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大數據與網絡輿論角度看《都挺好》?

2020-12-04 人人都是..

本文從大數據與網絡輿情的角度,分析一下《都挺好》這部電視劇掀起全民熱話的過程。

這兩周,爆款國產新劇《都挺好》成為了網絡熱門話題,網友們樂此不疲地討論著劇情,這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其話題性堪比2017年的爆款劇《歡樂頌》。

這部電視劇所關注的家庭倫理話題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最大的話題有兩個:一個是重男輕女問題,一個是養老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在這部劇中又是互為因果的。所以,大家都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部電視劇會在短短兩周內爆紅。

那麼,作為網際網路人的我們,不妨從大數據與網絡輿情的角度,分析一下《都挺好》這部電視劇掀起全民熱話的過程。

我們相信,通過這次分析,大家能學會在網際網路產品發布後,如何監測網絡輿情,了解關注熱度和討論熱度的變化。

一、全網熱度分析

1. 全網熱度概況

熱度指數非常重要,能表現出全網熱度概況,這指的是在從新聞媒體、微博、微信等網際網路平臺採集海量信息的基礎上,提取與指定事件、人物、品牌、地域等相關的信息,並對所提取的信息進行標準化計算後得出的指數。

可見,熱度指數能客觀反映事件、人物、品牌、地域等在網際網路上的受關注程度。數值越大,表明其網絡受關注度越高,數值範圍在0-100之間。

從上面的熱度指數來看,在過去7天的時間裡,《都挺好》的全網熱度值居然高達92.77,已經接近100,這顯然是熱度指數中非常高的水平!

2. 全網熱度走勢

從指數變化趨勢來看,《都挺好》的熱度在3月8日19時達到了92.77的峰值,而且趨勢基本上都超過熱度均值,顯然這部劇隨著劇情發展,熱度持續不減,深受廣大觀眾追捧。不難發現,剛好峰值的當天正是國際三八婦女節,而這部劇的女主角蘇明玉因為不公的遭遇得到大家的同情,在情感上替她抱打不平,所以熱度峰值的出現有其偶然性。

3. 全網關鍵詞雲

以下是全網關於《都挺好》的文本信息的關鍵詞提取,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網絡上關於這部電視劇的討論都集中在哪些關鍵點上。

顯然,明玉為主女主角,這個關鍵詞是熱度核心。通過這些關鍵詞,我們也大概能猜測到劇情是怎樣發展的。

4. 全網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能反映出事件信息的來源佔比情況

從此圖可以看到,與《都挺好》相關的信息主要來源於騰訊視頻和微信,這與騰訊視頻作為重要的視頻合作平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重點微博傳播分析

1. 傳播節點分析

先找到《都挺好》的電視劇的官方微博,然後選擇一條傳播情況不錯的微博(轉發量、評論量及點讚量都比較高的微博)作為分析對象,如下圖所示:

接著對這條微博進行傳播效果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都挺好》的傳播節點分布是以官微為中心,姚晨的微博帳號則是關鍵的傳播用戶,成為了引發最大轉發的轉發者。

其實,這不難理解,畢竟姚晨的微博粉絲數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她的轉發必定會引起粉絲的轉發,所以最終這條微博最終起到的宣傳效果相當可觀,可通過博文概況的數據來體現。

2. 轉發層級分析

傳播節點能衡量內容傳播的範圍之廣,轉發層級則能反映內容傳播的深度,換言之就是轉發層級越高,覆蓋的人次越多,那麼說明這條微博的影響力就越大。

下圖為針對該條微博轉發層級的分析結果:

這條微博的傳播層級為3級,有效轉發為700人次,覆蓋的人次逾8336萬。毫無疑問,影響傳播深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關鍵傳播節點,也就是姚晨的微博帳號,與海量的粉絲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3. 轉發評論趨勢分析

我們還能觀察到這條微博轉發、評論的發展趨勢,微博的互動及散播活躍與否,以及處於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

一般內容傳播的生命周期由引發期、醞釀期、發生期、發展期、高潮期、處理期、平息期和反饋期共同組成,這對於及時準確地研判事件及輿情走向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圖表明,意見領袖集中在微博發出後的幾個小時內活躍,但轉發和評論的行為在總體上是呈衰減的趨勢。

可見,微博傳播的效率和速度,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這啟發了我們要在微博發布後的幾個小時內落實好轉發的工作,尤其是針對意見領袖的轉發。

4. 互動粉絲畫像分析

這裡的分析對象就是那些參與轉發和評論的活躍用戶,以下會通過地域、性別佔比、興趣標籤和使用設備等畫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描繪出《都挺好》這部電視劇的粉絲特徵。

(1)地域分析

顯然,該條微博轉評用戶在地域分布上較為集中,轉發者主要分布於北京、海外、廣東,評論者主要分布於北京、海外、廣東,這與當前網際網路用戶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2)性別和興趣標籤分析

上圖表明,《都挺好》這部電視劇的主要受眾都是80後和90後,而且是以女性用戶關注為主。

這對於一部現實題材的電視劇來說,是成功的開始,因為這部分用戶都是熱衷於傳播和分享的,而且劇情本身就很容易引起這群80後和90後用戶的共鳴,這與他們當前所面對的家庭問題有一定關係。

(3)粉絲活躍度分析

參與互動的粉絲活躍度能夠通過粉絲數量區間分布來衡量,也就是說,我們可從粉絲擁有的粉絲量來判斷該粉絲的微博是否活躍。

如圖所示,粉絲量在10-49和100-199這兩個區間的互動粉絲居多,其次是50-99,200-299這兩個粉絲區間互動用戶,活躍度中等的群體如500-999、1000-1999這兩個區間的粉絲也有數十個。綜合這一些數據來看,《都挺好》這部劇互動粉絲的質量比較高,出現水軍的機率不大。

5. 使用設備分析

使用設備分析的情況很容易理解,還是以iPhone為首,其他主流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像華為、OPPO、小米、VIVO等品牌緊追其後,PC卻意外地成為了一個亮點,還是有那麼一部分用戶會習慣用PC來觀看視頻。

6. 用戶UGC分析

通過用戶UGC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條微博討論的熱點詞彙以及emoji表情如下:

可見,互動粉絲對這條微博的情感態度是積極的,言語間會帶有一點戲虐和自嘲的意思,這條微博起到了與用戶友好互動的目的,這有助於提升用戶關注劇情發展的興趣。

總結

通過大數據分析《都挺好》這部電視劇的網絡輿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網熱度分析和重點微博傳播分析的必要性。

其中,全網熱度分析需要我們關注4個點:熱度概況、熱度趨勢、關鍵詞雲和信息來源,這樣才能更好了解熱度的情況。

至於重點微博傳播分析,我們則要關注6個點:傳播節點、轉發層級、轉發評論趨勢、互動粉絲畫像、使用設備以及用戶UGC,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不管你是產品還是運營,學會利用大數據分析網絡輿情,都挺好的。

 

本文由 @ 芝麻醬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摘要: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了輿論生態,也給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網絡時代,如何應對新挑戰?如何把控和突破新聞輿論工作的難點?本文將結合實例,歸納提煉應對輿情、突破難點的實用策略。
  • 大數據環境下,輿情研究方法如何迭代?
    原標題:大數據環境下,輿情研究方法如何迭代? 編者按 傳統輿情是基於簡單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但數字時代數據量巨大、冗餘信息繁雜。在信息和數據形式不斷更新的情況下,輿情研究方法同樣需要迭代。當下,輿情研究方法存在哪些問題?複雜的數據環境對研究方法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一起來看。
  • 知乎、果殼、B站等崛起,網絡輿論「外圍地帶」不可不察
    在其後的輿論紛爭中,知乎也一直是重要陣地,網民不無驚訝地發現,知乎上問題提出的角度以及答案的排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引領輿論走向,它仿佛成為這場網絡較量中新的「兵家必爭之地」。幾位知乎「大V」甚至因涉嫌為當事企業「洗地」而被封號。其後的「雷洋案」,發酵之初的帖文《關於人民大學雷洋同學意外身亡的情況說明》《願以十萬贊,喚回一公道》,也來自於知乎。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網絡社會結束了大眾傳播渠道的封閉,從網絡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普通用戶可資利用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進入門檻越來越低,聲量越來越大 。這是網絡輿論的優點也是缺點,它既可以迅速而直接的反應民意,但是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而歪曲事實。
  • 對網絡輿論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研究
    對於群體的解讀,勒龐早在《烏合之眾》中就指出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群體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
  • 網絡輿論引導,哪三個原則特別重要?
    由此需要從傳播、信息的角度,以信息為中介,以溝通為機制,展開理性的對話和具有說服力的交流,在尊重公眾獨立思考和理性意志基礎上促進共識的形成。  輿論引導要從短期信息調控轉向長期心態調適  短期信息調控能夠為輿論場提供新能量,驅動輿論場的演化和發展。
  • 兩個輿論場的碰撞與挑戰——網絡時代的輿論新格局(上)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不斷壯大,使得輿論的發生機制、內容、語境都發生變化。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2014年6月發布的數據,中國網民數量達到6.32 億人,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27億,手機上網用戶比例首超傳統PC。網際網路全面進入移動互聯時代,而以微博、(微)視頻、微信、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成為中國網絡輿論新戰場。
  • 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
    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原標題: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 責任編輯:鄭莉莉
  •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當「官二代」的身份標籤被證為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乃至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效果提供參考思路。最終抓取7346條數據,剔除重複抓取的數據和其他欄目數據後,獲得514條數據,分別包括《人民網評》《人民三評》《人民財評》《人民快評》《快人快語》新聞評論328篇、24篇、75篇、46篇、41篇。 當下,在通過網絡獲取新聞時,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約65%的人通過手機應用軟體(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獲取新聞。
  • 傳媒觀察丨環境、個體、行為: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
    新媒體環境下,擬態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它一方面為眾網民構建了非常便利的能夠彰顯話語權的大環境;另一方面,在擬態環境下呈現的「事實」未必都是事實,而且並非所有網民對事件的真實性都能進行理性的辨識。這是導致針對同一事件出現多種聲音的重要原因之一。擬態環境是形成網絡輿論暴力必須跨過的門檻,網絡環境制度缺乏則會對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火上澆油」。
  • 大數據紅利窗口打開,看百度用大數據都做了什麼
    俗話說「一枝獨放不是春」,如今大數據紅利窗口打開,且看百度還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在了哪些方面。從這個角度上說,住宅空置率就成為最簡單直接的「鬼城」衡量標準。然而媒體報導時經常依據亮燈率所做的判斷準確度並不高。人們廣泛應用的智能行動裝置都具有位置感知功能,可產生大量個人軌跡數據,可覆蓋極大的時空尺度,擁有超高的解析度。通過這些時空大數據,百度從微觀的角度來觀察城市動力學(包括人類的遷移和區域之間的互動),使用每個個體所產生的數據來感知人們的生活環境。
  • 河大上榜高校網絡輿論影響力前四
    從各子項來看,清華大學在多項細分項中拔得頭籌,如媒體影響力、網絡輿論影響力、科研影響力等方面實力佔優。高校科研影響力前十高校科研影響力研究指標,根據教育部《2016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彙編》及各高校公開數據,選取教學與科研人員、科技經費、科技課題總數、技術轉讓當年實際收入、成果授獎等8個指標而來。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都挺好》的熱播掀起了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討論。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迪,到《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成,這幾年關於家庭的劇,總能牽出「原生家庭決定論」,家庭決定性格乃至命運的觀點,深深烙印在人物的身上,也成為自媒體熱衷的噱頭。家庭固然重要,可它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所有嗎?
  • 大數據發掘微生物「社交網絡」
    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出現在地球上。上至幾萬米高空,下至幾千米深海,熱達攝氏300℃的溫泉,冷至零下80℃的寒極,都有微生物存在。數十億年中,微生物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它們不僅僅是「分解者」,還影響到溫室氣體、綠色生產以及人體健康的方方面面。
  • 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要通過網絡意見領袖來引導社會輿論,則意見領袖必須進行專業素養和公共精神的自我提升,同時推進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建設,政府機構也應加強主流意見領袖的培育。 【關鍵詞】:網絡意見領袖;社會輿論;輿論引導 網絡意見領袖,即網絡傳播中出現的為他人提供信息,並且對他人有一定影響力的「活躍分子」。
  • 2019Datathon賽前培訓:從臨床醫生角度看醫療大數據科研
    在現場,北京市生理科學會危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ICU 主任王誼冰醫師站在臨床醫生的角度分享了如何看待醫療大數據,闡述了數據科學對醫學進步的推動作用。王誼冰醫師認為,數學能夠真正打入醫學研究之時,才是醫學高度發展的新時代。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作為這樣一個利益紛繁複雜,利益牽涉多方的大型網絡事件,各大網絡媒體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了報導。但是,由於網絡媒體與傳統意義的大眾媒體不同,網民很大程度參與了新聞的編寫和傳播,讀者很難判斷來自網絡的「事實」和言論是否是公正客觀的視角。如果新聞報導失去了客觀公正性,則誤導輿論,導致讀者對事件或對象帶有偏見。
  • 混沌理論視野下的網絡輿論監督特點與管理初探
    這意味著,每一個意見,都有機會影響、改變其他的意見,並得到其他意見的反饋和修正,當形成相似表達的時候,就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換言之,蝴蝶效應消解了「沉默的螺旋」的效應,個人的意見或提供的信息作為混沌現象中的一個要素,前所未有地可以直接影響結果;這同時意味著,對作為一種混沌現象的網絡輿論監督的控制和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