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在之前《特嚴肅:厭惡感使我們成為了人?》(點紅字直接取閱)一文中,我們了解到,人類產生厭惡感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其實可以將其理解為躲避疾病的適應性反應,畢竟,如果你敢搜索「天花」這種病的圖片就會知道,密集恐懼症即便還未得到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認可,但自稱自己是密恐者的可大有人在……
可是,如果密集恐懼真的是一種人類自我保護的方式,某種意義上就不能將密恐稱為病症了。
文/Sarah Gibbens
譯/Charlene
校對/藥師
原文/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7/07/trypophobia-fear-of-holes-study-spd/
本文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由Charlene在利維坦發布
湊近看看長熟的和未成熟的睡蓮蓮蓬。這種植物的照片常在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群間傳播。攝影:George Grall,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大概屬於那些你未聞其名、但在網上最受關注的恐懼症之一。這個詞源於希臘語,由「trypo」(意為boring holes:「孔洞」)和「phobia」(意為fear:「害怕,恐懼症」)兩部分構成,合起來指:看到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小洞或小包塊便會感到恐懼。
約在2009年,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SUNY-Albany)一名學生創造出這個詞,當即該詞便成為流行詞彙。這名學生還創建了對各種奇怪的「病症」進行自我診斷的Facebook專頁。自那時起,人們對這種現象就興趣大增。
在Reddit、Instagram和Facebook上有一些論壇,一堆幸災樂禍的人聚在一起吐槽他們厭惡的東西,其中就包括一些明顯會讓人產生密恐症的圖片。
(我在推特上分享了一張蓮蓬圖片,下面就出現了各種評論,有人不懂為什麼這種圖片會讓某些人看著難受,還有人則是覺得特別厭煩讓我趕緊撤下來。)
這個術語並未得到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認可。心理健康專家也在爭論這種苦惱是否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恐懼症,還有些人呢,則是越來越頻繁地給其貼上特異性、反常行為的標籤。對於那些聲稱這種照片會引起輕微不適甚至是嘔吐等反應的人們來說,他們對此產生的恐懼,絕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診斷出來的。
有研究者認為,對密集孔洞的厭惡屬於一種進化性適應。圖源:unilad
2013年,在一項標題簡稱為「孔洞之懼」的研究中(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3484937),兩名來自英國埃塞克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ssex)的研究者首次從學術角度上探索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恐懼症。在抽樣對象中,他們發現被測的286名成人中有16%對這種孔洞式圖案會產生生理反應上的嫌惡。他們猜想可能是因為像蜘蛛、蛇和蠍子這樣一些潛在致命性的動物,和孔洞包塊圖案有著相似特徵,所以某些人產生的嫌惡感屬於一種進化性適應。
英國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Kent)刊登於《認知與情感》(Cognition and Emotion)雜誌的一項新研究,則提出另一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密密麻麻聚集的小孔洞會有如此劇烈的負面反應。
(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2699931.2017.1345721)
「眾所周知,通過產生『厭惡』這種情緒,我們對傳染病和病原體會退避三舍,從而避免自身受傷害,」研究報告作者湯姆·庫普夫(Tom Kupfer)說。「人們對這些圖片的反應似乎是一種疾病逃避反應。」
換言之,那些害怕看到密集小孔洞的人,會對易在人群中傳播的寄生蟲或是疾病產生一種焦慮感。研究者推理說,密集的小孔洞在諸如天花、麻疹和斑疹等疾病中都有所呈現,使得密集恐懼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相似圖案也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理論測試
為測驗他們的假說,研究人員招募了300名自我診斷患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均來自網絡論壇;此外還請來了300名自稱沒有密集恐懼症的大學生。然後兩組被測人員觀看了16張圖片——其中8張是關於團塊狀聚集的患病部位,還有8張是和疾病無關但是帶有密集簇擁狀的孔洞或包塊的圖像,例如蓮蓬和磚塊上的鑽孔。
兩組人員都稱看到呈密集簇擁狀的患處部位覺得噁心,但只有密集恐懼症這組覺得與病患無關的那些圖片也同樣讓他們感覺不舒服。感到不舒服的那組人員稱,他們覺得很噁心,還有一種比害怕狀態下更劇烈的毛骨悚然感。因為相對於害怕,被測者更多說的是感到噁心,所以研究人員推論說,對疾病的厭惡比之前猜想對於致命動物的懼怕更有可能導致恐懼症。
咖啡上漂浮的氣泡也可能會引發輕度密集恐懼症。 圖源:pic.twitter.com/ltafP3wykB
— Ø (@omarism) May 11, 2016
咖啡泡沫是研究測試中較常見的密集恐懼症導火索之一。
卡羅爾·馬修斯(Carol Mathews)是佛羅裡達大學的一名精神病學教授,專門研究焦慮症。她解釋說,有一大理論可以解釋人們為什麼會產生恐懼症:這是由人們對危險事物的厭惡逐步演變而成的。害怕蛇、蜘蛛或是高處,像這樣一些最常被報導的恐懼症,可能就是通過對危險情況形成反感而變作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這一論說的主要觀點就是,所有恐懼症某種程度上都源於一種進化性適應,」馬修斯說。「(密集恐懼症)貌似確實真實存在。」
「它並不同於我們在診所裡看到的病人需要進行治療的病症,」她補充道。
有很多密恐者對草莓也有厭惡感。圖源:unilad
恐懼的解析
雖然很多恐懼症對人能起到一種保護作用,但人害怕的對象幾乎是無所不包。網上有份《恐懼症清單》,將所有的恐懼症都編入目錄,從害怕聽見電話鈴聲到害怕看見雲朵,全都悉數列出。否認密集恐懼症是疾病的普遍論據之一是:因這種害怕看到密集孔洞的情形在網上越傳越廣,人們受其影響在潛意識裡也認為那些帶密集孔洞或包塊的圖像很招人噁心。
「就像很多其他事物一樣,或許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了,但藉助網絡,知識傳播得更為容易,於是慢慢就成了人所共知的事情。」馬修斯說。
雖然她覺得害怕寄生蟲或是疾病是個很有趣的假設,但她說要完全弄懂這種情況,目前所做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thegoat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