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角度看問題:數據、大數據及其本質是什麼?

2021-01-13 OFweek維科網

  最早的技術裝置,可能是直尺,它用於測量長度,例如田畝;更早的述說技術裝備,也許是繩結,它用來述說一件重要的事件。在我國,從河北泥河灣先民打造石器,到安陽殷墟龜甲上刻畫的文字,都可以看作是某種「數據」,表達著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某種認知。而面對著所有這些早期的承載數據的技術裝備,人們獲得對外部世界的某種最早的抽象認識。古代人先後發明過算籌、鬥和稱、漏刻、渾象儀、量角器等等,無不是用來產生認知外部世界的數據,人們也發明筆、紙張、雕版印刷術,也是用來記錄和生產數據。依託所有這些,數據成為人們認識的依據,思考的源泉,表達的工具。

  近代以來,西方的技術和科學異軍突起,望遠鏡、顯微鏡、六分儀、光譜儀、質譜儀乃至加速器、射電望遠鏡相繼出現,成為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有力工具。這些技術裝備產生的數據成為近現代思想的新的依託。到了當代,伴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強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出現,各種延伸和闊展人類感官感知能力的器皿設備層出不窮,終於完全或接近於完全取代人類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通過把數據呈現給人類,成為人類認識的來源。這就是大數據的時代。

  關鍵點在於,我們所知的世界,全部是數據表達的,其中一部分獲得理解和解釋,更多的只是數據,沒有得到解釋甚至沒有得到關注,它只是像自在自然那樣在那裡,等待人們去搜索發現它,解釋它,運用它。

  數據與本體

  根據上述認識,似乎可以通過觀察數據的形成和生產,來理解哲學與科學的在解釋客觀自然議題上彼此消長。

  在近代科學初興時期,它並沒有從傳統哲學中分離出來,它被冠之以自然哲學。與之相併行不悖的,有哲學本體論和形上學。後兩者都是試圖以某些觀念描述和解釋外部自然,尋求事物的本質,並在哲學領域合法存在。伽利略、牛頓等人推崇的使用先進觀測和實驗手段觀察與調控自然,用數學述說自然過程。當這一切成為風氣之後,哲學本體論逐漸衰退,哲學似乎放棄了對客觀世界的描驀和解釋,讓位於自然科學。

  最後一位試圖運用科學數據來解釋自然的哲學家是康德,他研習了牛頓的運動力學和天體力學,提出宇宙演化學說。然而,拉普拉斯在康德基礎上,用物理理論和數學表述了星雲說,在無限時空中的恆星和星系演化學說。拉普拉斯之後,科學之描摹自然優越於傳統哲學得到公認。

  一般認為,在經典科學時代,哲學與科學在描摹自然方面的差異,在於是否運用數據和使用數學方法。今天我們發現,這並非全部問題所在。經典時代,直至大數據崛起的今天,自然科學的確在使用各種技術裝備獲得的數據方面佔據優勢地位,哲學則固守傳統的概念分析和一般推理方法,這還是指的好的哲學。這與其說是哲學落後於科學,勿寧說人類獲得數據的能力尚有不逮,給傳統哲學留有施展餘地。

  大數據的出現,包圍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所有方面,情況發生變化。在科學界開始討論並實施「計算一切」的時候,同時也給哲學重新回到討論本體打開方便之門。這裡發生的變化是,數據成為認知的源泉,思維的質料;我們對世界的解釋轉變為對數據的解讀,舍此無他。大數據的出現,使得我們發現,我們所知的稱作外部世界的東西,是通過數據來呈現的,當我們尋求世界的本質和意義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數據中徜徉;當我們覺得有所發現有所體悟時,實際上是自覺找到了一些數據之間的關聯。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思維養成從認識大數據的本質開始
    大數據思維養成從認識大數據的本質開始 發布時間: 2020-04-26 11:58:50   來源:  作者:   踐行數據的商業價值,理解大數據的本質,從哪裡開始?應該從認識不確定性開始。
  • 從數據到哲學,漫談表象生活背後的思維世界
    未來人工智慧將發揮更大作用,而打破數據孤島是關鍵。因為數據就是資源,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來源。數據的智能讓我們預見了未來的無限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帶來的美好前景,讓人有理由相信作為人工發展基石的數據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組成。對數據及其帶來的變革,其實在早些年前就被奧地利數據科學家舍恩伯格洞察到了。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本文試圖對從記憶哲學角度闡述哲學對於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的洞見:記憶哲學提供了一種思考AI的視野,即從記憶角度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解釋AI的發展的理論基礎、存在的理論爭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可能面臨的危機。在進入分析之前,需要說明的是,記憶哲學提出的三個原則是:(1)記憶是時間意識及其意識現象得以產生的條件;(2)記憶哲學涵蓋記憶與遺忘兩個維度,缺一不可。(3)記憶與回憶存在著根本區分。
  • 每周研究一個問題「22:宏觀角度看數據分析」
    本周研究的一個問題是數據分析,這可能是研究這麼多個問題花時間最長的一次了,可能得有十幾個小時,看了之前整理在收藏夾的幾十篇文章,可能得有幾十萬字,然後整理成這一篇,準確的說算不上原創,只能算東抄一點西抄一點。
  • 大數據信息分析的方法與工具
    導讀 越來越多的應用涉及到大數據,不幸的是所有大數據的屬性,包括數量、速度、多樣性等等都是描述了資料庫不斷增長的複雜性。
  • 陳潤生院士:精準醫學本質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
    以下為陳潤生院士的演講整理:一 精準醫學的核心是什麼?精準醫學的本質是什麼東西?我的理解是,就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實際上很簡單,大家知道,近代生物醫學革命性的變化就是得到了以遺傳密碼為基礎的大數據。這是人類生物科學上的劃時代的,以前沒有,以後就變成常規的事了。
  • 從哲學的角度看「時間」,這下懵了……
    這正如蓋爾頓(Galton)強調的「時間穿越(the transience of time)是生命體驗中本質性的、明顯不可還原的特徵」。 於是,我們有這樣的悖論,一是要說明時間為什麼不重要,二是要說明為什麼時間卻如此重要。第一個命題的真會增加第二個問題的分量和意義:在何種意義上,生命和生命體體驗在本質上帶有虛幻性、甚至自我欺騙的成分?
  • 大數據算法時代的自由和必然
    摘 要:自由與必然的關係問題,在大數據算法時代呈現出新的表達方式,焦點集中在意識或自我意識的統一與超越上。科學家否認意識的統一性甚至其存在,並由此質疑自由意志的存在。康德通過區分現象和本體,在論證「算法」的合理性並限制它的同時,為自由和道德保留了地盤。
  • 大數據教育應用的限度
    那麼,大數據作為一種數據樣態、技術手段,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究竟給教育已經帶來和將要帶來什麼,如何看待大數據在推動教育變革中的作用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界已不乏討論,聲音也是多種多樣,並且可以斷言,伴隨科技進步和大數據、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介入程度不斷加深,這方面的討論將更加熱烈。
  • 大數據紅利窗口打開,看百度用大數據都做了什麼
    包括大數據產業「十三五」規劃在內的多個國家級產業促進政策,有望在下半年陸續出臺。屆時,大數據國家戰略將加速落地,大數據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經過多年的深耕細作,百度在大數據應用領域可說是卓有成效。正如李彥宏在開幕式演講中提到的,包括百度無人車在內的人工智慧正是大數據的一個典型應用方向。
  • 移動醫療大數據的幾個偽命題:大數據的陷阱與小數據的重要性
    因為醫療是非常特殊的行業,所以單獨強調大數據是一種很片面、盲目的做法。在這個大數據時代裡,我們要重視傳統的小數據研究(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抽樣數據),其實大數據和小數據可以相互結合,相互印證,互為補充,互相借鑑的。那什麼是小數據呢?小數據研究有幾個方向:1.搜集一段時間和地點內的大量醫學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 江南、世界級城市群、大科學裝置共享與數據倫理
    從人文科學角度看,通過理解數據的本質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本質以及更好地治理城市;考慮數據生產被納入到社會-技術系統中的方式;從知識論、本體論和政治學等角度看,需要處理好數據權力與數據文化的問題。從數據倫理角度看,考慮城市數據基礎設施與數據驅動系統的社會與政治構成特徵;數據被誰獲取、使用以及他們的目的以及為誰服務的問題;數據生產和使用如何被現有的文化規範、價值系統和信念所約束以及理解與之相匹配的數據文化及其特徵。這些都是基於數據架構的長三角戰略所需要面對的問題,而數據使用共享成為關鍵所在。
  • 如何從大數據與網絡輿論角度看《都挺好》?
    本文從大數據與網絡輿情的角度,分析一下《都挺好》這部電視劇掀起全民熱話的過程。這部電視劇所關注的家庭倫理話題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最大的話題有兩個:一個是重男輕女問題,一個是養老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在這部劇中又是互為因果的。所以,大家都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部電視劇會在短短兩周內爆紅。那麼,作為網際網路人的我們,不妨從大數據與網絡輿情的角度,分析一下《都挺好》這部電視劇掀起全民熱話的過程。
  • 大數據開發和大數據分析有什麼不同?
    大數據分析工程師和大數據開發工程師分別能做什麼?通俗解釋開發和分析非要把他倆分開的話,一個是偏向於數據,一個偏向於工程。好比要炒個菜,工程師是燒火、墊勺的那個,偏向於工具的使用。分析師是放調理、掌握火候的那個,偏向菜怎麼做好吃。數據影響生活數據越來越多的影響並塑造著那些我們每天都要交互的系統。
  • 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師的報考條件是什麼?
    那麼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師的報考條件是什麼呢?大數據時代什麼是大數據?圍繞數據,人類已經做了很多數據科學的研究和應用工作,其中最為基礎的就是數據的存儲、傳輸。數據的價值在於數據上承載的信息,信息的價值在於消除不確定性的成本及其直接和間接的作用,而這一系列的價值使得我們對數據的價值予以空前的重視。什麼是數據分析師?
  • 數據可視化的一些思考丨從三個問題看數據可視化的商業前景
    數據可視化的本質,是將數據呈現,讓觀眾有視覺化思考能力,放在十年前,其實就是EXCEL與PPT的結合。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和人們對閱讀體驗的需求更新,越來越多的數據中控大屏、人機互動系統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的市場嗎?不妨從以下三個問題,找出答案。
  • 四象限選拔法:從面試官角度,看數據產品經理的面試和選拔
    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對數據產品經理能力、知識、技能的綜合要求,相比其他方向產品經理要高很多,相比分析師、開發等其他崗位又更全面。而通過看簡歷、加1-2小時的面試,選拔出優秀的數據產品經理或好苗子,更是難上加難。經過很多嘗試,我總結了一套四象限選拔方法,作為每次提問和評估的提綱,與候選人進行面試溝通。
  • 大數據的力量來自「大成智慧」資訊時代大數據的再認識 | 網際網路...
    但「科學始於問題」的觀點對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有指導意義。大數據的興起引發了新的科學研究模式:「科學始於數據」。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大數據分析方法與「科學始於觀察」的經驗論較為接近,但我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避免滑入否定理論作用的經驗主義泥坑。
  • 2019Datathon賽前培訓:從臨床醫生角度看醫療大數據科研
    在現場,北京市生理科學會危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ICU 主任王誼冰醫師站在臨床醫生的角度分享了如何看待醫療大數據,闡述了數據科學對醫學進步的推動作用。王誼冰醫師認為,數學能夠真正打入醫學研究之時,才是醫學高度發展的新時代。
  • 計算機行業:從數據的生命周期看大數據發展
    大數據的本質是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將整個大數據產業依據數據處理周期劃分為數據源、數據管理與數據應用三個環節。從海外發展現狀來看,高附加值、工具化的企業值得關注。1)首先,數據的所有權和隱私保護是容易被市場忽視的基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