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母猴最愛的小猴子十有八九會死在母猴的懷裡,因為母猴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抱得太緊。不要以為出發點是愛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要以為心裡想的是為他好就可以理直氣壯去幹涉。即使是人人渴望的愛,都需要有所節制,有所保留。
儒家的中庸思想之所以經久不衰,跨越2500年後仍有市場,就是因為人性中有極端的思想——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以需要中庸思想去平衡。
愛是生命的源泉,溺愛則會野蠻地限制生命的自由生長。獨生子女政策奉行之後,多少家長沒辦法擺正心愛,在對自己的「愛」前不能自已地添加了「溺」。因為對膝下一子超級愛,極其愛,勝過愛自己地愛,家長像伺候公主皇子一樣伺候子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不做家務從不讓步從不體諒他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溺愛之下,小孩子失去了充分感知世界、體察世界的機會,長成一個自私、冷漠、虛榮的人。有誰有權利全然指責孩子性格有問題?製造這一問題的人正是愛孩子的家長啊。瘋長的愛是一劑披著糖外衣的毒藥。沒有節制、沒有原則的愛野蠻剝奪了孩子深度發展的機會。最終品嘗溺愛後果的,除了無辜的孩子,還有可憐的家長。據說,母猴最愛的小猴子十有八九會死在母猴的懷裡,因為母猴太愛所以抱得太緊。
不要以為出發點是愛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要以為心裡想的是為他好就可以理直氣壯去幹涉。即使是人人渴望的愛,都需要有所節制,有所保留。
恨是愛的一體兩面,愛之深,恨之切。人們最恨的,往往不是敵人,而是背叛自己的親友。正如災難過後,人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暴行,而是好人的沉默。恨也是一股會加速生長的黑暗力量,不加控制,就會遍地瘋長。恨到極處,往往是咬牙切齒恨不得對方立刻死掉。
有這樣一個寓言,農夫家裡有一隻聰明伶俐的狗,為家保駕護航忠心耿耿,深得農夫喜歡。有一天農夫從外面回來,看見狗嘴角沾滿了鮮血,滿足地向自己走來。一時間農夫想到自己處在襁褓中的嬰孩,直覺覺得狗可能把自己的骨肉吃掉了。頓時血向頭湧,恨不打一處來,連求證的時間也等不及,掄起鋤頭一記打死了愛狗。等農夫踉蹌著腳步去看屋內時,嬰孩嘹亮的哭聲響起來了,嬰兒搖籃旁,一條斷了兩截的大蛇血流了一地。農夫的懊悔我們可以想像,卻很難原諒。
也許我們的生活還沒有發生如此極端的事情,但是細細回想來,我們恨的時候,有沒有非但不加克制,反而縱容恨這股黑暗情緒肆虐,恨到咬牙切齒,恨到不惜詛咒?
過分的愛和極度的恨,都會讓我們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會給我們原本可以平安享樂的生活帶毀滅。正是基於人性中這一天性,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中庸」之道。
中庸是偏激的良藥。當偏激衝毀我們理智的大堤時,需要中庸這塊中流砥柱來抵擋偏激帶來的瘋狂力量。做人要低調,做事要中庸。低調是自我保護,與人相處,若不低調則會遭到別人的排擠、打壓,所謂搶打出頭鳥嘛。中庸則是周全,認清環境,認清自我,考慮周到,不要偏激,這也是做事成功又不留後患的辦法。
對心中澎湃的愛或恨進行節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練就一顆忍耐的心。「過猶不及」,因此需要節制;節制則需要忍耐,苦捱著等待自己心中濃烈的情緒變淡變淺。鋼刀雖利易折斷,水流雖細能克堅。把握好度才好細水長流。
當人言及中庸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貶義。其實,中庸不是隨大流,不是睜一眼閉一眼,不是明哲保身,更不是圓滑老練。中庸是一種均衡之術,讓人學會克制內心的愛和恨,讓心中的情緒既有一個可以發洩的出口,又不至於太激烈傷害到自身。這是一種智慧,一種謀略。
與天性做鬥爭,其樂無窮。在我們認識到人性中極端的天性後,又找到克制極端這一天性的法寶,剩下的,就是操練並實現每一次克制都全勝而歸。做到中庸,才能進退自如。能自始至終中庸行事的人,必定是善於控制情緒的人;也必將善於引導他人情緒。能影響、引導別人情緒的人,做事將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版權聲明
章巖,本名張兵,人文社科類暢銷作家,擅長以創意通俗接地氣的方式解讀人文歷史。出版暢銷圖書幾十種,本文選自作者已出版作品《世界太浮躁,我們怎麼辦?》。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