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
2020年9月18日,也就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的日子(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勿忘國恥!),三位德國科學家Dirk Schulze-Makuch、René Heller、Edward Guinan在國際科學雜誌《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尋找比地球還好的系外行星:超級宜居星球的最佳候選者"。
這篇文章的內容後來被廣泛報導,說科學家們找到了二十四顆比地球還宜居的系外行星,遺憾的是距離我們都比較遠,沒有在100光年以內的。
類似於地球的系外行星
你要是讀了原始論文就會發現,事情還沒真那麼簡單。到底有沒有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還真不好說呢。讓佰思科學為您做一個深入解讀吧。
人類最早發現系外行星的蹤跡是在1988年,名字叫Tadmor(或者Gamma Cephei Ab),但這顆行星在2002年才被確認。最早被確認的系外行星名為Draugr(或者PSR B1257+12 b),時間是1992年。
Draugr想像圖
截止2020年10月,人類已經確認了4354顆系外行星,分布在3218個星系中,其中712個星系有超過一個行星。除去這些已經確認的行星,還有數千顆未被確認的"疑似"行星。
約翰尼斯·克卜勒
為了搜索系外行星,美國宇航局NASA於2009年發射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約翰尼斯·克卜勒是17世紀德國傑出的天文學家,發現了著名的克卜勒行星三定律。工作到2018年10月30日因燃料耗盡而退休,克卜勒望遠鏡總共找到2662顆系外行星,在目前全部發現的行星中佔了一半還多。為了繼續系外行星的搜索,NASA在2018年又發射了TESS衛星。
克卜勒望遠鏡藝術效果圖
探測系外行星有很多方法。一種常見的方法是檢查主星亮度的變化--行星經過主星之前會使主星略微變暗。不過這些細微變化受觀測精度的制約,到底是行星引起的,還是噪聲甚至假信號都不好說。因此,人們把那些由克卜勒望遠鏡找到的系外行星候選者,稱作Kepler Object of Interest,前綴為KOI,後面加上一個序號。
TESS衛星藝術效果圖
還有一種方法是直接拍照片。人類第一張系外行星照片拍攝於2004年,名為2M1207b,距離地球有230光年。
人類第一張系外行星(左下角紅點)照片
為了更好地搜尋系外行星,NASA還策劃了一個Starshade方案。由於系外行星很暗,很容易被掩蓋在主星的光芒中。Starshade的思路是在太空中張開一個傘狀物體,擋住主星的光芒,就能更好地拍攝系外行星的照片了。
Starshade概念圖
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大多數都在銀河系內,最遠的行星有大約3萬光年之遙。最近幾年還有科學家宣稱在銀河系外也發現了行星的蹤跡。因此,系外行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存在。有人估計,銀河系裡像地球這樣宜居的行星可能有上百億顆之多。
Starshade的工作原理
1、什麼叫宜居
首先,不能把宜居和有沒有生命混為一談。行星的宜居性是從人類自身的生存條件引申出來的;外星生命未必不能出現在不宜居的星球上。外星生命甚至可能都不是地球上的這種碳基生命。同樣的,宜居星球也不能保證有生命的存在。因此,研究星球是否宜居完全是從人類的角度出發--那些宜居的星球或許未來可以成為人類的家園。簡單來說,宜居行星就是那些生存環境類似於地球的行星。
類似於地球的行星
2、距離主星距離
所謂的宜居,最核心的一條是行星上要有液態水。為此,人類定義了宜居帶的概念,即在主星附近的一個範圍內,允許行星上有液態水的存在,這個區域就叫做宜居帶。宜居帶距離主星不能太近,也不可太遠--太近會太熱,液態水會蒸發;太遠會太冷,水都凍住了。
行星的宜居帶概念
天文學家將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為天文單位(AU),約為1億5000萬公裡。宜居帶與主星的距離與主星的發光強弱有關,光越強則越遠,反之則越近。太陽系的宜居帶大致在金星(距離太陽0.72AU)之外,火星(距離太陽1.52AU)之內的區域,具體的距離有很多種估算數據,常見的範圍在0.9到1.5AU之間。
3、行星大小
作為一顆宜居行星,必須是巖石行星,不能是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否則沒有陸地人類難以生存。同時,這顆行星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海王星與地球對比(海王星為17倍地球質量)
假如太大,會有很濃密的大氣層,很容易變成像金星那樣,由於溫室效應造成表面溫度很高。如果質量再大,甚至會像海王星那樣,氫氣無法逃脫行星引力而在大氣中含有大量的氫氣,形成小海王星。因此,宜居行星的質量不應超過2倍地球,或再保守一點,不能超過1.5~1.6倍地球質量。
地球和火星大小對比
另一方面,行星也不能太小,假如太小的話,就會像火星那樣留不住大氣,最後形成一個稀薄的大氣層。因此行星的質量也不能太低,不應低於地球的七成。
4、行星溫度
地球現在的平均溫度大約是15℃。宜居星球的溫度應該在當前地球平均溫度上下十度之間。最理想的情況是比地球目前的溫度略高,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石炭紀時期的溫度。
地球石炭紀時期
地球石炭紀時期溫度比現在高約5℃,氧氣含量也更高,因此那時候的生物比現在個頭要大。巨大的蜻蜓能長到80釐米長。
石炭紀時期的蜻蜓與人類對比
5、主星類型
主星類型對宜居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主星不能太大,最好不要比太陽大多少。太陽屬於黃矮星,質量在0.8到1.2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都屬於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大概在100億年左右,時間足夠長,對生命的進化比較友好。黃矮星也被稱作G型主序星,G dwarf star。
恆星的分類
假如恆星比黃矮星更大的話,則發光更強,同時壽命更短,對生命的長期存續是不利的。比如夜空中最亮的天狼星,質量是太陽的兩倍,壽命只有10億年。
天狼星與太陽對比
比黃矮星略小一點,在0.8到0.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就是橙矮星,也叫K型主序星,K dwarf star。橙矮星的亮度比太陽稍暗,但壽命長不少,大約150億到300億年。
太陽與比鄰星對比
比橙矮星再小的,就是紅矮星了。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就是一個紅矮星。但紅矮星的宜居情況比較差,主要是發光能力太弱,宜居帶距離主星太近,因此會造成潮汐鎖定的現象。所謂的潮汐鎖定,就是行星用固定一面朝向主星,就像月亮總是一面對著地球那樣。
月球總是以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陽
此外,紅矮星還會爆發強烈的恆星耀斑,破壞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從而使紫外線直達地面,直接殺死地面生命。要想了解紫外線對生命的傷害能力,想一想紫外線滅菌燈就明白了。總之,宜居主星只有G和K兩種矮星,其他的可以不考慮了。
三位科學家在論文中列出了八條"超級宜居"條件,分別是:
a、環繞K型主序星(作者認為K型比G型壽命長,更優越)
b、大約50-80億年的年齡,很可能已經演化出了生命
c、1.5倍地球質量,1.1倍地球直徑
d、平均溫度比地球高5攝氏度
e、大約25~30%的含氧量
f、有分散開的水面和陸地
g、有一個大月亮(1~10%的行星質量),距離行星10~100行星半徑
h、有板塊活動並擁有磁場
以當前的天文觀測能力,能獲得的信息只有前四條,其中平均溫度可以通過算法進行估算,而第5到8條是無法知道的。
三位作者對4500多顆行星的資料進行了歸類,要注意的是這4500多顆行星中包括了很多沒有被確認的行星,詳見下圖。圖中橫軸是行星到主星的距離,單位為AU;左邊的縱軸是主星的質量,單位是太陽質量;右邊的縱軸是恆星表面溫度。此外,圓點的粗細代表了行星的直徑。兩條黑線之間的區域就是宜居帶。顯然,能落到宜居帶的行星並不多,大多數落到了宜居帶以外。
下圖是把之前圖中虛線框裡面的部分放大之後得到的。這個區域是主星質量在0.6到1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情況。再考慮到行星質量不能太大或者太小,因此將尺寸比較合適的行星進行了標註,總共有24顆,這就是所謂的24個超級宜居行星的由來。
這24顆行星是不是真的超級宜居呢?讓我們再來看看詳細的數據。下面的表格是作者將這24顆行星的詳細數據進行了羅列。表中KOI是行星序號;dist是到地球的距離,1kpc相對於3300光年;M/M⊙是主星與太陽質量的比值;Age是年齡,單位為十億年;Porb是行星圍繞主星運轉的軌道周期,單位是天;R/R⊕是行星與地球直徑之比;a是到主星的距離,單位為AU;最右邊兩列的溫度值是用算法計算出來的,可以認為是行星平均溫度的上下限。
二十四顆超級宜居候選行星數據
單單從溫度出發,這些行星之中只有最右邊溫度加灰的那五個比較合適--其他的溫度要麼太高,要麼太低。最合適的兩個分別是KOI5819.01和KOI5554.01,它們的主星跟太陽很像,分別是太陽質量的0.87和1.02,直徑跟地球差不多,溫度跟地球也差不多;另外三個雖然溫度不是很差,但行星體積有些過大,而行星太大造成的問題之前已經討論過了。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這二十四顆行星之中,以地球的標準來說,大部分都稱不上宜居。嚴格來說,能同時滿足溫度(五個加灰的)及大小要求(兩個加灰的),只有一顆行星,即KOI5554.01,距離地球在710光年之外。換句話說,在全部4500多個候選行星之中,能和地球生活條件相媲美的,只有一顆行星而已。
但最尷尬的還不在這。在這二十四顆行星之中,只有KOI2162.01(正式名稱Kepler 1126b)和KOI172.02(正式名稱Kepler-69c)這兩顆是被正式確認的行星,而其他那些KOI,包括最合適的KOI5554.01,不過是行星候選者而已,是否存在還不好說呢。
從前面的表中我們可以看出,KOI2162.01和KOI172.02表面溫度估計在100℃以上,顯然不夠宜居。
因此真正的結論是,人類目前發現的4000多顆行星中,能夠確認條件比地球更好的,一顆都沒有--地球是目前宇宙中最適合人類的唯一。
費米悖論:人類文明是唯一的嗎?
或許這也能解答著名的費米悖論,就是"為啥外星人還不來訪問我們"?至少在地球周邊幾百甚至上千光年範圍內,地球是最宜居的。難道地球是這一區域中最早出現"智慧文明"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