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些社交媒體上,大量網友扎堆討論自己對蓮蓬的恐懼,這些網友一邊恐懼一邊不停的互相安利,從而產生了一個由希臘文構成的新詞彙Trypophobia,即中文的密集恐懼症。但事實上Trypophobia的直譯應該是hole fear——孔洞的恐懼,所以最標準的稱呼應該為「孔洞恐懼症」。
給你一把密集的瓜子你會恐嗎?當然不會!不過既然已經約定俗成,下文我依舊會稱其密集恐懼症,我只是想說明引起不適的並不是密集,而是孔洞。
最開始的時候心理學家普遍把密集恐懼症當做「特殊恐懼症specific phobia」的一種,特殊恐懼症包括蜘蛛恐懼症、恐高症等等,但後來發現這兩種明顯的區別,因為密集恐懼症首先引起的是噁心、起雞皮疙瘩等,這個和一般的恐懼有相似性但並不相同,所以比「孔洞恐懼症」更標準的翻譯是「孔洞噁心症」。
在最初把密集恐懼症當做特殊恐懼症對待時,遺傳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我們的原始基因中基於對幾何形狀的有毒生物的恐懼。但馬上發現了問題,因為有很多連毒蛇毛蟲都不怕的人,卻依舊帶有密集恐懼症,所以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接下來在給號稱不具有密集恐懼症的和有密集恐懼症的兩組人員測試中發現,號稱不具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在面對人體相關的孔洞時依舊會引起不適,而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即便是一個蓮蓬、一個蜂巢都會汗毛豎起,所以大家可能只是程度不一樣,但都是密集恐懼症。
既然大家統統中招,就可以找到共同點了,我個人認為:密集恐懼症並非後天習得,而是牢牢嵌入我們基因,但這並不是用來防禦毒蛇蜘蛛,而是用來防禦人類。因為這些孔洞太像帶有傳染病或寄生蟲的人類皮膚,比如天花、麻疹、梅毒、皮蠅等。
皮膚過敏
不難看出,那些病灶出現在皮膚上的傳染病都和密集恐懼症上的孔洞有驚人的相似,所以密集恐懼症所帶來的噁心本身並不是病,而是一種我們進化出來的自我防禦機制,讓我們主動遠離病原體,我們應該感謝它。
有意思的是,最新發現其實「更密集」未必能帶來「更噁心」,最噁心的一般是中低密度結合高對比。同時,各項研究還表明,女性對密集恐懼的反應明顯高於男性,但具體因素依舊不詳……
目前並沒有治療密集恐懼症的方法,當然也無需治療,已知唯一可以克服密集恐懼症的辦法不是躲避,而是反覆觀看……
密集恐懼症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遺傳性獲得,還有更多的迷團需要我們去打開。
最後大家可以點擊放大圖片、長按二維碼加我一下,平時便於諮詢和交流:
了解更多醫學知識,保護好自己
▼▼▼
推薦閱讀
先凍死自己再靠憋尿復活,為了過冬動物用上了超能力
輸的比國足慘多了,人類1-10被星際2人工智慧碾壓
天天念叨「盤他」,你知道該怎麼盤嗎?
答對一半就算你是考試鬼才,就這24道題我想了一年
雞頭上裝個攝像頭竟能拍出大片?網友:正宗攝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