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還是發現?數學本質的哲學之辯

2021-01-10 遇見數學

《最後的數學問題》是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數學史學家馬裡奧·利維奧(Mario Livio)的英文原著 Is God a Mathematician 的中譯本第二版,譯者黃徵,2019 年 9 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作者通過歷史上大量的例子和故事,試圖梳理和展現一些重要數學概念的演進,從哲學、歷史、文化的角度全方位地探討數學的本質,澄清數學與物理世界以及人類認知的關係,從而幫助讀者理解數學在人類認識宇宙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問世十多年以來,已成為一本暢銷世界的數學思想史經典著作。去年本人得到出版社贈書,讀畢受益良多、頗有共鳴,特撰寫此文以饗讀者。

作者在書中開篇明義地提出了困惑人類的千古之謎及數學的終極問題:「上帝是數學家嗎?」這裡他並不是對於上帝和數學適用性的形上學的探討,而是強調「數學『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力量通常只有在人們描述一位神明時才會用到」。上千年來的數學研究和哲學思考都沒有真正解釋清楚數學力量的奧秘,愛因斯坦曾好奇地發問:「數學,這個獨立於經驗的人類思維的產物,為何能如此完美地符合物理實在中的對象?」當代英國著名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認為,人類周圍不僅有一個世界,而且應該有三個神秘世界:意識感知的世界——我們所有精神影像的家園,客觀存在的物理現實世界,數學的世界。這三個世界神秘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閉合的圓。人類主觀認知能力的源泉——感知心智,似乎也來自物理世界。通過發現或創造抽象的數學公式和概念,並將它們清晰地表達出來,感知心智才得以奇蹟般地進入數學王國之中。

作者因此提出了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數學是否獨立於人類的思維而存在?」或通俗地說,數學是獨立於人類心智的存在進而被發現,還是人腦的發明或創造?從古至今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認知學家和哲學家們因此分成了「發現派」和「發明派」兩大陣營,每一方的論點都會被對方舉出無窮多的反例,爭論至今,互不相讓。兩位當代數學大神——法國數學家阿蘭·孔涅(1982 年菲爾茲獎和 2001 年克拉福德獎得主)及英國數學家麥可·阿蒂亞爵士(1966 年菲爾茲獎和 2004 年阿貝爾獎得主),可以稱為兩派人物的代表。前者認為:「我們面對的數學現實與物理現實一樣無可爭議。」後者則確信:「通過理想化和抽象物理世界中的那些基本要素,人類創造了數學。」作者正是從這一問題出發,在書中深入研究探討了兩大陣營中的許多哲學問題,將古往今來偉大數學家和科學家的傳奇經歷、重要貢獻、遠見卓識編織成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

「發現派」被稱為「柏拉圖主義者」,他們認為數學產生於某種神秘的思想領域或上帝靈感的客觀存在,最早可溯源到以「萬物皆數」為座右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西方三聖賢」之一柏拉圖等古希臘先哲。畢達哥拉斯學派是純數學的奠基人,他們早就驚嘆於數學塑造及支配宇宙的能力,同時意識到數學的存在貌似無法被人類改變。作者這樣寫道:「畢達哥拉斯學派將宇宙真正地嵌入到數學中。實際上,對於畢達哥拉斯學派來說,上帝不是一位數學家,數學就是上帝!」古希臘宗教的神學基礎是多神信仰,因此這裡的「上帝」並不是後來基督教中的那一個。公元前 400 年左右無理數的發現,引發了史上第一次數學危機,成為數學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柏拉圖最先把數學、科學、語言學、宗教、倫理等學科融合在一起,認為數學真理是指存在於理想世界中抽象無形的客觀真相。這個理想世界是所有真理和完美的匯集地,與我們感知到的、短暫的世界無關,數學形式的柏拉圖世界與物理世界也截然不同。數學家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探險家,他們只能發現真理,卻不能發明真理。

在人類歷史上,始終不乏先驅思考萬事萬物的根源,探索宇宙的構成方式和規則。作者稱這些先賢為「魔法師」,即「那些發現了過去從未被思考過的數學和自然之間聯繫的人,那些能夠觀察複雜的自然現象並從中提煉抽象出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簡單易懂的數學規律的人」,並開出了一份魔法師名單。

這份名單中的每一位都是柏拉圖主義者,排在首位的是希臘化時代的阿基米德,他在數學領域的成就至少領先同代人一個世紀,另外三位則是 16 至 17 世紀科學革命時代的巨匠: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伽利略是阿基米德的忠實「粉絲」,他發展了由哥白尼與克卜勒開創的「日心說」理論,為此後幾個世紀中數學的極大發展提供了關鍵動力。笛卡兒成功地整合了代數與幾何學,將人類認識自然界的視角從定性描述轉為定量分析。牛頓在其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還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創建了曾被阿基米德預言過的微積分學,把笛卡兒「用數學描述宇宙」的思想變成了現實。這三位魔法師從根本上改變了數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從而大大激發了數學家們的熱情。

在 19 世紀之前,佔主流地位的世界觀認為數學是自然的語言,人類只能發現而不能發明數學。第一次數學危機表明,幾何學的某些真理與算術無關,直覺和經驗不一定靠得住,因此幾何學開始在古希臘數學中佔有特殊地位。公元前 300 年左右,歐幾裡得在 13 卷巨著《幾何原本》中從十條「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建立了幾何學體系,在西方成為僅次於《聖經》而流傳最廣的書籍。歐氏幾何學一直被奉為「真理」和「確定性」的完美典範,提供了關於宇宙確實存在的無可辯駁性最穩固的理論證據,牛頓的《原理》就是完全按照《幾何原本》的公理化模式寫成的。利用牛頓和萊布尼茨創立的微積分學以及後來發展的微分方程,數學家們可對各種複雜的物理現象從數學理論上提供解釋。為了將類似的數學原理用於解釋生物學、社會學或經濟學等不確定性科學,一些具有天才智慧的思想者們還發展出了全新的、革命性的數學工具——概率論和統計學,使得數學也成為描述和解釋一些最混沌的人類活動的語言。

儘管如此,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於歐氏幾何學中的第五公設即「平行公理」的質疑始終不絕於耳。19 世紀上半葉,羅巴切夫斯基、亞諾什、高斯、黎曼等人選擇了不同於第五公設的公理,分別獨立地創建了全新的幾何學——雙曲幾何與橢圓幾何。非歐幾何學的出現極大地震撼了數學世界,動搖了 2000 多年間被公認的歐式幾何學對於物理空間描述的唯一性。這一事實讓人們產生疑問:數學似乎是人類的發明,而非獨立存在於人類思維之外等待被發現的真理。19 世紀中期,格拉斯曼創立了任意維空間的幾何學,其主要思想構成了近代一個重要的數學分支——線性代數。在他看來,數學更是人類思維的抽象創造,不一定對現實世界有任何應用,因此數學不再局限於描述三維可觀察的世界。另一方面,脫離物理現實使得某些數學家重新回到柏拉圖「數學是獨立的真理世界」的思想,這個真理世界的存在和物理世界的存在一樣真實,非歐幾何以及後續發展使得數學家們開始專注於數學基礎的研究。

從 17 世紀末萊布尼茨開始,到 19 世紀中後期經過德摩根、布爾、弗雷格等人的發展,邏輯代數日臻成熟。康託爾認為:「數學的本質完全在於它的自由。」他和戴德金建立的樸素集合論,與邏輯代數可視為硬幣的正反兩面,為數學的統一提供了一線希望。到 19 世紀末,數學的目標從研究自然的真理轉變為構建公理體系,以及探索公理在邏輯上所有可能的結論,從而將數學和邏輯這兩個完全獨立的領域緊密聯繫在一起。20 世紀初,以弗雷格和羅素為代表的邏輯主義、以希爾伯特為代表的形式主義、以布勞威爾為代表的直覺主義三大學派之間發生了激辯,從而引發了史上第三次數學危機。為了緩解集合論中的羅素悖論,策梅洛和弗蘭克爾以自洽的方式公理化了集合論。然而與歐氏幾何中的第五平行公理一樣,ZF 公理系統中的選擇公理既不能被證明,又不能被證偽,又一次引起數學家們的強烈質疑。1931 年哥德爾證明了公理系統的不完備定理,指出任何功能強大到足以引起人們興趣的形式系統,本質上要麼是不完整的、要麼是不一致的,使得數學基礎研究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物理學家維格納稱數學在周邊世界的成功應用為「數學無理由的有效性」,本書作者將其分成「主動的」和「被動的」兩方面,這是發現與發明的另一種表述。主動的有效性是指科學家用清晰一致的數學術語系統地闡述自然規律,具有不可思議的普適性與精確性,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麥克斯韋的電磁學方程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等。被動的有效性則指抽象數學理論在其自由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考慮直接的實用性,後來人們才發現這些理論為物理現實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克卜勒和牛頓發現了太陽系行星運動軌道是橢圓形,而這類曲線早在公元前 350 年就已被古希臘數學家研究過了。愛因斯坦解釋宇宙結構的工具,則是 19 世紀出現的黎曼幾何。紐結理論是這兩種有效性的典型範例,它誕生於 19 世紀關於原子結構的錯誤模型,然而作為一門理論數學分支卻在 20 世紀不斷演化,卻又出人意料地在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弦論等現代科學領域中獲得廣泛應用,充分展示了數學的某種不可預知的力量。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帝是數學家嗎?」近代科學家的宗教信仰不盡相同,心目中的「上帝」也不一樣,但都不再是宗教神學中人格化的「神」。喊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一直試圖在宗教與科學之間尋找一種妥協,他的上帝是所有真理的最終源頭、人類推理可靠性的唯一保證,也是數學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創造者。牛頓眼中的上帝首先是一位數學家,他在《原理》一書中這樣表述自己的思考:「太陽、行星和彗星構成的這種最美麗的系統,只能產生於某種智慧、強大的存在,並受其支配。」19 世紀初,拉普拉斯將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推廣到整個太陽系,他在星雲假說中提出了一位被後人稱為「拉普拉斯妖」的全能智者。但拉普拉斯不是基督徒,因此這位智者並非耶和華上帝。愛因斯坦這樣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一個通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上帝,而不是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斯賓諾莎將上帝和宇宙視為一體,被認為是一種隱蔽的無神論。

「數學是人類發明還是發現」是一個跨學科課題,不是數學自身能夠獨立解決的,因此本書涉及了許多現代生物學家、認知科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理論和觀點。認知學家不贊成柏拉圖主義的物理世界,認為數學是與人類天性的一部分,數學的終極根基是人類的感知和人們能夠喚起的心智圖像。有些科學家基於對大腦功能的研究和實驗,認為人類借用了構造語言所使用的心智工具,才對數學產生了深刻理解。作者指出:「發明還是發現」其實是一個偽問題,暗示數學必須非此即彼,因此具有誤導性。在他看來,數學是發明與發現的結合,公理和概念是發明,而定理作為連接這些概念之間的橋梁則是發現。一些以經驗為基礎的發現促進了概念的形成,但概念本身無疑也刺激了更多定理的發現。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揭露了數學的一個有趣特徵:數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發現和一些意義重大的發明大概都源於數學的文化複雜性。而數學的另一特點——永久正確性,則賦予數學本身無限的生命力。

本書中文版語言生動、文筆流暢,但也不無瑕疵。例如譯者在書中幾處提到「耶穌教會」,顯然是混淆了「基督教」(Christianity)與「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的區別。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的一神教各教派統稱,於公元一世紀創立,後分裂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家。而耶穌會則是在宗教改革的衝擊下,於 1534 年在巴黎成立的天主教會主要男修會之一,其最大特色是興學辦教育。耶穌會在世界各地興辦了多所治學嚴謹的學府,吸納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解析幾何之父笛卡兒,明清年間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郎世寧,與利瑪竇一起翻譯歐幾裡得《幾何原本》前六卷的徐光啟,以及現任教宗方濟各等均為耶穌會會士。400 多年前就是利瑪竇將 God 譯成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上帝」,本書中出現的耶穌會神父兼科學家有:克里斯多福·沙伊納(第 85 頁)、克里斯多福·克拉維思(第 96 頁)、吉羅拉莫·薩凱裡(第 184 頁)等人。

本書中選擇的數學家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天體物理學家背景和個人偏好,例如他沒有提到 17 和 18 世紀有關微積分定義中無窮小量的第二次數學危機。而正是這場危機最終完善了微積分定義以及與實數相關的理論系統,促進了 19 世紀的分析嚴格化、代數抽象化及幾何非歐化的進程。

當然,如同作者所言,本書「無意成為一本全面的數學史」,而且「沒有一本書能給予那些在幫助人類認識宇宙、理解規律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完全公正、客觀的評價」。數學並不是萬能的,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表明數學本身也存在局限性,無法從各個層面描述宇宙。作者以羅素在《哲學問題》中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哲學本身就是尋找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拓展了我們對可能性這一概念的認知,豐富了我們的智慧想像,讓我們放棄執念,引導心智不斷去猜想。但更重要的是,哲學思考的是宇宙之浩瀚,而人類心智也會隨著這種思考變得深邃,並逐漸與宇宙融為一體,臻於完善。」這大約也正是作者撰寫本書的初衷。

作者:範明, 旅遊學者, 2020年3月於斯德哥爾摩. 本文[遇見]已獲圖靈新知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休謨,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既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我們認識論的局限所在。笛卡爾是極其雄心勃勃的。
  • 數的發明與發現之爭:人的世界毀滅,數的世界仍在?
    這一關於數字本質的哲學之辯始終在進行著——一派認為數字是一種獨立於精神的客觀存在,一派認為認為數字因為人類的創造而產生,存在於人類的思想之內。從柏拉圖到羅素和哈代,再到十年前歐美數學界對數學本質和「柏拉圖主義」的激辯,關於數學的思考的推進實際上也是一次關於人類思維的再認識。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在歐洲,傳統哲學起源於「知識」,並且構成「知識」的主體部分,廣義的哲學就是普遍科學或者關於普遍之物的科學。要從方法特徵上講,哲學以論證和推論為基本方式,與宗教形成鮮明對照。泛而言之,哲學是「論證」,宗教是「信服」,哲學不「信」而宗教不「證」。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古今之辯」,從秦始皇以來,已延續2000多年。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就是哲學。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
  • 從哲學角度看問題:數據、大數據及其本質是什麼?
    古代人先後發明過算籌、鬥和稱、漏刻、渾象儀、量角器等等,無不是用來產生認知外部世界的數據,人們也發明筆、紙張、雕版印刷術,也是用來記錄和生產數據。依託所有這些,數據成為人們認識的依據,思考的源泉,表達的工具。  近代以來,西方的技術和科學異軍突起,望遠鏡、顯微鏡、六分儀、光譜儀、質譜儀乃至加速器、射電望遠鏡相繼出現,成為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有力工具。
  •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精彩書摘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影響所及,遍布經典物理學的所有領域,並在其後300年裡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它達到的理論高度前所未見的,其後也不多見。內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經濟、法律與軍事等領域,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認識世界與發現世界的重要理論基石。
  •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如果說生生不息的這種變化,是《列子》一書的精粹和本質,那麼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對這種生生不息變化的詳盡解讀。下面就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小兒辯日」開始分析。小兒科的「兩小兒辯日」,不簡單「兩小兒辯日」是現在收錄在小學課本裡的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孔子東遊時發生的一件事。
  • 數學家論數學——數學的本質
    與其他自然科學相比,數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積累的科學,它本身就是歷史的記錄,或者說數學的過去融合於現在與未來之中.正是為了強調數學史的重要性,格萊舍說出以上名言.年任皇家天文學會理事長.他還是英國皇家學會及其他若干科學團體成員.
  • 事實/價值,我們在辯什麼?
    還是,只有價值可辯? 2016新國辯決賽 世新大學:自由意志存在 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由意志不存在 這場比賽討論了很多科學與哲學,自由意志,結構,和主觀能動性,非常之經典。
  • 哲學和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哲學教會人們思維,數學把思維形式化,然後就是物理。這些東西產生的後面的驅動力來自人類希望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本能,是內在的精神需求,也是生存需要。這有點科學達爾文主義的味道,從宗教角度,當然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不涉及宗教問題。
  • 最偉大的數學發明,人類精神的最高勝利,數學史上最精彩的紛爭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哲學,也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最重要的工具,但是數學歷史的發展經歷過很多次的危機,也經歷過不少質疑,然而這門最被人討厭的科學,還是穩穩地站在人類知識界的巔峰。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數學的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沒有數學基礎的自然科學,一定不可能建立起雄偉聳立的「科學大廈」。
  • 數學教育意義探求之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教育特徵,數學的教育意義
    那麼什麼是數學?有人說:「數學是一個知識體系,一種實際工具,哲學的一塊基石,完善的邏輯方法,理解自然的鑰匙,真實的自然,一種智力遊戲,理性的冒險,美感的經驗。」《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認為:「數學是研究現實中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簡單地說,是研究數和形的科學。」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悟性使理解更加接近或達到本質,而想像則使理解千差萬別。黑格爾的邏輯學探討的絕對精神絕對不是語言文字,不是思維形式方面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精神的自身。這種探討超出了幾乎所有學者的思考範圍。人類的理性多麼偉大呀,純邏輯的思考可以達到宗教的結果,它能夠認識到最高真理。對黑格爾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指責我是不同意的。遨遊於黑格爾的精神世界,我感覺到了與宇宙的同一,與眾生的同一。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閱讀偉大的書籍
    而尼採卻從一個玩耍的孩童身上發現了人類繁榮的範式。我們後面將讀到關於非西方哲學的一章,其中孔子和老子也同樣觀點相左。孔子和亞里斯多德略有些共同點,而老子的觀點更接近尼採。笛卡爾的許多觀點十分清晰且獨特,我們只要解讀他的這些觀點就能得到許多知識。這些知識是先驗的,也就是說,它們獨立於可感知到的現實,因而既不能也不需要進行實證檢驗。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9名辯思潮的哲思
    筆者站在淹城諸子百家文化園的惠施雕像前,望著其身後大大的「辯」字和「是」「非」字雕,感悟著辯者的睿智與深邃。墨子曾評價辯者說:「夫辯者,明是非。摹萬物,比群言。名舉實,實正名。辭抒意,說出故。」惠施在當時學術界的地位,絲毫不亞於其政治家的地位。他知識淵博,才思敏捷,「以善辯為名」(《莊子·天下》)。在名家學派的諸辯者當中,惠施處於執牛耳的地位。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數學哲學現代發展概述
    Wittgenstein) 的《關於數學基礎的評論》, 懷爾德(R. Wilder) 的《數學基礎導論》, 弗蘭克爾(A. Fraenkel)和巴-希勒爾(Y. Bar-Hillel) 的《集合論基礎》等等。另外, 如果隨意地打開一本數學哲學的著作, 只要它是在這一時代或是在稍後的年代出版的, 也一定可以發現有關基礎問題或邏輯主義等學派的述評在其中佔有主要地位。然而, 這一時代現在已經過去了。
  • 牛津通識本質邏輯哲學論
    然而《邏輯哲學論》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才取得這種特徵的,因為它的勻稱和表面上的嚴格性導致極大地過分簡化了它所探討的問題。這種情況在許多方面都有表現。首先,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假定語言有單一的本質,他可以通過揭示其邏輯結構來指明這一本質。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我們所熟知的現代科學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的數學化,而數學是邏輯思維的符號表示。由此觀之,《易經》的八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數學。哲學和宗教拋開了符號和任何一種物質形式,直接運用邏輯思維,這是更高層次的科學。(34)我們知道,水波、聲波、電磁波都是波的一種,光也是波,它們的本質都是通過振動和起伏來傳播,唯一不同的是波長。電場、磁場、引力場都是場,生命也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