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恐懼,享受演講,從心理學和進化論角度解析「演講恐懼症」

2021-01-10 黑夜傳說house

有的人上臺演講和發言的關鍵時刻,經常會出現不自覺的手腳發抖,吐字不清,氣短等現象,這類現象被稱為演講恐懼症,在進化論和生理學對演講恐懼症都有相應的解釋。

進化論解析演講恐懼症

對於沒牙沒爪的老祖先來說,處於以下的任一情況,就意味著他們處於被狩獵的情況之下,他們會感覺到危險:(1)孤立無援;(2)身處於空曠、無遮蔽的場合;(3)視線逆光,這種情況下,對方看你很清楚,你看出去一片黑;(3)站在一大群盯著你的生物前方。

演講或者發言在字面上完全符合(1),(2),(4),但其實第(3)點也是符合的,因為在演講或者發言的時候,講的人被臺下所有人關注,相當於處於聚光燈下,人緊張或者焦慮時候,會刻意逃避觀眾的視線。

雖然現在已經不是原始社會了,但是這種對危險的應激反應卻通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和基因遺傳,留存在我們的身體裡了,演講或者發言會觸發這種危險機制。

這種機制會促使我們逃離危險,產生的反應就是我們的心跳會加速,血液主要被調動到手和腳,這種現象在遠古的作用是,手可以拿武器,腳可以跑得更利索,逃生的希望更大。所以我們上臺演講和發言的關鍵時刻,經常會出現不自覺地手腳發抖,吐字不清,氣短等現象。

心理學聚光燈效應解析演講恐懼症

康奈爾大學季洛維奇教授和薩維斯基教授提出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

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

這種聚光燈效應的表現形式是,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比別人實際給予的關注,要多得多。

演講或者發言的時候,我們被臺下的所有人盯著,激動又緊張的情緒會讓我們肢體顫抖。然後我們又擔心自己發抖的慫樣被臺下的人看到,於是便進一步放大了自身的錯誤,發抖得更加厲害了。

自此,緊張—聚光燈效應—犯錯—更緊張的閉環效應就形成了,於是就出現了手腳發抖,吐字不清,氣短等現象。

如何克服演講恐懼症呢?

關於如何克服演講恐懼症,很多演講大師會告訴你各種方法,比如心理暗示、演講前深呼吸、注視對你微笑的和聲音洪亮等,但其實一番嘗試後,你會發現其實這些措施沒有任何作用,只是浪費你的時間,而且還會打擊個人自信心。

富蘭克林·羅斯福說過:我們唯一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當我們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克服演講恐懼症」時,其實我們的焦點集中在關注「恐懼」本身,而不是「演講」本身。最好的例證就是,很多人知道了自己有演講恐懼症,每次演講前都會擔憂演講恐懼症發作,結果就是演講無法進行,更加恐懼,上臺的時候表現一次比一次糟糕,進入了聚光燈效應中的閉環。

人的注意力很難做到一心二用,當我們把精力放在「恐懼」上,何談關注「演講」,更不用說做好演講了。所以演講恐懼症的解決辦法在於把注意力放在演講上。

(1)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即興演講之外,我們都有機會為演講這件事情做充分的準備,比如:查閱相關資料、準備吸引人的小素材、準備PPT、準備演講稿等等,把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就越不會因為恐懼而忘記演講內容。

(2)嘗試忽視恐懼,直到恐懼失去攻擊力。一個人在某一時刻,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如果一心二用,把注意力同時放在「恐懼」和「演講」上,最終只會把事情搞砸。很多演講高手說,一開始他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但是演講5分鐘後,這種恐懼感就消失。恐懼消失的根源就在於他們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在演講這件事情上了。

(3)多次練習跨越演講恐懼症。一開始在幾個熟悉的人面前演講,不斷提醒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演講上,可以只講2-3分鐘。感覺越來越好後,就逐步提升演講的時長或者增加演講的對象數量。

就像老虎看見羊的第一反應是逃跑,其實羊的內心也有恐懼反應,也會顫抖。但是這種逃跑的意識和動作已經成為它的本能,而我們多次練習演講的動作就是為了把「適應演講,做好演講」變為我們的本能。、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享受演講,更好地用演講展現自己的才學和能力,取得學業和事業的成功。

相關焦點

  •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解讀你的女朋友為何愛買包
    《進化心理學》是一部講人類在進化歷程各種心理如何產生的書,看完後你會發現很多事都可以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一下,比如:女人為何熱衷買包,大多數人為何會有演講恐懼症,父母為何願意對撫育的子女付出,子女為何到一定年紀會有離家闖蕩的衝動,街頭混混和專家教授在各自地位、聲望和社會支配有何相似和不同之處。
  • 從電影《國王的演講》看如何克服演講的恐懼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演講前夕,尊貴的王爺蜷縮在妻子旁,茫然四顧,絕望地像個交白卷的小孩,這一幕可以看到只要是人都恐懼當眾演講,連國王也不例外。有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最害怕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當眾演講,第二位才是死亡。美國的教育和文化很多時候都在鍛鍊學生的演講能力,在這種環境下,人們還對公眾演講這麼懼怕,由此可見,當眾演講確實是讓人害怕但又不得不學的一門技能。
  • TK教主講故事:我的黑客進化論(演講全文)
    會上,這位對安全技術頗有研究的"TK教主"通過幾個小故事,向大家講述了他眼中的"網際網路安全人才進化論。"以下是TK演講全文: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講的內容叫「安全人才的進化論」。信息安全的攻防對抗本質上是技術的對抗和人才的對抗。在這個戰場上,如果你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和人才,就可能連對抗的入場券都沒了,根本沒有辦法去對抗。在剛才的案例中,美國在二戰時期那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非常強大,但即使如此,缺乏剛才所說的技術,首先發現不了敵人的竊聽器,別人幫他發現了,他還是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
  • 人類心理真的會進化嗎?初論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局限
    思考三、決定論與自由意志進化心理學強調進化形成的心理適應器及環境輸入決定了人的行為,忽視了自由意志的影響。哲學上存在不相容論到經典相容論再到新相容論的思辨,新相容論認為決定論與自由意志是相容的:在決定論的背景下,我們仍然具有自由意志。進化心理學家們對於心理機制的看法確實是一種新思路,但問題在於進化心理學將全部人性歸因於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所帶來的問題:忽略了人類意識抑或人類理性的作用。人類擁有意識,擁有理性,具有反思的能力。
  • 怎樣看待密集恐懼症 消除密集恐懼症的3個方法
    下面的這種克服密集恐懼症的方法是基於如何讓人去接受這一個出發點。先來分析病人的逃避心理,比如患有密集恐懼症的人都無法忘記蓮蓬圖和琵琶蟾蜍的可怕圖象,這些均他們心中想起來都會發抖噁心的夢魘。其實當你一再地想把它們從記憶中淡漠,說明它們在你心中已經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這種感覺一旦被外界別的物體激起還是會引來無窮後患。   該怎樣看待密集恐懼症?
  • 密集恐懼症究竟是什麼在作怪?終於知道了
    這種恐懼通常由特定的視覺刺激引發——當看到具有密集孔洞結構的物體(尤其是當孔洞出現在人體皮膚上)時,密集恐懼症者會感到厭惡,並可能引起恐慌或偏頭痛等症狀。儘管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看到的密集孔洞都是無害的——比如蓮蓬、肥皂泡等等——這些圖像卻切實影響到了密集恐懼症者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很長時間裡,密集恐懼症只是作為捉弄人的把戲和吐槽的對象存在。
  • 密集恐懼症:或是進化的饋贈,源於人類對有害生物的趨避效應
    儘管這些本科生沒有一個人是密集恐懼症者,但他們給兩組圖片觀感的平均打分明顯差別很大,分別為-0.42和0.53(p﹤0.0001)。也就是說,引發密集恐懼症的圖片也會讓非密集恐懼症者感到不舒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圖片會引起「恐懼」呢? 這時,有一個受試者的描述給了科爾很大啟發。
  •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在可怕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會產生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力量,在溫和的環境下這種巨大的力量是不可能出現的)和一種被稱為內啡肽的激素(也與鍛鍊和積極情緒的增強有關)。2008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大腦充斥著多巴胺也與老鼠的恐懼和偏執行為有關。
  • 你有密集物體恐懼症嗎?
    然而從臨床醫學的角度,所謂「恐懼症」的說法並不存在,這個恐怕「密恐」本身也沒有想到,這麼讓人不愉快竟然還不算是一種病?是要鬧哪樣?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恐懼」是一種心理亞健康的表現,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那麼人為什麼會對密集物體產生過激的心理反應?請心理諮詢師幫我們分析分析。
  • 神秘的深海恐懼症你有嗎?
    海洋是許多美麗詩歌、歌曲和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但對另一些人來講,這是一個巨大、古老的「水夢魘」,神秘而可怕的深海能夠將毫無防備的人們吞噬,一些人患有深海恐懼症(thalassophobia),這是一種對大而深的海洋持久、強烈的恐懼。
  • 密集恐懼症,到底是病還是「矯情」?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會具有這討厭的密集恐懼症呢?科爾和他的研究小組,向我們揭露了密集恐懼症的可能來源。 什麼樣的圖像會造成恐懼? 一般來說,有毒的動物(以及它們的模仿者),大多具有鮮明的色彩和斑塊,這在生物學上被稱作警戒色,用來警告可能的入侵者自己不好對付。通常人們只是注意到鮮明的色彩,但忽視了警戒色具有的紋理。
  • 演講技巧:20個讓你不再懼怕英語演講的利器
    下面這些演講技巧對於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群尤其適用。20個簡單又奏效的小技巧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演講者。   1.Talk about what you know.   講你所知。   如果可以的話,選擇一個你熟悉和喜歡的話題,這樣的話,你對這個話題的熱情就會感染底下的觀眾,同時對於觀眾拋出的問題你也不會那麼緊張。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叄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微笑在這個歲末巧合地同時刷屏,後者本來與教育無關,在傳播中突然「出圈」了。對於當下的教育生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真心贊同。清華大學教授劉瑜近日一段演講被刷屏,指責者不少。
  • 昆蟲恐懼症:對昆蟲的恐懼
    它被稱為一種特定的恐懼症,一種專注於某個特定對象的恐懼症。昆蟲恐懼症是一種最常見的特殊恐懼症。恐懼症是壓倒性的,會引起嚴重的焦慮。這和簡單地不喜歡昆蟲或是在一個人匆匆經過的時候被嚇到是不同的。昆蟲恐懼症的症狀是什麼?與對昆蟲的恐懼或厭惡不同,昆蟲恐懼症患者對昆蟲有一種非理性的恐懼。患有恐懼症的成年人通常理解害怕沒有實際危險的東西是不合理的。
  • 被罵矯情和過激的密集恐懼症,可能讓我們更好地活到了今天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你可能無法想像去年iPhone 11 Pro發行的時候,有不少用戶因為「浴霸式攝像頭」而評論說這引發了他們的密集恐懼症。所以從這一角度看,密恐人群真的失去了不少享受生活的機會。這不夏天到了,江南採蓮時「蓮葉何田田」的場景在他們眼中可能並沒有那麼詩情畫意。
  • 自卑、敏感、不敢說話……社交恐懼症的絕望你了解多少?
    孤獨即自由,享受這樣的時刻。 對於上述體驗,小編完全能感同身受,因為自己也是喜歡獨處並享受私人空間的人。不過這些狀態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 那麼在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的現在,總是會聽到有人在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 神秘的深海恐懼症:甚至看到照片中的海洋也會極度焦慮
    因此,深海恐懼症患者到遊泳池玩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深不見底的墨西哥海灣深水域遊泳是不可能的,然而,深海恐懼症極其罕見,相關患者的人口統計不得而知,但據信全世界至少有數萬人患有深海恐懼症。《心理學前沿雜誌》一項研究報告稱,深海恐懼症患者數量遠低於水恐懼症患者,後者影響著全球2-3%人口(大約1.4億-2.1億人)。
  • 密集恐懼症究竟怎麼回事?
    (點紅字直接取閱)一文中,我們了解到,人類產生厭惡感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其實可以將其理解為躲避疾病的適應性反應,畢竟,如果你敢搜索「天花」這種病的圖片就會知道,密集恐懼症即便還未得到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認可,但自稱自己是密恐者的可大有人在……可是,如果密集恐懼真的是一種人類自我保護的方式,某種意義上就不能將密恐稱為病症了。
  • 被忽視了的選擇恐懼症
    ,其實這大多只是賭徒心理而以,不過由此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選擇恐懼症。相信我們身邊都有許多有選擇恐懼症的人,也許我們自己也是。糾結半個小時,也選不出要吃什麼;翻遍無數店鋪,還是挑不出要買的衣服;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們總是一團漿糊,然後以選擇恐懼症來一言概括。但仔細想想,選擇恐懼症真的只是不知發何選擇這麼簡單嗎?
  •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析《尋夢環遊記》:家庭和夢想要如何取得平衡
    從進化心理學解析"夢想"與"家庭":二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家人"和米克的音樂"夢想"到底哪個重要?這個問題可以先看看進化心理學家對這兩個話題的解釋。從進化的視角看,後代的形式是父母的載體與延續,父母通過子女來傳遞基因。如果沒有後代,沒有子女,個體的基因很快就會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