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聽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語,的確,生物的存活都與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旦環境有所變遷,許多生物也需要改變自身機制,只是為了存活下去,而存活本就是各種生命體的本能,對於人類,在探尋其他行星時,也只是為了更適合生存下去。
不過目前在太陽系中,只發現了地球存在生命,其他行星上只發現了微生物等生命元素的物質,至於擁有智慧的生命,人類還未發現,不過其他智慧生命也並未拜訪我們,不過,筆者個人認為,宇宙中是有生命存在的,不然這麼龐大的太陽系,只有人類存在的話也太孤獨了,或者是細思極恐。
好了,言歸正傳。一個環境是否有生命的出現,至少在我們人類的認知中,必須含有適宜的溫度、質量、大氣壓、氧氣等空氣成分和重要的液態水資源,畢竟這是孕育生命的前提。
可能人們在小時候剛有意識的時候,腦海裡出現的都是只有自己的混沌意識,直到長大一點都覺得地球就是整個宇宙的唯一,畢竟只有人類存活在太陽系中,那麼地球就是太陽系的中心了,不過人們也多了許多的擔心,就是地球會出現變化。
但這個擔心也是在人們使用科學走出銀河系的時候出現的,因為人們發現了銀河系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沒有人知道這片「宇宙空間」有多廣闊,但卻認識到了人類的渺小和不值一提,但這也激起了人們探索的好奇心。
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人們將哈勃望遠鏡發射在了地球軌道上,用來觀察遙遠的宇宙變化,讓我們對這片宇宙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並且哈勃還拍下了一片空間的照片,近乎空無的空間內有10000個星系,這還是模糊推算的,也就算是第一批星系吧。
這也給人們有了一個極為模糊的概念,已知宇宙可能包含了2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都類似於銀河系的存在,其中有著行星、行星的存在,誕生地球這樣的星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至於生命很可能也會有。
畢竟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我們難以想像,因此人類也認定了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發展有我們快的自然也有比我們慢的,但是否跟人類一樣這個還有待考證,這種機率的出現也是50%。
起先對於這種猜想,科學家也是做出了諸多的手段,惹人注目的當屬是發射無線電信號,希望能引其他的生命前來,但無線電真的能被其他智慧生命看懂嗎?或者說我們能看懂其他的信號嗎?更何況信號過來的時候,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甚至還有其他噪音的幹擾。
於是人們開始找尋其他宜居的行星,希望能夠發現其他生命體的存在,也為了以後地球待不下去,人們可以移居做準備,結果自然是好的,人類發現了類木行星,類地球星以及天王星等大小的超級地球,但環境是否和地球一樣適合人類宜居呢?
畢竟人類是需要某種特定的環境,但經過科學家對千顆星系的篩選,發現了24顆候選行星參考地球標準,其中還有著一顆超級宜居行星,就是比地球還適合人類居住,首先這顆行星圍繞著K級恆星運行,也就是比太陽的程度要好。
而這顆行星的壽命也和地球差不多,行星過於古老是不適合居住的,太年輕的話內部結構又不穩定,再加上該行星的含氧量較高,大約為25%到30%之間,如此一來,更適合生物生存和改變自身。
另外這顆行星也有類似於月球的衛星存在,能夠引起海洋生物的潮汐效應,再加上這顆行星的體積、質量均是比地球要好,所以說能為生命體帶來更多的資源以及空間,總而言之,就是這顆行星的綜合程度都要高於地球,自然適合生物存活。
但距離也是地球大概有一百光年以外,也就是說現在不光要發現宜居星球,人類的科技發展也應該進步,只有這樣才足以支撐人們在前往該星球的時候存活,不然屆時的太空旅行都將成為第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