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恐懼?科學家找到大腦「勇氣」中心

2020-11-25 科學網

 

人為什麼會產生恐懼感?如何克服恐懼?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一個特定區域在產生恐懼感後會變得活躍,從而使人產生勇氣。

 

科學家希望據此研製出可以激發「勇氣」中心神經細胞活躍度的藥物,幫助人們戰勝恐懼症。

 

試勇氣

 

為探索大腦神經機制與勇氣產生之間的聯繫,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要求實驗對象在看到某樣東西時必須選擇,是要它離自己更近還是更遠。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對實驗對象的大腦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掃描,以觀察期間的大腦活動。

 

研究人員說,這是首個探索大腦「勇氣」中心的研究項目。實驗中用到的「某樣東西」是一個玩具熊和一條1.5米長的活蛇。它們被放在傳送帶上,躺在核磁共振成像儀上的實驗對象手邊有按鈕,可以選擇讓玩具熊或活蛇距離自己頭部近一些或更遠,一次可移動11釐米。

 

幾十名實驗對象全部是志願者,參與實驗前接受過問卷調查,回答自己是否害怕蛇。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答覆,把他們分為「怕蛇」和「不怕蛇」兩類。

 

為避免蛇攻擊人,研究人員事先已把蛇頭部捆住,然後要求實驗對象把蛇或玩具熊儘量置於距離自己最近的位置。每作出一次抉擇,實驗對象都被要求報告自己的恐懼程度。

 

腦掃描

 

測試結果顯示,沒有人對玩具熊產生恐懼,實驗對象總是順利按動「前進」按鈕,拉近玩具熊與自己的距離。「不怕蛇」的22名實驗對象對待蛇的態度與玩具熊一樣,而「怕蛇」的39人中,一部分選擇「前進」按鈕,一部分選擇了「後退」按鈕。

 

腦掃描結果顯示,當實驗對象選擇勇敢拉近與活蛇距離時,他們大腦中名為「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區域活躍度有所提高,作出相反選擇時,這一區域的活躍度則較低。

 

同時,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活躍度與實驗對象報告的恐懼程度呈正相關關聯。但這種關聯只出現在實驗對象戰勝恐懼、拉近與蛇的距離時。

 

研究報告由6月24日出版的美國《神經元》月刊發表。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援引研究人員烏裡·尼利的話報導:「我們認為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活躍,某種意義上講,反映出這個人戰勝恐懼的努力。這提示我們,通過某種手段增強這一區域的活躍度,可以幫助人們戰勝恐懼。」

 

研新藥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還測量出實驗對象的皮膚電導反應,以衡量他們的興奮程度和其他情緒。這是對恐懼的生理反應指標。

 

通常情況下,恐懼度越高,皮膚電導反應越強。這一點在「怕蛇」實驗對象選擇拉遠自己與蛇距離時得到印證。而當「怕蛇」實驗對象選擇讓蛇離自己更近時,高恐懼度伴隨的是他們皮膚電導反應減弱。

 

尼利解釋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正好說明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活躍抑制了對恐懼的生理反應,使人變得勇敢。

 

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研究成果可用於研製新藥,通過控制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活躍程度治療恐懼症或因恐懼引起的紊亂症狀。

 

研究成果已引起美國軍方關注,希望藉助藥物和訓練的雙重作用,打造「完美」士兵。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如何克服對飛行的恐懼
    也就是說,除非你對飛行有實際的恐懼,也就是所謂的恐懼症。有恐懼症的人對飛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持續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遠不止是短暫的不安感。 是什麼引起了對飛行的恐懼? 有幾種可能會導致你對飛行的恐懼。它可能是由單一的直接影響或綜合因素造成的。
  • 如何克服對飛行的恐懼
    也就是說,除非你對飛行有實際的恐懼,也就是所謂的恐懼症。有恐懼症的人對飛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持續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遠不止是短暫的不安感。是什麼引起了對飛行的恐懼?有幾種可能會導致你對飛行的恐懼。克服飛行恐懼的8條建議如果你經歷了飛行的恐懼,下面的建議可能有助於減輕你在下一次飛行中的不適。保持中心。
  • 克服飛行恐懼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雖然飛機失事概率遠遠低於汽車,但是對於有著飛行恐懼的人來說,這些數據恐怕仍然無法有效克服內心的恐懼。研究飛機墜毀歷史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違反直覺,但是讓自己了解曾經發生的航空事故,包括出事始末、原因以及如何改善等,可能有助自己在飛行中更加自在。
  • 從電影《國王的演講》看如何克服演講的恐懼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演講前夕,尊貴的王爺蜷縮在妻子旁,茫然四顧,絕望地像個交白卷的小孩,這一幕可以看到只要是人都恐懼當眾演講,連國王也不例外。有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最害怕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當眾演講,第二位才是死亡。美國的教育和文化很多時候都在鍛鍊學生的演講能力,在這種環境下,人們還對公眾演講這麼懼怕,由此可見,當眾演講確實是讓人害怕但又不得不學的一門技能。
  • 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01中國人的「死亡」觀在唯物論哲學看來,人活著時,血液流動,呼吸暢通,血液與呼吸把身體需要的養份與新鮮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獲得了這些養料後,身體器官就如工廠般開始了運轉,大腦有了意識
  • 人類圖|九大能量中心|要如何處理你的恐懼?「房鼎容原創」
    人類圖中,人有三個覺察中心,脾中心,腦中心和情緒中心。動物只有一個覺察中心就是脾中心。所以脾中心又可以叫做動物性的本能覺察中心。脾中心最底層的覺察是恐懼。對各種各樣事情的恐懼。所以恐懼也是我們的朋友。人類圖理論認為,脾中心面對處理所有恐懼的方式非常簡單有效,就是保持警醒,在當下的每一個片刻,對發生的事情做作出應對(wake up. pay attention to every situation in the now )。所以從人類圖這個角度來講,動物是非常當下的。
  • 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神經迴路,它使大腦具有「刪除」不良記憶的能力,這項發現也許可以為PTSD等焦慮症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恐懼像大多數情感一樣具有複雜的神經機制。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兩個特定的大腦區域參與形成和調控恐懼反應。杏仁核是我們太陽穴深處的兩個弧形的腦組織,它參與情緒反應,當我們感到害怕時這個區域會變得活躍。
  • 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找到了,自閉症患者有救了
    小鼠大腦的橫截面圖,不同顏色表示影響動物作出正常社交和社交迴避選擇的腦區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不熟悉的社交活動會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eurekalert.org 網站7月14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制訂出有效的幹預治療方案。大腦繪圖工作涉及多個腦區,如大腦的情感中心和負責協調思想和行動的區域。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以及從大腦的哪個部分入手來找到這種主觀感受帶來的變化?她發現,激活一個神經元,然後監測對該神經元發出的信號做出反應的大腦其他部分,就可以追蹤出協同工作、執行特定功能的細胞離散電路。泰伊仔細追蹤了杏仁核的外部聯繫,杏仁核是一組杏仁狀的神經元,是齧齒動物和人類釋放恐懼和焦慮的部位。她還正試圖在大腦的神經迴路中檢測和量化孤獨感。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刺激整個杏仁核會讓動物因恐懼而蜷縮。
  •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黑色」繪本
    原創 王繼堃 故事媽媽王繼堃博士孩子們有的時候會害怕想像出來的「怪物」,如果用顏色來形容的話,黑色代表了害怕或者恐懼。有一些和黑色有關的繪本,可以讓家長陪伴孩子面對並接納害怕。讓我們跟隨「黑色」的繪本,陪孩子開啟一場成長之旅吧。
  • 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在此之前,她在心理學文獻中搜索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其他論文時,發現包含 「細胞」「神經元」 或「大腦」等詞的論文數量為零。儘管長期以來,哲學、文學和藝術領域一些佼佼者深陷孤獨中,但神經學家一直認為,孤獨如何在人腦中運作的問題,無法用數據驅動型實驗來解答。因為他們都沒想清楚,如何量化這種體驗?以及從大腦的哪個部分入手來找到這種主觀感受帶來的變化?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竟與飢餓...
    在此之前,她在心理學文獻中搜索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其他論文時,發現包含 「細胞」「神經元」 或「大腦」等詞的論文數量為零。 儘管長期以來,哲學、文學和藝術領域一些佼佼者深陷孤獨中,但神經學家一直認為,孤獨如何在人腦中運作的問題,無法用數據驅動型實驗來解答。因為他們都沒想清楚,如何量化這種體驗?以及從大腦的哪個部分入手來找到這種主觀感受帶來的變化?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2019年10月下旬,這一難題被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攻克,他們首次發現並精確描述了一種存在於「腸道微生物-腦細胞」間的全新的細胞和分子交流機制。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腸道和大腦的機制在分子水平上進行交流的全新見解」,本文第二作者、 Jill Roberts炎症性腸病研究所所長、Friedman營養與炎症中心主任、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免疫學教授David Artis補充道,「目前還沒有人知道IBD和其他慢性胃腸疾病是如何影響行為和心理健康的,我們的研究是理解全局的新方法的開始。
  • 社交恐懼的本質是什麼?利用前額葉三大原則,可以有效克服恐懼
    因此,任何動物包括人生,都有應對任何外界信息刺激時,第一反應就恐懼的特徵,它就是如下圖所示的短路徑,直達我們的恐懼中心杏仁核。親子關係第四種:最嚴重的一種,即家庭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如經常對孩子恐嚇與威脅,打罵等,這是最麻煩的一種,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大腦在人際相關的網絡方面 ,會極度的萎縮,因為所有的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意味著過度的恐懼,這會在孩子的大腦裡面,培養起相應的恐懼神經元人際網絡,也就是,只要是一跟人接觸,這些恐懼的場景,就會立即被激活
  •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但恐怖電影、鬼屋、甚至過山車等經歷與真正的恐怖折磨之間有一個關鍵區別,那就是我們的大腦能夠迅速處理這些威脅,並確定它不是「真實的」。因此,如果我們的感官觸發了恐懼反應,比如在遊樂園裡突然感到地板從我們身下掉了下去,我們的大腦會立即意識到我們並沒有處於任何真正的危險之中,我們處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內。
  • 關鍵時刻,大腦一片空白怎麼辦?
    有很多企業家說自己當眾演講的時候,會出現突然大腦一片空白的情況,很能理解,因為很多朋友有過類似的困惑。其實身為企業家或管理者,有非常多需要當眾演講的重要場合。比如說公司特別重要的產品發布會,或者對外宣傳的公關場景等等,或者要給重要的投資人介紹自己的項目等等。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但是人類的大腦主要受感性控制(Mark Manson, 「Everything is F*cked」),在貪婪和恐懼下,感性總會把大腦帶往認知偏差。愚蠢是人類的天性,沒有例外。 「世人終將找到荒誕的醇酒和冷漠的麵包來滋養自身的偉大」 – 阿爾貝·加繆。
  • 科學家記錄到:記憶新事物如何改變大腦結構(圖)
    變化:研究人員記錄大腦新神經突觸如何形成,以及當大腦學習某些新事物時大腦結構所發生的變化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已觀測記錄到當大腦學習新鮮事物形成新記憶時,大腦結構的變化狀況。這項研究顯示大腦記憶系統是如何運行的,甚至可能導致恐懼症和痴呆等狀態的消除。該研究是由義大利、德國和瑞士神經系統科學家組成的一支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完成的。由於恐懼等一些記憶可形成一種強烈永久性記憶追溯,研究人員證實發現恐懼症和焦慮症狀的分子基礎。他們通過研究老鼠觀測到其大腦細胞釋放的信號能夠激發即時和長期記憶儲存。
  • 科學家說「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10%」是個假的,大腦其實更神奇
    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帶領讀者進入大腦,去看看感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等)、情緒(喜怒哀樂)、記憶、學習、創造等過程在大腦裡是如何發生的。l 為什麼難過的時候,哭完了會好受一點?l 意識是什麼?你怎麼知道「我是我」?
  • 大腦中有導致恐懼記憶反覆的神經元:有助於治療焦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是導致恐懼記憶突然反覆出現的原因(人類大腦中最神秘區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究者就某些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