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幾何之父笛卡兒和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的哲學家風範!

2021-01-08 進展史

1596年,笛卡兒出生了。他的父親和外公都是外科醫生。所以笛卡兒從小就喜歡醫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幾年後,全家搬到了布列塔尼。父親在一個律師事務所找到一份工作,這使得他成為低級貴族階層中的一分子。對於笛卡兒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他很勤奮樸實,孜孜不倦地向周圍的人們傳授真理和知識。笛卡兒的時間都用在了研究上。笛卡兒雖然很相信科學,可是他也很相信宗教。他不太擅長社交活動,但是對周圍的人還是熱情而隨和。他在荷蘭的時候沒有去學習荷蘭話,只是為了避免會了荷蘭話後與鄰居聊天浪費時間。他不學習語言也就很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可是這恰恰幫助笛卡兒能夠與周圍相對隔離開,成為他專心研究的好條件,這正是他想看到的事情。

笛卡兒

勒內·笛卡兒(1596-1650),生於法國,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並且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 1618年,笛卡兒來到了布雷達這個地方,並有幸成為了莫裡斯的學生。莫裡斯當時正在為荷蘭南部的鬥爭做著準備。當時的歐洲,除了上演著激烈的宗教鬥爭之外,還被文明籠罩著。一個半世紀之後,民族主義觀念讓歐洲大陸分裂成一個個小國,每個國家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以區別於周圍的鄰國。 笛卡兒的家族是有天主教背景的,他自己卻在德國新教徒手下服兵役。他剛到荷蘭的時候,成了一名士兵。他周圍的同事都是從歐洲來這裡學習戰略的年輕人,無聊的時候他們經常搞一些數學方面的知識問答,還準備了獎品。某一天,笛卡兒解答出了一個難倒所有人的數學題目,因此結識了一個很好的朋友,後來他們都成為了出色的數學家。

笛卡兒

笛卡兒從荷蘭前往德國參加一場戰鬥。在訪問了奧地利之後,笛卡兒在多瑙河畔看到的一切讓他對唯理論和宗教信仰兩者的結合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要知道,笛卡兒希望人們對身邊的事情都能夠有清楚深刻的理解,將身邊的一切都能用數學公式來表達。他正是想從事這樣的工作。記得在烏爾姆的時候,笛卡兒就認識了一位數學家,並成為朋友。他與這位朋友沉溺於數學研究,關係也越來越親密,以至於最後笛卡兒得了憂鬱症,當然得病的原因或許是多瑙河旁的這個小城堡太陰暗了,也或者是他感覺到他已經發現了一個徹底改變科學根基的東西,卻受到了原來固有思維的阻礙。他對幾何科學格外看重,認為幾何可以適用於其他所有數學領域的問題。數學已經成為了他的全部。他希望能夠開創理智世界的新紀元。為此,他做了三個夢,三個看似與科學沒什麼關係的夢。

笛卡兒

笛卡兒在第一個夢中,他夢到自己一個人孤獨地走在鄉間小路上,碰到了山洪,他受傷成了一個瘸子,恰巧這時看到一個教堂,於是他進去躲避災難。第二個夢和第一個夢是有聯繫的,夢中他聽到的是雷雨聲,他的身體迸射出了很多火花。在第三個夢裡面,他翻開了一本奧索尼烏斯的書,在書中作者向他描述了迷人的田園風光。書的開始就問道,你到底是想過一種怎樣的生活呢?當時笛卡兒只有20多歲,雖然他已經是多門科學的研究者,可是實際上並沒有取得什麼驕人的和有價值的科研成果。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他陷入了深思,他也在問自己,自己到底想要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 後來笛卡兒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成為一場運動的改革者,他要用數字公式去衡量這個世界的一切。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笛卡兒決定離開這個喧囂的社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自思考修煉。他首先將地點選在了義大利,可是義大利的天氣是他無法忍受和適應的,於是他最終來到了北海邊的低地國家。從1629年到1650年,他都是在那裡度過的,一直到他去世的前幾個月。 笛卡兒經常搬家,不是因為鄰裡關係處理得不好,反而很融洽。融洽了就有了來往和應酬,可是這些活動佔用了笛卡兒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於是他只能選擇搬家,因為他不想花費時間在那些日常的瑣事上。

笛卡兒

馬格努斯·奧索尼烏斯(310-395),古羅馬詩人。奧索尼烏斯的作品多為詠嘆詩、田園詩、諷刺詩。上圖是義大利米蘭的奧索尼烏斯雕像。 一開始,他去了弗裡斯蘭的一個小城鎮。在那裡,加爾文信徒建立了一所大學來抵抗萊頓、牛津等學校的自由學說,從而鞏固加爾文教的活動範圍。可是,思想還是禁錮不住,就連他們的牧師也開始動搖了。此時的笛卡兒在稍遠的地方寫了《思想引領的原則》,完成了這部作品之後,他就離開了小鎮,來到了阿姆斯特丹,為的是要讓自己在大城市中得到徹底的完全的孤獨感。 在阿姆斯特丹居住了五年之後,他又離開了那裡,去了臺夫特,也就是伊拉斯謨上學的地方。在那裡,笛卡兒把實用主義和數學方法結合起來,在這期間他還當了父親,可是孩子在5歲的時候就夭折了。即使面對這樣不幸的遭遇,笛卡兒也能夠從容、樂觀地面對,並投入到忙碌的研究中去。1633年,伽利略和教會發生了分歧。其實早在16年前,宗教法庭就警告過世人不要對哥白尼太著迷。因為,70年前哥白尼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這與宗教宣揚的地球中心論背道而馳。哥白尼的理論受到了世人的認可。現在,伽利略就是因為發表了一個全新的,甚至是有點危險的理論受到了教會的猛烈抨擊。伽利略·伽利萊(1564-1642),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

愛默生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是第一位提出太陽為中心——日心說的歐洲天文學家,現代天文學研究就是從他的著作《天體運行論》開始的。 只有很少的人支持伽利略,笛卡兒並不在支持者之列。可是當笛卡兒必須做出選擇到底是否支持伽利略的時候,他也沒有明確表態。在這件事情上,他長了教訓,讓他在以後發表各種言論的時候更加謹慎小心了,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的理論與教會發生任何衝突。他的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也有情可原。其實,笛卡兒早就接受了哥白尼的理論,並將此理論當做是他研究的基礎去發展天文學,所以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是否有勇氣與教會對抗。於是,他要寫一本書,將這一切都寫進書中。可是麻煩的事情出現了。 熟悉他的人越來越多,這讓他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寫作中。於是他又要搬家了,這次他來到了烏特勒支,他的一個學生在那裡任教。到了這裡之後,他發現新教徒們也在搜集各種異端邪說,與天主教徒如出一轍。可是,他也沒受到什麼幹擾。雖然加爾文教徒總是試圖找他的麻煩,用一些很敏感的問題來詢問他,而笛卡兒受到了當地政府官員的保護。可是時間長了,這種生活也讓他感到煩惱,為了能夠更好地工作,他又悄悄地來到了萊頓,也就是17世紀的哈佛。那裡的環境相對自由寬鬆,笛卡兒寄希望於能在那裡找到一個好的工作環境。 在萊頓的5年裡,他發表了《方法論》的第一章,他後來在形上學方面的成績都是基於這部《方法論》。 雷恩斯布爾格和恩德蓋斯特都是很普通的小村子,可是它們將很有名的笛卡兒、斯賓諾莎聯繫起來了。他們兩個人都有權利按照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在這裡度過的幾年,是笛卡兒人生中最快樂的幾年。這裡讓笛卡兒置身於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中,在這裡他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和安靜。

愛默生

斯賓諾莎(1632-1677),是與笛卡兒齊名的西方近代哲學家,一位理性主義者,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哲學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始終保持自我個性的笛卡兒堅持走自己的路,他不喜歡與鄰居有太多的交往,也拒絕各種拜訪活動,可他還是收到了很多來信。公開抨擊他是行不通的,因為有很多達官貴人都是他的保護傘。笛卡兒已經站穩了腳跟,想用一般的方法去打擊他是無法成功的。在1639年,有一個人的陰謀終於得逞了,最終使笛卡兒成為了基督教的敵人,受到了群眾公開的指責和抨擊。可是,最終那些心懷不軌的人還是失敗了。反對派要求笛卡兒參加一個宗教會議,以便於能夠審問他的「歪理邪說」,可是笛卡兒沒有答應,雖然為此他受到了指責,但是海牙是站在笛卡兒這邊的,他們向對方施加了足夠的壓力,最終保護了笛卡兒。從此,笛卡兒可以在荷蘭自由地工作了。此後,他研究了生死、天地等問題,並親自去調查求證,不迷信權威和古典學說。 笛卡兒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他厭惡戰爭。因此,內戰還沒開始,他就冒險從法國到了荷蘭。到了荷蘭之後,他感到不安和焦慮。雖然敵人的陰謀都失敗了,沒有人能打擾他,可是他依然感覺到無法在荷蘭輕鬆自由地生活了。1649年,瑞典王后邀請他去王宮教數學,笛卡兒接受了女王的盛情邀請。到了瑞典之後,他發現眼前的女王並不是他想像的那個樣子。更不會想到,自己的生命將會終結在女王手裡。 女王並沒有把笛卡兒當做一個有學問、有思想的數學家,反而是她四處展覽的藝術品。笛卡兒根本無法安心地從事研究工作。女王的一些習慣也讓笛卡兒很難接受。笛卡兒已經習慣了將書房、臥室和廚房結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並希望每天能夠有足夠多的時間睡覺休息。可是,女王卻是一個喜歡早起的人,凌晨5點就起床,7點之前,笛卡兒就得給女王上課了。

愛默生

要知道,瑞典的冬天是很冷的,更何況是在凌晨。笛卡兒對這種生活自然很難適應,身體也每況愈下。他先被凍得感冒了,然後是發燒,最終引起了肺炎。在患病十多天後,可憐的笛卡兒去世了,終年才54歲。他的心臟在1650年2月11日停止了跳動。 現在來談談笛卡兒對我的影響吧。首先,是笛卡兒告訴我要去尊重人類的理性。因為,理性是一切事物進步的根源,我們是可以通過不懈努力取得進步的。 笛卡兒對數學的痴迷程度舉世皆知。他想把數學方法推廣到人類的每一個領域中去,當然這最終沒能成功。可是笛卡兒畢竟是在發掘一種能夠解釋並運用到生活中的理論和智慧。 笛卡兒也有不足,他是一個比較怯懦的人,他從不敢養動物,或許因為他不知道動物也是有靈魂的吧。我們稱之為靈魂的東西其實到處都存在著。對此,笛卡兒並沒有懷疑過什麼。他說:「我思故我在。」當時沒有引起太多的輿論爭辯。我感覺他的這句話與叔本華的「我願我在」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亞瑟·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形上學和美學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諸多方面。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03-1882),生于波士頓,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作為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稱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當我與斯賓諾莎、康德、尼採等人交談時,我思考的問題就是他們這些人對我的一生有怎樣的影響呢?我承認,我對笛卡兒充滿了敬意,深深明白他對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他堅持用觀察去體驗這個世界。笛卡兒完全可以當做我們的人生引領者和導師,可是我相信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笛卡兒主義就像是一座高山一樣,可以供我們偶爾瞻仰一下,換換心情,可是我們不會去追尋他、嚮往他。

愛默生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另一位客人愛默生吧。他和笛卡兒不同,他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喜歡抽菸吧。1803年的5月25日,愛默生出生在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的一個城市。他的祖輩都是牧師,愛默生學了神學,並在1826年成為了一名牧師。 愛默生在24歲的時候結婚了,可是五年後妻子就去世了。愛默生是一個恪守規範的人,對規範的理解也很深刻、很特別。妻子去世之後,他來到了英國,結識了託馬斯·卡萊爾,倆人成為朋友。一生中,他們都保持著很好的聯繫。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信條,那就是他們都認為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關鍵因素是領袖。當然,如果你知道希特勒和墨索裡尼這些魔鬼的話,就會對他這句話產生深深的質疑。可是愛默生和卡萊爾都是很聰明的人,從他們的歷史中,他們自然可以說出有力的說服理由。 回到美國之後,愛默生重新與母親住在了一起。生活雖然很簡單樸素,可是他還是靠繼續布道來維持生計。1835年,他又結婚了。此時,他的一個觀點變了。以前他像梭羅那樣認為哲學家應該通過努力實幹的汗水維持生活。現在他卻認為,用白天幹粗活布滿水泡的手再去拿筆寫自己的思想是件很不妥當的事情。於是,他慢慢遠離了辛苦的體力勞動。託馬斯·卡萊爾(1795-1881),蘇格蘭作家、歷史學家。他的作品在維多利亞時代甚具影響力。他有一句名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愛默生最終選擇了布道這條路作為自己的職業。那個時候,布道還不是演說,布道只是需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就行了。在50多年的時間裡,愛默生在國家的土地上南來北往、來回穿梭,向各地群眾宣揚他的理念觀點和學說,並積極鼓勵人們去實踐,一旦有人通過實踐驗證了他說的話的正確性,那麼這些人就會對他產生深深的信任感。

愛默生

有一次在布道的時候,愛默生將話說得太直接了一些,就激怒了加爾文教的信徒們,信徒們藉機想激怒群眾來反對愛默生。在1838年,在一次演講中,他直接指出了基督教的一些缺點,勸告聽眾不要盲從基督教,希望聽眾們與上帝直接對話。他的這些言論理所當然地激怒了很多人,他們聯合起來要集體反抗愛默生。他們要愛默生向群眾作出解釋,可是愛默生拒絕了。孤傲的愛默生又一次激怒了那些牧師和權貴們,最終愛默生不得不低下他一向高傲的頭。對愛默生的另一項指責是說他只喜歡和自己活動圈子裡的人交往。我想這無可厚非,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一邊是沒有共同語言的烏合之眾,一邊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你會選擇哪邊呢?我想我們都會選擇後者吧。愛默生雖然不是很喜歡他的那些信徒,但是他十分尊重他們的信念。他也一直在努力為他們指明一條通往更加美好、更加快樂的生活之路。如果因為愛默生孤獨高傲就反對他的話,那是不合理的。而我恰恰認為,正是這種性格才讓愛默生成為國家最高尚的公民,他也是能最能代表美國人的公民之一。 最後我要說一下,我出生的那一年就是愛默生去世的那一年,我和他在這個世界上共同生活了三個月,對我而言,這是很幸運的。至少我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同一時間內有過擦肩而過的緣分。我一想起這件事就很高興。我想,我們應該需要兩種哲學家才能保持我們在理性上的平衡。因此,在這次的晚宴上,我們將會同時看到兩個哲學家,一個是來自靈魂深處的預言家,另一個是充滿智慧的鬥士,希望他們能共享快樂的晚宴。

相關焦點

  • 解析幾何創始人笛卡兒成功的秘訣
    笛卡兒幼年體弱多病,母親病故後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他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父親見他頗有哲學家的氣質,親暱地稱他為「小哲學家」。父親希望笛卡兒將來能夠成為一名神學家,於是在笛卡兒8歲時,便將他送入拉弗萊什的耶穌會學校,接受古典教育。校方為照顧他的孱弱的身體,特許他可以不必受校規的約束,早晨不必到學校上課,可以在床上讀書。久而久之,他便從小養成了喜歡安靜,善於思考的習慣。2機遇促成。
  • 世界史:鑽進火爐的哲學家——笛卡兒
    傳說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站在冰雪裡才能思考複雜的問題。然而二千年以後,法國出了個哲人,只有當他的身體暖和時,頭腦裡的智慧才會像泉水一樣湧出來。這個人就是被譽為「近代哲學之父」的勒內·笛卡兒。1596年3月31日,法國土倫地區一個小貴族的妻子,在生下了一個瘦小男孩後就死了。
  •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笛卡爾(法語: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羅亞爾省的圖賴訥拉海,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者的代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黑格爾稱笛卡爾為「現代哲學之父」。
  • 笛卡兒與笛卡兒坐標系
    在人類的數學史上,法國的笛卡兒佔有重要的位置。他對數學的重大貢獻,是他發現了一種新的數學方法,把幾何和代數這兩門獨立發展的數學學科結合成一門新的獨立分支----解析幾何。 1596年3月31日,笛卡兒誕生於法國的一座小城--拉哈。笛卡兒小時候身體很弱,直到八歲才進入拉夫雷士的教會學校並在那裡學習了八年。因為體弱,老師允許他可以晚些起床,可他並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睡懶覺,而是在腦子裡回想學過的知識,以後他就養成了在床上思考問題的習慣。晚年他曾說:「我喜歡在被窩裡靜靜地獨立思考,許多數學和哲學上的好想法,就是這樣產生的。」
  • 生命的本質是精神: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年)不但是哲學家,還是著名的數學家和科學家,他是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他受三個夢境啟示開始普遍懷疑。他說周圍世界是感知到的現象,我們都受過被感覺欺騙的經歷,感覺之不可靠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周圍世界是可疑的,我們關於周圍世界的知識不能成為知識的基礎。他繼續說,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好像是確定無疑的,但是我們在夢中對自身亦有感覺,我們不知道如何區別夢中的感覺和清醒的感覺。笛卡兒最後發出了「我思故我在」振聾發聵的吶喊,震撼了世界幾百年。
  • 教育專家眼裡的笛卡兒
    笛卡兒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我想,劉校長以笛卡兒命名就是要把笛卡兒教育機構辦成科學家的搖籃。十年來,很多學生在笛卡兒成長,在笛卡兒進步,在笛卡兒受益。笛卡兒十年的拼搏,十年的發展,到今天,我們見證了它的敬業,換來它的進步,看到它的成果。
  • 解析幾何的真正發明權,除了笛卡爾還有他,業餘數學之王——費馬
    解析幾何的誕生是變量數學的第一個裡程碑,它是人類首次將幾何圖形和代數式聯繫在一起,人們不但獲得了簡便的證明方法,還意識到數學的每個分支都是想通的。解析幾何的誕生促使數學家們把目光轉向變量和函數,為微積分的創立搭建了舞臺。說到解析幾何,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想到笛卡爾。
  • 法國兩大情書高手:拿破崙和笛卡兒
    還在執政期間頒布了拿破崙法典,完善歐洲的法律體系,是大陸法系的支柱和源流,對全球許多國家的民法立法有著很大的影響。這樣的歷史風雲人物,可不只是個軍事宅或政客,他還是個一流的情書寫手!說到拿破崙的情書,就得談談情書寄送的對象─拿破崙一生的摯愛:約瑟芬。拿破崙愛上約瑟芬就是戀愛學上所謂的不科學,一點都無法用理性邏輯思考他對約瑟芬無法自拔的愛。
  • 笛卡兒走出巴黎,走出法國,決心讀「世界這本大書」!
    而且,早年他在拉夫累舍公學時為太多的懷疑所困擾,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就在他取得法學博士時,他竟然有這樣一種心境:「我覺得我被許多疑問和錯誤折磨著,越是想努力獲得知識,就越表現出自己的無知,除此之外,什麼好處也沒有得到。」笛卡兒渴望獲得真正的知識。公元1616年,他和幾個青年來到了巴黎。巴黎,對於那些紈絝子弟是樂園,是花都。
  • 【物理數學】數學家的故事丨從笛卡爾到解析幾何
    你是否感覺到了解析幾何的奇巧與精妙?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了解他的故事吧!),1650年2月11日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世界著名的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 數學本質的哲學之辯
    《最後的數學問題》是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數學史學家馬裡奧·利維奧(Mario Livio)的英文原著 Is God a Mathematician 的中譯本第二版,譯者黃徵,2019 年 9 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 笛卡爾是著名的哲學家,通過理性主義的觀點,反對了宗教論點
    知識理論永遠不可能在真空中產生,其背後總有各種心理、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因素,這些因素是知識理論產生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許每種認識都在創造和確認自己的「知識」,而不在描述和解釋被稱為「知識」的自為之物。激發柏拉圖建構其理論的外因與笛卡兒明顯不同。柏拉圖是名門之後,他所處的時代正值新興商業階級和早期民主精神嶄露頭角,舊的貴族統治體制正逐漸走向衰亡。
  • 18位哲學家面對死亡的思考
    但是他拒絕了,說:「太陽和大地將是我的棺槨。」學生們表示反對,說道:「我們擔心您的身子會被烏鴉和老鷹啄食。」莊子給出了很有名的回答:放在地上是被烏鴉、老鷹吃掉,埋到地下是被螻蟻吃掉。所以,你們是在奪烏鴉、老鷹之食而餵螻蟻,何必這樣偏心呢!(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 提出「缸中之腦」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病逝,享年89歲
    提出「缸中之腦」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病逝,享年89歲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16-03-14 16:18 來源:澎湃新聞
  • 父愛如山
    父愛如山.長大以後,反覆細品父親那幾句,具有很深的人生哲理,父愛如山這深邃的含義,像雨,像風,悄然無聲陪伴著我三十多年,步入中年的我,初為人父,讀懂了有一種愛,那叫父愛,它不需要任何回報。依稀記得,小時候的我特喜歡古典詩詞,父親特意為了我,跑去縣城書店,挑了一本厚厚的《唐詩宋詞三百首》回來。
  • 讀朱自清《背影》,體味中國式父愛
    外人冷眼旁觀,郭德綱之於郭麒麟,怕是只有為父之名,沒有「父愛」之實,甚至遠不如對徒弟的關心愛護,事實難道真的如此?非也!!父母之愛子,則必為之計深遠。未曾退學之時,郭德綱同時為郭麒麟準備了加拿大、美國、澳洲三地的留學計劃,未曾想他選擇了天橋說相聲。子承父業非所願,心疼小兒從藝難。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郭德綱自然不願意兒子再遭受這份艱難。學藝艱難,人情冷暖,從刀槍劍林中鑽出來的老郭怎麼捨得兒子再受這樣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