argon / 18 號元素)含量來進行溯源,終於發現了地球早期板塊運動的模式,而且他們建立了一個模型。大家知道氬氣是不容易被輕易擦除的線索,科學家正是通過這個方法來測試。

根據這個研究,科學家認為地球在形成初期就開始了板塊運動,而地球生命之所以能夠繁榮發展,其實跟板塊運動有直接的聯繫,他們通過電腦模擬就能夠發現,由於地球板塊運動,化學反應就會增加,這樣生命就有了產生的積極條件,而且板塊運動能夠讓,環境不斷的適合生命繁衍生息。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的秘密確實還有很多,而且地球產生很多的生命,絕對是很多條件集合在一起,從而為生命演化提供了支持,因此很可能地球非常獨特,其他星球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稱板塊構造在地球形成早期便已開始
    從構造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來看,地球的「活躍度」還是相當高的。比如冰島的辛格韋德利公園,就有一個由兩個構造板塊相互遠離而形成的山谷。
  • 研究發現32億年前地球板塊運動的證據
    大部分學者認為地球板塊的運動最早開始於28億年前,一份新研究找到了一個板塊在32億年前活動的證據,比科學家之前所知的又早了4億年。「這是把地球上最早的地殼板塊活動又往前推的一項證據。根據我們的發現,看起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有地殼板塊的活動了,也說明即使是早期的地球,和今天的地球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研究者之一哈佛大學的布倫納(Alec Brenner)說。研究者發現的證據是位於西澳的皮爾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板塊。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板塊之一,上面存有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物的化石。
  • 最新研究得出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17日,由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成功利用新模型獲得了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板塊構造理論創建50年以來,很好地解釋了固體地球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日本的地震等等。該理論假設地球的外殼即地球「巖石圈」被細分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地殼大部分活動均集中在板塊之間的邊界上。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然而在地球上,地殼版塊可移動、可漂浮,因而地球表面的形狀一直在發生變化。在洋中脊(mid-ocean ridges),升騰的巖漿形成地球的新外殼,將兩個地殼版塊之間推得更遠。當兩個地殼版塊相互擠壓,一塊可能被壓在另一塊之下。這一板塊下降過程可能造成海溝或引發火山噴發。也有這樣一種情況,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因大陸板塊相互擠推向上形成的,沒有一方被壓在另一方之下。
  • 新發現有助理解地球板塊運動
    新華社坎培拉3月16日電(記者趙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的一項新研究說,地幔內一種礦物質出現結構缺陷時,能降低地震波在其中的傳播速度,這一發現有助加深對地球板塊運動的理解。地球板塊構造是許多地質現象的基礎,包括大陸漂移、山脈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通常認為板塊在地幔之上漂移,由於地幔位於地下深處,研究人員常通過分析地震波的傳播特徵,來推斷地幔對板塊運動的影響。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同行合作,在實驗室內合成了與地幔上層成分相似的樣品。
  •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國際研究團隊 提出地殼板塊形成新論說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國際研究團隊 提出地殼板塊形成新論說 2020-08-28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是地球上獨有的嗎?或許我們能從陸地的形成過程找答案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生命是地球上獨有的。或者說,是嗎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板塊構造學的出現,其認為氧氣和水隨板塊運動,從地球內部到達大氣中,從而形成高山深海,進而繁衍出生命。他是莫納什地區大氣環境學院的研究員,其研究成果剛剛發表在《地質學》(Geology)、《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Capitanio博士還是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ARC)的研究員,他還提到:「我們的數值模型表面堅硬寒冷,內部溫度則要高一些,它再現了地球的早期演化過程。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板塊構造理論假設地殼(地球的「巖石圈」)被細分為幾個相對運動的板塊,大部分活動集中在板塊之間的邊界上,往往通過地震、火山噴發的形式表現出來。雖然是板塊構造理論一個嶄新的關於大陸海洋分布的理論,才誕生了50年,但是它與地球所呈現出來的活動跡象有良好的吻合,因此被科學家廣泛的接受。
  • 研究發現:地球最早的大陸並非通過板塊俯衝形成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8日報導,澳大利亞柯廷大學牽頭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新證據表明,地球上最初的幾塊大陸並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在類似現代板塊構造環境中俯衝形成的,而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過程創造出來的。
  • 新研究提出了早期地球強大的磁場的證據,從而保護了生命的形成
    磁場是看不見的,但對地球表面的生命至關重要:它使地球免受有害的太陽風和太陽發出的宇宙射線的影響。考慮到磁場的重要性,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弄清楚磁場在整個地球歷史上是如何變化的。這些知識可以為理解地球的未來進化以及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進化提供線索。羅徹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提供了證據,證明在地球周圍首先形成的磁場比科學家以前認為的還要強。
  • 金星為何不像地球那樣有板塊運動?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球表面的地殼由多個巨大的板塊構成,板塊在地幔上移動,在海嶺處形成,又在海溝處沉降到地球內部。板塊運動對地球有重要影響,不僅會引發地震和火山活動,還會改變海洋形態,甚至和生命的誕生有關。 那地球的「姐妹星」金星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板塊運動呢?日本廣島大學副教授片山鬱夫等人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提出了一種解釋。
  • 地球是怎麼在一團塵霧中形成的?它又是怎樣駕馭自然界生命的?
    有人想像生命是通過一個隕石從外太空某處飛到地球上來的,這當然可以。但是那種可能性實在是太渺茫了,所以我們還是從早期地球的物理化學環境的研究開始,獲得生命形成的基本條件。但是研究地球早期的物理化學環境是個很難的問題,因為今天的地球基本沒有留下任何當時的痕跡。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大西洋中脊等斑點標誌著板塊之間的邊界。壓力升高時發生地震,這些板塊相互碰撞或滑動。火山噴發與構造運動有關。大約在五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開始形成板塊碰撞。我們需要板塊構造嗎?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這個新發現的Yukon Slab板塊在大約4000萬年前復活板塊首次下沉的,隨後朝著東北方向移動。由於這個板塊埋藏在數百公裡的地下,所以我們直接從太空中是看不到它的,需要對地下進行斷層掃描,才可能會發現它的存在。
  • 地球早期生命是怎麼的形成?
    什麼是生命?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的出場充滿了神秘,科學家們經過各種科學研究和嚴密的邏輯推算,最終得出了一個猜想。今天的「指尖科技館」欄目,我們通過一段視頻走進北京科學中心的「生命起源猜想」展項,了解地球早期生命是如何形成的。50億年前產生的太陽和地球,為生命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早期的地球溫度極高,表面到處是熔巖,當地球慢慢冷卻,巖石開始凝固。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外星有機物在地球被發現,地球生命起源之謎的答案,或許就在這裡
    而在所有落在地球表面的H型隕石中,大概只有4%是屬於H4型隕石。在經歷了最初的加熱後,這塊隕石就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它來了解那個時候的太陽繫到底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Greer介紹說:「當我們觀察這些隕石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觀察那些在太陽系早期歷史中形成的物體近乎於原始狀態的物質成分。」不得不說,這是宇宙賜給我們的一個研究太陽系歷史的標本。
  • 地球形成之初,冥古宙時期與地球生命起源的關聯
    隨著這樣的一個時期結束,在整個內太陽系中也不會再出現比較大規模的撞擊事件了,當研究者對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最古老的巖石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這些巖石就出現在38億年前,因為那樣一個時期的巖石沒有被保存至今,因此研究者無法對那個時代的巖石進行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