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24個「超宜居」行星。
ESO
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唯一一個有生命繁衍的星球,但是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並不一定是宇宙中最適合生命繁衍的星球。
以華盛頓州立大學Dirk Schulze-Makuch為首的一批科學家近日在《天體生物學》上刊文列舉了所謂「超宜居」行星的一些必備特點。他們認為有些行星可能擁有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繁衍的條件,而有些恆星可能比我們的太陽更適合為生命提供能量。
文章認為「超宜居」行星的年齡最好比地球略大,體積和質量最好比地球略大,表面溫度最好比地球略高,含水量最好也要比地球略多。假如這顆行星所圍繞運行的恆星壽命也比太陽略長,且比太陽略溫和,那就更好了。
Dirk Schulze-Makuch在4500多個已知的系外行星中挑選了24個他認為具備部分「超宜居」特點的系外行星。這些行星距離我們都在100光年以上,或許可以成為未來新型空間望遠鏡的研究目標。「宜居」並不意味著那裡一定有生命,只是說那裡的環境可能會有助於生命的出現和繁衍。
太陽的預期壽命大約只有100億年,而直至太陽誕生40億年後,複雜的生命形態才在地球上出現。宇宙中有許多恆星的壽命沒有這麼長,因此在它們身邊的行星上,複雜生命可能根本來不及演化出來。
研究人員認為,比太陽溫度和亮度更低、質量更小的K級矮星壽命可以長達200億至700億年,且較溫和。這些恆星周邊的行星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演化出生命,並發展出堪與地球生命相媲美的複雜生命形態。
但是如果是這樣,那麼行星就有可能因為太老而失去熱量,失去能夠為生命提供保護的磁場。
地球當前的年齡大約是45億年,研究人員認為,「超宜居」行星上生命誕生的最佳時期大概是在這顆行星誕生後50億至80億年間。而對於這些行星來說,體積和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假如行星比球大10%,那麼它可能會擁有更多適合生命繁衍的陸地,但重點並不僅在於此。假如它的質量是地球的1.5倍,那麼它就能將內部放射性元素衰減產生的熱量保留得更久一點,這樣磁場就能夠更長久地保留。同時更大的質量也意味著更強的引力,更強的引力意味著它的大氣層也能夠更長久地維持。
水是我們所知生命繁衍的關鍵,或許多多益善。更多的水,或許更適合以水汽和雲等形態存在。熱一點或許更好。行星表面溫度比地球稍微高個大約5攝氏度,配之以潮溼的氣候,對生命而言簡直完美。
「超宜居」行星並非「第二個地球」,而是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繁衍的世界。可惜的是,在這24個候選行星中,沒有一個能夠同時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是研究人員認為,「超宜居」的概念能夠讓我們反思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能夠擁有地球是我們的幸運,但地球就一定是最好的嗎?
參考
In Search for a Planet Better than Earth: Top Contenders for a Superhabitable World
https://doi.org/10.1089/ast.2019.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