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這些備胎靠譜嗎?-虎嗅網

2020-12-06 虎嗅APP


國慶期間,國外的科學家們又搞了個大新聞:10月6日,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在《天體生物學》上發文,聲稱「找到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並且在這些星球上可能有生命的存在」。這個新聞繼金星發現磷化氫的新聞之後,在各種營銷號筆下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們會這麼熱衷於尋找宜居行星呢?


事實上,人類對地外生命的好奇心由來已久,但是真正開始有計劃有目的性的進行探測,還是要等到20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爭相發射各種地外探測器,這些地外探測器覆蓋了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矮行星與小行星,我們如今很多對於太陽系的認知都起源於美蘇冷戰期間的探測結果。同時,地面的天文學家們也試圖依靠射電望遠鏡進行巡天,試圖尋找到外星人向外發射的電波。


這些射電望遠鏡一度有了重大發現,它們從宇宙中接收到了一些以固定頻率向外發射的電磁波,這讓人們曾一度陷入狂熱之中,以為我們真的發現了地外的智慧文明。但是這些電磁波很快被證明不過是脈衝星的固定頻率罷了。


 脈衝星想像圖  圖/NASA


幾乎與此同時,科學家Drake在世界上地外生命的首次研討會上提出了用以估算銀河系中智慧生命存在概率的公式,這就是著名的Drake公式。在這個公式中,根據保守估計,地外智慧生命的保守估計在50個~5000個。


 Drake公式  圖/NASA,有修改


但是此後,在長期尋找地外智慧生命發出的信號無果之後,人們的的期望值開始降低,把目標從「找到外星智慧生命」調整到了「找到外星生物」上面。當然,這一個轉變與科技進步,以及人們對於生命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有關。


第一,從1953年米勒實驗開始,科學家們發現在還原性大氣中的無機物分子可以通過自然條件下的化學反應生成有機物小分子,這些小分子包括多種生命所必須的胺基酸等,而後續更多科學家在實驗中也生成了更為複雜和多樣化的有機物,雖然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尚未在實驗條件下用這些有機物合成生命,但是這些實驗無疑讓人們認識到生命很可能就是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各種化學反應而逐漸誕生的。


 米勒實驗  圖/9GAG


第二,1969年,一塊隕石在澳大利亞的小鎮Murchison降落,科學家們在第一次檢測中就發現了5種胺基酸。隨著技術的進步,在這塊隕石中又陸續檢測出組成核算的鹼基,以及其他上千種有機分子。此後,科學家們又陸續在其他許多隕石中發現了有機物,當然,這些有機物與地球上的有機物在結構上是有差異的,但是這無疑證實了米勒實驗的結論:形成有機物的化學反應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


 Murchison隕石  圖/Geocaching 


第三,地質學家通過全球性的海洋調查,發現在全球大洋的洋底存在著大量的海底熱泉。這些熱泉位於海底火山附近,實際上是海水通過海底裂縫直接與巖漿進行物質交換後又重返地表形成的,因此富含各種礦物質,這些礦物質遇到冷水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黑色或白色的沉澱物,看上去就像是黑/白煙囪一樣,因此也被稱為海底黑/白煙囪。


在這些黑煙囪附近,各種無機物豐富,溫度在數十至數百度之間,在這裡由於海水阻隔了強烈的紫外線,而且能夠提供長期穩定的環境,與此相比,米勒實驗中的還原性大氣中雖然也能形成有機物,但是在地球這樣大氣層較薄的環境中,紫外線極為強烈,對於生命的形成極端不利,因此科學家們越來越開始相信地球上的生命實際上誕生於海底熱泉附近。


 海底熱泉及附近生物示意圖  圖/中國科學院  


第四,生物學家們在全球各地的極端環境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極端微生物,開始對於生命存在的條件有了新的認識。比如在黃石公園的高溫溫泉中發現了能夠耐受60℃~80℃高溫的嗜熱菌,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普遍認為蛋白質在超過60℃就會變性。


此外,還發現了嗜鹽、嗜鹼、嗜冷、嗜酸、嗜壓等各種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它們廣泛地分布在以前我們認為完全不可能有生命的永久凍原、極乾旱沙漠、地下數公裡高壓無氧環境、低氧高輻射平流層等極惡劣環境中。


 各種極端微生物  圖/Nancy Merino  


這些新認識綜合起來,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地球生命極有可能起源於穩定水環境下的化學反應,而且生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堅強,它們能在各種我們無法想像的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這些新認識也讓我們認識到,外星生命很可能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只要存在/存在過水環境,就算環境稍微惡劣一點,但也有可能存在著能夠耐受這些惡劣環境的極端微生物。   


與這些新認識一起,有一個概念也開始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接受,這個概念就是宜居帶。什麼是宜居帶呢?其實就是指某些行星在圍繞恆星運動的過程中,距離不遠也不近,接收到的恆星熱量不會過多也不會過少,這樣行星上就能夠有適宜的溫度能夠存在液態水和生命


 綠色部分就是宜居帶,紅色區域過熱,藍色區域過冷  圖/NASA


宜居帶這個概念的出現,實際上還是由於人類科技水平有限。在尋找地外生命的過程中,前往各大行星進行實地考察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是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連發射探測器到太陽系內每一顆行星上進行考察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採取的地外生命探測手段非常有限,能夠做的就是遍地撒網,重點撈魚。


所謂的遍地撒網,就是利用位於地面或太空中的望遠鏡進行遙感觀測。在遍地撒網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會重點標註出一些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比較大的行星,然後繼續對這些行星進行長期的監測,繼而篩選出存在生命可能性最大的星球,在條件合適時發射探測器重點考察這些星球,這就是重點撈魚。而宜居帶內的行星因為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較大,天然就是重點撈魚的對象。


 部分潛在宜居星球  圖/PHL


國慶節期間這些國外科學家們所發表的文章實際上就屬於撒網的過程,在茫茫星海中找到宜居帶內的星球,以待將來我們科技水平達到以後發射探測器進行重點撈魚。但是,在這個撒網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會遇到一個非常大的難題:行星不會發光!


我們目前對於遠方恆星系的探索,主要依靠的還是望遠鏡,但是由於系外行星離我們太遠,連恆星發射出來的光線顯示在望遠鏡中也只是一個小光點,那些不會發光的系外行星所能夠反射的恆星光線極為有限,所以我們無法用望遠鏡直接看到這些行星,只能夠通過間接的方法測量這些行星的參數:比如這些行星在運動過程中會遮住恆星的部分位置,導致恆星光度發生變化,我們就能以此判斷出行星的大小和公轉周期等。截至2014年,NASA通過這種方法才發現了1000顆左右的系外行星。


 掩星現象,在太陽系內造成日蝕,在太陽系外則可以幫助我們間接觀測系外行星  圖/Cfycat


正如上文所說,這些行星運行到系外恆星與地球之間,遮擋了系外恆星的部分光線,這時候我們會測量此時恆星的光譜數據。等到行星運行到系外恆星背面以後,我們再次對恆星光譜進行測量,這樣,通過兩次測量就能夠大致得到該行星的溫度和大氣數據,這就是探測這些宜居帶行星是否宜居的主要方法。


所以,實際上我們目前所觀測到的所謂宜居行星,其觀測和計算的結果都是非常粗糙而且是間接的,它們是否真的宜居,真的要打很大的問號。這種「宜居行星」現階段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某些營銷號所說的外星殖民,而在於為未來的繼續研究做參考。


此外,此次的24顆所謂的「超宜居」行星離地球100光年以上,靠我們現在的技術條件想殖民?還是早點回家洗洗睡吧!


相關焦點

  • 發現了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這些備胎靠譜嗎?
    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並且在這些星球上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此後,科學家們又陸續在其他許多隕石中發現了有機物,當然,這些有機物與地球上的有機物在結構上是有差異的,但是這無疑證實了米勒實驗的結論:形成有機物的化學反應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比地球更宜居
    由於需要具備這麼多條件,而很多星球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雖然我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但是此前還未曾發現一顆完全適宜我們生命的星球。不過,現在科學家找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並繪製出它們完美的輪廓。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地球不是生命「最宜居」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這是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的消息,初看消息時我有些震驚,這是真的嗎?於是我點開一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科學家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適宜居住,地球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宜居
    美德兩國研究人員宣布,在對行星年齡、表面溫度、是否有水等條件進行比對後,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這些行星距地球均超100光年,它們圍繞旋轉的恆星壽命比太陽長且變化更慢,因而生命體或更容易在這些星球生長。 (央視新聞)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適宜居住,地球不再完美?
    24顆「超宜居」星球自從人類航天技術和天文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也開始考慮星際移民的問題。要知道地球這個家園肯定不會是永恆的,總有一天會走向衰敗或者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找到地球以外的家園是十分重要的。
  • 研究發現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或比地球更宜居
    馬庫赫教授(小圖)的團隊發現有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地球資源消耗殆盡的情況愈見嚴峻,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成為人類當前任務。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與地球相比,最少24顆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選行星,擁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等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條件。不過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發現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舒爾策?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們發現24顆「超宜居」的星球
    近日,美德兩國的科學研究人宣布了一件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適宜居住的星球,他們發現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要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最終從4500顆已知的地外行星中。篩選出了24顆宜居行星。這些科研人員是根據「超宜居」的標準,從4500顆已知的地外行星中篩選出了24顆認為是「超宜居」的行星。但實際上,並沒有一顆行星是真正能夠滿足所有的「超宜居」條件。但是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夠滿足四個條件,那麼就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的要比在地球上更加舒適。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
    美德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這些行星距離地球均超過100光年,它們圍繞旋轉的恆星壽命比太陽長且變化更慢,因而生命體或許更容易在這些星球生長。
  • 地球不完美了?繼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後,又發現超級地球
    這樣的結果,多多少少讓人感到沮喪,難道我們人類是唯一的嗎?我們地球是唯一的宜居家園嗎?科學家們制定了「超宜居」標準,最後從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並繪製出這些「超宜居」行星的輪廓:它們環繞K矮星運行,年齡大約為50億到80億歲之間、尺寸比地球大10%、平均溫度比地球高5℃、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在25%-30%之間,還有豐富的水資源等。
  •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這是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新確認的行星運轉概念圖。新華社/美聯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王鑫方)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不過,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4個條件,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研究團隊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溫暖些、可能更溼潤。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
    這是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新確認的行星運轉概念圖。新華社/美聯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王鑫方)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不過,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4個條件,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研究團隊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溫暖些、可能更溼潤。
  • 地球不再唯一?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大家都在想,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人類需要找一顆備用的星球,它的溫度體積質量等如果能供應人類生存是再好不過的。然而因為難度過大,一直以來都沒找到合適的星球。而美國和德國科研人員一直不懈地堅持,終於有所發現。難道地球不再唯一了?這些科學家發現了24顆宜居星球,似乎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這是怎麼回事呢?
  • 科學家發現 24 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
    IT之家10月9日消息 新華社報導,近期,美國和德國研究團隊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 24 顆距離地球超過 100 光年的 「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溫暖些、可能更溼潤。它們圍繞旋轉的恆星壽命比太陽長且變化更慢,生命體因而可能更容易在這些星球生長。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更適合生命體居住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不過,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4個條件,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研究團隊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溫暖些、可能更溼潤。
  • 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新華社/美聯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王鑫方)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
  • 發現外星新家園?這24顆行星比地球更宜居
    這科學家啊通過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二十四顆可能比地球還要宜居的地外行星。所謂地外行星就是太陽系以外其他星系的行星,地外行星是很難發現的,因為他們自己不會發光。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就是發給了兩位找到探測地外行星方法的科學家。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若存在生命,將比地球上更舒適
    人類太空探索已經半個多世紀,但沒有發現過任何地外生命存在,目前來看地球生命就是宇宙中的唯一。但仔細來想這個結論又太過於絕對,因為從時間和空間上來講,宇宙中不可能僅僅存在地球生命。」,並且根據這個新標準在已經尋找到的系外行星中發現了24顆超宜居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