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比地球更好的?宇宙中有超級宜居的行星嗎?

2020-10-18 博科園

地球也許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行星,無論我們去哪裡,永遠都找不到比地球更適合地球生命的行星。當然,那是因為我們和所有其他地球生命都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化的。進化使我們適應了這個星球,我們不太可能找到另一個對我們有好處的星球。然而,它是最好的星球嗎?宇宙中是否有可能有更多生命多樣性的條件?在地球上有生命這一事實是非常令人驚訝的,地球位於主序恆星的宜居區,它不會產生太多致命的太陽耀斑。

地球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充滿了氧氣和氮氣,我們可以呼吸。這顆行星足夠大,地球核心仍然是熔化的,有一個旋轉的鐵球維持著行星磁場。這一點,再加上厚厚的大氣層,保護了地球表面免受宇宙射線、來自太陽的最糟糕的紫外線輻射和致命的太陽風暴的傷害。地球有板塊構造,不斷回收地球表面的物質,從內部帶出新鮮的化學物質。同時有一個相對較大的衛星,這可能使地球在軸向傾斜方面更加穩定,潮汐幫助早期的生命形式從海洋過渡到陸地。

地球有巨大的海洋,幫助調節地球的氣候,將溫暖的海水轉移到較冷的地區,使它們更加多樣化和宜居。這份清單還在繼續,我相信還有一些我們甚至還沒有發現的因素。當涉及到地球時,生命已經繁榮昌盛,找到了進入每一個可能的生態位方式,通過進化來適應自身,以應對嚴寒,酷熱,海洋底部的巨大壓力,甚至是城市,生活在人類旁邊。但地球能變得更好嗎?會不會有超級宜居的行星?如果說天文學領域教會了我們什麼的話,那就是地球並不特別。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這不是宇宙中特別的地方或時間。

這可能意味著地球不是生命最好的地方,這是人類最好的地方,但不是生活的最好地方。根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拉維·庫馬爾·科帕拉普(Ravi Kumar Kopparapu)和其他人根據現代氣候數據,計算出恆星宜居帶的邊緣真正應該在哪裡。他們計算出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宜居區應該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0.99到1.7倍。這意味著地球實際上就在太陽宜居帶的內緣,只是勉強而已。如果它再靠近太陽,就會經歷失控的溫室效應,就像金星一樣。你可能想靠近宜居區的中間,那裡的軌道變化不會把地球推向極端。

地球相對年輕,考慮到地球現在只存在了45億年,並且僅僅在後幾億年中才進化出多細胞生命。太陽正在升溫,由於地球如此接近,我們實際上只有幾億年的時間,最多10億年,在溫度上升和海洋蒸發之前。但是,如果生命可以再經歷數十億年的進化來創造出新的、更多樣化的生命形式,會發生什麼呢?你可能認為鴨嘴獸是不尋常的,想像一下再經過20億年的進化你會是什麼樣?勒內·海勒和約翰·阿姆斯特朗研究了可能成為最適合居住的行星條件。他們提出,質量小於太陽的恆星,被歸類為K星,可能是多樣性的最佳候選者,因為它們壽命長,相對穩定。

如果沒有那些討厭的紅矮星巨型耀斑,一顆K型恆星的壽命將達到200-700億年。你會想要恆星系統中的其他行星,能夠用它們的重力改變小行星和彗星的方向,以提供生命所需的水和其他化學物質。理想情況下,你希望在同一個系統中有多個可居住的行星,能夠來回發送生命,這一過程被稱為panspermia。讓宜居行星成為氣態巨星的衛星,以獲得強大的潮汐力量,保持新鮮的火山物質噴發到地表。更好的可能是,有一個雙星行星,在那裡兩個世界相互環繞,傳遞潮汐力量,並來回交換生命形式。

如果讓地球變得更大,會得到更多的表面積讓水循環溫度(在一秒鐘內會有更多的表面積),但也會有更多的表面積讓生命形式利用不同生態位。談論的是一個更大,更大的行星,一旦得到地球質量的兩倍,板塊構造就開始關閉,所以儘量保持在這個量以下。你可能還想要一個足夠大和足夠熱的內部世界,以便鐵合金在其核心中運動,以維持一個行星範圍的磁氣圈。你可能擔心表面重力,但一個質量是地球兩倍的行星只需要大約40%就可以擁有大約相同的表面重力。

現在在巴塞隆納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來自芝加哥大學的Stephanie Olson博士介紹了他們在尋找最可能支持系外行星生命環境方面所做的研究。他們使用了來自NASA的一種工具,稱為Rocke-3-D大氣環流模型,這是一個真正令人驚嘆的工具,可以免費向公眾提供。你也可以去使用,然後看看不同世界的情況,從遠古的金星到環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你可以模擬他們的氣溫,降雨量,土壤濃度等等。比如一些例子:前工業化時代的地球,氣溫範圍從赤道附近35攝氏度到兩極的零下60攝氏度。

你可以用古老的金星取代地球,就像29億年前太陽比今天暗20%時的樣子。然而,它仍然每243天自轉一次,可能有一個淺海,其低地達到310米的深度。這是一顆圍繞紅矮星Proxima Centauri運行的行星,因為它的軌道離它的恆星如此之近,所以這顆行星可能被潮汐鎖住了。這對空氣溫度有一個戲劇性的影響,一邊面對星星,一邊面對著星星。但是如果行星確實有共振自轉,每2個軌道繞其軸旋轉3次,如果它的大氣層與地球的氮和氧大氣層大致匹配,那麼最終會得到一個看起來更適合的生命在上面。

博科園|文:Fraser Cain/Universe Today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還有比地球更好的嗎?宇宙中有超級宜居的行星嗎?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地球也許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行星,無論我們去哪裡,永遠都找不到比地球更適合地球生命的行星。當然,那是因為我們和所有其他地球生命都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化的。進化使我們適應了這個星球,我們不太可能找到另一個對我們有好處的星球。然而,它是最好的星球嗎?宇宙中是否有可能有更多生命多樣性的條件?
  • 地球不完美了?繼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後,又發現超級地球
    雖然我們對宇宙探索的歷史已經很長,在過去幾十年內已經發射了很多先進的探測器對宇宙進行了觀測,最遠的飛行器已經飛到星際空間,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找到一顆完全適宜我們人類居住的外星球,也還沒找到外星生命。這樣的結果,多多少少讓人感到沮喪,難道我們人類是唯一的嗎?我們地球是唯一的宜居家園嗎?
  • 附近新發現24個超級地球,比地球更宜居,該考慮宇宙移民了嗎?
    不過現在好了,一組科學家已發現地球附近存在24個超級宜居的星球,有些甚至比地球還更適合生命居住!年齡在50億至80億年之間,比我們地球45億年的年齡稍大一點;質量是地球的1.5倍,直徑大10%,有板塊運動和磁場,這樣就可以擁有更宜居的地表,稍重的行星有助於更長時間地保有大氣層;超級宜居的世界應有大量的水和群島;
  • 附近新發現24個超級地球,比地球更宜居,該考慮宇宙移民了嗎?
    新研究根據海勒假設的條件,認為超級宜居的星球應該具備以下一些條件:年齡在50億至80億年之間,比我們地球45億年的年齡稍大一點;質量是地球的1.5倍,直徑大10%,有板塊運動和磁場,這樣就可以擁有更宜居的地表,稍重的行星有助於更長時間地保有大氣層;
  • 超級地球真的存在?宇宙十大最宜居星球
    原標題:超級地球真的存在?宇宙十大最宜居星球 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枯竭,包括美國在內的幾個太空探索強國,早已把目光轉移到浩瀚的宇宙中。尋找除地球之外的宜居星球,已經越來越迫切。而此前曾被科學家們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一顆宜居星球,日前卻被正式承認確實存在。
  • 超級宜居行星被發現!宇宙生命或許已經存在,只是我們還無法觀測
    到目前為止,地球仍然是人類所知唯一擁有生命的天體。儘管在太陽系中,也有很多天體被認為宜居,如木衛二、土衛六等,但是它們也都是「矬子裡拔大個」,勉強符合生命生存的條件。不過,在整個宇宙中,行星的數量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和地球類似的天體。
  • 地球附近竟潛藏24個超級宜居星球,是時候考慮宇宙移民了嗎?
    不過現在好了,一組科學家已發現地球附近存在24個超級宜居的星球,有些甚至比地球還更適合生命居住!按照海勒的觀點,不僅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是一個劣質行星,就連太陽也是劣質的,而人類還要把地球變得更加惡劣,實在是不可理喻,簡直令宇宙都無法理解。
  • 生物宜居星球,除了地球外,宇宙中還有其他星球嗎?
    實現:宇宙中可能充滿了數十億個行星,其中某些行星肯定與地球相似。超級地球與金髮姑娘(Goldilocks)區如果宇宙中存在另一個地球,它是否不需要看起來像地球?當然可以,但是找到一個恰好跨過12,756公裡並在其軸上傾斜了近24度的藍色世界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 可能比地球更好的「超宜居」行星正在被發現
    ,但與「超級宜居」的行星相比,它可能不是最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它們都在100光年之外,是超級宜居行星的候選人,它們的星球環境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比地球更古老、更大、更溫暖、更溼潤)。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已經證實了這些行星上存在生命。​在選定的24顆行星中,一顆名為K的行星是所有候選人中最理想的。其所在星系的恆星比我們的太陽更冷,質量更小,甚至更暗,但它們可以持續200億到700億年。
  • "超級地球「克卜勒22b宜居嗎?
    「像克卜勒22b這麼大的超級地球能住人嗎?」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天文學的問題,天文學的問題其實就應該用天文學的研究方法來解決。
  • 科學家在4500顆行星中確定了24顆宜居行星
    所謂宜居行星,自然就是適宜生命居住的行星,如果要細分來講,其中還有很多標準,包括空氣、溫度、宜居帶等等。根據NASA的理論研究,在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宇宙中只有8%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產生。即使再過60億年太陽壽命終結,這個誕生宜居行星的過程仍不會結束,還有92%的宜居行星目前仍未「誕生」。
  • 天文學家發現24顆超級宜居行星,就在100光年外,預言要成真
    雖然地球長期有生命存在,但從來沒有哪個物種可以長期存在。過去5億年,地球上經歷過大大小小數十次物種滅絕事件,已經有99%的地球物種走向滅絕。有些威脅來自地球本身,比如超級火山爆發;還有些威脅來自太空,比如小行星撞擊和超新星爆發。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僅僅在太陽系內,就有三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內:金星,地球和火星。更驚人的是,這7顆行星都是和地球一樣的巖石行星,而且至少有3顆位於宜居帶內,擁有著孕育生命的基本條件,分別是TRAPPIST-1e、f和g。尤其是在發現了其他紅矮星周圍的大量巖石行星後,科學家們不禁陷入了沉思:一顆恆星周圍到底能容納多少顆宜居的行星?
  • 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中十幾顆宜居星球,上面有外星人嗎?
    人類脆弱的生物機體必須生存在類似地球的環境,就是「宜居行星」宇宙的大部分空間對於生命來說是險惡之地,只有很少的地方能成為生命的綠洲。因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宇宙間的宜居帶是以地球生態系統為標準的。以地球為例:有科學家經過計算表明,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遠1%,在地球演化史上將會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冰期,而如果距離再進5%,它也可能出於一個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
  • 42光年外發現宜居星球,科學家:是顆超級地球,可能存在生命
    文/科學年輪地球周圍的宜居星球不在少數,並且還有三星系統和多星系統,這些星系雖然存在多顆恆星,但是也存在宜居星球,例如我們熟悉的比鄰星就是著名的三星系統。著名電影阿凡達就將劇情設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組的一顆氣態行星的衛星上,這就是著名的潘多拉星球。
  • 科學家發現的一些「超級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據外媒CNET報導,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項研究上個月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該論文確定了二十幾顆系外行星,它們可能是比我們自己的行星更適合生命居住的 「超級宜居」世界。
  • 有比地球更適合生存的行星嗎?
    ,但是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並不一定是宇宙中最適合生命繁衍的星球。文章認為「超宜居」行星的年齡最好比地球略大,體積和質量最好比地球略大,表面溫度最好比地球略高,含水量最好也要比地球略多。假如這顆行星所圍繞運行的恆星壽命也比太陽略長,且比太陽略溫和,那就更好了。
  • 美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還適合居住,或有地外文明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命物種的家園,迄今為止,人類仍然沒有在茫茫宇宙中發現任意一個地外生命體,更沒有發現哪個星球上有地外生命存在。那麼在茫茫宇宙中,真的就沒有像我們的地球這樣宜居的星球可供地外生命生存嗎?不存在可讓我們人類等地球生命移民的星球嗎?
  • 美歐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還適合居住,或有地外文明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命物種的家園,迄今為止,人類仍然沒有在茫茫宇宙中發現任意一個地外生命體,更沒有發現哪個星球上有地外生命存在。那麼在茫茫宇宙中,真的就沒有像我們的地球這樣宜居的星球可供地外生命生存嗎?不存在可讓我們人類等地球生命移民的星球嗎?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有大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被人們認為是孕育系外生命的最佳候選者。 可是,即便各種「超級地球「被發現的新聞不斷傳出,儘管各種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氧氣的報告被公布,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星球這個概念卻始終非常謹慎。宜居帶行星和宜居行星,究竟有哪些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