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宜居行星被發現!宇宙生命或許已經存在,只是我們還無法觀測

2020-10-08 姿勢分子knowledge

到目前為止,地球仍然是人類所知唯一擁有生命的天體。儘管在太陽系中,也有很多天體被認為宜居,如木衛二、土衛六等,但是它們也都是「矬子裡拔大個」,勉強符合生命生存的條件。

不過,在整個宇宙中,行星的數量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和地球類似的天體。最近,由美國和德國的天文學家和地球生物學家組成的聯合科學團隊在銀河系內發現了24顆宜居的系外行星。和太陽系中這些天體相比,它們的環境要好得多,甚至比地球更加宜居。

實際上,這24顆行星都是他們從目前已經發現的超過4500顆系外行星中篩選出來的。儘管此前已經有一些研究指出:這些系外行星中有一些可能比較適合生命存在的超級地球,但本次研究中,科學家們還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提出了新的超級宜居行星判定標準。

地球也有弊端

儘管地球仍然是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但我們仍然注意到了它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宿主恆星的壽命,就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知道,地球的第一個生命出現於大約40億年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但是,在接下來三十多億年的時間裡,地球生物仍然沒有什麼長足進步。直到幾億年前,才有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出現。也就是說,為了演化出複雜的生命體,地球用掉了大約40億年的時間

儘管有地球這個活生生的例子,但宇宙中的其他天體想要孕育出複雜生命,需要的時間也未必和地球相同。科學家認為,對於一顆行星來說,通常需要50億-80億年的時間,才能孕育出複雜的生命體來。

我們也知道,太陽的壽命才只有100億年。而和太陽類似的G型主序星(黃矮星)中,有很多甚至壽命還要更短。這意味著,或許它們穩定存在的時間,根本不足以讓自己原本宜居的行星孕育複雜生命。宇宙中也有壽命極長的恆星——M型主序星紅矮星),但是它們雖然有數萬億年的壽命,可溫度和輻射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讓很多科學家已經對它們徹底絕望。

相比之下,這些科學家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另一種恆星身上,那就是K型主序星,也就是橙矮星。橙矮星是介於黃矮星和紅矮星之間的恆星,它們質量比太陽小、溫度比太陽低,同時燃燒也更加緩慢,壽命相對更長,一般可以達到200億-700億年,這就給自己周圍的行星提供了更多孕育生命的機會。

宜居行星的標準

該團隊繪製了一張圖形,如上圖所示。圖中橫坐標是恆星-行星之間的距離,縱坐標為宿主恆星的質量。圖中的顏色代表著宿主恆星的溫度(見右側色標),圓點的大小代表著行星的質量(下方有比例尺)。根據潮溼溫室效應氣候和最大溫室效應極限兩個宜居的臨界點,他們繪製了兩條黑線,二者之間區域的地方就是生命的宜居帶。

虛線框區域加以放大,就是下面這張圖——

這一片區域,就是位於橙矮星周圍的宜居帶,也就是該團隊認為最有希望孕育生命的地方。在這個區域裡,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許多系外行星,其中只有24顆的半徑不足地球的2倍。根據目前的認知,質量超過地球2.5倍的行星基本上就可以確定是氣體行星,不可能孕育生命。考慮到其他觀測因素,再將其轉換到半徑上,大概不足地球1.1倍的系外行星才是真正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他們指出:「一顆質量差不多為地球1.5倍的行星,極有可能會通過內部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保持溫度,並且擁有更強的引力,使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維持自己的大氣層。水是生命的關鍵因素,因此可以說多多益善,尤其是它需要以蒸汽、雲層和溼度等形式存在。」

(圖片說明:該團隊篩選出的可能宜居的行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地球的平均氣溫已經在溫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提升,並且導致氣候越來越惡劣,但該團隊的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在系外行星中尋找宜居的環境,或許比地球平均溫度(15℃)再高5℃或許更加合適。當然,這也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水的含量也要更多、形式更豐富。

他們並非是完全沒有根據地進行猜測,而是聯想到了地球的一些環境,比如熱帶雨林和其他地區相比,熱帶雨林的平均溫度要更高,溼度也更大,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驚人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如果有些星球整體就和熱帶雨林的環境一樣,或許更有機會孕育出生命來。

超級宜居行星

最終,該團隊羅列出了他們認為可以使其稱之為超級宜居行星的所有因素:

  • 圍繞著橙矮星公轉;
  • 年齡在50億-80億年之間;
  • 質量在地球的1.5倍以內,半徑不超過地球的1.1倍;
  • 表面平均溫度比地球高5℃左右;
  • 空氣足夠溼潤,氧氣含量在25%-30%之間,其餘部分以氮氣這種惰性氣體為主;
  • 陸地和海洋交叉分布,有足夠的淺水區和群島環境;
  • 擁有巨大的衛星,質量在宿主行星的1%-10%之間,距離為10-100倍行星半徑;
  • 具有板塊構造和類似於地球的地質、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同時還要有適合強度的磁場抵禦宇宙輻射。

看得出來,這對於一顆行星來說要求還是非常高、非常全面的。在該團隊篩選出的24顆系外行星中,沒有一顆能夠完全符合所有的依據標準(這與我們的觀測能力也有一定關係),甚至我們的地球也不符合。但是,其中仍然有一顆行星脫穎而出,它符合了4項關鍵的指標,以至於如果單純看這些指標的話,它甚至比地球更加宜居。

超級宜居行星可能已經存在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必須要對那些最具備孕育複雜生命條件的行星加以關注,但也不要太過拘泥於只追求第二顆地球的陷阱中,因為宇宙中也可能存在比我們的星球更加宜居的地方。」

華盛頓州立大學和柏林工業大學的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教授也說:「確定超級宜居行星的標準有時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我們總認為自己就生活在最完美的星球上。我們擁有著大量複雜並且具有多樣性的生物,有一些甚至可以生存於極端環境下。擁有這樣適應性強的生物固然是個好事,但這不意味著我們的一切都是最完美的。」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考慮其他形式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它們或許可以生活在和地球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天體上。雖然這一次的研究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但它對這些系外行星環境的梳理仍然對未來的研究有所幫助。

他們甚至相信,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4500多顆系外行星中,可能已經有超級宜居行星了。只不過,由於我們的觀測能力有限,還無法確認它的地位。比如說,尋找系外行星的衛星,對於科學家來說仍然極其困難。此外,也許有些行星有著非常完美的地質活動或者全球範圍內的化學循環過程,但我們並沒有什麼手段來證明。

研究意義

因此,本次研究的目標並不是直接找到超級宜居行星,而是告訴其他科學家該如何尋找這樣的目標。

Schulze-Makuch教授介紹說:「這24顆超級宜居行星的最佳候選者都位於100光年以外,而我們的工作則可以幫助未來的觀測工作鎖定目標,比如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LUVIOR(大型紫外線/光學/紅外勘測器)太空觀測站和歐空局的PLATO(PLAnetary Transits and Oscillations of stars)太空望遠鏡。隨著新一代望遠鏡的不斷問世,我們勢必會獲得更多的信息,所以預先選擇好目標非常重要。」

尋找地外生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極大程度上受限於人類觀測能力的發展進程。隨著我們觀測能力不斷提升,我們將可以越來越確定系外行星的氣候狀況,並且對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進行推測。我們不可能守株待兔,只是坐等這些設備的建設。在它們建成之前,科學家們也會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這些設備進行觀測,從而大幅提高它們的工作效率。

(圖片說明:恆星HR 858擁有3顆系外行星)

地外生命,也許離我們很遠,但它們正離我們越來越近。又或許它們真的不存在,人類真的是孤獨的。不論怎樣,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遠了,相信人類終將看清自己在宇宙中到底是處於怎樣的地位。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遺憾的是,雖然位於宜居帶內,但金星和火星自己不爭氣,金星表面幾乎就是我們心中地獄的模樣,而火星則有望成為人類的下一個家園,但是憑藉它自己的能力想孕育生命還有些困難,或許在幾億年前,它的表面環境還有望勉強孕育一些微生物。對於太陽系的行星來說,我們還能通過探測器來實際觀察其表面環境,甚至帶回巖石樣本檢測生命跡象。而對於系外行星,我們不可能直接觀測它們是否有生命存在。
  • 繼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後,又發現超級地球
    雖然我們對宇宙探索的歷史已經很長,在過去幾十年內已經發射了很多先進的探測器對宇宙進行了觀測,最遠的飛行器已經飛到星際空間,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找到一顆完全適宜我們人類居住的外星球,也還沒找到外星生命。這樣的結果,多多少少讓人感到沮喪,難道我們人類是唯一的嗎?我們地球是唯一的宜居家園嗎?
  • 我們應該已經發現了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太陽系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尋找超級宜居類地行星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或者說太陽系外的行星。Schulze-Makuch和他的同事們的目標是尋找「超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它們不僅在宜居區,與恆星的位置不太遠,也不太近,而且還擁有其他可使它們成為生命繁衍的好地方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一顆大小和壽命合適的恆星,特別是考慮到複雜生命在地球上進化需要35億年,而像人類一樣先進的生命要出現需要40億年。
  • 首次發現的7顆「戀母」行星有3個宜居,或有生命存在
    3顆宜居星球:雖有生命希望,然而危機重重更重要的是,在新發現的4顆行星中,竟然有3顆行星位於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宜居帶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髮姑娘區」(Goldilocks Zone)。按照我們目前對於生命的理解,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要求。
  • 發現一顆「超級地球」?大氣中發現水蒸氣和甲烷,或許會存在生命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對於宇宙深處是否存在類似地球可以居住的系外行星,相信很多朋友也想知道。遺憾的是,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我們暫時還沒發現宜居的行星。不過,並不是說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宜居行星,畢竟宇宙之大,超乎想像,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其實還是很少。
  • 新研究發現生命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估測宜居行星至少20億顆
    所謂「宜居行星」,指的是適宜人類等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我們所在的地球當然是一顆宜居行星,那麼在地球之外還有宜居行星嗎?通過天文望遠鏡和深空探測器的觀測發現,在我們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之外是不存在宜居行星的
  • 目前已經發現的宜居行星有哪些?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宜居行星只有一顆,那就是我們的地球,這也是人類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目前已經能夠找到太陽系之外環繞其他恆星運動的行星。目前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為3976顆,但天文學家無法確定哪些系外行星是存在生命的宜居行星。因為系外行星離我們實在太遠了,目前的天文望遠鏡無法對它們的表面直接進行觀測。系外行星大多數都是通過間接的方法發現的,即便是能夠直接觀測到系外行星,它們看起來也只是沒有任何細節的亮點。儘管如此,天文學家可以知道系外行星的質量以及它們與其主恆星的距離。
  • 新研究發現生命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估測宜居行星至少有20億顆
    所謂「宜居行星」,指的是適宜人類等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我們所在的地球當然是一顆宜居行星,那麼在地球之外還有宜居行星嗎? 通過天文望遠鏡和深空探測器的觀測發現,在我們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之外是不存在宜居行星的,但是在太陽系之外
  • 12光年外發現兩顆宜居行星,科學家:外星人可能已經發現地球
    其實除了尋找技術籤名之外,許多科學家還將探索的目光放到了宜居行星上,畢竟相比其他未知行星,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顯然更可能孕育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人類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近段時間,一個研究團隊在經過3年的持續觀測之後,意外注意到蒂加登星附近至少有著兩個宜居行星。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Gliese 581是一顆紅矮恆星,Gliese 581g 為此項研究的對象,這一研究結論也適合其他類似行星。   地球生命是否是唯一的?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以來,人類不停地在探尋著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   雖然到目前為止,太陽系除地球之外,還沒有在其他行星發現有生命存在的跡象。但人類卻從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
  • 日本科學家:可觀測宇宙中,我們可能是唯一的生命
    基於「自然發生」學說以及其中的「RNA世界」假說,研究人員認為在可觀測宇宙中,形成功能性RNA鏈(至少包含40~60個核糖核苷酸殘基)的可能性極低,而這一長度是RNA具有基本的自我複製功能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可觀測範圍之外正加速膨脹的整個宇宙中,生命可能出現在無數的行星上,只是我們或許永遠找不到它們。
  • 人類已觀測到十幾顆具備「宜居」條件行星
    這種屢屢見於電影和小說的類地星球,表達了人類尋求新的棲息地和尋找宇宙生命的渴望。現實中,一些可能同時存在海洋和陸地,也更加符合生命繁衍條件的「超級地球」,也是科學家們研究探索的熱點。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類地行星。這些行星與地球的成分構造和物理特徵類似,在較為穩定的軌道環境內圍繞恆星公轉。
  • 並非只有碳基生命,為什麼我們一直尋找人類宜居的行星?
    另外碳氫海洋的土衛六則是另一種碳基生命可能存在的絕佳場所,人類早已在心理上接受了這一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而且對泰坦的碳氫生命抱有極大的希望,只是局限與其遙遠我們難以探測!那麼矽基生命呢?矽的特性與碳十分相似,而且碳氧聚變的後面那個階段就是矽,因此矽也是宇宙中十分豐富的元素,但矽的連接能力遠小於硼和磷,另外還有一個比較要命的因素是矽烷及其衍生物熱穩定性差且在高溫下容易縮合,簡單的理解就是它們生成需要高溫卻在高溫下穩定性很差!並且常見水以及氨基溶液都會破壞其結構而無法成為生命的載體!最後在宇宙觀測中科學只發現了二氧化矽和矽酸鹽,卻從來沒有發現過矽烷和矽酮這種有可能發展成生命的物質。
  • 行星出現生命要滿足哪些條件,地球或許是唯一適合人類的行星!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一直在尋找宇宙中的其它地外生命,只是從所有觀測到的資料發現地球是唯一已知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行星,雖然認為在其它行星的地表以下可能存在液態水(比如木衛二),但宇宙中宜居行星如此稀少,讓人不得不懷疑人類是否只是宇宙中偶然產生的奇蹟,或許地球根本就是其它高等生命特意設置的生態實驗圈
  • 你知道銀河系中有多少宜居行星和黑洞嗎?相關的數據已經出來了!
    當我們在夜晚仰望星空時,會想到這滿天的星鬥中會有多少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人們能直接觀察到的恆星大約在2000億顆左右,事實上整個銀河系中的有接近4000億顆恆星,近些年來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許多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雖然這些類地行星的距離都十分遙遠,但科學家從數據中分析得出大多數恆星周圍都有類地行星
  • 人類發現第一個證據:證明Trappist-1宜居行星很可能存在水
    就在8月31日,科學家又公布了兩項新發現:①這個系外恆星遠比我們太陽年齡古老;②發現第一個證據:證明TRAPPIST-1宜居地球很可能存在水。根據這個道理,科學家就可以逐步破解:相距40光年之遙的TRAPPIST-1七顆超級地球的諸多信息。比如發現液態水的存在證據。
  • NASA發現「超級地球」 或存在生命
    近日,美國宇航局的過境系外行星測量衛星發現「超級地球」,距離地球31光年,位於宜居區,與其他行星一起繞恆星運行。
  • 42光年外發現宜居星球,科學家:是顆超級地球,可能存在生命
    文/科學年輪地球周圍的宜居星球不在少數,並且還有三星系統和多星系統,這些星系雖然存在多顆恆星,但是也存在宜居星球,例如我們熟悉的比鄰星就是著名的三星系統。著名電影阿凡達就將劇情設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組的一顆氣態行星的衛星上,這就是著名的潘多拉星球。
  • 發現24顆比地球還宜居的行星?都理解錯啦!到底怎麼回事?
    最近幾年還有科學家宣稱在銀河系外也發現了行星的蹤跡。因此,系外行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存在。有人估計,銀河系裡像地球這樣宜居的行星可能有上百億顆之多。行星的宜居性是從人類自身的生存條件引申出來的;外星生命未必不能出現在不宜居的星球上。外星生命甚至可能都不是地球上的這種碳基生命。同樣的,宜居星球也不能保證有生命的存在。因此,研究星球是否宜居完全是從人類的角度出發--那些宜居的星球或許未來可以成為人類的家園。簡單來說,宜居行星就是那些生存環境類似於地球的行星。
  • 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有7顆「超級地球」,其中3顆在宜居帶
    銀河系中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7顆超級地球,有3顆在宜居帶宇宙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非常多,宇宙中的恆星數量難以計數的多,銀河系都有幾千億的恆星,更不用說整個宇宙了,宇宙中連銀河這樣的星系都有無數個。現在科學家們為了尋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一直在對系外行星進行尋找和觀測,而現在的技術手段有限難以觀測到很遠,不過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系,其擁有多達7顆行星。科學家們在尋找外星生命以證明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的同時,也是在尋找人類未來能夠移民的最佳星球,像太陽系這樣擁有眾多行星的星系比較少見,也可能是受限於目前的觀星技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