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站在冰雪裡才能思考複雜的問題。然而二千年以後,法國出了個哲人,只有當他的身體暖和時,頭腦裡的智慧才會像泉水一樣湧出來。這個人就是被譽為「近代哲學之父」的勒內·笛卡兒。
1596年3月31日,法國土倫地區一個小貴族的妻子,在生下了一個瘦小男孩後就死了。醫生對男孩的父親說:「這男孩也活不久的。」父親聽後不知所措,就把男孩交給一個有經驗的保姆撫養。這個不幸的孩子在保姆的精心護理下,擺脫了死神威脅活了下來,父親給男孩起了個名字叫「勒內」,法語的意思就是「再生」。
笛卡兒十歲時,入教會辦的一所學校讀書,因他體弱多病,父親請求老師給他特別的照顧。清晨,全校的學生都要去教室背誦課文,笛卡兒卻可以晚些起床。但躺在床上的笛卡兒並不空閒,他用大腦在溫習學過的知識。由於養成了這種習慣,笛卡兒學到的知識,基礎十分紮實。二十歲那年,笛卡兒在普瓦提埃大學獲得了法學學位。
1618年歐洲爆發了一場「三十年戰爭」,為了磨鍊意志和強壯身體,他參了軍。隨著戰爭的進展,他先後在幾個國家的軍隊中服過役,因而遊歷了幾乎整個歐洲,使他獲益匪淺,他曾說過:「這是在讀世界這本大書。」笛卡兒雖是一位軍人,但並沒有冒槍林彈雨的危險,因為他只是一個文職人員,在行軍打仗時,也有充裕的時間鑽研哲學和數學。
1619年11月10日,笛卡兒隨巴伐利亞軍隊駐紮在烏爾姆。害怕寒冷的笛卡兒鑽進了當地一種結構特別的火爐裡,由於全身非常暖和,他的大腦活躍起來,不停地思考間題。開始,覺得自己好像在黑夜中摸索。忽然,感到眼前一片雪亮,一個前人沒有提過的哲學觀點閃現了:探尋真理不應從研究開始,必須從懷疑出發,應該懷疑周圍一切,懷疑一切已有的知識,懷疑過去信仰的理論,一句話就是要用理性的尺子,重新審查以往的一切知識,才能真正找到真理。
夜已很深了,笛卡兒怎麼也睡不著。在他周圍,同甘共苦的夥伴一張張酣睡的臉上露出各種神態,可能他們夢見了母親,夢見了戀人,夢見了國王在給自己投勳,偶爾也會發出幾聲夢中的笑聲,而笛卡兒躺在爐子裡,還在思索著探尋真理的途徑。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幾年過去了,笛卡兒也從一個國家來到另一個國家,他研究人世,閱讀書籍,孜孜不倦地追尋著世界的本源。
1626年他隨軍來到了荷蘭。一天,在街上他看到許多人在圍觀廣告欄上,一張懸賞徵求數學難題解法的布告。他不費力地解答了那道難題,意外的成功,使他對研究數學和哲學增添了信心,於是他離開了軍隊。退役後,笛卡兒主要生活在荷蘭,過著隱居生活。1637年他的第一本哲學專著《方法談》問世。他認為物質世界的科學,必須以現實世界的絕對確實性為基礎,懷疑的方法雖被普遍運用,但至少在我懷疑時,我必須存在;由於懷疑即是在思想,所以「我思,故我在」。
後來他又完成另一部重要著作《宇宙論》,書中討論的是地球的自轉和字宙的無窮等問題。那時候教會勢力很強,肆意迫害不同宇宙觀的科學家。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當時就是受迫害的一個人。為了免遭不幸,笛卡兒將他寫作的《字宙論》寄到一個遠方的朋友那兒,直到他死後這本書的片斷才被人們發現。笛卡兒還寫了《哲學原理》等著作,頗受民眾的喜受。
據說,有些貴族婦人為了炫耀,把笛卡兒著作的精裝本當成妝檯上的裝飾品,以示博學。這些貴婦當然不會懂得笛卡兒理論的價值。笛卡兒的書也引起教會保守人士的懼怕,他們認為笛卡兒宣傳了無神論,是有害於教會的,所以拼命地攻擊他。甚至在有些大學裡還禁止師生提到笛卡兒的名字。笛卡兒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他不喜歡與人爭辯,也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褒貶。
父親去世他繼承了一筆可觀的財產。他在荷蘭海濱建造了一座漂亮的莊園,在八邊形書房裡,他埋頭於書海中。累了,就觀賞園內風景如畫的風光,有時他也出門散步和旅行,但不管路途近或遠,他總是衣冠楚楚,佩帶著寶劍;如果是冬天,他總要在脖子上繫上一條黑圍巾,以保護咽喉不受風寒,他是個怕冷的紳士。
1649年9月,笛卡兒接受瑞典女王的請去了瑞典。在那裡,他為女王上課,受到女王的熱情款待。但時過不久,笛卡兒便受不了這份苦差使,原來他從小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可女王是個精力充沛,喜歡早起的人。她認為每天清早是學習的最好時間,所以她要笛卡兒在日出前進宮授課。被打破了生活習慣的笛卡兒,只得冒著冬天寒冷的風霜早早出門,他邊走邊抱怨:「在這樣一個國家,人的血液都會像河水一樣凝結成冰。」
這樣的生活,笛卡兒沒掙扎幾個星期,就因受風寒患起了肺炎。女王請了個外國醫生為他治病,但他不肯接受這個醫生的治療。他的病在不斷加重,1660年1月11日,笛卡兒終於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1819年法國人民為笛卡兒修建了墓地,在新豎的墓碑上刻著:「笛卡兒,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