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適合居住,地球可能不再完美?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對於宇宙也開始頻繁的探索,開始觀測和研究是否存在外星生物,而且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惡化,人類甚至開始考慮星際移民的問題,於是很多的科學家,在我們可以觀測的宇宙範圍之內,不斷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宜居星球,但是實際上,想要尋找到這樣的星球,難度要遠遠高於尋找恆星。
目前,根據各種手段進行觀測,最終尋找出來4000多顆在理論上面可以生存的行星,隨後又在這4000多顆行星當中,挑選出來了24顆"超宜居"的星球,在理論上,這24顆超宜居星球,很有可能要比地球還要更適合人類居住,比地球的環境更加的完美,而對於"超宜居"的標準,其實也沒有完完全全按照地球的標準去找,主要在是否處於宜居帶、是否存在水源、行星的年齡等等這些方面尋找的。
而在24顆行星當中,有數顆行星的中心恆星是K系矮星,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整個銀河系當中,存在這三種恆星,一種是像太陽一樣的G型類日恆星,整體和太陽差不多,而第二種就是K系矮星,這種K系矮星,在質量上面往往要比太陽小上一些,而且溫度也要低一些,第三種就是溫度比較低、光線比較暗淡的M型紅矮星,而在整個銀河系當中,M型紅矮星的數量是最多的,而像太陽這樣的更像是最少的。
但是對於生物來說,K系矮星反而是最合適的,首先從壽命的角度來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太陽的壽命只有100億年,而且如今已經過了50億年了,但是K系矮星的壽命卻最少也能夠達到150億年,最長能夠達到450億年,壽命越長,這代表著整個恆星系統當中,誕生生命的概率也就越高。
相對來說,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演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太陽對於地球的照射溫度,沒過10億年就會增加5攝氏度以上,所以隨著時間的增長,地球其實也開始漸漸不再是適宜居住的宜居帶的,大約在10億之後,太陽對於地球來說,會顯得更加的光亮,同時也更加炎熱,這主要也是因為像太陽這類的恆星,往往都有這比較活躍的磁場和時常的爆發。
而K型矮星卻比較的穩定,沒有活躍的磁場,也沒有紫外線輻射等等,當然,行星所需要的能量卻不會減少,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說K型矮星系比較適合生物居住的原因之一。
當然,對於我們人類而言,這些行星也只能夠看一看、想一想了,因為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人類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飛出太陽系,因為太陽系的半徑大約是1光年左右,而目前人類的飛行器距離太陽系邊緣最近的就是在40多年前發射的旅行者1號,目前旅行者1號的速度是每秒鐘16公裡,但是也依舊還需要整整500多年的時間,才能夠抵達太陽系的邊緣,而徹底飛出太陽系,則需要整整1萬多年的時間。
而根據目前物理學的限制而言,人類在理論上面,根本無法製造出超越光速的飛船,目前整個科學界已經開始轉變思路,想要研究出"曲率泡"之類的飛船,就是通過扭曲太空空間,使得飛船前方收縮,而後方膨脹的引擎行動,以空間變形的形式來推動飛船的前進,而這種形式對於飛船的速度是沒有限制的。
所以這種類型的飛船,也不會受到當下物理學理論的限制,但是從理論上面來看,想要啟動這樣的引擎,需要的能量過於驚人了,目前整個行業正在研究如何將能量的消耗大規模的降下來,但是以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來說,基本上是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