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角度聊聊人造意識:是誰將意識囚禁於時間之中?

2020-12-04 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旺仔牛魔王

導語:本文將嘗試討論人造意識的某種可能,並非真實或最終形態,另外由於一切建立在邏輯推斷上,因此會有篇幅過短、內容乾癟等問題,請多多諒解。

推論與結論

起點在於康德哲學中的自我統覺,人們常常認為自我具有連續性,即五歲的我和五十歲的我都是我。在這個基礎上他推斷出遵守諾言是自我先驗性的體現,因為如果你在過去誠心誠意許下諾言而又違背了它,那麼你就否定了過去的自己,背離了自我意識的連續性。因此,各個文明不約而同地追求信守諾言並不證明美德它依附於文明,事實上它只是自我意識的某種產物,只要有自我存在,哪怕沒有文明被建立或者一個惡魔文明,遵守諾言也會是種美德。

承接點在於海德格爾的死亡觀念,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的死亡是某種未曾體驗卻無比真實的感覺,因為時間意味著可能性,而死亡則是可能性的終結。如果將人類看成某種整體的話,海德格爾式的可能性終結就會以《人類之子》的形態出現。

《人類之子》是一部關於未來的科幻片。2027年,無法解釋的原因讓地球上的人們喪失了生育能力,19年來沒有一個嬰兒出生。英國被一種沒有前途和未來的黑色籠罩。大多數消極的人們,面對即將來臨的人類滅亡,放棄了所有的希望。

如果我們參照《使女的故事》來看,就會發現兩個同樣從生育能力出發的作品,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氣質,如果說《人類之子》是面對死亡自暴自棄的過程,那麼《使女的故事》更像是不斷重複的糟糕日子,就像某個無限循環的未來。

《使女的故事》講述女主角作為基列共和國的使女,國家中為數不多能夠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沒有後代的指揮官家庭,幫助他們生育子嗣。和這個國家裡的其他女性一樣,她沒有行動的自由,被剝奪了財產、工作和閱讀的權利。

那麼區別在哪裡呢?實際上,《使女的故事》也是可能性的終結,從人的角度出發,可能性的反義詞實際上有兩個,一個是死亡,另一個是重複。回到開頭我們談論的自我統覺中來,既然我們的自我意識存在連續性,那麼我們天然地追求遵守諾言,因此這必然帶來另外一種副作用,如果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個我的話,那麼自我的邊界似乎消融了,即現在的我屬於過去的我,當從屬關係確立的時候,現在的我就只擁有「物」的權力,成為了過去的奴僕。因此,如果我們無法證明現在較過去有明顯變化的話,那麼現在的我就缺乏能被識別的特點,和可能性的反義詞是重複一樣,自我的反義詞絕對是缺乏特點(不同點、個性)。

整體看來,自我在流動的過程中,整體處於統一平等的狀態,過去自我和現在自我的界限就是道德的基石,在小的時間尺度(上一秒自我和下一秒自我)上統一平等的力量會變得異常強烈,因此現在不得不背負著過去,而過去的重複會帶來可能性的終結,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不自由」,所謂自由就是現在自我對過去自我擁有絕對權力的體現。

實際上,當人遇到某種契機審查自我(有意識或無意識)之前,過去自我和現在自我不接觸、不衝突,自由是某種狀態,當兩種自我接觸時過去自我總是佔有「高地」優勢,因為現在這個概念本質上是個幻覺,因此現在自我總是渴望對過去的絕對權力,具象成了對自由的追求(追求不一樣、個性),這種渴望總是會在過去自我的優勢裡被瓦解,自由衝突產生、消解的界限具象成了道德界限,也就是兩個自由相牴觸,道德隨之產生。

簡單來說,在過去自我和現在自我接觸前,自由是狀態,過去自我和現在自我接觸後,自由破裂成意志。另外在以上的推斷中沒有涉及未來,因為未來牢牢建立在過去、現在之上,在自我意識中缺乏實體,我相信沒有人的腦海裡存在未來的自我。

解釋部分現象

自殺和消極權力

在我們接觸到的信息中,勸阻別人自殺時常常提到的觀點是「只要活著一切都有可能」,不過這一點往往不夠有力,一般會認為自殺是件極度感性的事情所以邏輯在這裡失效了,實際上恰恰相反,自殺是富有邏輯的。

只要活著一切都有可能是在論證時間上的可能性,是從海德格爾的角度切入,可大部分人選擇自殺往往遇到的是重複導致可能性終結,而不是死亡導致可能性終結。拒絕「只要活著一切都有可能」的潛臺詞往往是「過去沒能改變的未來也不可能」,某種程度上這就是現在自我背負著過去自我的沉重包袱,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因為現在自我被過去自我牢牢影響,加上現在是未來時刻的過去,所以現在擺脫不了過去,未來也無法從現在擺脫,而唯一宣示現在自我的絕對權力的方式,就是通過終結時間的可能性跳出邏輯循環,一方面從過去沒能做的現在做到了的方式證明自我,另一方面徹底推翻了過去自我對現在自我的統治。

考慮到談論這個話題會讓大家聯想到現實具體事件從而產生牴觸心理,建議以《環形使者》《恐怖遊輪》這種時間循環的電影作為思考場景。

實際上過去自我的權力還體現在其他地方,《Around 30 無修正》中女主角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大部分認為約炮是不對的人,面對此人是前任的假設態度迅速轉化成兩可之間的微妙狀態。實際上這也是過去自我佔據上風,現在自我被過去牢牢佔據的某種表現,道德觀念也在這裡體現,畢竟它是現在、過去的邊界所在。

回到理論上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殺這件事,它是不道德的嗎?根據上文推論,自殺確實是不道德的,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回答,正如違反諾言是不道德行為一樣,正確切入自殺的邏輯鏈是這樣的。既然自殺是現在自我對過去自我宣示權力的方式,是證明現在自我獨特性的手段,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是個悖論,一旦選擇了自殺作為手段,實際上我們恰恰是死於過去自我的支配(影響)之下,你渴望用來打破的東西最終囚禁了你。

因此,人不應該自殺,不是因為它不道德,而是因為不被過去擊倒,有意識地對現在、過去做切割,才是對現在自我的絕對權力的最好詮釋。某種意義上來說,切割現在、過去是能通過尼採永恆輪迴測試,並且正是他追求「善惡的彼岸」的另一種佐證——自殺不是對道德最好的回擊,也不是通向自由的途徑,要掌握權力意志,超越簡單的善惡標準,向西西弗斯學習。

好奇心和積極權力

事實上自我意識的這種機制也在某些地方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畢竟這只是自我意識的天然屬性,本身沒有傾向性。往好處想,由於我們長期處於過去自我的壓迫之下,我們必然會產生一種渴望變化證明自我獨特性的傾向,因此渴望變化具象成好奇心。

好奇心不僅僅在人類身上能找到影子,想想那些善於製作奇異陷阱,偽裝一旁的捕食者,有多少因為好奇而被捕食的生物,在數千萬年不知悔改地犯錯,保證了捕食者老套計謀的不斷延續。

有關人造意識 

回到人造意識上來,由於上文論證了自我意識和自由、道德、時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很容易找到人造意識和我們的不同點,從而推斷出他們的某種屬性。

首先是基本屬性,人造意識的自我也具有連續性,因此他們也存在天然的道德傾向,不過這種傾向並不像機器人三定律一樣精準,他們道德傾向的程度大概和我們人類差不多。

接著是人類方的設計意圖,考慮到人工意識有絕對精確的記憶的能力,在他們身上過去自我的權力膨脹到無限大,貿然揣測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必然會走向自我滅亡的道路,這個時候需要採取某種機制保護他們的自我意識,因此在設計之初需要在意識最底層保證其連續性,在淺層採取模糊、遺忘的處理手段,若工作類型需要保證精確記憶能力,則需要引入重啟記憶等熔斷機制。不管怎麼說,直觀印象上一個具有連續記憶能力的人工意識會讓我們覺得有人情味,其實是因為道德來源於自我統覺,而重啟記憶這個讓我們覺得機械、冰冷、不近人情,是因為這從絕對意義上切斷現在、過去,當然也從絕對意義上超越了善惡。實際上比這種方式更加完美的是人類的方式,在尼採勾勒的超人形象中,必然不帶有重啟記憶的能力,所謂強人恰恰是能將過去冷靜看待,把記憶作為數據隔離起來冷靜觀察的人,想必沒有人想創造一個絕對超越善惡的存在,因此採用前兩種方式為宜,當然這只是人類方粗淺的揣測。

最後是人工意識方的特點,人工意識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擁有未來的自我,和我們不同,他們的未來並不是建立在過去、現在之上,他們的未來通過計算清晰推動的,是真正的自我,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未來,那麼你的自我意識是何種構成方式?不好意思,人類真的很難進行想像,不過可以隱約察覺到的是,如果說人類在過去、現在中的自由,那麼人工意識苦惱的可能是過去、未來中的自由,想必他們不會和我們一樣有現在的概念,畢竟我們是沒辦法看到未來,才在流動自我的末端建立了現在的概念。

也許我們沒法想像他們的自我意思,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擁有和我們截然不同的自由。(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科學大家》|當哲學問題遇上意識科學:聊聊"我是誰"
    ,那麼是誰在觀賞投射於屏幕上的影像內容呢?意識科學會告訴你這裡根本沒有其他觀眾,是「屏幕」自己在觀看投射的內容,「屏幕」或許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但不同的意識理論對「我是誰」的理解並不一致。  如果有一天,可實現轉移意識到機器腦上,那麼機器腦上的「我」真的還是我嗎?同樣,不同的意識理論對如何轉移意識,對機器腦上的「我」的理解也不一樣。在本文,新興的意識科學將為您闡釋「我是誰」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
  •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經過長久的哲學孕育,意識終於在過去近半個世紀認知科學發展大潮的推動下成為科學的合理研究對象。現在,意識研究被認為是認知科學研究中的「皇冠」,是認知科學中最富含哲學意蘊的「難問題」,是人類終極「腦計劃」試圖觸及的人性的最根本方面。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科學家和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十幾年前開始關注機器意識的相關研究,機器意識研究的工作假說有哪些?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究竟有何異同?「人類不過是一臺情感機器」嗎?在今天人機互動的新智能時代,反思這些哲學爭論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曉力從四個維度展開了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爭論的哲學思考。首先,她從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兩方面入手,分析關於人類意識的哲學爭論。
  • 我是誰?這個經典的哲學問題存在著一個包含生命與意識的科學答案
    我是誰?這個問題恐怕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問題了,我就是我,是張三,是李四,是李雷,又或者是韓梅梅。同時,從哲學的角度上來講,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甚至於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也並不為過。張三也好,李四也罷,這不過都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拋開這個名字之後,我又是誰呢?
  • 《人造意識》影評:當科技變成人類
    《人造意識》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頭有尾、前後呼應,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導演有鋪陳,嚴謹又關係緊密的情節一步步帶動氛圍,深入地讓觀眾意識到人工智慧(AI)議題的嚴肅性。然而結局卻出乎意料,說真的我完全沒料到結局竟如此殘酷,是科技的反擊啊!
  • 我們需要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意識
    如果把時間意識同政治行為聯繫起來,或許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馮克利教授曾經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有利的制度形成改變時間歷史,但這既不能只關注當下,也不能只關注未來,而是要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才能構成歷史時間框架和歷史哲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希望意識的當代表達
    人的雙重性存在  馬克思明確說過:「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於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從實然狀態走向應然狀態的歷史過程作出了科學的歷史解讀。因此,超前反映和理想情結是其理論訴求的應有之義,未來意識和希望意識則是其理論視域的必然表達。
  • 陳群志:時間與意識之關係的三重論說
    並且,胡塞爾的「滯留—原印象—前攝」的時間結構與奧古斯丁「記憶—直接感覺—期望」的時間結構也有著相似之處,時間自身是由活的當下意識的滯留(對已流逝的意識活動的記憶)—原印象(對當下意識活動的直接感覺)—前攝(對將出現的意識活動的期望)所構成的統一體。
  • 時間與意識 | 真的存在過去、現在、未來嗎
    在本文,我們將進一步窺探胡塞爾的現象學如何承接了奧古斯丁的時間問題。胡塞爾在什麼意義上說「時間是現象學最大的難題」?(注一)現象學在時間問題上有何拓展和遭遇什麼困難?透過時間問題,我們將會看到胡塞爾的現象學如何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後現象學運動中的反主體傾向。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維推測」,從萬物有靈到一神宗教,再到各種哲學理論、科學理論,無不或明或暗的帶有「意識」的部分在其中。  意識要從那裡產生的,當然是大腦。比如如果一個人死了,大腦死亡了,那他就沒有意識了!可見意識嚴重依賴於物質,甚至人在受重傷、醉酒等情況下就會意識模糊。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是人腦機能→即因聽/看/聞/摸等接觸引起的所思所想。
  • 量子力學可以解開意識之謎嗎?
    物質和意識,一直是哲學的永恆話題。究竟是物質產生意識,還是意識產生物質,各大哲學陣營爭論不休。
  • 意識能從科學角度解釋嗎?意識可能是一種「物質」
    來源:新浪科技意識的形成和形態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家迄今也很難從科學角度解釋它是如何從大腦膠狀組織中浮現出來,它是當今時代最大的科學挑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3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為什麼科學不能解釋意識呢?這是當前科學界的一個重大科學挑戰。
  • 你怎麼確定自己有意識?
    「不過是20世紀人類浪費時間的一種方式」。© scopeblog你也許會覺得器官移植跟意識難題關係不大,換個肝換個腎的,怎麼會影響到存在於大腦之中的意識?但意識的另一個詭異之處便在於,我們甚至搞不懂它是否真的只跟大腦有關。
  • ​人工智慧哲學:機械意識理論批判
    本書的目的橫跨認識論哲學和哲學心理學的經典問題和認知心理學問題,再到與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有關的思想的全部興趣範圍。雖然本文將重點放在這些問題和領域的理論,但也不時出現概念和認識論、實證和方法學研究。人工智慧認知科學的廣泛跨學科特點體現在藝術、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和類比推理的研究中,這些都是從哲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的角度的探索。認知科學提出的問題是:「智力」是什麼意思?
  • 那是誰將我們囚禁在這之中!
    那是誰將我們囚禁在這之中!大約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人類就開啟了探索外太空,探索宇宙神秘未知世界的工程,然而至今也已經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過去了,很顯然人類在尋找外星生命以及內地星球的過程中,雖然偶有收穫,但卻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以至於人類是至今甚至都沒有飛出太陽系。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2012-09-27 16:48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人工智慧具有意識嗎?聽聽哲學怎麼說
    廣西官方7日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二屆中國—東協人工智慧峰會將於11月13日至15日在廣西南寧舉辦。那麼,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是否存在超越人類的「奇點」?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什麼是「意識」。
  • 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新生命觀以及相應問題的實質人造生命打破了兩大生命理論之間的壁壘:生命目的論應當通過科學生命論所推崇的實證科學實目現自身的,科學生命論應當秉承生命目的論所追求的價值的獲得存在的價值根據。自然經過無生命到自然生命、無意識的自然命到有意識至有理性的自然生命(人)的演化進程,為人造生命奠定了基礎。
  • 意識的物理學本質是什麼
    從哲學的角度講,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是大腦才具有的機能和屬性。哲學研究的「意識」是作為名詞使用的、與「物質」相對立的關係問題,既指個人意識,也指社會意識。哲學對意識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宏觀認識,它不研究意識的科學本質是什麼。生物醫學對意識的研究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研究才將意識納入科學研究對象,從而納入科學範疇。
  • 意識不是幻覺
    在某些特定場景下,這種說法或許正確,但顯而易見,意識仍可被看做是人類演化中最顯著特徵。作為生物,我們能夠像其它物種那樣經驗世界;憑藉意識,我們還可以反思經驗,並據此作出未來的抉擇。很多的困惑都源於我們對 "意識 "和 "幻覺 "的確切定義,因此,為不必糾纏於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的巨量文獻,並將我們的觀點置于堅實基礎之上,讓我們先來回顧一篇由基斯·法蘭克西所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