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是一種普遍現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社交恐懼感,比如,當你參加一個聚會,需要和一些陌生人交談時,或者你不得不面對一群陌生人發表一次上臺演講時,這些不自覺的恐懼感就會莫名的湧上心頭,有些嚴重的人,甚至一想到這樣的場景,就會進入極度緊張,焦慮與惶恐不安中。
社交恐懼的本質
根據我們前面章節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的原理,任何一個事情,都會產生【想要】與【不想要】的兩種相對應的心理反應,所謂「想要」的事情就是多巴胺類神經元激素的快感驅動的,任何我們想要的事情,在大腦層面都意味著有一定的「快感」情緒相關聯著,這些情緒,有些強烈,有些弱些。
當我們極度想要某些事情的時候,極度「想要」達到某個效果的時候,甚至我們在內心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得到」或者「我一定要達成這個目標」,這種欲望越強烈時,我們的大腦實際上就會有2類激素共同驅動著,其中一類就是多巴胺,另外類就是去甲腎上腺素。
根據去甲腎上腺素的多德森原理【相關原理在專欄前面章節有詳細介紹】,去甲腎上腺素越多,覺醒度越高,一直達到多德森定律的波峰,此時人的專注力,任務表現能力達到了頂峰,而一旦超過了波峰,去甲腎上腺素繼續增加時,我們就會開始進入焦慮與躁動階段,此時,專注力開始下降,任務表現能力也隨之下降,而且隨著去甲腎上腺素進一步增加,我們越來越焦慮,表現越來越糟糕,到惶恐階段的時候,此時人的心理狀態就跟我們在動物叢林時代被老虎追趕時的狀態接近,我們把這個過度惶恐不安的狀態,叫作【戰逃反應】階段。
請注意【戰逃反應】階段是我們在叢林環境中,用來逃命的,此時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會促進整個機體進入警戒狀態,所有的身體資源將會集中到或者戰鬥或者逃命之中,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做任何事情時,表現就是最糟糕的。
甚至如果這個狀態持續的時間過長,就會導致我們的身體進入不正常的亞健康狀態,我們的神經會時刻處於過度異常狀態,很多人因此受不了這種精神上的折磨,走不了不歸路。
對這個狀態的進一步詳細分析,讀查閱之前的文章。
因此,我們之所以會恐懼社交,就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心理狀態的覺醒程度提升到了不合理的階段。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任何人都會有一定的程度社交緊張與恐懼,而這種適度的緊張首先卻是合理的,只要在多德森定律的波峰之前,這些適度的緊張會使得我們保持較高的覺醒度,從而能夠有能力去做好這些事情,比如覺醒度較高的時候,我們就會比較積極正向,我們會用積極的眼光看待這些社交。
一:比如我們可能會跟自己說:
「可以交到各種各樣的朋友,說不定還能交到不錯的好朋友。」「交流產生想法,說不定可以得到一些靈感。」如果是演講:「有這麼多人聽,一定要好好準備,把最專業的我表現出來。」「很興奮會得到認同,一定要讓觀眾有所收穫」這些都是大腦裡面解釋者的正向的自我提醒,這種解釋者的解釋,會在大腦裡面發生實實在在的化學反應,即會產生去甲腎上腺素,使得我們全力以赴去做這些事情,去準備這些事情。
二:解釋者還可能會產生負面的解釋和擔憂,比如:
「要是同學們不喜歡我怎麼辦?要是對方拒絕我怎麼辦?要是我說錯話了怎麼辦?」「要是觀眾聽了昏昏欲睡怎麼辦?要是觀眾的提問我回答不了怎麼辦?」「要是大家嫌棄我怎麼辦」正常情況下,這類擔憂也是正常的,只要不過度擔憂,它就會起正向的作用,還是會促進我們分泌一定的去甲腎上腺素,使得我們有能力去針對這些擔憂作出努力,提出解決方案。
三:我們可能還會過度擔憂,比如:
「我一定不能出錯,要是當著那麼多觀眾出錯,那簡直無地自容。」「我一定要得到對方認可,否則我就太沒面子了。」「我一定要做好這些事,否則我會瘋掉等等。」「這次考試,我一定要考好,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媽媽會對我徹底絕望了,同學們更是會嘲笑我」本質上,面對的都是同一個事情,但是解釋者朝著不同的方面去解釋,就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個不同的結果,它就體現在我們神經元的激素水平的,特別是去甲腎上腺素。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去甲腎上腺素是信息預測誤差,它分泌多少就是由我們的期待與事件可能的結果的差值決定的,也就是意外值決定的,可能的意外越大,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得越多。
簡單說,如果我們的期待非常高,比如上面第三種解釋者的心理路程,期待就非常高,高到對結果要求100%,不允許出現任何意外情況,一定要達到那種狀態,因此,第三種情況,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是最多的,此時,我們幾乎可以說,如果我們持有這樣的期待來對待事情,那麼我們的心理狀態就極有可能處在【戰逃反應】階段。
正常情況下,如果你能知道這些大腦的情緒原理,通過適當的降低期待,不要過度的要求自己,那麼,第三種情況的焦慮是可以緩解或者避免的。
比如,在與人交往時,我們可以接受自己適當的出錯或者出醜,我們當然不會想要這樣的結果,但是如果真的出現這些情況,我們不至於恐慌,我們坦然的面對並且接受它,因為生活就不可能完美,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
或者我們的前額葉解釋者也可以告訴自己:「我已經作好了最好的準備,如果聽眾還不感興趣,我也沒辦法,也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感興趣,我已經盡力了,我問心無愧」
所以為什麼有句話叫「知足常樂」。
接受接納不那麼完美的世界,接受接納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及所有的事情,因為,我們已經全力以赴了,此生於心無愧已。
當然,這是理想狀況,然而,恐懼往往是潛意識的,過度的社交恐懼症,往往伴隨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過往的恐懼經歷,特別是與人際關係方面的不愉快或者恐懼經歷。
比如我們在兒童期與家人的親密關係,特別是媽媽與寶寶的親密關係,這一層關係的影響,往往是決定性的,因為它是一個人早期十幾年的成長經歷,這十幾年的與家人的關係,會把一個孩子的大腦基本塑造成型,這就是我們的性格。
我們通過下面這個小務虛親歷的故事,來分析其中的道理:
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恐懼情緒是七情六慾之首,它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它甚至是我們在叢林時代生存下來的最首要特徵,沒有這個動不動的恐懼的情緒,就不可能在叢林存在下來。
因此,任何動物包括人生,都有應對任何外界信息刺激時,第一反應就恐懼的特徵,它就是如下圖所示的短路徑,直達我們的恐懼中心杏仁核。
這是理解我們本性的核心點,因此,你動不動就害怕,動不動就擔憂焦慮,煩躁不安,這都是每個人都非常正常的首要情緒,只是你要清楚,這在動物叢林時代是必須的,是合理的,而在今天如果還任由這個本性暴走,那麼就是不明智的。
在這個本性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在後天,特別是早年兒童期,還經歷諸多讓我們恐懼的經歷,或者創傷事件,那麼這些經歷,會進一步加重過度恐懼的傾向,因為我們原來的本性就會對創傷與壓力過度敏感,因此,後天負面環境會把這樣的本性放大,特別是兒童期,會留下無法逾越的檻。
兒童期的創傷事件可能已經忘記,但與創傷相關的場景,如果我們不把它覺察出來,不把它解決的話,會成為我們一輩子的問題。
情緒沒被看到,沒被接納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上午,當我們一家人正沉浸一這個寧靜和諧的戶外野餐的美景中時,走來了另外一家四口,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兒子,弟弟可能4歲,哥哥大概9歲。
突然,弟弟在走到我們附近時,絆到了一個石頭,摔倒了,此時弟弟並沒有哭,也沒有立即起來,他似乎在等著什麼東西,就那樣子趴著,媽媽看到弟弟摔倒,趴在那裡,然後就喊了一句:「自己起來」,語氣中的言外之意:「這麼小的事,自己爬起來」。
此時,哥哥的動作出乎我的意料,他走了過去,用腿「蹭」了一下弟弟,言外之意是活該的意思。
媽媽看到弟弟還是一動不動,繼續喊著:「自己起來」,此時弟弟開始反抗:「不起來」。
爸爸似乎對此事毫不在意,他只是關注著趕快要跟哥哥去踢球,哥哥在跑開去踢球前,還「特意」走到弟弟身邊,用他的智能手錶,拍了一下弟弟的手臂。似乎在指責弟弟:「讓你不起來,媽媽是不會來扶你的」。
然後哥哥就跟爸爸跑開去附近的草地踢球了。
此時,弟弟開始哭了起來,而媽媽還是不斷的重複那句話。
聽到弟弟哭得越來越厲害,她甚至開始威脅,你再哭我就走了,在威脅了2-3次後,見沒有效果,弟弟還是一直哭,媽媽果真走開了,走到了5米開外的地方一直站著。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始終沒有想要伸手過去,把弟弟扶起來,只是一味的呵斥。
弟弟開始撕心裂肺的哭起來,而媽媽就一直在5米開外的地方那樣站著,而我們一家三口,就在離弟弟不到2米的地方,看著,聽著這一切的發生。
孩子的媽媽似乎完全沒有辦法,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她此時,內心深處可能都是指責,生氣與憤怒:「怎麼這孩子這麼倔強,這麼不聽話!」
而我,一直在旁邊看著,思考著這裡面的問題所在!
這樣的場景,讓我想起了我家小朋友還小的時候,對於孩子在玩耍時,不小心摔倒的話,父母要不要第一時間去扶的問題。
幾年前,當我對育兒,對兒童的心理髮育等各方面都還還不懂的時候,我依從我自己的信念及判斷的處理這樣的事情,首先,作為一位爸爸,我希望我的兒子能養成獨立自強的性格,因此,在早年的時候,我也是主張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不要一下子就去扶他。
這種想法表面上看,似乎是成立的,但在我懂得更多兒童心理髮育特徵後,我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人際安全感的來源
人類的大腦具有鏡像神經元,因此,我們具有共情能力,這種共情能力,使得我們能夠感受其他人的情緒,因為媽媽只有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時,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特別是,人類的嬰兒不像動物,出生後沒多久就可以自己活動。
相反,人類孩子的頭三年,基本就都在媽媽的懷裡,他的存活與否,完全依賴媽媽。
因此,媽媽在孩子大腦神經元的發育中,起著無可比擬的地位,這段時間的孩子,如果離開媽媽,基本意味著不可能存活,因此,孩子的大腦與媽媽存在著極為重要的連結,這種連結意味著孩子能否感覺到他是否能夠活下去,能否感覺到安全。
而感覺的方式,就是通過大腦的鏡像神經元來完成的,孩子發出一個帶著某種情感的身體信號,如果得到了媽媽的回應,那麼對應的這條神經元通路就會連結上,因為這意味著得到一個安全感回應,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孩子的所有信號,特別是他的需求,他的痛苦的信號,都得到了媽媽的回應與妥善處理,那麼與之相關的安全感神經元的迴路就都會連結上。
結果就是,這樣的孩子在大腦層面,就會有一大片具有安全感的神經元網絡,特別是這些安全感,都是與媽媽連結的所建立的,也就是與人連結的網絡 ,
因此,當孩子與其他人接觸時,同樣這些神經元網絡,也會被激活,會被孩子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因此,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在與人接觸的時候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因為他的大腦裡面社會化的神經元網絡是通的,是完善的。
相反,如果孩子發出的各種信號都沒有被媽媽回應到,那麼孩子對應的人際關係的神經元通路就沒法建立起來,神經元的建立在正向收益的前提下的:
如果發出一個連結請求,得到了一個正向收益,突觸就會生成。如果沒有得到收益,突觸就無法生成 。甚至,如果得到一個負面收益,神經元反而會產生抑制作用。親子關係第一種,如果孩子在生活裡面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媽媽的積極回應,甚至孩子有時候犯錯,也能得到寬容與接納,那麼孩子的大腦就會建立起一個人際安全的社會化網絡。
親子關係第二種:如果媽媽是一位冷漠的人,經常愛理不理寶寶,或者更多的時候,無法積極回應到寶寶的需求,只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那麼寶寶的人際關係的神經元通路,突觸就無法正常生成,因為孩子所發出的信息,都無法被連結上,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極有可能也會是一位冷漠的人,正如他的媽媽一模一樣,而他的媽媽的媽媽,也極有可能也是一位冷漠的人。
這不是宿命,這是神經元連結的原理規定著的,任何一個大腦都不是孤立的,一個大腦,是由其成長環境的其他大腦所決定著的,特別是他的早期的原生家庭環境,其次就教育環境與社會環境。
親子關係的第三種情況:就是負面收益,孩子的需求不但沒有得到正面的積極的回應與接納,相反,反而得到了不斷的語言上的否定,批評與指責,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我們經常因為孩子的種種不成熟的行為而不斷的否定他,孩子犯錯了就批評與指責等等,這些,就是在塑造孩子人際關係迴路裡面的恐懼情緒,會使得孩子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即人際意味著否定,批評與指責。
親子關係第四種:最嚴重的一種,即家庭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如經常對孩子恐嚇與威脅,打罵等,這是最麻煩的一種,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大腦在人際相關的網絡方面 ,會極度的萎縮,因為所有的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意味著過度的恐懼,這會在孩子的大腦裡面,培養起相應的恐懼神經元人際網絡,也就是,只要是一跟人接觸,這些恐懼的場景,就會立即被激活,使得我們恐懼不安。
第三及第四種,往往就是過度社交恐懼的根源。
我們可能並不是特別清楚,為什麼我們到了某些場景時,就會莫名的就恐懼起來,我們可能完完全全忘記小時候的經歷,但是我們的大腦對應的神經元沒有忘記。
大腦神經元有個特性,它不記憶具體事件,但是它記憶類似場景,特別是以往讓我們恐懼的經歷所對應的那個場景,以及後續所有類似的場景,會被我們的潛意識自動化深刻的記憶,也就是形成對應的神經元網絡。
這個特性,是我們在叢林時代的一種生存本能,小務虛在《大腦的情緒機制是什麼?如何從根本上消除負面情緒,打造強大內心》這個章節中模擬了三次行動所建立的心理表徵,其中第二次行動時,碰上了老虎,並且受了傷,此時就會建立極大的恐懼心理,因此,在後續的生活中,我們就會不自覺的對這樣的場景過度的敏感,因此,往往這樣的場景,就會成為我們在後續的人生經歷中,過度恐慌的原因。
更深入的分析,可對應性的查閱該文章。
情緒需要被「回應」到
比如,作為大人,當你特別傷心,痛苦,委屈,孤獨的時候,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你的第一需求是什麼?
我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時候,我們特別希望此時能有個人可以靠一下,可以訴說一下,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當一個悲傷委屈情緒能被看到,能被接納時,
這個情緒就不會成為我們的問題了。
當我們處在這樣的情緒中時,在情緒的籠罩下時,我們一定不會首先想著要堅強,我們首先是要面對情緒,疏解掉情緒,當心靈的這種脆弱情緒有了一個出口時,有了一個堅實的肩膀可以靠一下時,我們就開始有了面對情緒的力量,於是才會有所謂的意志力等。
每個人都會有需要依戀的時候,依戀可以使得我們的人際關係的神經元網絡打通,這條通路的快感可以為我們提供力量,信心及安全感,藉以消除個人的痛苦情緒。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小孩?
因此,孩子在受傷的瞬間,正如大人一樣,他此時的情緒是極其需要被安撫的,很多時候,並不需要我們大人做什麼,而只是能夠看到他的痛苦,抱他一下,或者與他共同面對這個痛苦,僅此而已,一旦一個痛苦被接納,這種痛苦的情緒就會自動消除。而如果沒有被消除掉,相反是積壓在孩子的心裡,就會出現前文這個小孩的表現,開始反抗,跟媽媽對著幹。
因此,孩子跌倒了這件事,然後哭起來,它實際上,是一類事情的表徵。
它表徵為,當孩子在生活裡面,碰到任何讓他覺得痛苦或者恐懼的事情時,他會大哭起來,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任何人都會有這種情緒反應,小孩也好,大人也好,都一定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
只是,對於大人來說,我們不會哭出來,因為我們的理性成熟了,我們會在內心以各種方式告訴自己:「哭是沒有用的,沒人會來幫你,沒人會來扶你,只有自己堅強起來才有用」。而實際上,在我們這樣對自己說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深深的渴望,我們的苦,能夠有一個朋友可以訴說的。
這就是情緒,它一定存在那裡,如果你沒有把它發自內心轉化掉,它一定在一直幹擾著你。
所以,大人在生活裡面「跌倒」了,沒有哭出來,那是你壓制著這股情緒,它會一直積累,直你到崩潰或者爆發出來。
沒被看到的情緒
而跌倒的小孩,之所以哭,他在表達著他最真實的內心需求,他希望得到安慰,得到認同,得到同情,得到愛,他當下受傷的心,需要被看到。
這位弟弟之所以一直趴著不起來,他是在等著媽媽過來看到他「受傷」了,內心受傷了,特別是,還不斷的受到哥哥的欺負,他此刻更受傷,更委屈,但是媽媽相當冷漠,他看到了哥哥多次欺負弟弟,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不要弄你弟弟了」,然後就沒了,似乎哥哥欺負弟弟這樣的事,好像是家常便飯一樣,不值一談。
而弟弟的這個舉動,被石頭絆倒了,然後也一直趴著不起來,這是一個模式。
這個模式,不來自於當下這個事件,而來自於弟弟長期以來在生活中被對待的方式,他在期待媽媽!
他在期待媽媽能看到他,很顯然,這位媽媽並不懂得如何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的內心,並不懂得如何在大腦層面與孩子連結上。
他一直以來,沒有被看到的情緒,在此刻支配著這位弟弟,他的情緒此刻需要被看到。
他有著一位冷漠的無法感受他的情緒的媽媽,弟弟長期以來的情緒,沒有被看到,沒有被接納到,因此,一旦他在生活裡面,碰到任何麻煩 ,都會引發他的這個沒有被轉化掉的情緒,使得他產生這種異常的對抗行為 :「你不扶我,我就不起來」,「你不來安慰下我,我就一直跟你對著幹」等等行為。
我們可以推測,這位媽媽,小時候也被這樣對待過,她自己應該也有著一個冷漠的家庭環境,她小時候的情緒,也沒有被看到過,因此,她無法感受,此時,她的孩子此時是怎樣的感受。
情緒,應對的是大腦裡面的神經元之間相互連結的神經遞質,當一個小孩長期處在一個情緒荒蕪的家庭氛圍下時,它就意味著,這些連結沒有被接上,也就是對應著各種情緒的缺失,比如被愛的感覺,被呵護的感覺,被抱的感覺等等,都會缺失。
這就是一種安全感缺乏的家庭環境,媽媽無法感受孩子內心的情緒!
而當我們在小時候沒有經歷這種被愛的溫馨感覺時,我們自然就沒有給予的能力,就會表達成冷漠的人格,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這類型的人格。
這種人格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正如這位弟弟,他會在生活裡面,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向媽媽發起挑戰,以求獲得媽媽的關注與愛,如果一直都得不到,甚至在家庭裡面,還受到其他負面的影響,比如這裡有哥哥的欺負,而他又得不到爸爸媽媽的公平對待,同時媽媽還不斷的使用威脅的語言,那麼這個小孩未來的心理,極有可能會出現對人際的恐懼與疏離。
他也會是一位冷漠的爸爸,無法擁有良好的人脈關係,無法感受其他人的感受,他會更多的只關注自己的感受,更多的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更多的對抗不公。
在這樣環境成長起來的人,人際這個場景,對他來說,就是恐懼源。
前額葉三大原則
克服恐懼的核心,就是調動並且訓練我們的前額葉。
第一大原則,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恐懼源,是最難消除的,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已經定型的大腦網絡,而所謂的定型,就是它已經形成了一大片與這類情景相關的神經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