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角度看「時間」,這下懵了……

2021-01-15 騰訊網

當代時間被分為生命時間和物理時間,而這兩者之間又存在衝突與悖論。深圳大學哲學系朱銳教授在山東大學發表的演講中指出,為了解決物理時間和生命時間的悖論,我們必須從生命認知入手。

原文 :《如何解決生命時間和物理時間的悖論》

作者 |深圳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朱銳

圖片 |網絡

時間問題的悖論

當代時間問題可以被分為兩類:一是如何從科學特別是物理科學上說明時間為何不重要,或甚至不存在;二是如何從生命科學、特別是從生命科學的哲學上去說明生命體為何有強烈的時間感受。即使我們都接受物理學家們的一般時間觀,即時間不重要或不存在,時間的生命意義卻應該不受影響。人還是會用時間去安排生活,憑時間去體驗生命。這正如蓋爾頓(Galton)強調的「時間穿越(the transience of time)是生命體驗中本質性的、明顯不可還原的特徵」。

於是,我們有這樣的悖論,一是要說明時間為什麼不重要,二是要說明為什麼時間卻如此重要。第一個命題的真會增加第二個問題的分量和意義:在何種意義上,生命和生命體體驗在本質上帶有虛幻性、甚至自我欺騙的成分?如何對待這種截然相反的物理現實和生命經驗就成了一個相對急迫的理論問題。用大哲學家塞拉斯(Sellars)的話說,這涉及關於世界的「科學圖像」(the scientific image)和「在世之人的昭顯圖像」 (the manifest image of man-in-the-world)的衝突。在他看來,說明和處理這種衝突構成了現代哲學的基本任務。

生命時間有什麼特徵

生命的時間圖像較為複雜,本身並不具有系統性和內在一致性,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時間概念,怎樣計算時間更是一種人為的決定。但一般說來,生命時間至少應有三個重要特徵,分別代表時間的現在主義、連續流動和非對稱性。

人假設有一種基本時間,即現在或者當下(now);而現在或當下又有普遍同一性。然而,儘管當下或者現在的感覺似乎強烈,現在本身卻沒有任何經驗證據。現在性不是能以經驗得到的物體性質。

梅樂(Mellor)曾這樣來說明這個道理:透過望遠鏡觀察星星,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看不到過去和現在。「時態」沒法看到。一顆閃耀的星星也許很久以前已經死於超新星,但看不出它和周圍任何物體在時態上有什麼兩樣。同樣道理,假設我們能夠時間旅行,時間旅行之自我認知是不可能的。因為所見所聞,沒有什麼東西能說明我們在時間旅行。也就是說,從經驗角度看,沒有證據能肯定或者否定所見所聞的現在性。

除了現在性以外,人類生命的另一個強烈感受就是所謂的逝者如斯夫,時間不斷地流動又消逝。實際上,流動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時間是獨立於事件變化的絕對變化。每一時刻都是正在消失的此刻,被新出現的時刻所取代,中間沒有間斷;二是時間不可逆。現在成為過去,而過去不會成為現在。

有人認為流動來自兩個印象,一方面,人們覺得世界只有一個現在,另一方面,人們覺得作為現在的時間在不斷變化。流動是這兩個印象的結合(Leininger, 2015)。流動涉及過去和現在的關係,甚至還涉及歷史循環問題。

除了現在性和流動不可逆,生命時間還有非對稱性。從現在的角度看,將來是開放的,而過去已經被封閉。將來還有希望被改變,而過去是鐵的事實。過去和將來相反的模態地位是充滿意義和哲理的生命符號。從自由和決策的角度看,將來是可能的,而過去不可能。

然而,這種未來和過去的非對稱性又不是絕對的。盧克萊修說,人死後的時間和死前的時間有對稱性。從這個層面上看,死後的未來和生命的過去同樣都是封閉體。所以,未來和過去的非對稱只是相對於個體生命而言。為了避免混淆,我們應該區分三種不同的不對稱概念:存在不對稱、秩序不對稱和因果不對稱。存在不對稱就是現在主義,即只有現在存在。秩序不對稱就是流動不可逆,代表先後不能顛倒。秩序和因果觀念是密切相關的。秩序不對稱導致因果不對稱的假設。而這裡所說的過去和未來的非對稱,是第四種不對稱。從生命的角度看,之所以有第四種非對稱,不單單是由於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地位或者其他考慮,而是未來的原因。在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其原因去改變未來。相反,過去不僅自己不存在,而且它的原因也不存在。所以不能改變過去。

總之,因果和先後,先後和時間位置(過去、現在、將來),時間位置和存在地位,它們之間不是同一類的關係。因果可以有同樣的存在地位(都存在或者都不存在),但不等於它們之間沒有先後。先後本身也不等於不同的時間位置。先後是量的關係(metric order),猶如數字之大小。而時間位置是一種絕對性質。先者未必先成過去,後者未必後於先者而去。

與生命時間相對的物理時間

與生命時間相對,物理科學上的時間理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相對保留時間概念,代表是所謂「因果集合論」(causal set theory);另一種乾脆廢除時間,把世界設為靜止。按照因果集合論,時間有顆粒性(granular)而沒有連續流動性。

為了便於介紹,我們忽略不同物理學理論之間的細微差別,而把物理時間總結為:

1

第一,時間沒有生命時間所說的「現在」。物理時間只是當地時間。物理學最多只承認超微觀意義上的當地(local)時間,而否認參照系之間的普遍或者全局(global)時間。也就是說,宏觀或者微觀時間以及與之相關的同時性概念,在物理學看來最多只是一種大概說法(approximation)。物理學對同時性的否定也等於否定了現在性。因為生命時間的「現在」(now)本質上是同時性的衍生概念,它代表一種普遍時間。

2

第二,物理時間是顆粒的,而不是連續的。在時間流動性方面,儘管物理學並不絕對否定事件的先後秩序,但否定有所謂獨立的時間秩序以及由這種秩序所構成的不間斷流動。為了避免混淆,我們需要區分事件的先後(sequence of events)和時間本身的先後(sequence of time)。也就是說,離開了事件,時間本身的先後秩序是沒有意義的。

3

第三,時間沒有不可逆性。物理學對時間不可逆的否定,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科學圖像」不包含任何實質性的時間描述。物理用數學公式來描繪世界,而數學公式只揭示事件之間的規律(pattern),不包含任何因果性和不可逆假設。從純數學的角度看,物理規律無所謂時間性,因此是可逆的。

從生命認知入手

為了要解決物理時間和生命時間的悖論,我們必須從生命認知入手。時間也許是生命詮釋物理世界的一種認知模式。從這個角度看,時間也許是幻相,但卻不是單純的錯誤。它是人生命把握世界不可或缺也不可逾越的模式和藩籬。

從認知的角度看,時間體驗包含多種概念和維度,而不具有單一的性質。由於生命的各種功能,包括記憶、感知、運動、學習、行為等,都涉及和自己功能相關的時間,相應的時間意識和人腦機制也因此互有差別。時間體驗包括計時(timing)、持續性(duration)、次序(sequence)、時間位置(location on timeline)等層次。

計時是對象體驗,和對象性質密切相關。它涉及事件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距離。時間信號表現為量化的時間區域。計量單位有秒、分、小時、白天黑夜,甚至更長或者更短。

秩序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追蹤對象特性。海馬體的「時間細胞」(time cells)會在事件發生過程中像多米諾牌一樣連續釋放信號。在研究者看來,這種單個細胞之間活動配合實際上就是秩序編碼。現在的觀點是,海馬體的細胞群組織和建立主體體驗的時空框架。秩序意識不全甚至主要不依賴於事件性質,而更取決於主觀體驗。秩序不要求精確的量化時間(metric time),而只是在性質上標誌事件發生的先後。挪威學者曹(Tsao, 2019)的研究顯示,秩序依賴於事件變化。缺少變化的事件在主觀體驗上會產生較少的時間信號,而相應的情境時間和秩序記憶也就不會形成。

同前兩種時間意識相比較,位置意識的主觀性就更加明顯。它假設一個雙向無限延長的時間直線,而所有事件都屬於線段上的某一點或者區域。並且,它也以「現在」為原點,把時間分成過去和將來。位置意識沒有事件相對性。任何兩個事件都可以進行位置比較,排列時間先後。這和同一個參照系下的事件先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代表時間先後的位置意識又通常叫做日曆時間(calendar time)。

總之,時間意識的複雜性也說明時間的複雜性。而時間的複雜性又表現在時間神經機制的複雜性。引用帕頓和布額農馬儂(Paton & Buonomano, 2018)的說法,大腦利用其自然細胞和網絡動力學來解決各種時間計算……許多迴路靠動態地改變神經活動模式(即所謂的時鐘群)來編碼時間的流逝。時間處理包含各種不同的計算。正如空間計算包含不同迴路和機制一樣,不同的迴路和機制支持時間分辨和時間模式的生成。

時間是意識的產物。一般說來,神經學研究支持這一說法。然而,這本身不等於時間是單純的幻相。即使是幻相,它也是生命的真實幻相。像計時和基本的秩序意識,其客觀性較強,即使是物理學也不否認它們的意義。而科學圖像對生命圖像的否定,主要還是在於否定同時性、現在主義、時間流動不可逆和非對稱等特殊的圖像特徵。不是所有的時間概念都是需要被科學否定的。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89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本真」與《周易》的時間哲學
    《易經》原雖為「卜筮」而作,其內涵的自然哲學卻並未被掩埋,經歷三古四聖以後,最終以包括《易經》六十四卦與《易傳》十篇兩部分共成傳世之《周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為什麼說這是一部在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絕妙智慧的古老經典呢?且不說其玄,我們僅來談談《周易》裡面的時間哲學。怎麼談?我們或可從西方現象學界視域入手,看看「時間」如何被討論。
  • 從哲學角度看問題:數據、大數據及其本質是什麼?
    這就是大數據的時代。  關鍵點在於,我們所知的世界,全部是數據表達的,其中一部分獲得理解和解釋,更多的只是數據,沒有得到解釋甚至沒有得到關注,它只是像自在自然那樣在那裡,等待人們去搜索發現它,解釋它,運用它。  數據與本體  根據上述認識,似乎可以通過觀察數據的形成和生產,來理解哲學與科學的在解釋客觀自然議題上彼此消長。
  • 從哲學角度聊聊人造意識:是誰將意識囚禁於時間之中?
    推論與結論起點在於康德哲學中的自我統覺,人們常常認為自我具有連續性,即五歲的我和五十歲的我都是我。在這個基礎上他推斷出遵守諾言是自我先驗性的體現,因為如果你在過去誠心誠意許下諾言而又違背了它,那麼你就否定了過去的自己,背離了自我意識的連續性。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次,它運用了西方哲學的分析理念。  何謂分析理念?這可能要從分析哲學的傳統說起。分析哲學這一當代英美哲學的主流範式,在起源時強調運用語言分析的方法來澄清思想。因此自弗雷格、羅素始,分析哲學家以純粹邏輯的觀點來分析語言的形式,並以此研究現實和語言的最終結構。
  • 中國人不懂哲學嗎?從浙江滿分作文看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
    這是典型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馬哲畢竟是外來的,中國有自己的哲學嗎?有!孔子、老子、莊子、朱熹、王陽明都是哲學家,和西方世界佔統治地位的「思辯哲學」不同,中國是「實用哲學派」,即不管是唯物還是唯心,中國哲學更注重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關係,為的是讓人更好的「活著」,讓社會更有秩序的運行。
  • 王嘉爾握手楊紫之後戴手套,何炅看懵疑惑不解,下一秒圓場太智慧
    不管王嘉爾是不是楊紫的真粉絲還是為了節目效果假裝的,但是王嘉爾走心的演技還是讓很多網友相信這是真的存在童年那些時光。又到暑假了,可以肯定的說《家有兒女》依然還會播出,因為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看的,至少有很多觀眾是吃回憶殺這一波的狗糧的,有楊紫和張一山,當紅的青春偶像。不過本文的重點是說一說楊紫的。
  • 藍少科學:細說哲學中的時間,了解時間對於哲學的意義
    時間是哲學家不斷思索研究的一項課題,數學家惠特羅在他的名著《時間的自然哲學》裡面,強調阿基米德和亞里斯多德是對時間兩個極端看法的代表人,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內稟的,對宇宙來說是基本的,而阿基米德的看法就完全相反。2000多年來,這個爭論,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在進行。柏拉圖在他講宇宙學的著作《蒂邁歐篇》裡說,太初混沌,神工強加以形序,時間乃生。
  • 看了一些哲學科普後的胡思亂想
    看了一些關於哲學的普及讀物,還蠻有意思的。可能由於最開始的時候,學科並未分化,研究者們常跨學科。而它本身又是研究一些本質、意義、世界觀之類的問題,所以談到哲學的時候,總也會聊到科學及其嚴密性、人生意義、宇宙終級之類的問題。感覺哲學的各個流派與偉人,都在用某種角度來解釋個體與社會,而這都只能說是他們的觀點,很難說對錯。
  • 後現代視野下的沃爾什——重讀《歷史哲學導論》
    我們常說,事情總要過了一段時間,才能看得更加清楚。其中至少有一個緣由是,只有過了一定的時間段之後,各個方面的、不同角度的材料呈現出來,我們才可能避免那種只從當下的、單一的角度來理解事件時所受到的限制。然而,「後見之明」也未嘗就沒有它帶給我們的盲點和欠缺。因為了解了事件的進程和結果,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就往往會帶有一種目的論的眼光,把和事件相關的過往所發生的一切,都看作是一連串導向最終結局的鏈條。
  • 物理哲學簡介(II):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基本問題
    時間、空間、時空(或時間-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等概念,是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關於它們的存在和本質是物理學哲學的中心課題。在許多哲學中,時間被視為變化。通常認為時間是一種基本量,即不能用其他量來定義的量。因為時間似乎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因此無法用任何更簡單的方式來定義時間。
  • 哥們你這角度剛剛好!有點狼人的感覺呢?
    8.地鐵上有個漂亮外國妹子,多看了兩眼!9.姑娘這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不作就不會死10.哥們,沒有點技能還學別人,這下舒服了吧!11.終於剪好了,看看,這是今年最流行的,真是太完美了,倔強的劉海12.一秒吃掉一塊大西瓜,拍照留念一下13.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 換個角度看AI:追溯人工智慧研究的歷史和哲學邏輯
    如同一般哲學方法中的虛無主義一樣,明斯基回應希爾勒:「應該忽視希爾勒的誤解。」  大象不會下棋  即使大象不會下象棋,你也沒有理由責備它們。「  大象不會下象棋」( Elephants Don't Play Chess)是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A.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哲學有何用?這是一個始終伴隨著哲學思考者的老話題,在新時代新境域下,這個話題又總會時常泛起。思之惑起,欲罷不能。走出哲學象牙塔,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其中不乏異想天開與深刻的洞見。在管理領域,哲學被視為擒龍功,高瞻遠矚,抑或大而不當,或毀或譽,莫衷一是。
  • 時間真的存在嗎?科學家:其實這是哲學問題
    時間是否存在,這其實是個哲學問題。問題的關鍵不是時間是否存在而是什麼是存在。存在是個相對的概念,一定要明確是相對於誰存在。聲音存在嗎?聲音相對人耳當然存在。聲音表現為人的一種知覺但它的本質只是機器波。色彩存在嗎?
  • 非洲的巨型充電寶 獅子老虎都看懵了
    別說太陽能發電了,人家不僅有小型發電機,更有巨型「充電寶」,估計老虎獅子都看了懵逼了:這是什麼?比大象還大?非洲人民:mdzz,這叫可行走的電池。    怎麼回事?是什麼讓非洲人民排隊?充電寶車也是從非洲興起的。
  • 博士鐘錶匠和他的時間哲學
    從此,守時守信成為一種文明,浪費時間成為一種罪過。這個「博士鐘錶匠」叫閔樂曉。他是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瑞士格瑞集團特聘的亞洲首席鐘錶設計師,也是廣東省鐘錶協會常務副會長。作為資深的鐘表設計大師,他深諳時間哲學,一直致力於時間哲學的研究和鐘錶的設計。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這本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裡程碑。3,《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是英國現代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創作的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著作。《西方哲學史》全書共3卷,全面地介紹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中葉四方哲學的發展過程。第1卷講的是古代哲學的產生與發展。第2卷講到天主教哲學從興起到壯大,最後衰落的歷史。第3卷主要講述近代哲學的發展過程。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科學的興盛期,再到19世紀思潮的猛烈湧動。作者最後提出了邏輯分析哲學。
  • 看完就懵了
    看完就懵了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地球作為宇宙中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一個星球,人們對於地球的探索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在圍著太陽公轉的同時本身也在自轉,自轉一圈的是一天一夜,圍繞太陽轉一圈則是一年,所以地球才有了晝夜更替,一年四季的變換,那麼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10秒,人類會發生什麼事情?
  • 休謨的時間哲學——比愛因斯坦早200年意識到相對論
    這些事件的時間順序依賴於觀察者;它是相對於指定的參考系的。一旦同時性的相對論建立起來,愛因斯坦就能夠調和他的理論、相對性原理和光原理之間的關係。這一結論需要放棄這樣一種觀點,即存在著以時間秩序為基礎的不可觀測的時間。這是愛因斯坦從休謨那裡得到的觀點。休謨對知識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包括哲學的所有領域和各種科學學科。當代的科學家們往往很少有時間研究哲學,卻常常為休謨破例。
  • 坤鵬論:語言是思想的邊界 哲學最難是語言(下)
    而且,不管多麼牛的人,他說一句話,可能一時會有效果,但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時間才是最好、最終的裁判。往深了思考,東西方思維模式、東西方哲學的差異是重要原因,這個後面坤鵬論會專門講,這裡不贅述。起碼三個方面都要硬:外語要硬;哲學要硬;本國語言也要硬。因為,哲學是語言的遊戲,很多哲學著作滿篇都是詞意微妙、無法確切翻譯的語句,這就要求翻譯者即能悟透原文深意,明白其中的哲學思想,還能用本國語言原汁原味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