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和意識,一直是哲學的永恆話題。究竟是物質產生意識,還是意識產生物質,各大哲學陣營爭論不休。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難題,不是誰產生誰的問題,而是二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問題。如果意識是純粹抽象的東西,那麼,抽象的意識如何與具體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就算其間相互作用的細節可以避而不談,關鍵是裡面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難題:抽象的意識作用於具體的物質之後,必然會導致能量的增加。在一個封閉孤立的宇宙之中,這憑空產生的能量,嚴重破壞了能量守恆定律。
二元論把物質和意識看成是兩種實體。意識是一種抽象的、沒有體積的、沒有質量的特殊實體。把物質和意識看成是兩列火車,如果它們在兩條平行軌道上奔跑,二者各行其道,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要是在同一條軌道上奔跑,就有可能發生相互追尾或碰頭的事件。物質火車有體積有質量,意識火車無體積無質量;追尾的時候,物質火車尾部變形了,速度提高了,而意識火車不會也不可能有任何變化;對撞的時候,物質火車頭部變形了,速度降低了,而意識的火車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任何變化。物質火車一定會委屈地喊道: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物質火車受傷委屈事小,憑空增加的動量事大。意識火車碰壞的是能量守恆定律。
世界需要兩種截然對立的解釋,一是物質性,二是意識性。比如基因的自我複製過程,從物質性的角度看,純粹就是一種生化反應過程,嚴格遵循力學定律。但要刨根問底,基因為什麼要自我複製,推動基因複製的「最初一擊」是什麼,力學定律無法回答。於是目的論和神創論便粉墨登場,各自構造起一套看起來很富麗堂皇的理論大廈來。科學研究需要觀測,需要實驗數據,而意識卻只能被感知,無法被觀測,無法得到實驗數據。歷史以來,意識一直被哲學和神學佔據;科學對其避之不及卻又無法逃避,尷尬得很。如果對無體積無質量的抽象意識,做出沒有觀測實驗數據的解釋,就不科學;如果連意識都解釋不了,就更不科學。解釋也不是,不解釋也不是,科學面對意識,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引進量子物理學的互補原理,或許可以解釋物質和意識的矛盾對立統一關係。
互補原理指出,經典認識論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適用。在經典認識論中,我們認為客體的屬性、規律與主體無關,與主體所採取的觀測方法也無關;主體可以在客體之外去認識客體,同時不對客體產生影響,主客體之間不存在不可分離的聯繫。
由互補原理引出的認識論認為,單獨說客體的屬性、規律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同時說明主體的情況與其採取的觀測方式;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必須通過對客體施加影響來實現。因此,主客體之間存在著不可分離的聯繫。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主體對客體的影響可以忽略,這時經典認識論就是適用的。
物質和意識兩個經典概念,互不相容。但是,涉及到對生命的描述時,二者都有其實用範圍,並且缺一不可。物質性和意識性矛盾地存在於生命之中。生命是物質和意識的矛盾統一體。在生命體內部,物質和意識是一種互補關係。如果說生命是一枚硬幣,那麼,物質和意識就是這枚硬幣的兩面。物質和意識在生命體內部運行,遵循互補原理。
事物的物質性和意識性,既是相互對立的關係,又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物質性和意識性,遵循互補原理。事物的物質性與意識性,不會同時呈現出來,具體會呈現出哪一面,取決於我們的觀測方式。如果從物質屬性去觀測,則會呈現出物質性;如果從意識屬性去觀測,則呈現出意識性。當你關注其物質性的時候,它便嚴格地遵循著物質的運行規律;當你關注其意識性的時候,它便遵循某種目的而存在。
人們一直只是承認自己看見的一面。我們看不見另一面,不等於它不存在。否定事物的物質性或意識性,就如同只承認硬幣只有正面或反面那樣荒唐。機械唯物主義者說物質產生意識,主觀唯心主義者說意識產生物質,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現在我只想問,是硬幣的正面產生反面,還是反面產生正面呢?想想清楚了,問題就一目了然。一元論講的是一枚硬幣,物質性和意識性屬於硬幣的兩面;二元論說的是兩枚硬幣,一枚硬幣叫物質,另一枚叫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遵循了互補原理,才能遵循能量守恆的基本原理。否則,抽象、絕對的意識,一旦作用於物質,就會導致能量的憑空產生,破壞能量守恆定律。量子真空漲落憑空產生的能量,恰好與其對應的負能量抵消,並沒有違背能量守恆定律。而抽象、絕對的意識,既可以持續作用於物質,自身又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為它沒有任何形體和質量),這就必然會破壞能量守恆定律。
物質和意識不在兩個平行世界,也不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意識與物質的互補原理被發現,意識變得非常重要。意識復活,宇宙萬物不再是鬆散的集合,而是一個有機聯繫的生命整體,他人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存在。這個新的認識論,必然會產生出一種新的社會價值觀,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依據。
將物質與意識的對立起來,是一種思維陷阱。物質與意識是互補關係,而不是對立關係。不引進量子物理學的互補原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沒有出路,只能在「雞生蛋和「蛋生雞」的邏輯陷阱裡沒完沒了地互掐。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曠世之爭,唯有量子論能夠勸阻。
量子物理學的互補原理與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原理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區別。互補原理強調的是不同的觀測方式會導致不同的觀測結果,因觀測方式的不同,不同的經典概念就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對立統一原理沒有考慮觀測方式,事物的矛盾雙方,不是絕對獨立的存在,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互補原理屬於認識論範疇,而對立統一原理屬於實體論範疇。
世界並沒有一個固有的本質。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觀測方式,它便呈現出什麼樣的「本質特性」。從物質角度去觀察,宇宙萬物具有規律性;從意識角度去觀察,宇宙萬物具有目的性。不管是物質性,還是意識性,都是觀察者賦予的東西。如果沒有觀察者,宇宙就混混沌沌地存在那裡,無所謂物質,也無所謂意識。這樣的言辭雖然激烈,但可以有效破除我們心中的執念。
「量子」究竟是什麼?