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2020-12-05 cnBeta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板塊構造對宜居性很重要,看起來板塊構造的最佳條件存在於銀河系生命早期形成的行星,而且可能不太可能輕易重現,」來自麥考瑞大學的Craig O'Neill教授周一在Goldschmidt地球化學會議上的虛擬演講中解釋道。「對於生命來說,也許這就是最好的了。」

O'Neill說,地球上的板塊構造對我們的星球起到了某種恆溫的作用,沒有發展出板塊構造的世界可能也缺乏生命進化的條件。「這不僅僅是影響表面溫度,這意味著核心保持高溫,這抑制了磁場的發展。如果沒有磁場,地球就無法屏蔽太陽輻射,就會傾向於失去大氣層。所以生命變得難以維持。一顆行星如果要維持生命,需要幸運地在合適的時間擁有合適的位置和合適的地球化學成分。」

O'Neill繼續重申,在我們這個宇宙的角落裡,「這樣的運氣可能已經用完了」。"所以,較早形成的行星是在有利於生命發展的條件下形成的... 這些條件在我們的銀河系中越來越少了。"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星球現在還沒有發展出一些動態地質學,可能就太晚了。

科學家目前很難從這一發現中推斷出很多東西,因這一發現是基於宇宙數個世紀以來化學成分的計算機模型。

相關焦點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板塊構造也能夠提升生命體存活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更複雜的有機體。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他們也應該生活在一顆活躍的星球上,那顆星球上也經常出現板塊移動這樣的地質活動。就像探索太陽系的太空飛船所發現的那樣,地球並不是唯一具有地質活動的星球。
  • 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遙遠的行星上尋找生命的科學家們正計劃根據太陽系內的發現尋找非類地行星,這些發現挑戰了關於可居住帶、板塊構造等長期存在的觀點。在本周發表在網上的一篇新論文中,萊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阿德裡安·萊納迪奇和十多位共同作者勾勒出了一條尋找其他恆星周圍潛在生命跡象的路徑,並確定了這些跡象是由外星生命引起的可能性。這篇論文「系外行星生物特徵,並將發表在《天體生物學》上。Lenardic專門研究行星動力學,他還撰寫了一篇相關論文《火山-構造模式和行星生命潛能》,將在即將出版的施普林格出版的《太陽系外行星手冊》中發表。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構造板塊 - 大塊的巖石,分裂地殼,使它看起來像一個破裂的蛋殼,在不斷地重塑我們的星球 - 並可能促進生命。這些板塊相互撞擊,建造山脈。它們分開,產生了可以長達數億年的新海洋。他們掠過彼此,引發驚天動地的地震。它們在一個叫做俯衝的過程中相互滑落,深深地滑入行星的內臟並產生將氣體噴射到大氣中的火山。不僅地球活著,它還是生命的載體。
  • 地球形成早期板塊運動就開始了,新研究發現地球生命或許因此繁榮
    隨著科學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科學家終於能夠逐漸了解地球的內部機制,但是科學家發現,我們對於地球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可以說地球的科學研究成果,要比科學家研究宇宙成果少得多。要知道地球研究,對於我們發現系外行星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研究地球越是徹底,那麼我們對於研究其他類地行星,才會有更多的基礎理論,對於生命的產生,才會有比較科學的檢驗方法。所以了解地球科學知識,對於人類來說十分重要。
  • 研究人員認為,尋找外星生命需找這樣的星球:有海洋、大氣和陸地
    每當我們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新行星時,或許每個人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顆行星是否位於所謂的「可居住區」?也就是說,它離附近的恆星遠嗎?在那裡有液態水嗎?如果有液體水,那麼這個星球上有生命是可能的,這也是合乎邏輯的。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構造板塊比我們想像的要古老得多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地球不斷變化的地下構造板塊網絡在40多億年前就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至少比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的要早10億年。構造板塊是埋在下一層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大塊巖石。這些板塊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所有現代陸地,影響了包括地震、火山和大陸形成在內的行星地質學的主要特徵。耶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科學進展》新研究的高級作者說:「了解地球板塊構造何時開始,一直是一個根本性的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地質記錄越來越少。」
  • 可能已經發現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太陽系之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  研究人員在9月18日的《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寫道,這些行星比地球稍微古老一些、溼潤一些、溫暖一些以及稍微大一點點。所有這些因素可能意味著,其中的一些行星將成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目的地。
  • 還有比地球更好的?宇宙中有超級宜居的行星嗎?
    地球也許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行星,無論我們去哪裡,永遠都找不到比地球更適合地球生命的行星。當然,那是因為我們和所有其他地球生命都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化的。進化使我們適應了這個星球,我們不太可能找到另一個對我們有好處的星球。然而,它是最好的星球嗎?宇宙中是否有可能有更多生命多樣性的條件?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科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太陽系之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研究人員在9月18日的《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寫道,這些行星比地球稍微古老一些、溼潤一些、溫暖一些以及稍微大一點點。所有這些因素可能意味著,其中的一些行星將成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目的地。
  • 太陽系火山活動最活躍的行星—木衛一
    不同行星、衛星、小行星,顯示了不同於地球行星地質特點,保留了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參照記錄,其中,木衛一以活躍的火山活動而聞名。1979年至2006年期間, 木衛一上共觀測到13次類似規模的大型火山噴發。對木衛一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對地球早期巖漿洋的地質認識。
  • 還有比地球更好的嗎?宇宙中有超級宜居的行星嗎?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地球也許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行星,無論我們去哪裡,永遠都找不到比地球更適合地球生命的行星。當然,那是因為我們和所有其他地球生命都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化的。進化使我們適應了這個星球,我們不太可能找到另一個對我們有好處的星球。然而,它是最好的星球嗎?宇宙中是否有可能有更多生命多樣性的條件?
  • 地球生命如何起源?突破性的研究為行星上的外星生命帶來了希望
    據估計,地球大約有45億年的歷史,最早的生命跡象出現在大約35億年前,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地球和我們今天稱之為家的美麗的藍色和綠色的世界一點也不像。直到大約24億年前,這個自然過程才開始讓地球充滿可供呼吸的氧氣。研究人員稱,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三次主要氧化事件使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地球得以繁榮和存在。
  • 地球不是完美的!24個行星被篩選出來,每個都是人類的理想居住地
    相信大家心裡都有答案。人類之所以能出現,多虧了地球,它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現在發現了不少超級地球,比如克卜勒452b,NASA的研究人員說它是地球的「表哥」。眾多超級地球被發現,都離不開哈勃太空望遠鏡,它傳遞的信息甚至能讓科學家了解到130億年前,宇宙剛剛誕生時的狀態。
  • 我們應該已經發現了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太陽系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意味著其中一些行星是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地點。「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某些行星上,這些行星最有希望產生複雜的生命。華盛頓大學天體生物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奇在一份報告中說。
  • 金星為何不像地球那樣有板塊運動?
    金星因其質量和體積等多方面與地球類似,被稱做地球的「姐妹星」。但是觀測顯示金星並沒有像地球那樣可移動的板塊構造,日本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一種解釋,即那是因為兩個星球地殼與地幔交界處的結構不同。
  • 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原標題: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對研究其潛在地下海洋生命存活條件至關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木衛二冰殼可能具有類似於地球的板塊構造和俯衝活動,這對於研究木衛二上潛在地下海洋的生命存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