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細胞不一樣!科學家找到男女大腦天生差別重要線索

2020-11-26 手機鳳凰網

每一個與男/女朋友發生過溝通困難(俗稱吵架)的人恐怕都忍不住嘆過,男女的腦迴路差別太大了!神經科學家證實,男性和女性確實有大腦的性別差異(儘管這種差異可能與你原先想得並不一樣)。

大腦的性別差異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就已出現。最近,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找到了發育過程中大腦性別差異的一個重要來源。他們發現,控制情緒和社交行為的關鍵腦區受到雄性激素的影響,導致雄性新生腦細胞數量更少,進而使兩性在行為上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差別——例如,雄性更加好鬥。這項研究發表於權威學術期刊《Neuron》最新一期。

(圖)

「我們知道,人類從妊娠中期開始、嚙齒類動物從妊娠後期開始產生雄激素睪酮,這會讓大腦出現性別差別。但我們更想知道,激素究竟是如何產生這種影響的。」多年致力於研究男女大腦差異的Margaret M。 McCarthy教授說。

研究人員觀察到,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在出生時杏仁核這個腦區的細胞就有差別。雄性小鼠的杏仁核中新生細胞更少;與此同時,一類叫作小膠質細胞(microglia)的細胞比例更大。作為腦中的先天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在雄性小鼠腦中主動吞噬了更多的新生細胞。相比之下,正常雌性小鼠的杏仁核中,新生的細胞沒有受到影響,順利分化為星形膠質細胞。

▲在小鼠大腦切片上顯示的杏仁核區域(虛線部位)。儘管這個腦區很小,它對情緒和社交行為非常重要(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當研究人員讓剛出生的雌性小鼠補充雄性激素,發現它們的杏仁核發生了「男性化」的變化,新生細胞的數量和小膠質細胞的比例會變得和雄性小鼠一樣。

有意思的是,這些出生時接受睪酮的雌性小鼠長到了喜歡玩耍的年紀(出生27天)時,社交行為也變得男性化,像雄性小鼠那樣偏好打鬥。

▲雌性小鼠出生時補充睪酮,長大後社交行為男性化,更愛打鬥(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相反的,當研究人員給雄性小鼠的腦中注射抗體,特異性地在杏仁核阻斷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不僅新生細胞得到了保護,這些雄性小鼠的社交行為也隨之變化:到了躁動的年紀變得沒那麼愛打鬧,而是與普通雌性小鼠一樣「文靜」。

除此之外,McCarthy教授與其同事還發現,腦中免疫細胞之所以被雄性激素激活是通過大腦中內源性大麻素受體的信號。正因為大麻素對免疫細胞的激活與消除新生細胞有關,這項研究的結果也告訴我們,如果孕期吸食大麻,胎兒的大腦發育可能會受到類似的影響,並且不同性別的胎兒或許有不同的影響。

儘管兩性在身體和大腦上確實存在普遍性的差異,但有必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能就此得出男性必然好鬥或諸如此類的刻板結論,因為無論男女,群體內始終存在個體的差異,而個體的多樣化往往比男女群體之間的統計差異更大。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找到使腦細胞再生的方法
    幾年前,該研究小組已證明,這些膠質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同幹細胞一樣,能分化成功能性的神經細胞。但是,該細胞在生長後期分化能力消失。於是,成年人的大腦受損後,膠質細胞不能再產生任何神經細胞。  為了能使該過程一直發揮作用,科學家研究了在膠質細胞生長分化成神經細胞的過程中,究竟是什麼分子開關起了重要作用。分子開關是精確控制細胞內信號傳遞反應的蛋白質。
  • 男女性的大腦 差別還真沒你想的那麼大
    研究人員已經在男女的大腦結構中確定了幾處結構上的差異,但是僅憑一張大腦的MRI(核磁共振成像)圖譜(如上圖所示)是不可能判斷出個體性別的。圖片來源:HIGHWAYSTARZ/ISTOCKPHOTO然而,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並不能被簡單地劃分為「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事實上,我們的大腦更像是一種拼湊出來的結構,有些「拼圖」在男性中更常見,有些在女性中更常見,另有一些則在男女大腦中都很常見。這些發現不僅會影響科學家們今後研究大腦的方式,更可能會影響社會對性別的定義。
  • 男女相比,腦部構造是一樣的嗎?誰智商更高?
    在對大腦神經迴路圖進行掃描後,科學家發現,男性大腦半球內部的神經聯繫遠高於女性,而女性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神經聯繫遠高於男性。正是男女存在這樣的差別和聯繫,我們才可以以此來解釋為什麼男性在運動技巧上更有潛力,而女性在感性和直覺思維上更有優勢。2.男性半球內連接強,因此更需要捕獵和決鬥,而女性則左右腦之間連接多,因此更需處理社會關係。
  • 科學家培育出「人造大腦」,卻不小心喚醒其意識!
    2005年,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計劃:10年內培育「人造大腦」。雖然至今為止,人造大腦的計劃還未成功,但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人造大腦的培育時,竟然被機器檢測到了和人類一樣的腦電波。此事發生之後,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繼續將人造大腦培育下去,那麼它就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也許與動物一樣,也許不同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極端的過去人類一直擁有著探索的天性,而人類自身也隱藏著大量謎題,就像人造大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研究大腦的例子,但早期的實驗,大多非常極端。
  • 科學家們找到了「母性本能」線索
    科學家們找到了「母性本能」線索mints 編譯由於催產素在調節社會行為和母性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
  • 發呆時大腦在做什麼?大腦暗能量或能提供關於意識本質的線索
    在蒼蠅停在你身上之後,你的大腦裡發生了什麼?在停下來之前呢?長期以來,神經科學家一直認為,人在休息時,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基本處於關閉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的神經活動屬於「隨機噪聲」,就像沒收到信號的電視機顯示的雪花狀圖案。而當蒼蠅停在你的胳膊上時,大腦恢復意識,準備執行「拍蠅任務」。但神經成像研究揭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事實:當人們躺著休息時,大腦並未閒著,很多重要的神經活動仍在進行。
  • 這一發現成為「運動能強烈影響記憶力」的最重要線索之一
    1990年代中期,一群科學家決定觀察大腦的哪一部分受運動的影響最大。研究開始前,他們猜測大腦皮質和小腦(位於脊髓與大腦相交的位置)對於協調身體運動都很重要。因此,運動對這些區域的影響自然也理應是最大的,就像跑步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要大於對肌肉力量的作用一樣。
  • 男女存在不同的腦細胞,位於控制侵略和交配行為的大腦區域
    該研究首次發現,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擁有不同的稀有腦細胞類型,這些性別特異性細胞位於控制侵略和交配行為的大腦區域。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細胞組成和基因表達水平上,雌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大腦之間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是微妙的,其功能意義尚待解釋。
  • 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密切關係,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
    我們都知道,智商來自大腦,但是它們之間的關聯具體表現在哪裡呢?一種觀點認為,基因決定智商,聰明的父母會生出頭腦聰明的孩子;另一種觀點認為,腦細胞的數量決定了智商的高低,腦細胞越多,智商越高。但是近期一項新發現表明,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擁有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
  • 男女大腦各區域「連接」大不同
    「連接圖」(左上)顯示,大腦左右半球間的「連接」明顯少於女性(左下);而男性大腦前後部的「連接」(右上)明顯多於女性(右下)  曾經有兩本很火的書詮釋了人們對兩性差異的困惑,一本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另一本是《為何男人不懂聆聽、女人停車很糟》。
  • 男女的大腦有什麼差異嗎?
    作者 / 學術頭條「男性偏向理性思維,而女性側重於感性思維」——這句話雖不一定準確,但卻反映了人們對男女之間存在思維差異誤解的事實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將大腦作為研究對象,來尋找男女之間思維和行為存在差異的原因。然而總結過去近百年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的大腦之間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 愛因斯坦天才是「天生」的?大腦與常人有別
    三大疑問———好奇心是成為科學家的特質嗎?   好奇心是指對一個有序世界微小差異的敏感性。大量研究表明,充滿好奇心的人渴望尋求新奇的事物和陌生的東西,希望給一切問題找到更好的答案。   那麼什麼樣的人具備足夠的好奇心?「不同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的創造力比較強,這具有遺傳性的基礎。」
  • 男女大腦天生大不同,4大差異很明顯,教養孩子真要「男女有別」
    然而男孩,即使我用喇叭一樣的大的聲音叫他,也有可能無動於衷,需要走進他的視線,用清晰有力的語氣跟他說話才會有所反應。要是我不了解男孩的這個特徵,會變成另一種局面:我認為兒子故意不理我,繼而對兒子發脾氣,兒子則認為我不理解他,鬧得兩個人都很不愉快。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據說男女審美觀都不一樣?
    至於9……反正我不喜歡那種樣子的,不過男生大部分應該會喜歡吧。魔卡少女AM殛:1最美,然後是5。布美麗:1和9的鼻雖挺,無肉無財。9戴了美瞳看不出眼白,兩顴消瘦多不好看。男生版來啦↓↓↓2009年,美國科學家發現男女大腦存在審美差異。研究人員分別向10名男性志願者和10名女性志願者展示風景、藝術等圖片,並問他們哪些圖片美、哪些不美。然後研究人員通過磁共振來掃描志願者腦部的磁場變化。
  • 揭示酒精有害大腦健康新機制---促進腦細胞...
    科學家們試圖了解這些持續不斷的渴望背後的生物驅動力,以及醫學科學如何幫助人們克服與成癮相關的觸發因素。這些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中展示了乙酸如何進入大腦的記憶系統中,從而控制神經元基因的表達,以及最終當遭遇促進酒精攝入的環境線索時這些小鼠如何作出表現。Berger博士說,「令我們大為吃驚的是,經過代謝的酒精被身體直接用來給包裝DNA的蛋白(稱為組蛋白)添加乙醯基團。
  • 揭示酒精有害大腦健康新機制---促進腦細胞組蛋白乙醯化
    科學家們試圖了解這些持續不斷的渴望背後的生物驅動力,以及醫學科學如何幫助人們克服與成癮相關的觸發因素。這些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中展示了乙酸如何進入大腦的記憶系統中,從而控制神經元基因的表達,以及最終當遭遇促進酒精攝入的環境線索時這些小鼠如何作出表現。Berger博士說,「令我們大為吃驚的是,經過代謝的酒精被身體直接用來給包裝DNA的蛋白(稱為組蛋白)添加乙醯基團。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語言的出現,處理符號就成為了人類的重要能力,為了處理信息,人類進化出閱讀的行為。閱讀會用到大腦很多區域,而這些大腦區域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但大腦是可重塑的。既然大腦在後天是可塑造的,那麼智力也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就可以通過刻意訓練重塑、優化大腦,提高智力水平。人類後天的各類訓練活動中,閱讀不僅能夠能夠獲取知識經驗,而且也是重塑大腦的重要活動之一。
  • 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竟與飢餓...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