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愛一個人要節制,恨一個人要控制

2020-11-17 暢銷作家章巖說

據說,母猴最愛的小猴子十有八九會死在母猴的懷裡,因為母猴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抱得太緊。不要以為出發點是愛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要以為心裡想的是為他好就可以理直氣壯去幹涉。即使是人人渴望的愛,都需要有所節制,有所保留。

儒家的中庸思想之所以經久不衰,跨越2500年後仍有市場,就是因為人性中有極端的思想——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以需要中庸思想去平衡。


愛是生命的源泉,溺愛則會野蠻地限制生命的自由生長。獨生子女政策奉行之後,多少家長沒辦法擺正心愛,在對自己的「愛」前不能自已地添加了「溺」。因為對膝下一子超級愛,極其愛,勝過愛自己地愛,家長像伺候公主皇子一樣伺候子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不做家務從不讓步從不體諒他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溺愛之下,小孩子失去了充分感知世界、體察世界的機會,長成一個自私、冷漠、虛榮的人。有誰有權利全然指責孩子性格有問題?製造這一問題的人正是愛孩子的家長啊。瘋長的愛是一劑披著糖外衣的毒藥。沒有節制、沒有原則的愛野蠻剝奪了孩子深度發展的機會。最終品嘗溺愛後果的,除了無辜的孩子,還有可憐的家長。據說,母猴最愛的小猴子十有八九會死在母猴的懷裡,因為母猴太愛所以抱得太緊。


不要以為出發點是愛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要以為心裡想的是為他好就可以理直氣壯去幹涉。即使是人人渴望的愛,都需要有所節制,有所保留。

恨是愛的一體兩面,愛之深,恨之切。人們最恨的,往往不是敵人,而是背叛自己的親友。正如災難過後,人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暴行,而是好人的沉默。恨也是一股會加速生長的黑暗力量,不加控制,就會遍地瘋長。恨到極處,往往是咬牙切齒恨不得對方立刻死掉。


有這樣一個寓言,農夫家裡有一隻聰明伶俐的狗,為家保駕護航忠心耿耿,深得農夫喜歡。有一天農夫從外面回來,看見狗嘴角沾滿了鮮血,滿足地向自己走來。一時間農夫想到自己處在襁褓中的嬰孩,直覺覺得狗可能把自己的骨肉吃掉了。頓時血向頭湧,恨不打一處來,連求證的時間也等不及,掄起鋤頭一記打死了愛狗。等農夫踉蹌著腳步去看屋內時,嬰孩嘹亮的哭聲響起來了,嬰兒搖籃旁,一條斷了兩截的大蛇血流了一地。農夫的懊悔我們可以想像,卻很難原諒。

也許我們的生活還沒有發生如此極端的事情,但是細細回想來,我們恨的時候,有沒有非但不加克制,反而縱容恨這股黑暗情緒肆虐,恨到咬牙切齒,恨到不惜詛咒?


過分的愛和極度的恨,都會讓我們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會給我們原本可以平安享樂的生活帶毀滅。正是基於人性中這一天性,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中庸」之道。

中庸是偏激的良藥。當偏激衝毀我們理智的大堤時,需要中庸這塊中流砥柱來抵擋偏激帶來的瘋狂力量。做人要低調,做事要中庸。低調是自我保護,與人相處,若不低調則會遭到別人的排擠、打壓,所謂搶打出頭鳥嘛。中庸則是周全,認清環境,認清自我,考慮周到,不要偏激,這也是做事成功又不留後患的辦法。

對心中澎湃的愛或恨進行節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練就一顆忍耐的心。「過猶不及」,因此需要節制;節制則需要忍耐,苦捱著等待自己心中濃烈的情緒變淡變淺。鋼刀雖利易折斷,水流雖細能克堅。把握好度才好細水長流。


當人言及中庸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貶義。其實,中庸不是隨大流,不是睜一眼閉一眼,不是明哲保身,更不是圓滑老練。中庸是一種均衡之術,讓人學會克制內心的愛和恨,讓心中的情緒既有一個可以發洩的出口,又不至於太激烈傷害到自身。這是一種智慧,一種謀略。

與天性做鬥爭,其樂無窮。在我們認識到人性中極端的天性後,又找到克制極端這一天性的法寶,剩下的,就是操練並實現每一次克制都全勝而歸。做到中庸,才能進退自如。能自始至終中庸行事的人,必定是善於控制情緒的人;也必將善於引導他人情緒。能影響、引導別人情緒的人,做事將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版權聲明

章巖,本名張兵,人文社科類暢銷作家,擅長以創意通俗接地氣的方式解讀人文歷史。出版暢銷圖書幾十種,本文選自作者已出版作品《世界太浮躁,我們怎麼辦?》。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孔子視自己為一塊美玉,等著君王上門買,也做了自我推銷,可是賣不出去啊。生不逢時,吾道不行,孔子雖然一直有為,但找不到「位」。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子貢有一天和孔子開玩笑說,老師,我有一塊美玉,你說我把它放到保險柜裡藏起來好呢,還是找一個商家賣掉好呢?
  • 菜根譚: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人生才會順達
    從年少時,我們就應該為自己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就象我們敬愛的偉大領袖周恩來,他從小就立下了一個宏偉的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正有他如此的心胸視野,才幹出了令人矚目的豐功偉績。立身高一步,會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會讓我們站在高處看問題,視野全面,心胸開闊,不會計較眼前的小得小失,有一種站在高山之巔,「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和全局觀。「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真像曾國藩的相書說,一個人如果要想事業成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1 否極泰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 鬼谷子:學會這四點,提升自身潛力,為人處世變得遊刃有餘
    想要在這樣一個社會上站穩腳跟,並不是簡單的抱有學歷文憑、滿心的抱負就能夠獲得成功的。如果你缺乏為人處世的能力,不善於待人接物與人相處,往往難以在社會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鬼谷子是我國戰國時期的謀略奇才,他精通百家學問,更是教誨了無數優秀的學生,其中不乏一些名人大家。能夠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佔有這樣的一席之位,就可以料想到,他是一個善於處事的奇人。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認為「柔弱勝剛強」,就已經很厲害了,甚至「知其雄,守其雌」,也能讓自己的一生,無所缺失。也就是說,《道德經》中講述了許多的人生智慧。但是其中最大的智慧,既不是上善若水,也不是知其雄守其雌。那麼,哪句話才是老子所要表達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呢?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無為。
  • 為人處世,真正的聰明人,反而會有八種「不聰明」的表現,真奇怪
    為人處世,真正的聰明人,反而會有以下八種「不聰明」的表現,或者說往往有以下八種做人「心計」,早晚能混出頭,真奇怪。比如,有些事情需要看破不說破,揣著明白裝糊塗,那麼,就千萬不能自作聰明地說出來,否則就容易得罪人、傷害人,也會給自己惹來麻煩。「心計」四、丟掉小聰明,要以大局為重為人處世,對人對事,都應該從大處入手,以大局為重,而不是耍小聰明。靠耍小聰明,你或許會得意一時,但必定難以長久,且總是得不償失的。
  • 心理學:一個人,謹記這兩個為人處世原則,將來必成大器
    1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溝通,因為溝通彼此才會建立聯繫,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前途似錦。但無奈,人際關係總是很複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你想怎樣,就能怎樣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但是事實有時候總會與你的想法背道而馳。如果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彼此交往之間的尺度,就必然會遭到別人的疏遠。尤其是在當下,講究的是共同促進,當你的人緣關係處理的不妥善,就會讓別人對你失去好感。當你掌握了一定的處世規則,就會有人願意接近你,並扶持你。
  • 鬼谷子教你識人:不可深交之人,往往有以下3個特徵,要及時遠離
    所以有許多良言都在勸我們如何識別善惡之人,又如何識別君子與小人,那麼今天就和您說說鬼谷子的識人術。鬼谷子的識人術十分高明,一直到今天大家還沿用他的方法去測試身邊的人。他們是典型的自私小人,與他們合作或是交朋友,要時刻提防著自己有一天也會被他們當成流言來傳播。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悔則晚矣。所以當我們遇到喜歡說別人的私事,還愛說三道四,說無根無據之事的人,一定要遠離他們,以免自己惹上毫無意義的麻煩。
  • 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孔子曾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邊,後世座右銘即來源於此。圖為清光緒年間造銅鎏金欹器,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由此感嘆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圖為孔子觀欹器的場景。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以孔子生平為題材的連環畫。
  • 鬼谷子:心軟之人多是無福之人,牢記這3句話,福氣一天比一天多
    心軟之人往往太顧及別人,有苦不敢說,心軟的人,是最需要人心疼。可往往更容易被人利用。鬼谷子被稱為中國的"求索聖人",是與孔子、孟子、老莊齊名的思想家。鬼谷子在山中傳道,教出了蘇秦、張儀等主張"縱橫"的學生,一度影響了春秋戰國的局勢。心軟之人要牢記這3句話,夫妻會越來越多。
  • 老子闡述為人處世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很明了,他老人家在闡述為人處世之道,懂者已步入雲層,不懂者尚欠浮遊於地面。老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自逞得見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顯昭。同樣,自我誇耀的人很多,但他們最後都沒能建立起功勳,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眾人之長的。
  • 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文/二狗農村俗語是古代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話都是世人通過長時間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這些俗語對於古代生活在廣大農村的人,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指導價值。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農村。只有少量的人,是生活在城市。當然了這些話,同樣也都是適用於城市的人的。只不過這些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
  • 古人說:「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道出為人處世的道理
    古人說:「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道出為人處世的道理、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沉澱,勤勞又智慧的老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用他們的所經歷過的,所走過的,所得到的教訓,融匯成了一句句具有教育意義的俗語。
  • 曹操殺王垕:曹操最有爭議的事件,看出他的為人處世
    在他生涯中,有這樣一件事情,看透了他的為人處世。一 、曹操殺王垕曹操作為一軍統帥,而王垕作為曹操大軍的管糧官。二人發生的事情,體現了曹操的軍事才能,但也暴露了他不顧人情道德的性格。在曹操大軍行駛途中,人多糧少,途中經過之地也連遭荒旱,幾日之後糧草便消耗殆盡。此時管糧官王垕向曹操稟報稱兵多糧少,問如何解決,曹操回他說,用小斛分糧,可以解一時之急。
  • 「水低成海,人低為王」:真正的處世高手,都有這「三低」特徵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也就是說,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同理,人低成王,做人謙虛低調才是王道,做人要虛懷若谷,才能積蓄更多福氣。
  • 人一輩子躲不過的兩道坎,或許絕大多數人都「敗」在了第二道
    還因為人活一世,做人做事中過多的智慧學問,都藏在《鬼谷子》中:辨人識人的方法例如,「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藉助人外在的細節體現來推斷他的內心,辨人性格為人;講話溝通的藝術例如「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換句話說話不能愣頭愣腦,要以另一方能接納的方法含蓄而言
  • 道德經:夫妻之道,就是陰陽之道,各行其道,就是順天之道
    夫妻相處之道《孔子家語》——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夫妻相處之道,沒有不敬妻子的,沒有不愛護兒女的,更沒有歧視婦女的,不是一方壓制另一方,更不是倚強凌弱。《易經》中講的陰陽調和,剛柔並濟,也是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
  • 易經:一個人「發財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
    《易經》對後代的影響力非常的大,在當中包含了著極其豐富的有哲理的句子理論知識,不止能否用於佔卦,並且也表明了銀河系中的許多秘密,讀來使人覺得奧妙無窮。《易經》裡,寫盡了靈魂一屈一伸,陰陽平衡,銀河系轉變,人生道路為人處世之道。
  • 易經:一個人「發達」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或要來臨
    《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對後世學者的影響極大,《易經》在漢代開始,就被列為儒家經典之首,後來更是被尊為「群經之首」。其內容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不僅可以用來佔卜,還揭示了許多人與自然的奧秘,讀起來讓人覺得奧妙無窮。《易經》一書中,強調了宇宙生生不息的變化,更強調了陰陽調和與人生處世哲學。
  • 職場中真正聰明的人,往往具有這3大特徵,為人處世有一套
    在職場中,有工作能力強的,也有弱的,但是能力強的不一定混得好,而能力差的也不一定混得不好,混得好的人往往是真正聰明的人,他們往往具有這三大特徵,為人處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1.適時保持沉默人人都要獨立思考,不要受別人想法的影響。和別人交流時,可能可以聽取一點不同的想法,但別人的話,未必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