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做個小測驗吧。
盯著下面這個蓮蓬看10秒鐘。10,9,8,7……
第一次露臉的蓮蓬[2]
你有沒有感到頭皮發麻、胃部翻騰、皮膚瘙癢?
如果有的話,你可能是個密集恐懼症「患者」。(但我保證下文中的圖片,除了蓮蓬外,不會有很過分的讓你感到厭惡的圖片了)
如果沒有,來,握個手!我們可以愉快地搞清楚、弄明白密集恐懼症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了。
密集恐懼症者的自我覺醒
密集恐懼症,英文名字叫trypophobia。
說來你可能不信,這個詞語是到了21世紀才被創造出來的。
2005年,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網絡上。起因是愛爾蘭的一位論壇女博主想用一個簡單的詞語表示「對孔洞的恐懼」。
她起先用了trypaphobia,後來跟牛津英語詞典的工作人員探討後,最終確定了trypophobia這個詞。其中,trypo源於希臘語τρ πα表示「孔」,phobia來源於phóbos,是「恐懼」的意思[1]。
四年之後,密集恐懼症突然就在網上火了起來,一時間自稱「患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突然從世界各地出現了。他們還有一個專門的網站(trypophobia.com),匯總各種各樣的密集恐懼症相關信息。
創建這個網站的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學生,安德魯斯(Masai Andrews)[2]。他還在Facebook上創建了一個討論小組,供密集恐懼症者吐槽和交流。
目前這個討論小組還很活躍,時不時就有人吐糟幾句
安德魯斯的初衷很簡單:密集恐懼症者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分享各自的密集恐懼症信息。
除此之外,安德魯斯還希望未來有一天,科學界至少能把「對孔洞的恐懼」當做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可是在這之後的好幾年裡,沒有科學家把密集恐懼症當回事兒,有的只是密集恐懼症者們的自嗨。
就連有人在維基百科上創建的「密集恐懼症」這個詞條[3],也,被刪除了!
理由是:這可能是個惡作劇,胡說八道、毫無意義。
trypophobia詞條被刪除的理由[3]
不過現在你再去翻一下維基百科,裡面已經有「密集恐懼症」這個詞條了,而且內容還不少。
密集恐懼症終於翻身了!
這自然離不開密集恐懼症者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安德魯斯的期許也總算得了到科學界的回應。
先鋒科學家的深情回應
2013年,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心理學家科爾(Geoff Cole)發表了世界上首篇關於密集恐懼症研究的論文[4]。
他發現有16%的受試者是密集恐懼症者。
有意思的是,科爾也自稱是密集恐懼症者,他還為此代言:「也許你還沒聽說過,但密集恐懼症是最常見的恐懼症。」[5]
Geoff Cole[5]及第二次露臉的蓮蓬
起初,科爾在Facebook上看到有人這樣描述自己的密集恐懼症:我受不了那些小的、不規則或不對稱排列的孔洞,這讓我想吐、想哭,我覺得渾身上下都想顫抖……
作為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年輕的心理學家,科爾覺得有必要搞清楚那些引起密集恐懼症者不適的圖像究竟存在哪些共同特點。
於是,科爾和他的同事就找來了286名成年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195人,他們的年齡在18-55歲之間。
科爾讓這些受試者觀看下面這幅蓮蓬的圖片,共有46名受試者(16%)發生了密集恐懼症反應,其中有10名男性和36名女性認為下圖的蓮蓬讓他們感到厭惡。
第三次露臉的蓮蓬[4]
接下來,科爾從trypophobia.com這個網站中,選取了76幅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片。科爾還很善良,沒有選擇那些在人類皮膚上出現的孔洞,因為據密集恐懼症者反映,此類圖片會引起極度不適。此外,科爾還從谷歌上選擇了76張與密集恐懼症無關的圖片作為對照。
經過一系列分析後科爾發現,與對照圖片相比,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片在中等範圍空間頻率(一個衡量圖片重複性空間特徵的指標)上,具有更高的對比度。這與引起某些人偏頭痛的高對比度的條紋圖案有相似之處。
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像特徵[4]
圖中實線是對照圖片,虛線是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片
隨後,科爾又在自己的學校裡招募了20名本科生,讓他們去看隨機播放的50幅引發密集恐懼症的圖片和50幅對照圖片,並給每一幅圖片的觀感打分,從-5分(最不舒服)到5分(最舒服)。
儘管這些本科生沒有一個人是密集恐懼症者,但他們給兩組圖片觀感的平均打分明顯差別很大,分別為-0.42和0.53(p﹤0.0001)。也就是說,引發密集恐懼症的圖片也會讓非密集恐懼症者感到不舒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圖片會引起「恐懼」呢?
這時,有一個受試者的描述給了科爾很大啟發。他說一些動物也會讓他感到不適,比如藍環章魚——世界上最毒的動物之一。
圖源:pixabay.com
於是,科爾搜集了網上流傳的「十大最毒動物」的圖片,分別是藍環章魚、箱型水母、巴西遊走蛛、以色列金蠍、內陸太攀蛇、眼鏡王蛇、大理石芋螺、箭毒蛙、河豚魚、石頭魚。
同樣的,科爾還選擇了一些類似無毒的章魚、蜘蛛、水母、蛇和青蛙等圖片作為對照。
與之前的實驗做了同樣的處理和分析後,科爾發現,與那些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片一樣,有毒的動物圖片也在中等範圍空間頻率上具有更高的對比度。
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像跟有毒動物具有共同的視覺特徵,這就有意思了。
結合之前一些有關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科爾大膽推測:密集恐懼症可能源於人類對有毒動物的趨避效應。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那些能夠發現有毒生物體的人類獲得選擇優勢生存下來。所以,柯爾認為:「每個人都有密集恐懼症的傾向,儘管有些人可能並不知道。我們會害怕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曾傷害過我們的事物並保持警惕,這是人的天性!」[5]
除此之外,科爾的研究還表明,並非一定是有孔洞的圖案才會引起密集恐懼症,只要是具備了上面所說的圖像特徵都有可能引起密集恐懼症。
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6]中,科爾和他的同事還專門制定了一套問卷,包含了17項量表來評估密集恐懼症。結果證明這份問卷具有高度的內部一致性和聚合效度,特異性和敏感性都很高。
科爾在這次的研究中也發現,儘管有孔洞的圖像是引起密集恐懼症的主要類型,但是凸起的簇集圖案也有可能引發密集恐懼症,比如下面這樣的圖片。
這不就是鼓起來的小球麼[6]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做了這些研究後,科爾的密集恐懼症也被治好了。他的方法非常簡單粗暴:一直看這些圖片,直到看到脫敏為止。
所以,他強烈推薦密集恐懼症者試一下親測有效的暴露療法。
厭惡大於恐懼
可以說科爾的研究開啟了密集恐懼症的科學探索,但是,科學界對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能否算作恐懼症(phobia)還存在很多質疑。
按照第五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描述,恐懼症是對某一特定事物或情況,產生顯著且持續的恐懼和焦慮;並且必須滿足「嚴重幹擾人的正常生活」這個條件,才能算得上恐懼症[4,7]。
然而一項研究[8]表明,在面對到孔洞刺激圖像時,60.5%的密集恐懼症者主要的反應是厭惡(disgust),僅有5.1%的人主要反應是恐懼(fear)。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表示:如果人們只是對小孔洞或其他刺激圖案感到厭惡,但並不影響其正常的功能,這就不能算作恐懼症[7]。
2017年,華中師範大學的Wang Can、浙江大學的Zhao Zhuoran和鄭州師範學院的Jin Zheng發表了一篇論文[9],論文題目就是《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嗎》,表達了他們對密集恐懼症作為恐懼症的質疑。
即便如此,密集恐懼症者也無需悲觀。
沒有被收錄到DSM-5中並不代表科學家們就不關注密集恐懼症了,相反,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漸多了起來。例如,探究密集恐懼症的起源就是一個比較熱門的研究方向。
源於對寄生蟲和傳染病的厭惡
上文中我們提到,科爾認為密集恐懼症源自我們對有毒動物的趨避效應。
2018年,英國肯特大學的研究者又提出了新的觀點:導緻密集恐懼症的,是我們對寄生蟲和傳染病的厭惡[10]。
在這項研究中,根據一定的入組排除標準,研究者招募了255名成年密集恐懼症者和182名大學生作為對照,對這些受試者進行了測試。
他們從trypophobia.com網站上選擇了16幅圖片,其中8幅圖片跟疾病有關(比如天花導致的疤痕、一群吸飽了血的蜱蟲),另外8幅圖片與疾病無關(比如蓮蓬、充滿孔洞的磚)。此外,研究者還選擇了16幅圖片作為對照。
結果發現,密集恐懼症者和對照受試者都對疾病相關的簇集圖片感到非常不舒服,而只有前者對與疾病無關的簇集圖片感到非常不舒服。
不管有無密集恐懼症,疾病相關的圖片都讓人感到極度厭惡
灰色代表對照組,黑色代表密集恐懼症者[10]
研究者還發現,不論有沒有密集恐懼症,受試者對相關圖片的感受更多的是厭惡而非恐懼。這再次表明,密集恐懼症算不上「恐懼症」。
灰色代表恐懼,黑色代表厭惡
左邊兩組是密集恐懼症者,右邊兩組是對照組[10]
研究者認為,許多致命的傳染病,比如天花、風疹、斑疹傷寒、猩紅熱和麻風病等,都會在患者皮膚上形成不規則或大致呈圓形的膿皰團。
當人類或者其他動物的皮膚出現不規則的圓形簇集圖案時,極有可能意味著病原體的出現,那些能發現此類線索的人就會主動逃離,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
因此,密集恐懼症出現的原因可能是,人類在進化上傾向於獲得對簇集圖像、尤其是出現在皮膚上的簇集圖像的厭惡,並避而遠之,這是正常適應性反應的一種誇大和泛化。
寫到這裡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說白了,從進化上講,密集恐懼症是好事兒啊!密集恐懼症者說不定具有進化優勢呢!
至於有沒有治療密集恐懼症的特效藥,很抱歉,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也許,真的可以試試科爾推薦的暴露療法。
總而言之,別沒事兒嚇唬自己是這個症、那個症的「患者」了,密集恐懼症不過是我們對大自然的適應而已。
本文作者 | WXY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