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然而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地球生物學家德克·舒爾策·馬庫奇率領的一個科學家小組近日披露,宇宙還有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
馬庫奇稱,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獲得的數據,對4500顆系外行星進行了篩選,最後確定了24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
科學家小組為新發現的行星確定的「超宜居」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太陽是恆星;年齡比地球要大;體積質量更大;氣候更為溫暖;空氣更加溼潤;液態水豐富;生物多樣性;標準的大氣壓;與恆星距離適中;恆星壽命更長;空氣成分合適;氧氣充足等等。
科學家小組指出,太陽是G級恆星,比K級恆星質量更大,光度更強,但壽命相對稍短,只有100多億年,而K級恆星壽命則長達200億至300億年。太陽目前已過中年。
地球經過數十億年演化才變成今天的樣子,其中最簡單的生命進化則用了40億年。再過10億年或20億年,地球將會因溫度過高而不再宜居。
科學家小組強調,如果一個星球質量是地球的1.5倍,則可為生存留有更多地面空間,留住更多熱量和大氣,保持更長活力。一般來說,巖質行星體積更大,擁有更多宜居範圍。
如果一個星球比地球暖和5攝氏度,溫度和溼度就會更高,會帶來更多的水,持有更廣泛的熱帶雨林,擁有更加多樣性的生物,為生命提供更多生存空間和資源。
24顆行星中,目前沒有一顆能滿足上述「超宜居」的所有條件,但一般均能實現其中4個條件,這意味著生命在那裡可能要比在地球生活得更加舒適。
上述行星滿足了適居性條件,但並不意味著擁有生命體,僅表示其條件有助於生命體的生長。此外,上述行星與地球距離均超過100光年,人類如何抵達這些行星也將成為一個問題。
馬庫奇稱,今後將會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柏拉圖太空望遠鏡等新型設備對上述行星進行更為廣泛的研究,測量大氣成分,尋找潛在生命活動跡象。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信強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