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蓬頭、蜂巢、癩蛤蟆……
■ 新快報記者 陳斌/文(圖片來源果殼網)
看到某些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物體就渾身難受?當一些過於集中的孔洞如蓮蓬頭、蜂巢、癩蛤蟆的背部等等,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就非常不舒服?甚至集中出現的小水泡,都會讓你覺得不自在?
你也有類似的經歷或感受?那麼你一定對這個名稱並不陌生,甚至會被時常掛在嘴邊,那就是「密集恐懼症」,也稱「密集物體恐懼症」。
1
對某種未知的焦慮
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很多人被「密恐」所困擾,不過一般人多數都能控制住情緒,不一定會被生活中偶爾遇見的「密恐」影響到正常生活,有些人的反應則可能相對激烈,當看到甚或聽到某些密集物體都可能渾身起雞皮。
然而從臨床醫學的角度,所謂「恐懼症」的說法並不存在,這個恐怕「密恐」本身也沒有想到,這麼讓人不愉快竟然還不算是一種病?是要鬧哪樣?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恐懼」是一種心理亞健康的表現,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那麼人為什麼會對密集物體產生過激的心理反應?請心理諮詢師幫我們分析分析。
我們知道,人的基本情緒類型有七種:喜、怒、哀、樂、悲、恐、驚,其中,恐就指恐慌、恐懼、害怕、擔心、擔憂、畏懼等情感。
大多數人都曾經會有過類似的情感體驗,即見到過於密集、集中的物體、物質,會產生明顯的不適感,通常我們稱其為「密集物體恐懼症」。
但為什麼我們會對這些密密麻麻的東西產生不適感呢?
這可以理解為是人的一種本能的恐懼心理,因為孔洞的另一面,我們看不到、看不清,那麼這種看不到、看不清會引發人對於未知的東西的害怕、擔心,並因此產生焦慮,這是密集物體恐懼症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恐懼,源於未知,源於不了解。
2
沉澱於基因中的記憶
正常情況下,人並不會因為這些密集的物體所帶來的不適感而妨礙正常生活,通常就算是被這些不愉快的東西「刺激」了一下,過了也就過了,雖然「毛骨悚然」甚至渾身起雞皮,也只是一時間。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們,根據現有的實驗及實踐經驗,密集物體所引發的不適感,首先與「集體記憶」(基因)有關。
「集體記憶」,可以理解為來自「遠古」的記憶,即人類的祖先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於密集物體的恐懼記憶,這一恐懼記憶來自可能對他們產生的傷害或威脅,相對密集形態的事物(物體),為實現自我保護和警戒其它生物的功能,會在進化中保留甚至加強密集形態的變化。
例如在遠古時代,常常與危險的蟲卵、被毒物沾染後皮膚隆起的皰疹、各種病症之後殘留下來的皮膚坑洞、群居的昆蟲,還有那種「不辨別的混亂感」如某些昆蟲的密集毛髮、肢體等,以及弱勢(自己單人)面對強勢(密集物體)時的壓力感等聯繫緊密,這些生存經驗和經歷沉澱在人類的潛意識當中,迫使我們的身體做出本能的反應,如噁心、恐懼、頭皮發麻甚至可能引發嘔吐,用這些方式讓我們遠離可能致病的毒物。
人體的基因對於密集物體的影響,就在於提醒人們警覺,預示著可能的危險,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集體無意識」,就是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那麼放到密集物體的恐懼記憶上,也是無數同類型經驗經過代代相傳,以「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澱在人的大腦組織中,一旦人們再次看到同類型事物,這記憶就會被激活、被喚醒,從而產生身體上的不適感。
而且從進化的角度,幾乎所有能引起人們噁心反應的東西,都能引發對疾病的聯想和害怕,密集的小洞、麻子般的小點,同樣容易讓人聯想到不正常的危險信號,激發強烈反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
個體的心理暗示
如果你曾經被某種物體傷害過(即以往的恐懼經驗),那麼這經歷就是屬於你的的個體化創傷經歷,同樣會對你造成直接的心理影響,對恐懼會進行加工和深化記憶。
這種個體的創傷經歷,往往可能由本身並不具有危險性的密集事物如向日葵、蓮蓬頭等,聯想到其它可能會對人有威脅的事物,從而引發恐懼心理,進而引起身體的反應,例如眾所周知的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對個體化創傷經歷的最直接描述。
人們經歷過的各種恐懼和恐怖經歷,其實都會成為加工素材,在特定的環境下被放大,讓人感覺不適。另一方面,心理暗示也會不斷提醒人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明知道這些東西會讓自己不舒服,可心理暗示還在讓你下意識地去不斷尋找類似的物體來證明你的恐懼和不適。再加上有些人天生較為敏感,容易受暗示,聯想能力和腦補能力都比較豐富,所以也就更容易在密集物體面前產生不舒服的體驗。
當然,還有一種是故意搗亂的,就喜歡發一些密集物體的圖片來嚇唬人並以看到被嚇唬的對象發出密集物體恐懼症的相關身體反應此為樂的,則屬於另一範疇的心理問題。
本期專家
王靖賢
醫學院五年制應用心理學學士、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治療師、園藝治療師,廣東省心理學會心理治療與諮詢專業委員會終身會員、心晴門診心理中心主任。熟練運用精神分析、沙盤遊戲治療、CBT治療、繪畫治療、團體治療等方法幫助來訪者解除心理困惑,調節身心靈平衡,擅長處理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親子關係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等。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親子、情感方面的困惑想聽聽專家的分析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joyxkb@vip.sina.com。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